:::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激越與戰慄:台南地區的文化發展─以龍瑛宗、葉石濤、吳新榮、莊松林為例(1937-1949)
作者:陳祈伍
作者(外文):Chen, Chiwu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尹章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中華日報海涅文化人介入文學China dailyHeinrich Heineintellectualsintervention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0
  台南是台灣最早發展的城市,從荷蘭、明鄭時期,不論來自西洋的歐洲人,或是來自海峽對岸的漢人,他們都以台南為發展台灣的根據地,故台南在台灣二百年來,有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形塑出台南府城的歷史意識。
  府城的意識隨著台灣逐次開發,勢力往北的拓展,重心亦逐漸隨之北上。清朝末期,福建勢力已無暇應付各種介入台灣的勢力,來自北方的北京政府,也意識到台灣問題的複雜性。使得面向西岸福建的台南,地位轉由面向北方的台北所取代。直到日本統制台灣,台灣面向北方日本,台北又加重其政治重要性,台北除了政治性城市之外,經濟性、文化性的角色也趨重要。
  日治時代,台南雖居台灣第二大城市,但在文化上,台南有足夠的文化力量與台北相抗衡,台南地區的傳統士紳與後來現代的知識份子凝聚能量,不僅是台灣人或是在台南地區的日本人,都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至少可以與台北地區文化菁英相提並論。當到了1945年台灣的政權再度的轉變之時,台南地區文化力量,似乎有再度蓬勃發展的可能,尤其《中華日報》日文文藝欄,在龍瑛宗的主導之下,展現出戰後另一股文化氣象。此論文所欲解決問題意識,就是考察台南地區在1945年政治的、文化的轉折之時,台南地區所表現出的文化活動的內容為何?
  另外一個論文重點,即以當時台南地區四位知識份子為代表,以他們重點,呈現出1910年代之後台灣知識份子,在面對時代的轉變,如何回應與調適內容。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他們必須面對日本殖民政府的壓力,做出不同回應,尤其到了1941年後,大東亞戰爭的開展,日本更以強大的國家機器力量,宰制台灣的知識份子。也就是在1940年代,台灣或台南知識份子,在日本殖民政府和之後來到的國民政府,他們必須面臨兩次重大的戰爭課題。他們必須在短期間面臨國籍、文化重大認同課題,這些知識份子的精神心靈史,就是台灣歷史的縮影。特別經驗過這風雲變化、興奮激昂的時代,他們表現出的精神史一直都是值得關注的主題。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敘述龍瑛宗在台南主持《中華日報》日文文藝欄的角色與作品為主;第三章陳述葉石濤在光復前後,對台灣文學概念的建構過程;第四章分吳新榮做為文化人,在文學、政治、文獻的貢獻;第五章討論莊松林從文學工作者轉變為文獻研究者的歷程;第六章結論。
 Tainan is the earliest development city in Taiwan. Since the Dutch Period and the Cheng Chen-kung Period, Europeans and Han people have stayed in Tainan as the base to develop Taiwan. Therefore, Tainan has a unique historical position in the 200 years that creates its sense of history.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territory,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had gradually moved to the north. Toward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powers of Fujian were unable to handle all invasions. The Beijing government also noticed the complexity of Taiwan’s problems. The status of Tainan was replaced by Taipei.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ism, Taipei was even increased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In addition to thi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roles of Taipei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During the Japanese-Ruled Period, Tainan was just the second city of Taiwan. However, the cultural strength of Tainan was able to compete against Taipei. The traditional gentry and modern intelligentsia agglomerated the strength. Taiwanese and Japanese in Tainan area played important parts in the culture activities. They could be put on a par with the culture elites in Taipei area. During the shift in the new regime, the culture strength seemed to rise again. Under the leading of Ying-Zong Long, the Japanese column in China Daily News demonstrated another culture atmosphere. The dissertation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culture activities during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ransitions in 1945.
Another point of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four intelligentsia in Tainan area. They represent how the intelligentsia responds to the transformation in 1940s. With the burst of Sino-Japanese War in 1937, they must face the stress given by the Japanese Colonialism. During the East Asian War, Japan ruled the people with even stronger power. In 1940s, the intelligentsia encountered two significant wars brought by the Japanese Colonialism and National Government. They must deal with the identities of the nationality and culture in a short time. The thought of the intelligentsia was just an epitome of the Taiwan’s history. Experienced with the changeable and spirited times, their minds were always valuable topics.
 There are total six chapters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chapter one brings out the preface. The chapter two mainly focuses on the roles and works of Ying-Zong Long. He was charge of the Japanese column in China Daily News in Tainan. The chapter three states the processes to build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by Shi-Tao Ye during Taiwan Restoration period. The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contributions of Hsin-Jung Wu in terms of the literature, politics, and documents. The chapter five discusses how Song-Lin Zhuang became a document researcher. The chapter six is final conclusion.
一、報紙

《人民導報》人民導報社,1946/01/01~1947/03/10(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台南市立圖書館有1946/3~6)
《民報》台灣民報社,1945/10/10~1947/02(現存於國立台中圖書館《全文可檢索)
《台灣新生報》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5/10/25~(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有完整微卷)
《中華日報》台南國民黨中央宣傳部,1946/02/21~(台南市立圖書館,成功大學有完整微卷)
《和平日報》台中國防部宣傳部1946/1~1947/1(台南市立圖書館有部分館藏)
《公論報》台北李萬居(台南市立圖書館有藏1947/11~1952/9)
《力行報》台中力行出版社部分副刊(陳淑容提供)

二、雜誌

《三六九報》台北:成文出版社
《文學界》高雄;文學界出版社
《文學臺灣》高雄;文學臺灣雜誌社
《文化交流》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文藝臺灣》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覆刻本
《臺南文化》台南:台南市文獻委員會(第一卷~第八卷1951.10~)
《台灣文化》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評論》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文學觀察雜誌》台北:聯經出版社
《台灣春秋》台北:台灣春秋雜誌社
《政經報》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前鋒》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南瀛文獻》台南:台南縣文獻委員會
《夏潮》13,1977.4
《創作》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新新》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新知識》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臺北文物》第三卷第二、三期,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新臺南文化》台南:台南市文獻委員會
《臺灣文學》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覆刻本
《臺灣文藝》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覆刻本
《臺灣春秋》1989.6月號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四期,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7.11。
《臺灣風物》第廿五卷第二期,台北:臺灣風物社
《臺灣新文學》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覆刻本

三、作家文集、日記、回憶錄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1~5》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二版。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3
王白淵著陳才崑譯《王白淵‧荊棘的道路》(上、下)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6。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王詩琅全集》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9.6
王曉波編《蔣渭水全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8.10。
丘念台《嶺海微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10。
羊子喬主編《郭水潭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1994.12
西川滿著葉石濤譯《西川滿小說集1》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2
西川滿著陳千武譯《西川滿小說集2》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2
西川滿著陳藻香監製《華麗島顯風錄》台北:致良出版社,1999.9
西川滿‧池田敏雄著《華麗島民話集》台北:致良出版社,1999.9
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台北:草根出版事業,2002.9。
李純青《望鄉》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11。
李翼中〈帽簷述事──台事親歷記〉收入《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2.5。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
吳克泰著《吳克泰回憶錄》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8
吳新榮著《吳新榮日記原稿影印1933.9.~1967逝世》現藏於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吳新榮著張良澤譯《吳新榮全集1~8》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10
吳新榮著葉笛、張良澤漢譯呂興昌編訂《吳新榮選集1~3》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3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1~11》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6
吳新榮著《震瀛自傳》1949未刊,原稿於吳南圖先生處,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有影本。
吳新榮著《此時此地》1952,吳三連史料基金會收藏。
吳新榮著《震瀛回憶錄》1963年寫起,未完稿,吳三連史料基金會收藏。
吳新榮著《震瀛詩集》吳三連史料基金會收藏。
吳新榮著《吳新榮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7
吳新榮著《金唐殿善行寺沿革志》佳里:金唐殿董事會,1963.7
吳新榮著《震瀛隨想錄》佳里:蕭琅山房出版,1966.11,1978.3重版
吳新榮著《南代天府沿革志》,1967
吳新榮著《震瀛回憶錄》佳里:蕭琅山房出版,1977.3。
吳新榮著《震瀛採訪錄》佳里:蕭琅山房出版,1977.3。
諸家《震瀛追思錄》佳里:蕭琅山房出版,1977.3。
吳濁流著張良澤編《吳濁流全集》,台北:遠景出版社,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11。
吳尊賢《人生七十──吳尊賢自撰回憶錄》台北:財團法人吳尊賢文教基金會,1987.9再版。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6。
林芳年《林芳年選集》台南;中華日報,1983。
郭水潭著羊子喬編輯《郭水潭集》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12。
邵毓麟《勝利前後》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9。
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9.1初版二刷
張炎憲等《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2。
張炎憲、翁佳音編《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台北:弘文館,1986.11。
張深切《里程碑》(上下)台北:文經社,1998。
張深切著,陳芳明等編《張深切全集》台北:文經出版社,1998.1
許雪姬編註《灌園先生日記()》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許壽裳著林辰編《許壽裳文錄》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9。
陳芳明編《楊逵的文學生涯》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9
陳映真、曾健民編《1947~1949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9。
陳虛谷著陳逸雄編《陳虛谷選集》台北:鴻蒙文學出版社,1985.10。
陳逸松口述,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11。
陳淑芬《戰後之疫:台灣的公共衛生問題與建制(1945~1954)》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6。
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3
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11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7~2001.12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4。
葉石濤《紅鞋子》台北:自立晚報社出版部,1989.5。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0年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6。
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2》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2。
葉石濤口述張守真訪問《葉石濤先生訪問記錄》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2.12。
葉石濤《三月的媽祖》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6。
葉石濤彭瑞金主編《葉石濤全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8.3。
葉榮鐘《大屋小車集》台中:中央書局,1977.12再版。
葉榮鐘、蘇薌雨、洪炎秋《三友集》台中:中央書局,1979.6。
葉榮鐘《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社出版部,1987.4五版。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8。
葉榮鐘著葉芸芸編《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3。
鹽見俊二《秘錄‧終戰前後的台灣》台北:文英堂出版社,2001.11。

連橫《臺灣通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4.5一版二刷。
謝南光《謝南光著作選》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2。
戴文鋒主編《葉笛全集》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5
蘇新《未歸的台共鬥魂──蘇新自傳與文集》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4
蘇新《永遠的望鄉──蘇新文集補遺》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9。
蕭乾《人生採訪》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9。
蕭友山、徐瓊二著陳景平譯《台灣光復前後的回顧與現狀》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鍾理和著張良澤編《鍾理和全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6.7。
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1~6》高雄: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1997.10。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韓石泉《韓石泉六十回憶》台北:望春風出版社,2009新3版。
韓石泉先生逝世三週年紀念專輯編印委員會《韓石泉先生逝世三週年紀念專輯》台南:同編者,1966.10。

四、史料

中華文化基金會編《掃蕩二十年──掃蕩報的歷史紀錄》台北:中華文化基金會,1978.9
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謁圖誌‧臺南縣篇》台北市:國立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1~5》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3
李敖編著《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匯編》台北:李敖出版社,1991.12。
吳原編《民族文藝論集》台北:帕米爾出版社,1976.9。
陳芳明編《蔣渭川和他的時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3。
陳映真、曾建民編《1947~1949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9。
陳映真、曾建民編《噤啞的論爭》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9。
陳映真、曾建民編《清理與批判》台北:人間出版社,1998.12。
陳映真、曾建民編《復現的星圖》台北:人間出版社,2000.12。
曾健民等編《因為是祖國的緣故》台北:人間出版社,2001.12。
王乃信等譯《臺灣社會運動史》,台北:創造出版社,1989。
陳鳴鐘、陳興唐主編《台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下)江蘇:南京出版社,1989.12。
張瑞成編《台籍志士在祖國的復台努力》(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第二集)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0.6
張瑞成編《抗戰時期收復台灣之重要言論》(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第三集)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0.6。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1~4冊》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10。
黃玉齋編《台灣年鑑(1~6冊)》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陳長官治臺言論集 第一輯》台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臺灣一年來之宣傳》台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1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教育處編《臺灣一年來之教育》台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1946.12。

五、中文專著

下村作次郎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3二刷。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台灣之個案研究(1702~1983)》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再版,2001.12。
尹章義《台灣近代史論》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6.9。
尹章義《抽濃煙、喝烈酒、大聲抗議──台灣歷史與台灣前途》作者自印,自立晚報社代售,1988.7。
尹章義《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12。
尹章義《台灣歷史研究法大綱(稿本)》台中: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1996.7。
毛一波主編《修志方法論集》台北:方志研究會,1954.12
中島利郎編邱振瑞譯《台灣新文學與魯迅》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5
井手勇著《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12
王詩琅《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11
方孝謙《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故事分析1895~1945》台北:巨流圖書,2001.6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3初版二刷。
艾曉明《中國左翼文學思潮探源》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7。
布爾迪厄Bourdieu,Pierre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北京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3。
何容、齊鐵恨等編著《台灣之國語運動》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48。
阪口直樹著宋宜靜譯《十五年戰爭期的中國文學》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2。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2。
吳平城胡慧玲合著《草地醫生》台北:玉山社出版社,1997.11。
尾崎秀樹著陸平舟等共譯《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台北:人間2004.11。
李敖編著《二‧二八研究》、《二‧二八研究續集》、《二‧二八研究三集》,台北:李敖出版社,1989.2。
李子欽《台南的光輝》台南:開陽堂印刷廠1975.10
李筱峯《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1987.6三版。
李瑞騰《寂寞之旅:中國文學論稿》台北:時報出版社,1982。
李瑞騰《詩心與國魂》台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84。
李瑞騰編《抗戰文學概說》台北:文訊出版社,1987。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出版社,1991。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台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92。
李瑞騰等《南投縣文學發展史》南投:南投縣文化局出版,2009。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12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new window
呂紹理《臺灣展示: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06.12初new window
版三刷
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台北:稻鄉出版社,2006.1
林梵《楊逵畫像》台北:筆架山出版社,1978.9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文化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1996.7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文化1996.7
林春蘭《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0年代白色恐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new window
林桶法《1949大撤退》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
金沖及《轉折的年代──中國的1947》北京:北京三聯書局,2002.10。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開展──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科技圖書,2004.3
周青《文史論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12。
周芬伶編著《憤怒的白鴿:走過台灣百年歷史的女性》台北:元尊文化,1998。
周夢江、王思翔著葉芸芸編《台灣舊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4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3.2。new window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1。
范泉《遙念台灣:范泉散文集》台北:人間出版社,2000.2。
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7。
胡素珊著王海良等譯《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鬥爭》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施淑《理想主義的剪影》台北:新地出版社,1990。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
施懿琳《吳新榮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6。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
施懿琳《跨語、漂泊、釘根──台灣新文學研究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6。
柳書琴《荊棘的道路: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5。new window
祝萍、陳國祥《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10。
若林正丈著台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出版社,2007.3。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台北:播種者出版社,2004.4。
高致華《鄭成功信仰》合肥:黃山書社2006.5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2初版三刷。new window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5.12。
徐秀慧《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11
許南村編《反對言偽而辯:陳芳明台灣文學論、後現代論、後殖民地的批判》台北:人間出版社,2 002.8。
許壽裳《怎樣學習國語和國文》台北:台灣書店,1947.4。
許壽裳著楊雲萍編《魯迅的思想與生活》台北:台灣文化協進會,1947.6。
許壽裳著倪墨炎、陳九英編《許壽裳文集》(上、下)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5。柯喬治 kerr,George陳榮成譯《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7。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初版三刷1999.2。new window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等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8二刷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10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10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4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左翼政治運動史論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6。new window
陳芳明《昨夜雪深幾許》台北:Ink出版社,2008.9。
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9初版。
陳明通《派系鬥爭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1995.10。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1998.4。
陳俐甫、夏榮和、林偉盛編譯《台灣‧中國‧二‧二八》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3。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12。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1981.7臺七版。
陳翠蓮《派員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5.2new window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8.8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1new window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8。
莊永明《韓石泉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11。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12。new window
黃秋芳《鍾肇政的台灣塑像》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12。
黃煌雄《蔣渭水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12。
黃嘉樹《國民黨在台灣》台北:大秦出版社,1994.1
黃惠禎《楊逵及其作研究》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4.7。
黃惠禎《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0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7new window
黃俊傑編《光復初期的台灣:思想與文化的轉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4。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7。new window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史名人誌》第四冊,台北:自立晚報社出版部,1990.10。
張炎憲、李筱峰編《二‧二八事件回憶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89.1。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史名人誌》第四冊,台北:自立晚報社出版部,1990.10。
張炎憲、陳美容、楊雅惠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1998.6。
張誦聖《文化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6。
曾健民《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5.8。
曾健民編《一九四五、光復新聲:台灣光復詩文集》台北:INK出版公司,2005.11。
焦桐《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臺原出版社,1990.6。new window
彭瑞金《葉石濤評傳》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1。
彭瑞金《鍾理和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6。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出版部,1991.3。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9。
葉芸芸《證言2.28》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葉芸芸《餘生猶懷一寸心》台北:INK出版公司,2006.7。
葉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學史》(現代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6。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3。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雙鄉記》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楊錦麟《李萬居評傳》台北:人間,1993.11。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80.4第四版。
資中筠《追根與溯源(1945~1950)──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
趙永茂《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圖書有限公司,1997.2new window
趙遐秋、曾慶瑞《台獨派的台灣文學論批判》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7。
趙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史論(1918~1937)》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9.10。
溫儒敏《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6。
廖仁義《異端觀點──戰後台灣文化霸權的批判》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歐坦生《鵝仔:歐坦生作品集》台北:人間出版社,2000.9。
歐素瑛《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台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1)》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6.2。
鄭梓《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台灣省參議會史研究((1946~1951))》作者發行,1985.6
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灣現代史研究論集》台北:新化圖書公司,1994.4。
鄭喜夫編《吳新榮先生年譜初稿》佳里:蕭琅山房出版,1977。
橫地剛、藍博洲、曾健民編《文學二二八》台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
橫地剛著陸平舟譯《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2。
橫地剛、藍博洲、曾健民編《文學二‧二八》台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
賴澤涵主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羅珞珈譯《悲劇性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1993.
賴澤涵《「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2。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6
錢理群《1948:天地玄黃》山東:山東教育吃版社,1998.5。
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
錢鴻鈞《戰後台灣文學之窗: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台北:文英堂出版社,2002.11。
錢鴻鈞《台灣文學的萬長城: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台北:文英堂出版社,2005.11。
應鳳凰編著《鍾理和論論1960~2000》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4。
應鳳凰《五0年代文學出版顯影》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6.12。
謝里法〈從二二八事件看台灣知識份子的歷史盲點〉,《台灣心靈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11。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6。
藍博洲《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12。
藍博洲《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台北:晨星出版公司,2000.4
藍博洲《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台大部分)》台北:晨星出版公司,2001.4。
藍博洲《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8。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1999.2。
盧建榮《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台北:麥田2003.8。new window
戴國煇《台灣史探微》台北:南天出版社,1991.11。
戴國煇、葉芸芸《愛憎228》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2。
蘇寶藏《我的回憶錄》台北:志文印刷事業,1998.9。

六、中文期刊

丸川哲史著朱惠足譯〈與殖民地記憶/亡魂之搏鬥:台灣的後殖民心理地圖〉《中外文學》370期,2003.3。new window
水秉合〈民族主義與中國政治發展〉,《當代》第17期,1987.9。
毛文昌〈《創作》的點點滴滴〉,《台灣史料研究》9,1997.5。new window
王白淵〈所謂「奴化」問題〉,《台灣新生報》,1946.1.8。
王白淵〈告外省人諸公〉,《政經報》2:2,1946.1.25。
王白淵〈在台灣歷史之相剋〉,《政經報》2:3,1946.2.10。
王白淵〈「談台灣文化之前途」,《新新》6,1946.8.12。
王白淵等〈談台灣文化的前途〉,《新新》7,1946.10.17。
王白淵〈獻給青年諸君〉,《新新》7,1946.10.17。
王白淵〈我的回憶錄〉(1~4),《政經報》1:3~2:1,1946.11.10。
王白淵〈「北部文學‧新劇運動座談會」〉,《臺北文物》3:2, 1954.8.20。
王莫愁〈台灣演劇の確立:榮光に揮茨の道〉,《中華日報》1946.3.21。
王莫愁〈徬徨的臺灣文學〉,《中華日報》,1946.8.22。
王昶雄等〈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日據時代作家座談會〉《新地》第一卷第三期1990.8
王惠珍〈浴火鳳凰─關於龍瑛宗的台南時期兼論《女性素描》〉「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學術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等主辦,2003.10.18~19。
尹章義〈日治時代台灣文學史研究者所面臨的幾個難題〉,《自立晚報》副刊,1987.7.9。
尹章義〈日治時代台灣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台灣史研究會主辦「第一屆台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收入該會《論文集第一集》台北:台灣史研究會,1988.1。
尹章義〈什麼是台灣文學?台灣文學往那裡去〉,《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1期,1990.6。
尹章義〈滄海不捐細流──各縣市文化中心出版作家作品集的意義〉,《文訊》97期,1993.11。
尹章義〈「台灣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歷史的觀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學術研討會論文,收入《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6。
尹章義〈捨我其誰的史學家與客觀環境的互動──以葉榮鐘手稿本、報刊本《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和單行本《台灣民族運動史》等三個版本所做的比較研究為例〉,《葉榮鐘全集》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8。
尹章義〈日本殖民台灣時台灣人的國籍與認同問題〉,《歷史月刊》2001.11號,台北:歷史智庫出版社,2001.11。
田漢〈漫憶魯迅先生〉,《臺灣文化》1:2,1946.11.1。
史民(吳新榮)〈賴和在台灣是革命傳統〉,《臺灣文學》「第二輯」1948.9.15。
石家駒(陳映真)〈一場被遮蔽的文學論爭:關於台灣新文學諸問題的論爭(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噤啞的論爭》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9。
石家駒(陳映真)〈葉石濤:「面從腹背」還是機會主義?〉,《告別革命文學?兩岸文學史的反思》, 2003.12。
朱雙一〈略論光復初期台中《和平日報》副刊──兼及《新知識》月刊和《文化交流》輯刊〉,《那些年我們在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2001.8。
朱雙一〈魯迅對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散文創作的影響〉,《魯迅研究》,1991年第3期,1991.10.26。
朱雙一〈光復初期台灣文壇的「魯迅風潮」:以《前鋒》、《和平日報》、《臺灣文化》等為例〉,《臺灣研究集刊》64,1999.6。
伍君(張我軍)〈為台灣人提出一個抗議〉,《新臺灣》創刊號,1946.2.15。
江默流〈擴大新文藝的領域〉,《中華日報》「新文藝」副刊19,1947.4.30。
江默流〈十年的回顧:中國新文藝運動的道路〉,《中華日報》「新文藝」副刊21,1947.5.4
江默流〈造成文藝空氣〉,《台灣新生報》「文藝」副刊7,1947.6.18。
池田敏雄著張良澤譯〈張文環兄及其周邊事〉,《臺灣文藝》73,1981.7。
池田敏雄著王詩琅譯〈朱鋒的回憶〉,《臺灣風物》第25卷第二期,1975.6。
宋斐如〈如何改進台灣文化教育〉,《台灣新生報》,946.1.14。
沈明〈展開台灣文藝運動〉,《台灣新生報》,「文藝」副刊4,1947.5.25。
沈明〈我們要這樣的新文藝:再論展開新文藝運動〉,《台灣新生報》「文藝」副刊9,1947.7.2。
呂正惠〈陳芳明「再殖民論」質疑〉,《聯合文學》第206期,2001.12。
呂正惠〈葉石濤和戰後台灣文學的「斷層」與「跨越」〉,《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6。
李筱峰〈從《民報》難戰後初期台灣的政經與社會〉,《臺灣史料研究》8,1996.8。new window
李筱峰〈二二八事件前的文化衝突〉,《思與言》29:4,1991.12。new window
李筱峰、林芳微〈回憶錄與自傳中的二二八史料〉,《台灣史料研究》11,1998.5。new window
李瑞騰〈《台灣文學觀察雜誌》創刊詞〉《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一期,1990.6
李瑞騰〈光復初期台灣新生報「文藝」副刊研究〉,《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亞弦、陳義芝主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11。
吳密察〈台灣人的夢與二二八事件:台灣的脫殖民地化〉,《當代》87,1993.7。
克莉斯汀娜‧雷丹〈觀察「文學場域」〉鄭炯明編《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2.2。
余昭文〈台灣光復對葉石濤小說的影響〉《新地》第一卷第三期1990.8。
林梵〈讓他們出土:台灣新生報「橋」副刊小說選介〉,《文學界》10,1984.5。
林瑞明〈賴和與魯迅〉,收入中島利郎編《台灣新文學與魯迅》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5。
林曙光〈感念奇緣弔歌雷〉,《文學台灣》11期,1994.7。
林怡瑩〈由《人民導報》看二二八事對台灣報業的影響〉,《新聞學研究》63,2000.4。
柳書琴〈跨時代跨語作家的戰後初體驗:龍瑛宗的現代性焦慮(1945~1947)〉《台灣文學學報》第四期,2003.8。new window
若林正丈〈台灣抗日運動中的「中國座標」與「台灣座標」〉,《當代》第17期,1987.9。
若林正丈著陳怡宏譯〈尋找遙遠的連帶──中國國民革命與台灣青年(上)、(下)〉,《臺灣風物》第53卷第2、3期。2003.6、2003.9。new window
垂水千惠〈「糞realism」論爭之背景:與《人民文庫》批判之關係為中心〉收入鄭炯明編《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2.2。
施淑〈日據時代小說中的知識份子〉《新地》第一卷第三期1990.8
施淑〈台灣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再出發──新生報「橋」副刊的文藝論爭(1947~1949)〉《世界華文文學論壇》33期,2000.12。
施淑〈龍瑛宗文學思想初論〉收入《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2001.12。徐秀慧〈陰鬱的靈視者龍瑛宗──從龍瑛宗小說的藝術表現看其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歷史意義〉,《台灣新文學》第七期,1997.春季號。
施懿琳〈吳新榮《蕭琅山房隨筆》析論〉,收入《跨語、漂泊、釘根──台灣新文學研究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6。
徐秀慧〈光復初期楊逵的文化活動初探〉蘇州「台灣新文學思潮研討會」論文,中國作家協會等主辦,2000.8.16~18。
徐秀慧〈光復初期楊逵的文化活動初探〉蘇州「台灣新文學思潮研討會」論文,中國作家協會等主辦,2000.8.16~18。
徐秀慧〈二二八事件後楊逵的文化活動與《力行報》副刊研究〉「2005台中學研討會」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承辦,2005.9.23~24。
秦賢次〈《新知識》月刊導言〉,《新知識》覆刻本導言,又見《台灣史料研究》第10號,1997.12。new window
秦賢次〈《文化交流》第1輯導言〉,《文化交流》覆刻本導言又見《台灣史料研究》第10號,1997.12。new window
孫萬國〈半山與二‧二八初探〉,收入張炎憲、陳美容、楊雅惠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一版二刷,1998.10。
許俊雅〈小說中的二二八〉,收入《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公司,2003.9
許旭輝〈戰後初期台灣報業的接收與資源分配〉,《台灣風物》五十七卷三期。new window
許雪姬〈台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29:4,1991.12。new window
許維育〈在光復之影下:戰後初期龍瑛宗的文學活動〉(上、下),《文學台灣》33~34,2000.1~4。
許壽裳〈魯迅的精神〉,《臺灣文化》1:2,1946.11。
許壽裳〈魯迅的人格與思想〉,《臺灣文化》2:1,1947.1。
陳君愷〈光復之疫:台灣光復初期衛生與文化問題的鉅觀性觀察〉,《思與言》31:1,1993.3。new window
陳芳明〈二二八前夜台灣的改革要求:以《民報》的社論為中心〉,《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9.7。
陳芳明〈魯迅在台灣〉,收入《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總178期,1999.8。
陳芳明〈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總190期,2000.8。
陳芳明〈當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思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總192期,2000.10。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 第九章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聯合文學》2001.3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 第十章二‧二八事件後的文學認同與論戰〉,《聯合文學》2001.5。
陳芳明〈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三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總202期,2001.8。
陳映真〈一場被遮斷的文學論爭〉收入陳映真、曾健民主編《1947~1949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9。
陳映真〈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89期,2000.7。
陳映真〈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91期,2000.9。
陳映真〈陳芳明歷史三階段論和台灣新文學史論可以休矣!〉,《聯合文學》第194期,2000.12。
陳昭瑛〈光復初期「台灣文化」的概念〉收入《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1998.4。
陳亮州〈清乾隆年間臺南海坪的利用與糾紛〉《南瀛文獻》新第六輯,2008.12。
陳翠蓮〈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結社與政治生態〉收入《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樂學書局,2001.11。new window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台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第九卷第二期,2002.12。new window
陳建忠〈徘徊在「祖國認同」與「台灣認同」之間:戰後初期台灣文化的重建與頓挫〉,《島語》創刊號,2003.1。
陳建忠〈陳映真與陳芳明的台灣文學史論爭〉,《2001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4。
陳康芬〈歷史記憶的置換:論西川滿〈赤崁記〉中的台灣歷史話語與神話論述〉,「第二屆文學符號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南華大學文學所主辦,2001.4.29。
陳漱渝〈藍明谷與魯迅的《故鄉》〉,《魯迅研究》月刊,北京,1998.1。
陳顯庭〈我對葉石濤作品的印象〉,《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第146期,1948.7.30。
莊紫蓉〈自己和自己格鬥的寂寞作家:專訪葉石濤〉收入《面對作家(二)》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7.4。
莊惠惇〈戰後初期台灣的雜誌文化(1945~1947)〉《臺灣風物》第49卷第1期,1999.3。
黃永玉〈記楊逵〉收入司馬文森編《作家印象記》香港:智源出版社,1950.11。
黃得時〈台灣文學史第一章:明鄭時代〉,《臺灣文學》1:4,1941.12。
黃得時〈輓近台灣文學運動史〉,《臺灣文學》2:4,1942.10。
黃得時〈台灣文學史序說〉,《臺灣文學》3:3,1943.7。
黃得時〈台灣文學史第二章:康熙雍正時代〉,《臺灣文學》4:1,1943.12。
黃榮燦〈悼魯迅先生:他是中國的第一位新思想家〉,《台灣文化》1:2,1946.11。
黃震乾〈「壁」談義〉,《中華日報》,1946.6.27。
黃英哲〈「台灣文化協進會」研究──論戰後台灣之「文化體制」的建立〉收入《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2.2。
黃宣範〈近五十年台灣語言政策的變遷〉,《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灣!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8。
黃惠禎〈楊逵與戰後台灣新文學的重建──以《台灣文學叢刊》為中心的歷史考察〉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6.19~20。
黃惠禎〈承先啟後:楊逵與戰後初期台灣新文學系譜〉,《台灣文學學報》8,2006.6。new window
張良澤〈葉老的一個秘密〉,《臺灣文學評論》2:4,2002.10。
張我軍〈城市信用合作社巡禮雜記〉收入《張我軍詩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9.9。
張恆豪〈豈容青熒指成灰:我對葉石濤在日據時代文學言行的一些看法〉,《文學界》8,1983.11。
張季琳〈楊逵和入田春彥──台灣作家與總督府日本警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2期,2003.3。new window
菊仙(黃旺成)〈星期專論:奴化教育與民族意識〉,《民報》,1946.5.26。
曾文量、王泰升〈被併吞的滋味:戰後初期台灣在地法律人才的處境與遭遇〉,「台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學術研討會」論文,國史館主辦,2005.11.24~25。new window
葉石濤〈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光復初期的日語文學〉《文學界》9,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4.2。
葉石濤〈四0年代的台灣文學〉,《文學界》20,1986.11。
葉石濤〈接續祖國臍帶之後:從四0年代台灣文學來看「中國意識」和「台灣意識」的消長〉,《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3。
葉石濤〈日據時代、戰後初期的兩岸文學交流〉,《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1。
葉石濤〈二二八前的台灣文化界〉,《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7。
葉石濤〈戰後初期的台灣文化再構築〉,《台灣文學入門:台灣文學五十七問》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6。
葉石濤〈纖細、知性的作家:龍瑛宗〉,《從府城到舊城:葉石濤回憶錄》台北:翰音文化事業公司,1999.9。
葉石濤〈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先驅和權威:林曙光〉,《從府城到舊城:葉石濤回憶錄》台北:翰音文化事業公司,1999.9。
葉石濤〈離臺前的王育德〉,《從府城到舊城:葉石濤回憶錄》台北:翰音文化事業公司,1999.9。
葉石濤〈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作品特輯,《文學台灣》44,2002.10。
葉芸芸〈試論戰後初期的台灣智識份子及其文學活動〉收入《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8。
葉笛〈日據時代「外地文學」觀念下的台灣新詩人〉,《台灣文學巡禮》台南:台南市文立文化中心,1995.4。
葉笛〈日據時代的「外地文學」論考〉,《思與言》33:2,1995.6。
葉瑞榕〈評〈三月的媽祖〉〉,《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第216期,1949.2.23。
彭瑞金〈記一九四八年前後的一場台灣文學論戰〉,《文學界》10,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4.5。
彭瑞金〈「橋」副刊始末〉,《臺灣史料研究》第9號,台北:吳三連財團法人臺灣史料基金會,1997.5。new window
彭瑞金〈不及綻放的蓓蕾:四0年代後期的葉石濤文學〉,收入《軀除迷霧、找回祖靈:台灣文學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5。
彭瑞金〈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路向之爭」的真相探討〉,收入灣文學史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6.8。
曾健民〈「戰後再殖民論」的顛倒──關於陳芳明的戰後文學史觀的歷史批判〉,《聯合文學》第195期,2001.1。
曾健民〈「光復文學」的出發點:談台灣光復初期最早出現的報紙副刊〈詞華〉、〈藝文〉、〈學林〉〉《日本讀書界看藍博洲》(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台北:人間出版社,2006.7。
曾慶瑞、趙遐秋《文學台獨面面觀》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12。
游勝冠〈戰後的第一場台灣文學論戰〉,《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7,1993.6。
游勝冠〈戰後台灣的反殖民地〉,《台灣史料研究》3,1994.2。
楊乃藩〈許壽裳與台灣省編譯館〉,《傳記文學》55:6,1987.12。
楊美紅〈來自現實人生的吶喊:丁樹南(歐坦生)訪談錄〉,《文訊》222,2004.4。
楊逵〈阿Q畫圓圈〉,《文化交流》第1輯,1947.1.15。
楊逵〈如何建立台灣新文學〉,《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第96期,1948.3.29。
楊逵〈給各報副刊編者及文藝工作者的一封公開信〉,《臺灣新生報》「橋」副刊第105期,1948.4.23。
楊逵〈「台灣文學」問答〉《臺灣新生報》「橋」副刊第131期,1948.6.25。
楊雲萍〈我們的「等路」:台灣的文藝與學術〉,《民報》,1945.12.2。
楊雲萍〈台灣未嘗「奴化」〉,《民報》「社論」,1946.4.7。
楊雲萍〈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回顧〉,《臺灣文化》第1卷第1期,1946.9.15。
楊雲萍〈紀念魯迅〉,《臺灣文化》121946.11.1。
雷石榆〈在台灣首次紀念魯迅先生感言〉,《臺灣文化》1:2,1946.11。
鈴木正夫著陳俐甫、夏榮和譯〈關於陳儀之備忘錄:與魯迅、許壽裳、郁達夫之間的關係〉,《臺灣風物》42.1,1992.3。new window
劉春孝〈「橋」論爭及其意義〉,《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第七期,1997.7。
蔡德本〈《龍安文藝》終於找到了〉,《文學台灣》第46期,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4。
廖朝陽〈現代的代現:從電影《多桑》看主體與歷史〉,《中外文學》315,1998.8。new window
廖漢臣〈打破緘默談文運〉,《台灣新生報》「文藝」副刊12,1947.7.23。
蔡哲仁〈我始終是純潔的:從=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如何建立台灣新文學〉的議論中看楊逵〉,《台灣文學評論》3:4,2003.10。new window
菜錦堂〈戰後初期(1945~1950)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初探:以《中央日報》記事分析為中心〉,《淡江史尋》15,2004.6。
鄭梓〈二‧二八悲劇之序曲──戰後報告文學中的台灣「光復記」〉,《臺灣史料研究》第9號,1997.5。又收入張炎憲、陳美容、楊雅惠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一版二刷,1998.10。new window
鄭志敏〈「二二八」前夕雲嘉南地區的傳染病防治〉,《台南文化》新56期,台南市文化局,2004.4。
鄭志敏〈日治時期台南地區台籍醫師的政治與社會參與(上)(1920~1945),《台南文化》新62期,台南市文化觀光處,2008.9。
鄭炯明等〈糞寫實主義事件〉解密:訪葉石濤先生談「給世外民的公開信」〉,《文學台灣》42,2002.4。
鄭麗玲〈橋與壁:戰後台灣小說的兩個面向(1945~1950)〉《紀念鍾理和逝世二周年紀念既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鳳山:高雄縣政府,1992.11。
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1999.7。new window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第6卷第2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出版,2000.10。new window
龍瑛宗〈崎嶇的文學路──抗戰文壇的回顧〉,《文訊》7、8期,1987.7。
龍瑛宗〈楊逵與《臺灣新文學》──一個老作家的回憶〉,《文學台灣》創刊號,1991.12。
橫地剛著陳映真譯〈范泉的台灣認識:四十年代後期台灣的文學狀況〉,因為是祖國的緣故……》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12。
錢歌川〈如何建設台灣的文運〉,《中華日報》「海風」副刊,1948.5.13。
簡素琤〈二二八小說中的女、省籍與歷史〉,《中外文學》322,1999.3。new window
應鳳凰〈葉石濤的台灣意識與文學論述〉,《文學台灣》第16期,1995.9。
應鳳凰〈鍾理和文學發展史及其後殖民論述〉收入《書寫台灣》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new window
雙文〈略論光復初期台中《和平日報》副刊:兼及《新知識》月刊和《文化交流》輯刊〉,《那些年我們在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2001.8。
瀨南人(林曙光)〈評錢歌川、陳大禹對台灣新文學運動意見〉,《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第130期,1948.6.23。
蘇新〈也漫談台灣藝文壇〉,《臺灣文化》2:1,1947.1。

七、學位論文

王昭文〈日據末期台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臺灣》、《台文文學》、《民俗台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6。
王美惠〈1930年台灣新文學作家的民間文學理念與實踐──以《台灣民間文學集》為考察中心〉,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1。new window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7。
呂婉如〈《公論報》與戰後初期台灣民主憲政之發展(1947~1961),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余昭文〈葉石濤及其小說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7。
杜建鋒〈台灣文學的老井──以五0年代的葉石濤及其再出發為中心〉,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7。
吳純嘉〈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其反映出的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
林玲玲〈葉石濤及其台灣文學論的建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6。new window
林慧姃〈吳新榮研究:一個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歷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7。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莊惠惇〈文化霸權、抗爭論述──戰後初期台灣的雜誌分析〉,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陳志瑋〈戰後初期台灣的語文政策與意識形態(1945.8.15~1949.12.7):以跨時代台灣文化人的書寫為考察對象〉,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6。
陳明通〈威權體制下台灣地方政治精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及省議員的流動分析〉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6。
陳瑜霞〈郭水潭生平及其創作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7。new window
許維育〈戰後龍瑛宗及其文學研究〉,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7。
許詩萱〈戰後初期(1945/8~1949/12)台灣文學的重建──以《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為主要探討對象〉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7。
曾士榮〈戰後台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兼以「台灣大學」為討論例案(1945~1950)〉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7。
葉瓊霞〈王詩琅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7。
趙勳達〈《台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與國家角色〉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1994.6。
蔡淑滿〈戰後初期台北的文學活動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6。
鄭雅黛〈冷澈的熱情者──吳新榮及其作品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同時代東亞作家〉2010.9.24~25,

八、日文

丸川哲史〈1948前後台灣新文學運動論爭脫殖民地化問題:新生報「橋」副刊中心〉,《日本台灣學會會報》2,2000.4。
丸川哲史〈二二八事件以後「沉默」意味─《國聲報》「南光」副刊中心─〉,《日本台灣學會報》7,2005.5。
王惠珍〈龍瑛宗研究:臺灣人日本語作家の軌跡〉,日本關西大學文學研究科中國文學專攻博士論文,2005。
黃英哲《台灣文化再構築1945~1947光影:魯迅思想受容行方》東京:創土社,1999.9。

九、英文

Tzeng,Shih-jung(曾士榮)“Wu Hsin-jungs Search for a National Self in Early Postwar Taiwan: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of His Diary,1945~1955”收入林玉茹Fiorella Allio(艾茉莉)主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論文集》台南:台南縣政府2008.4。

十、網路資料

徐秀慧〈跨國界與跨語際的魯迅翻譯(1925~1949):中、日、台反法西斯的“地下火”與台灣光復初期“魯迅戰鬥精神”再現〉2006.11.16,可參考人間網www.Ren-jian.com

山農木屋〈迅雷之後,不能沒有雨滴——「七一五」社群的心座標〉http://blog.yam.com/chita/article/6355648

有關格列佛遊記(Jonathan Swift著)可參考http://www.eslite.com/product

有關高爾基的文學史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

沈懷玉訪問王玉蘭記錄〈林義旭訪問記錄〉1998.7.6與1998.12.14,地點近史所檔案館。可參考http://boxun.com/hero/2006/xsj12/37_1.shtml

有關莊世和傳記資料http://www.nan.com.tw/search2.asp?timg=artistbg.jpg&do=painter¶m=1195

有關《伊利亞隨筆》資料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094681

有關《倪煥之》資料http://www.angelibrary.com/real/zgxd/017.htm。

有關高錦德(1907~2008)資料mypaper.pchome.com.tw/news/1626108/3/1303648072/2008022021243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