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晚明戶部的戰時財政運作──以己巳之變為中心
作者:曾美芳
作者(外文):Tseng, Mei-Fang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徐泓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己巳之變戶部戶部尚書太倉銀庫戰時財政運作Ji-sih Crisis of 1629Ministry of RevenueMinister of RevenueNational Silver VaultMilitary Finance Oper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64
  本文從明代財政制度發展及崇禎二年己巳之變過程中戶部運作情況兩方面,討論明代末年戶部的運作危機及其解決方式,並分析其中反映的財政運作思維及邏輯。
  從明代戶部發展來看,雖然明太祖試圖建立一個以民政為本的戶部組織,但由於現實考量,最終戶部的發展走向以財政為主的組織架構。其基本精神,是以負行政監督、管理之責的官員,統領以吏員為主的行政庶務系統,藉以維持全國財政運作於不輟。隨著戰爭局勢的發展及戶部財政任務的增加,戶部組織愈顯龐大。另一方面,隨著明中後期賦役逐漸折銀,戶部太倉銀庫的性質開始發生轉變,由原本以儲蓄為主的預備倉性質,轉變成為調撥軍餉為主的財政再分配場域。在己巳之變過程中,太倉銀庫兌支法的落實,增進了軍餉支兌的效率;崇禎帝推動的定期奏報制度,則使戶部的冊籍管理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
  然財政行政的改變,並不能扭轉明末軍事問題對財政帶來的沈重壓力。在己巳之變的過程中,雖然戶部盡力維持糧餉調撥及餉銀供應,但由於二十萬僅能城守的援軍,及數萬無戰鬥能力的邊鎮戍防軍隊,令崇禎君臣轉向召募新兵來解決迫在眉睫的軍事問題。建立新式軍隊的成本遠大於舊軍隊維持的費用,崇禎皇帝對建立新兵的理想與執著,致使戶部即使瞭解建立新兵可能造成財政失衡,亦沒有反對的餘地;崇禎朝最後走上加派,且一派再派,實為必然之結果。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amine the Ministry of Revenue’s operation crisis and its solution and further analyzes its logic and intellection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ts system and Chongzhen’s reform in Ji-sih crisis of 1629(己巳之變).
Though the main business of the Ministry of Revenue was mainly on civil administration, it eventually transformed into a financial-oriented organization due to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The national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was dependent on a general affairs system that mainly operated by lower ranking officials under the monitor of a higher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level. The scale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Revenue expanded as the war with the Manchurian and the military expenses elevated. Since the mid and late Ming, the taxation has gradually switched from return labor to silver levy.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onal Silver Vault (太倉銀庫) also started to shifted from a precaution-oriented saving institute to a military finance management and distribution agent. After the fiscal reform by the Chongzhen court during Ji-sih crisis of 1629, the National Silver Vault developed an expedited system for advance payment of remittance which tallied better with the fiscal management regular reporting system and substantially changed its nature.
Yet the change in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did not ease the heavy financial burden caused by the military problems. Though the Ministry of Revenue tried hard to maintain the military provisions and funds, the combat power of the existing troops was so weak that the Ming court had to recruit more to meet the urgent needs. Military maintenance expenses after Ji-sih crisis of 1629 had increased drastically to almost a million silver teal annually, not to mention the pressure of the new troops recruitment. It further increased the financiall burden and inevitably led to severe fiscal imbalance and tax raises.
一、古代文獻
1.《明清內閣大庫史料合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2.《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影印,1986。
3.[明]不著撰人,《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據中央圖書館藏萬曆年間刊本,1986。
4.[明]不著撰人,《諸司職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74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1997。
5.[明]王士翹,《西關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
6.[明]王夫之著,舒士彥點校,《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
7.[明]王瓊,《戶部奏議》,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正德嘉靖年間刊本。
8.[明]孔貞運,《敬事草》,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崇禎間刊本。
9.[明]申時行等重修,[萬曆]《大明會典》,臺北:文海出版社據萬曆刊本影印,出版年不詳。
10.[明]余繼登撰,顧思點校,《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
11.[明]呂坤,《去偽齋集》,收入《呂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12.[明]呂維祺,《南庾疏鈔》,收入《中國文獻珍本叢書》,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
13.[明]李邦華,《李忠肅公文集》,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清乾隆間活字本。
14.[明]李承勛,《少保李康惠公奏草》,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嘉靖間刊本。
15.[明]李起元,《計部奏疏》,收入《中國文獻珍文叢書》,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據明刻本影印,2007。
16.[明]李遜之,《三朝野紀》,收入《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74。
17.[明]李遜之,《崇禎朝紀事》,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6,北京:北京出版社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武進盛氏刻本影印,2000。
18.[明]汪楫,《崇禎長編》,臺北:中研院史語所藏鈔本。
19.[明]汪應蛟,《計部奏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48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1997。
20.[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
21.[明]沈鏈,《青霞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五集361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74。
22.[明]孫銓編,[清]孫奇逢訂正,《高陽太傅孫文正公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冊55,北京:北京圖書館據清乾隆六年刻本,1998。
23.[明]徐溥等纂修,李東陽等重纂,山根幸夫解題,[正德]《大明會典》,東京:汲古書院,1989。
24.[明]海瑞著,陳義鍾編校,《海瑞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25.[明]張學顏等撰,《萬曆會計錄》,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冊52-53,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萬曆十年刻本,1988。
26.[明]畢自嚴,《石隱園藏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明]畢自嚴,《石隱園藏稿》,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畢氏聽月軒藏清初刊本。
27.[明]畢自嚴,《度支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1997。
28.[明]畢自嚴,《留憲疏草》,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刊本。
29.[明]畢自嚴,《崇禎朝諭對錄》,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明末抄本。
30.[明]畢自嚴輯,《簡書有赫(不分卷)》,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天啟年間刊本。
31.[明]陳子壯,《昭代經濟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32.[明]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33.[明]陶承慶校正,葉時用增補,《大明一統文武諸司衙門官制》,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74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一年寶善堂刻本影印,1997。
34.[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35.[明]程開祜,《籌遼碩畫》,收入《國立北京圖書館善本叢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據明萬曆年間刻本影印,1937。
36.[明]黃瑜撰,魏連科點校,《雙槐歲鈔》,北京:中華書局,1999。
37.[明]趙世卿,《司農奏議》,收入《中國文獻珍本叢書》,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製中心,2012。
38.[明]葉淇輯,[明]畢自嚴增補,《戶部題名記》,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崇禎三年刊本。
39.[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40.[明]劉效祖,《四鎮三關志》,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10,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明萬曆四年刻本,2000。
41.[明]劉斯潔,《太倉考》,收入《北京圖書館珍本古籍叢刊》,史部冊56,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明萬曆八年刻本,1988。
42.[明]蔣平階(大鴻),《畢少保傳》,新京:滿日文化協會印行,(出版年代不詳,應在偽滿時代)。
43.[明]盧象升,《盧象升疏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
44.[明]錢謙益,《初學集》,收入《四部叢刊》,冊269,上海:上海書店,1989。
45.[明]謝彬,《南京戶部志》,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嘉靖間刊本。
46.[清]孫承澤著,王劍英點校,《春明夢餘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47.[清]孫承澤,《畿輔人物志》,收入《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據傅斯年圖書館藏刊本影印,1991。
48.[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49.[清]畢盛鑑編,《淄川畢少保公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冊55,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清初抄本,1998。
50.[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51.[清]談遷,《國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36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2.[清]魏源,《聖武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古徽堂藏版影印,1997。

二、地方志書
1.[明]朱東光修,萬民華補遺,[清]石金和等增補,[隆慶]《平陽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冊572,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明隆慶五年刊,清康熙間增鈔本,1983。
2.[明]何喬遠編撰,廈門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3.[清]王其淦、吳康壽修,[光緒]《武進陽湖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冊37,南京:鳳凰出版社據清光緒五年刻本,2008。
4.[清]王贈芳等修,[道光]《濟南府志》,收入臺北:學生書局據道光二十年刊本影印,1968。
5.[清]呂恩湛修,[道光]《永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冊44,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據清道光八年刻本影印,2002。
6.[清]宋如林等修,[嘉慶]《松江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冊10,臺北:成文出社據清嘉慶二十二年刊本,1970。
7.[清]沈世銓修,[光緒]《惠民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冊22,南京:鳳凰出版社據光緒二十五年柳堂校補刻本,2004。
8.[清]沈家本、榮銓修,[光緒]《重修天津府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69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光緒二十五年刻本,1997。
9.[清]張廷珪修,[雍正]《平陽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冊45,南京:鳳凰出版社據清乾隆元年刻本,2005。
10.[清]張鳴鐸,[乾隆]《淄川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冊4,南京:鳳凰出版社據民國九年石印本,2004。
11.[清]曹襲先纂修,[乾隆]《句容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冊133,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清乾隆十五年修,清光緒二十六年重刊本,1974。
12.[清]陳之驥,[道光]《靖遠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冊551,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清道光十三年刊本,民國十四年鉛字重印本,1976。
13.[清]鄭居中等纂修,[乾隆]《府谷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冊282,臺北:成文出版社據乾隆四十八年刊本,1970。
14.[清]薛柱斗纂修,[康熙]《天津衛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冊141,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23年鉛印本,1968。
15.[清]謝儼等纂,[康熙]《雲南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冊26,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康熙三十五年刊本,1976。
16.[清]懷蔭布,[乾隆]《泉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冊23,上海:上海書店據清光緒八年補刻本影印,2000。
17.丁世恭修,《館陶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冊357,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1976。
18.葉覺邁修,《東莞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冊52,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十年鉛印本,1961。
19.鍾景賢等纂,《開陽縣志稿》,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冊26,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二十九年石印本,1976。

三、近人研究
【專書】
1.Wakeman, Ferderic Jr. 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魏斐德著,陳蘇鎮、薄小瑩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2.Huang Ray(黃仁宇). 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 Century Ming Chin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4. 黃仁宇著、阿風等譯,《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3.方志遠,《明代國家權力結構與運行機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4.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5.王毓銓,《明代的軍屯》,北京:中華書局,2009。
6.尹文敬,《財政學》,收入《民國叢書.第二編.37.經濟類》,上海: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影印,1990。
7.朱誠如,《管窺集:明清史散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8.朱誠如、閻崇年主編,《清朝通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9.伊克昭盟《蒙古民族通史》編委會編,《蒙古民族通史》,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
10.何炳棣,《中國歷代土地數字考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頁77-81。
11.何朝暉,《明代縣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2.吳海波、曾凡英,《中國鹽業史學術研究一百年》,成都:巴蜀書社,2010。
13.吳緝華,《明代海運及運河的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new window
14.吳緝華,《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15.沈一民,《清南略考實》,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
16.肖立軍,《明代省鎮營兵制與地方秩序》,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17.孟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
18.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論集》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19.林美玲,《晚明遼餉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0.唐文基,《明代賦役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21.徐泓,《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new window
22.孫文良、李治亭,《明清戰爭史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3.崔瑞德、牟復禮編,《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4.張德信,《明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25.梁方仲編著,《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6.曹國卿,《財政學》,上海:獨立出版社,1947。
27.彭勇,《明代班軍制度研究──以京操班軍為中心》,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28.彭勇,《明代北邊防御體制研究──以邊操班軍的演變為線索》,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29.程利英,《明代北直隸財政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0.黃仁宇,《現代中國的歷程》,北京:中華書局,2011。
31.黃仁宇著,張皓、張升譯,《明代的漕運,1368-1644》,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
32.齊木德道爾吉、巴根那編,《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實錄蒙古史史料抄》,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
33.楊永漢,《論晚明遼餉收支》,臺北:天工書局,1998。
34.劉階平,《從白陽傳疏論晚明軍政》,臺北:華國出版社,1951。
35.潘星輝,《明代文官銓選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6.賴建誠,《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臺北:中央研究院,2008。new window
37.魏斐德等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明清史研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論文】
1.卜永堅,〈商業里甲制──探討1617年兩淮鹽政之「綱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2,頁14-21。
2.山根幸夫,〈日本明代社會經濟史研究開拓者清水泰次(1890-1961)〉,《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2,頁1-2。
3.于默穎,〈明蒙關係研究〉,內蒙古大學博士論文,2004。
4.中島樂章,〈2002年日本史學界關於明清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4:12,頁21-30。
5.方志遠,〈明代的四衛、勇士營〉,收入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編輯組,《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頁489-494。
6.王尊旺,〈明代九邊軍費考論〉,廈門:廈門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1。
7.王業鍵,〈清雍正時期(1723-35)的財政改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1961),頁47-75。
8.申斌,〈《山東經會錄.稅糧》的解讀方法及由其所見嘉靖隆慶時期山東官府內部稅糧運作──以「稅糧石」的含義與機能為中心〉,發表於「第六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
9.申斌,〈明代徭役管理考:以地方財政冊籍為中心〉,廣州:中山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2。
10.全漢昇、李龍華,〈明中葉後太歲入銀兩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1(1972),頁123-157。
11.全漢昇、李龍華,〈明代中葉後太歲出銀兩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1(1973),頁169-244。
12.何本方,〈明代鈔關與明代經濟〉,收入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編輯組編,《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頁654-663。
13.何炳棣,〈南宋至今土地數字的考釋與評價(上、下)〉,《中國社會科學》,1985:2、3,頁133-165;125-160。
14.李光濤,〈論崇禎二年「己巳虜變」〉,《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18(1948),頁449-484。new window
15.李華彥,〈晚明戶部尚書畢自嚴財經政策研究(1628-1633),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5。
16.李華彥,〈崇禎朝薊遼兵變與餉稅重整〉,新竹: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13。new window
17.李慶,〈山根幸夫先生和明史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3,頁123-127。
18.李龍潛,〈明代稅課司、局和商稅的徵收〉,收入氏著《明清經濟探微初編》,臺北:稻香出版社,2002,頁519-564。
19.李龍潛,〈試評丘濬經濟思想中的幾個問題〉,收入氏著《明清經濟探微初編》,臺北:稻香出版社,2002,頁565-591。
20.沈一民,〈論明清(後金)戰爭中薊鎮的軍事地位〉,收入南炳文、商傳主編,《明代薊鎮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頁166-177。
21.谷井俊仁著,沈玉慧譯,〈明清兩代財政法規特徵──以民欠和虧空為中心〉,《明代研究》12(臺北),頁1-39。new window
22.孟東風,〈明代遼東屯田之興廢〉,收入李洵、李澍田主編,《明史論集》,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頁496-503。
23.孟森,〈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原疏附跋〉,收入《明清史論著集刊》,臺北:南天書局,1987,頁17-27。
24.岸本美緒撰、欒成顯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古代史研究──以宋至清中期為中心〉,《中國史研究動態》,2005,頁21-27。
25.岩見宏著,欒成顯譯,〈明代地方財政之一考察〉,《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141-158。
26.林麗月,〈商稅與晚明的商業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6(1988),頁37-61。new window
27.邱仲麟,〈人口增長、森林砍伐與明代北京生活燃料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1(2003),頁141-188。new window
28.邱仲麟,〈明代的煤礦開採──生態變遷、官方舉措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清華學報》,37:2(2007),頁361-401。new window
29.姜勝利,〈戰後日本的明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0:5,頁21-26。
30.段琳,〈明代延綏鎮民運糧供應區的形成與分布〉,《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31:5(2009),頁108-111。
31.胡凡,〈論明代前期九邊薊鎮之形成〉,收入南炳文、商傳主編,《明代薊鎮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頁60-77。
32.范中義,〈明代九邊形成的時間〉,《大同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1995:4,頁25-28。
33.范中義,〈論明朝軍制的演變〉,《中國史研究》,1998.2,頁129-139。
34.韋占彬,〈明代邊軍倉儲管理論略〉,《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30:4(2007),頁130-134。
35.唐文基,〈「三餉」加派──明末反動的財政政策〉,收入《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下冊(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979-1001。
36.徐泓,〈明代中期食鹽運銷制度的變遷〉,《臺大歷史學系學報》,2(1975),頁139-164。new window
37.徐泓,〈明代前期的食鹽運銷制度〉,《臺大文史哲學報》,23(1974),頁221-266。new window
38.徐泓,〈明代後期的鹽政改革與商專賣制度的建立〉,《臺大歷史學報》,4(1977),頁299-311。new window
39.馬楚堅,〈明代的家丁〉,《明史研究專刊》,8(1985),頁191-252。
40.馬楚堅,〈明代家丁之起源及特質〉,收入湯明檖、黃啟臣主編,《紀念梁方仲教授學術討論會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頁150-163。
41.高壽仙,〈明代攬納考論〉,《中國史研究》,2007:3,頁127-143。
42.高壽仙,〈財竭商罄:晚明北京的¬「公私困憊」問題〉,《北京聯合大學學報》,8:4(2010),頁22-34。
43.張彬村,〈賦稅與經濟發展:以十六、七世紀的松江府為例〉,《食貨月刊》,15:7、8(1986),頁16-29。
44.梁方仲,〈一條鞭法〉,收入劉志偉編,《梁方仲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頁1-69。
45.梁淼泰,〈明代九邊餉銀並銀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4,頁46-56。
46.梁淼泰,〈明代「九邊」餉中的折銀與糧草市場〉,《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3,頁27-39。
47.梁淼泰,〈明代「九邊」的軍數〉,《中國史研究》,1997:1,頁147-157。
48.陳峰,〈明代的運軍〉,《中州學刊》,1997:1,頁119-122。
49.陳高華,〈元代的酒醋課〉,《中國史研究》,1997:2,頁120-128。
50.賀凱,〈明代政府〉,收入《劍橋中國明代史》,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頁8-92。
51.黃仁宇,〈明代的財政管理〉,收入《劍橋中國明代史》,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頁93-150。
52.黃壯劍,〈明代白銀財政之濫觴〉,《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科版)》,30:4(2009),頁36-53。
53.黃阿明,〈明代戶部機構及其運作──以16世紀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54.黃阿明,〈明代戶部尚書任職情況分析〉,《史林》, 2006:4(上海),頁158-164。
55.黃素慧,〈明代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與運作──以嘉興府為主的分析〉,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56.黃國信,〈萬曆年間的鹽法改革與明代財政體系演變〉,東吳大學與暨大歷史系合辦,《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10月27-31日。new window
57.鈴木正,〈明代家丁考〉,《史観》,37(1952),頁23-40。
58.趙中男,〈論明代軍事家丁制度的歴史地位〉,《中國史研究》,1991:4,頁158-164。
59.劉利平,〈明中後期太僕寺的白銀收入及其財政功能初探〉,收入張顯清主編,《第十三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頁252-269。
60.鄭振滿,〈明後期福建地方行政的演變──兼論明中葉的財政改革〉,《中國史研究》,1998:1,頁147-157。
61.鄧智華,〈明中葉江西地方財政體制的改革〉,《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1,頁31-37。
62.蕭許,〈明代將帥家丁的興衰及其影響〉,《南開史學》,1(1984),頁102-122。
63.鮑彥邦,〈明代漕糧運費的派征及其重負〉,《暨南學報(哲社版)》,17:2(1995),頁61-71。
64.鍾佩玲,〈從《重訂賦役成規》看明代地方財政的運作與調度〉,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0。
65.叢佩遠,〈遼東邊墻與明代東北社會結構的總體格局〉,收入李洵、李澍田主編,《明史論集》,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頁476-487。
66.蘇新紅,〈明代太倉庫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四、外文專書及論文:
1.川越泰博,〈明代班軍番上考〉,《中央大學文學部紀要(史學科)》,22(1977),頁133-162。
2.申斌,〈明代地方政府における財政管理の自己規範化について──均徭を手がかりとして〉,發表於「近世中國地方財政與地方社會工作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2.3.30-31。
3.吉尾寬,〈明末.楊嗣昌の「剿餉」案について〉,《東方學報》,58(京都:1986),頁593-619。
4.吉尾寬,〈明末の戶部尚書畢自嚴の兵餉運營に対する一視点──《度支奏議》〈堂稿〉部に記載される数值史料を手がかりにして〉,收入岩井茂樹編,《中國近世社會の秩序形成》,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4,頁143-189。
5.吉尾寬,〈畢自嚴と四柱式決算法──度支奏議所收的餉司作成決算書に関する初步考察〉,收入追悼記念論叢編輯委員會編,《山根幸夫教授追悼記念論叢》,東京:汲古書院,2007,頁389-420。
6.寺田隆信,〈民運糧と屯田糧──明代における邊餉問題の一側面〉,《東洋史研究》,21:2(1962)。
7.寺田隆信,〈明代における邊餉問題の一側面:京運年例銀について〉,收入清水博士追悼記念明代史論叢編纂委員會編,《清水博士追悼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大安,1962。
8.谷井陽子,〈明朝官僚の徵稅責任──考成法の再檢討〉,《史林》,85:3(京都,2002),頁33-67。
9.谷光隆,〈明代の椿朋銀について〉,收入清水博士追悼記念明代史論叢編纂委員會,《清水博士追悼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大安株式會社,1962,頁165-196。
10.足立啟二,〈初期銀財政の歲出入構造〉,收入《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下冊(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681-698。
11.岩井茂樹,《中國近世財政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4。
12.岩見宏,《明代徭役制度の研究》,京都:同朋舍,1986。
13.青山治郎,〈明代の京營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嘉靖新三大營內における三十小營の形成について〉,收入明代史研究會明代史論叢編集委員會編,《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上冊(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187-205。
14.香坂昌紀,〈雍正年間の関制改革とその背景〉,《東北大學東洋史論集》,5(仙台,1992.1)。
15.宮澤知之,〈中國專制國家財政の展開〉,《岩波講座.世界歷史9.中華の分裂と再生 3-13世紀》,東京:岩波書屋,1999。
16.宮澤知之,〈中國專制國家の財政と物流──宋明の比較〉,收入中國史學會編,《中國の歷史世界──統合のシステムと多元的發展》,東京:東京都立大學出版會,2002。
17.崛井一雄,〈金花銀の展開〉,《東洋史研究》,5:2(1940),頁128-140。
18.清水泰次,〈明末の軍餉〉,《市村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富山房,1933。
19.新宮(佐藤)學,〈明代の牙行について──商稅との関係を中心に〉,收入《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下冊(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841-860。
20.諸星健兒,〈明代遼東の軍屯に関する一考察──宣德~景泰年間の屯糧問題をめぐって〉,收入明代史論叢編集委員會編,《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上冊(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165-186。
21.礪波護、岸本美緒、杉山正明編,《中國歷史研究入門》,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社,200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