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鼎革之際的船山義理學
作者:曾文瑩
作者(外文):Wen-yin Tsen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曾昭旭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船山船山學明清之際即氣言體天人之學理欲合一Chuan ShanPhilosophy of Chuan Shanduring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Manifoldness of Phenomena DidHeaven-Man theorythe unity of principle and desi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8
本論文所謂的「鼎革之際」,在時間上指十七世紀船山所處的年代而言,此一時期學界多以「明末清初」或「明清之際」稱之。本文所以特名之為「鼎革之際」,乃為突顯全面性之推故致新、革故鼎新的時代特性,以及船山天人義理學在此變動與轉型的時代中,所特具的開新與啟蒙意義。學者對此一時期的學術定位看法分歧,明清之際的儒者在鼎革之際是否有突破傳統思惟的原創性思考,回應時代問題,並賦予儒學新的內容與意義,此一探討饒富意義。
  船山堪為明清之際的大儒,他以「別開生面」的方式接續儒學發展的自我定位十分明確。通過對當代船山學研究的梳理,本文提出以下有關「天人之學」的詮釋差異,藉由此中之意義落差所豁顯的問題,在正文中逐一討論:一、船山所論之「氣」是豐厚盛美、一體流行的道德世界,還是豐富多樣的物質存在?這關乎船山掌握的儒學內容為何?二、以船山「天人關係論」為焦點,說明船山對「天道」之「必然」與「主體」之「自由」二領域何以能並立不礙,如何說明?其論既與「理學」或「心學」有所不同,亦與「氣學本色派」有異而不能納入此類氣學系譜,那麼其人之學在儒學發展中應如何定位?三、以船山的「理欲觀」為切入點,闡明船山對「情、才、欲」的新看法十分符合近代人士對個人解放的訴求,而於近現代思想的發展有獨特的價值與意義。
  有關船山論氣之觀念地位、天人性命之關係、理欲之關係等三大問題的實義,乃船山「天人之學」的骨幹,也是本文的主體所在,在船山「天人之學」的研究基礎上,吾人闡論其學所蘊蓄的思想活力,與其自出機杼的「天人之學」在鼎革之際所創造出的樞紐意義與啟蒙價值。
The “Era of Change” mentioned in this thesis means the time of period around seventeenth century, which is the era that Chuan-Shan lived. The academic circle in that time, we called it “End of Ming Dynasty, begin of Ching Dynasty” or “During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y”. The reason to name this thesis “Era of Change” is to emphasis the character of era, which was totally changed from the old to new and to discard the old ways of life in favor of the new. In this changing and transforming era, the Chuan Shan’s “Heaven-Man Theory” has innovate and the initiate meaning especially. Scholars has different views to the academic position in this particular period. Have the Confucianism scholars during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y had the break through think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ideas, responded the problems of that era, and give Confucianism with new contents and meanings?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worth discussion.
  Chuan Sha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fucianism scholars in the time during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y; he is clearly self-positioned at implement the “Entirely new” way to continue the developed of Confucianism. Through smooth flowing the Chuan Shan philosophy by the recent research,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about the problems raised by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Heaven-Man Theory:
1. The “Chi” that Chuan Shan mentioned about was means rich and beautiful, moral world exist as a whole, or full of various material existences? What is this going to do with the Confucianism content that Chuan Shan controlling?
2. Focus on Chuan Shan’s “Heaven-Man relationship theory”, how to illustrate why Chuan Shan could emphasis on territories of both “Inevitability” of “Tian Dao” (Noumenon ) and “Freedom” of “Main body”? This theo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inciple theory” and “Heart theory”, it is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Chi Theory”, so can not categorize into Chi philosophy pedigree. Therefore, how to position his theory in the Confucianism development?
3. Use Chuan Shan’s “View of principle and desire” as cutting point, explain that Chuan Shan’s point of view to “emotion, talent, and desire” is cohere with the modern people resort to personal emancipation. Therefore, what is the unique value and meaning of this theory to the modern thinking development?
The actual meanings of the three main problems - Chuan Shan’s concept position of “Chi” discus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Ma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principle and desire - are the back bone of Chuan Shan’s “Heaven-Man Theory”, that is also the main portion of this thesis. Base on Chuan Shan’s “Heaven-Man Theory”, I will personally discuss the dynamic thinking of his theories, and the key position and initiation value he created with his conception of “Heaven-Man Theory” during the “Era of Change”.
壹、相關之典籍專著

一、船山遺書部分
明.王夫之《船山全書》第一~十六冊,長沙:嶽麓書社,1992年12月初版

二、其它相關之典籍
方以智,《物理小識》,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2月臺1版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台北:大申書局,1983年2版
王陽明,《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2版
朱熹,《四書或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
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阮元《揅經室集》,台北:商務印書館(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刊正本),1967年
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
陸象山,《象山先生全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2月臺1版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浙江:古藉出版社,1985年
劉宗周,《劉子全書及遺編》,台北:中文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
戴震,《戴震全書》,安徽:黃山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謝方,《職方外紀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4月1版
顏元,《存學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
顧炎武,《亭林文集》,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5月初版

貳、相關研究之專著與專文

一、傳記類
王之春《船山公年譜》,中華書局,1989年
王永祥《船山學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張西堂《王船山學譜》,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11月臺一版
章啟輝《曠世大儒王夫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劉志盛、劉萍《王船山著作叢考》,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春建《王夫之學行系年》,中洲古籍出版社,1989年
鄭潭州《王船山傳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二、哲學史類
方克立《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四卷,北京:崑崙出版社,2005年4月1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80年new window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正中書局,1980年new window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new window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0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8月初版。
余英時等《中國歷史轉型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new window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侯外廬 邱漢生 張豈之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侯外廬《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侯外廬《船山學案》,長沙:嶽麓書社,1982年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收入《張岱年全集》第二卷、第五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儒家哲學》,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主編《明清實學思潮史》上、中、下卷,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11月增訂6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詹海雲《清初學術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宋元明清的新儒學與實學卷》,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03年
蕭萐父、許蘇民《明清啟蒙學術流變》,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0年10月臺10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出版社,1980年3月初版

三、綜論專書類

王興國、黃洪基、陳遠寧,《王船山認識論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王興國主編《王船山學術思想討論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吳立民、徐蓀銘《王船山佛道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10月1版
汪學群《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1版
周兵《天人之際的理學新詮釋——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12月1版
季蒙《主思的理學——王夫之的四書學思想》,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2月版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new window
胡發貴《王夫之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
唐凱麟、張懷承《六經責我開生面——王船山倫理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10月1版
夏劍欽:《王夫之研究文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衷爾鉅《王夫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高田淳《王船山易學述義》,東京:汲古書院, 2000年8月1版
張立文《正學與開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
張懷承《王夫之評傳——民族自立自強之魂》,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1版
許冠三《王船山的宇宙觀》,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學報,10卷上冊,1979年
許冠三《王船山的致知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陳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
陳祺助《王船山「陰陽理論」之詮釋》,高雄:復文出版社, 2003年8月初版
陳遠寧《中國古代易學發展第三個圓圈的終結——船山易學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遠寧《中國古代政治觀的批判總結——王船山政治觀研究》,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10月1版
陳贇《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哲學的闡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2版
章啟輝《曠世大儒:王夫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嵇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嵇文甫《船山哲學》,上海:開明書店,1936年
曾春海《王船山易學闡微》,台北:嘉新水泥文基會,1978年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初版new window
湖南省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王船山學術討論集》上下冊,中華書局,1965年
賀麟《王船山的歷史哲學》,台北:牧童出版社,1993年12月1版
黃明同、呂錫琛《王船山歷史觀與史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月
劉梁劍《天人之際-對王船山的形而上學闡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8月1版
蔡尚思《王船山思想體系》,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1版
鄧輝《王船山歷史哲學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4年5月1版
蕭萐父、許蘇民《王夫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1版
蕭萐父《船山哲學引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1版
蕭萐父《船山哲學引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1版
蕭萐父主編《王夫之辨證法思想引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蕭馳《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1版
蕭漢民《船山易學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1月1版
羅小凡、王興國主編《船山學論》,船山學刊社,1993年
羅光《王船山形而上學思想》,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3年

四、學位論文

吳龍川《王船山「乾坤並建」理論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杜保瑞《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new window
周芳敏《王船山「體用相涵」思想之義蘊及其開展》,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林文彬《船山易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new window
施輝煌《王船山四書學之研究》,臺北: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new window
胡森永《從理本論到氣本論——明清儒學理氣觀念的轉變》,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new window
陳啟文《王船山「兩端而一致」之思維的辯證性及其開展》,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陳章錫《王船山禮學研究——以兩端一致論為研究進路》,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new window
戴景賢《王船山之道器論》,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new window

參.其它相關研究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俊彥《王廷相與明代氣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5年new window
王俊義《清代學術探研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8月1版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的探索》,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朱義祿《逝去的啟蒙——明清之際啟蒙學者的文化心態》,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明友《一本萬殊》,人民出版社,1994年
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9月初版new window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姜國柱《張載關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姜廣輝《走出理學——清代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衷爾鉅《蕺山學派哲學思想》,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2月再版new window
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台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10月初版new window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台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10月初版new window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里仁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二刷new window
陳立夫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45輯,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80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6月1版
陶清《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洪葉出版社,1997年。
曾振宇《中國氣論哲學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
湖南省船山學社《王船山研究參考資料》,1982年
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new window
黃俊傑《東亞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0年3月四版new window
楊儒賓、祝平次合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new window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出版社,1997年2版。new window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3年修訂2版new window
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孫歌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1版
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2版
葛榮晉《王廷相和明代氣學》,中華書局,1990年
熊秉真、張壽安編《情欲明清——達情篇》,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9月初版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1版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11月2版new window
蔣國保《方以智哲學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蔡仁厚《儒學的常與變》,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8年
肆.期刊資料

方紅姣〈「回到船山」:現代新儒學發展的一個可能向度——林安梧的船山學研究述評〉,台北:《哲學與文化》,34:12=403,2007年12月[民96.12],頁119-136new window
王汝華〈「陰與陽和 氣與神和」——王船山易學本體論之和合觀〉,台南:《台南科大學報》,25期,2006年10月,頁275-296
王汝華〈薑齋千載是同參——熊十力之船山學述評〉,台北:《高師大學報》,16期,2004年6月,頁309-328new window
王慧茹〈王船山「正統論」的理解與思索——以〈船山對傳統史觀的批判〉及〈「正統論」的瓦解與重建〉二文為核心〉,台北:《國文天地》,21:10=250,2006年3月,頁27-32。new window
王樾〈歷史發展中的天人關係——對王船山史論中理勢關係之省思〉,台北:《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3期,2002年12月,頁31-51new window
呂實強〈王船山民族思想的再省察〉,台北:《哲學與文化》,232,1994年9月,頁840-847new window
李明輝〈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台北:《漢學研究》19:2期,2001年12月,頁1-32new window
李浚植〈王船山之天理人欲觀〉,台北:《孔孟月刊》,45:11/12=539/540,2007年8月,頁32-37new window
杜保瑞〈書評:汪學群《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台北:《哲學與文化》,31:10=365,2004年10月,頁175-177new window
汪惠娟〈王船山「道器為一」形上思想之管見〉,台北:《哲學與文化》,34:8=3994,2007年8月,頁69-84
林文彬〈王船山援莊入儒論〉,台北:《興大人文學報》,34(上)期,2004年6月,頁223-246new window
林安梧〈「風物長宜放眼量」:學習船山學的因緣與成長——回應方紅姣博士〉,台北:《哲學與文化》,34:12=403,2007年12月,頁153-156new window
林安梧〈明清之際:從「主體性」、「意向性」到「歷史性」的一個過程——以「陽明」、「蕺山」與「船山」為例的探討〉,台北:《台灣師大國文學報》,38期,2003年12月,頁1-29。new window
林安梧〈從「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以王夫之哲學為核心兼及於程朱、陸王的討論〉,台北:《台灣師大國文學報》,30期,2001年6月,頁77-95new window
林安梧〈從「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學可能—後新儒學的思考〉,台北:《鵝湖月刊》,卷27:7=319,2002年1月,頁16-30new window
林安梧〈明末清初關於「格物致知」的一些問題——以王船山人性史哲學為核心的宏觀理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5期,,1999年9月,頁313-335new window
侯潔之〈王船山乾坤並建的義涵及倫理向度〉,台北:《中國學術年刊》,卷28(秋),2006年9月[民95.09],頁 35-60new window
侯潔之〈由道器之辨論王船山證立形而上的進路〉,台北:《台灣師大國文學報》,38期,2003年12月,頁 31-57new window
姜廣輝、詹海雲、張壽安、劉君燦、林慶彰等著〈明清實學研究的現況與展望〉,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4,1992年12月,頁9-26new window
洪櫻芬〈德行倫理中的「情感」與「欲望」之問題——以王船山及亞里斯多德為例〉,台北:《淡江人文社會學刊》,30期,2007年6月[民96.06],頁1-22new window
洪櫻芬〈論戴東原的理欲觀〉,台北:《東華人文學報》,第9期,2006年7月[民95.07],頁 41-68
徐蓀銘〈船山在終極關懷上的推故出新〉,台北:《鵝湖月刊》,29:2=338,2003年8月,頁 25-32new window
郭齊勇〈朱熹與王夫之的性情論之比較〉,《朱熹研討會》,2:4,2000年12月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台北:《史學評論》,第3期,1981年4月,頁38-47
陳祺助〈「喜怒哀樂未發」或「仁義禮知未發」——關於陳來教授詮釋船山中和思想之商榷〉,台北:《鵝湖月刊》,卷32:5=377,2006年11月,頁20-31。new window
陳祺助〈王船山論本體「純然一氣」下的氣之「體」、「用」關係及其涵義》,台北:《興大人文學報》,卷39,2007年9月,頁45-77
陳祺助〈王船山關於「周易」占筮中之「數」的觀念及其涵義分析〉,台北:《鵝湖月刊》,卷29:3=339 ,2003年9月,頁47-56
陳祺助〈論王船山陰陽觀念的宇宙論意義》,台北:《哲學與文化》,31:7=362,2004年7月,頁 123-146new window
陳榮灼〈萊布尼茲與中國的自然哲學〉,收錄於李文潮、H.波塞爾編《萊布尼茲與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P182-193
黃進興〈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研究:政治化的「道統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本第一分,1987年3月,頁38-47new window
楊儒賓〈兩種氣學,兩種儒學〉,台北:《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2=6,2006年12月,頁1-39。new window
楊儒賓〈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台北:《漢學研究》25:1期,2007年6月,頁247-281new window
楊儒賓〈羅欽順與貝原益軒——東亞近世儒學詮釋傳統中的氣論問題〉,台北:《漢學研究》23:1期,2005年6月,頁261-290new window
劉又銘〈吳廷翰的自然氣本論〉,台南:《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五期,2005年12月,P19-58new window
劉述先、鄭宗義〈從道德形上學到達情遂欲——清初儒學新典範論析〉,載梁元生主編《文化傳統的延續與轉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38-47new window
潘慧燕〈王船山的能所觀〉,台北:《哲學與文化》,30:1=344,2003年1月,頁145-166。new window
蔡仁厚〈從「理、心、氣」的義蘊看船山思想的特色〉,台北:《中國文化月刊》,1993
鄭小江〈論王船山的生死哲學〉,台北:《孔孟月刊》,42:3=495,2003年11月,頁38-47new window
鄧輝〈王船山的宇宙本體觀〉,台北:《鵝湖月刊》,28:8=332,2003年2月,頁30-37new window
蕭國鋒〈重新書寫中國古代哲學的傳統——評陳贇《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哲學的闡釋》〉,台北:《廿一世紀》,79期,2003年10月,頁155-158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