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湯顯祖及其文藝觀之研究
作者:洪慧敏
作者(外文):HONG HUI MIN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偉勇
羅麗容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湯顯祖文藝觀玉茗堂四夢Tang XianzuArt and LiteratureYuming Tang Si Me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4
湯顯祖 (1550-1616)一生以「主人之才」立命之基石,以實踐「大人之道」為生命的終極追求。
本論文將湯顯祖一生分成:啟蒙期、建構期、過渡期、實踐期、作繭期、成蝶期等六期,代表他生命六個轉化階段。透過湯顯祖在這六個轉化階段所展現的內心風景,並加以探掘與詮釋,便能夠明白他是如何在險阻之途展現其精神風格,又如何在舉步維艱的仕途上覺民行道,完成「君子學道則愛人」的思想實踐。
棄官歸隱回到臨川的湯顯祖,在面臨心如繭蛹的狀態下,苦悶不在話下,然而堅毅如他,化危機為轉機,開始了「臨川四夢」的創作,其中《南柯記》、《邯鄲記》、《牡丹亭》三劇刻畫了他歸隱後對其生命及其政治仕途的反思,以及對於佛法的反芻與思辯,可謂是勾勒其文藝思想不可忽略的文本。
湯顯祖之風華面貌,隨著時代的推進自有不同的詮釋,本論文之可看性在於深入湯顯祖各階段之作品,並將其重要脈絡論析而出,縱使無法達到心目中預期的理想,然而這個嘗試,是一個踏實的開端,期待對於研究湯顯祖能獻上一份心力。
Tang Xianzu (1550-1616), “being of high principle” as his belief, devoted himself into practicing "Tao "in his life.
Six phases were describ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childhood phase, the early career phase, the transit phase, the practice phase, the cocoon phase, and the master phase. Through the conversion of inner thought, the reader could understand how he displayed his spiritual sentiment and how he fulfilled his selfless love during the difficult period of official career.
After retiring from official position, Tang Xianzu wrote Yuming Tang Si Meng. Three plays, Record of Southern Bough, Record of Handan, and The Peony Pavilion represented the reflections of life and political career as well as the ruminant and speculation of Buddha. They also played principal roles in text of literature and art.
Tang Xianzu’s works were diversely explained as the time goes by.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contexts of his works in different phases were deeply compared and analyzed, which was the pioneer of Tang Xianzu’s research.
重要參考書目
(清代以前古籍依作者朝代排序,民國以後著作依出版時間排序)

壹、中文專書部分
一、湯顯祖引用版本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一)(二)(三)(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二、湯顯祖研究著作與資料彙編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龔重謨、羅傳奇、周悅文:《湯顯祖傳》(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黃文錫:《湯顯祖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86年)
周育德:《湯顯祖論稿》(北京:文化藝術, 1991年)
黃芝岡:《湯顯祖編年評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92年)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徐朔方:《湯顯祖評論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徐扶明﹕《湯顯祖與牡丹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new window
陳美雪:《湯顯祖研究文獻目錄》(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陳美雪:《湯顯祖的戲曲藝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
鄒自振﹕《湯顯祖綜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鄒元江:《湯顯祖新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6月)

三、古代典籍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十三經注疏本》第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東晉﹞釋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求宗不順化〉,嚴可均輯校:《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注:《世說新語箋疏.棲逸》(臺北:華正書局,2007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隱逸傳論》(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南朝〕劉勰撰、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唐﹞孔穎達等:《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唐﹞孔穎達等:《孟子注疏‧滕文公下》,《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嶧山》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 (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宋﹞朱熹著,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1996年)
﹝宋﹞釋慧林:《一切經音義》:《頻伽大藏經》(北京:九洲圖書,1998年)
﹝宋﹞李璆、張致原輯,﹝元﹞釋繼洪修:《嶺南衛生醫藥方》,日本1841年重刻萬曆四年復刻本,(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3 年影印本)
﹝明﹞茅坤:張太芝、張夢新點校:《茅坤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臧懋循著,趙紅娟點校:《臧懋循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馮時可:《雨航雜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明﹞屠隆:《曇花記》(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 年)
﹝明﹞黃宗羲:《南雷文定‧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黃宗羲著,沈之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沈德潛著,黎新點校:《萬曆野獲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明﹞呂坤:《去偽齋集》卷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劉若愚:《酌中志》,卷十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張鼐著、王士騏輯:《寶日堂雜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雜史類》(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明﹞馮孟龍編著,欒保群校點.:《古今譚概》(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談遷著,張宗祥校點:《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張廷玉等傳:《明史》,(臺北:中華書局,2010年)
﹝清﹞王國維著,王幼安校訂:《人間詞話》(臺北:河洛文庫,1980年)
﹝清﹞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年)
﹝清﹞:趙士吉輯《寄園寄所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吳敬梓撰,徐少知新注:《儒林外史‧第十五回》(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四、今人著作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1975年)
威爾‧杜蘭(Will Durant) 著、幼獅文化編譯中心編譯,《世界文明史十四至十七:文藝復興》共四冊(臺北:幼獅文化出版公司,1975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逯欽立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new window
蔡英俊:《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陳怡良:〈楚辭橘頌試析〉,《屈原文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1992年)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2年)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new window
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北京:三聯書局,1998年)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萬金川:《龍樹的語言概念》(南投:正觀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張仲謀:《兼濟與獨善:古代士大夫處世心理剖析》(臺北:東方出版社,1998年)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台灣書局,1999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岑仲勉:《隋唐史》(石家莊:河北教育,2002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劉志琴:《張居正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房龍著、吳奚真譯:《人類的故事》(臺北:協志工業出版社,2006年)
熊召政:《看了明朝不明白》(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7年)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忠天:《周易程傳》 (高雄:復文書局,2007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顯清:《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徐泓:《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new window
余英時:《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葉基固:《李安電影的鏡語表達: 從文本.文化到跨文化》(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
陳弱水主編:《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new window
何炳棣著,徐泓譯注:《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臺北:臺灣食貨出版社,2014年)

貳、外文翻譯著作
﹝美﹞韋勒克(René Wellek)、﹝美﹞沃倫(Austin Warren)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
伊格斯(Georg G.Iggers)主編,陳海宏等譯:《歷史研究國際手冊》(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德﹞莫芝宜佳(Monika Motsch)著,馬樹德譯:《〈管錐編〉與杜甫新解》(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年)
﹝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年)。
﹝美﹞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汀克溪畔的朝聖者》(臺北: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法﹞勒熱訥(Philippe Lejeune)著,楊國政譯:《自傳契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日﹞川合康三:〈杜甫詩中的自我認識與自我表述〉,收入陳文華主編,《杜甫與唐宋詩學: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九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 年)
﹝英﹞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著,單德輿譯:《知識份子論》(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和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英﹞菲奧多‧鮑伊 (Fiona Bowie),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An Introdution)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
﹝美﹞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傳記與小說——唐代文學比較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日﹞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陣基筆錄,李冬君譯:《葉隱聞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羅布‧普瑞斯(Rob Preece)著,廖世德譯:《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The wisdom of imperfection) (臺北:人本自然文化出版社,2008年)
﹝美﹞麗茲‧格林(Liz Greene)著,胡因夢譯:《土星──從新觀點看老惡魔》(Saturn A New Look at an Old Devil)(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美﹞約瑟夫‧坎伯瑞(Joseph Cambray),魏宏晉等譯:《共時性:自然與心靈合一的宇宙》( 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美﹞莫瑞‧史丹(Murray Stein),黃璧譯:《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 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瑞士﹞卡爾‧榮格(Jung, C.G.)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瑞士﹞卡爾‧榮格(Jung, C.G.)著,劉國彬‧楊德友譯,蔡榮格審閱:《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術語詮釋》(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美﹞威廉‧布瑞奇(William Bridges)著,林旭英譯:《轉變之書》(臺北:早安財經文化有限公司,2013年)
﹝美﹞史蒂芬‧阿若優(Stephen Arroyo),胡因夢譯:《占星‧心理學與四元素》(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美﹞莫瑞.史丹(Murray Stein, Ph.D.),魏宏晉譯:《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In Midlife: A Jungian Perspective)》(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瑞士﹞卡爾‧榮格(Jung, C.G.)著,馮川蘇譯:《心理學與文學》(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錢春綺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臺北:大家出版社,2014年)

叁、論文
一、學位論文
張得歆:《干將莫邪故事研究》(臺灣: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張韶砡:《湯顯祖文學理論研究》(臺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黃莘瑜:《網繭與飛躍之間——論湯顯祖之心態發展歷程及其創作思維》(臺灣: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new window
陳孟妘:《湯顯祖詩研究──思想歷程的建構與「家」的探討》(臺灣: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二、期刊論文
許麗芳:〈重組與對話——晚明小品真自我書寫〉,《國文學誌》,1990年12月,頁 55~73。new window
郭英德:〈明代文人結社說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92年,頁28~34。
孫中曾:〈明末禪宗在浙東興盛之緣由探討〉,《國際佛學研究》,第二期,1992年12月,頁141~176。
洪橋:〈吃喝妙詞〉,《讀書》,第一期,1993年,頁88。
華瑋:〈世間只有情難訴——試論湯顯祖的情觀與他劇作的關係〉,《大陸雜誌》,1993年6月,頁 32~40。
黃卓越:〈晚明性靈說之佛學淵源〉,《文學評論》,1995年4月,頁118~129。
李惠綿:〈明清戲劇批評中的虛實論〉,《臺大中文學報》,第九期,1997 年6月,頁145~186。new window
呂妙芬:〈聖學教化的弔詭:對晚明陽明講學的一些觀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卅期,1998年12月,頁29~64。new window
樂黛雲:〈文化多元和人類話語尋求——兼論文學界人類學與中國文化破譯〉,《
淮陰師專學報》,第一期,1999年,頁1~12。
陳建勤:〈論「游道」──明清文士旅遊觀研究之一〉,《旅遊月刊》,第四期,2000年8月,頁 64~68。
陳文新:〈真詩在民間——明代詩學對同一命題的多重闡釋〉,《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五期,2001年,頁 78~82。
劉曉東:〈晚明士人生計與士風〉,《東北師大學報》,第一期,2001年,頁 17~22。
劉曉東:〈科舉危機與晚明士人社會的分化〉,《山東大學學報》,2002年2月,頁 103~108 。
陳文新:〈信心論與信古論在晚明融合的學理依據及其歷程〉,《山東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2月,頁108~111。
陳寶良:〈晚明生員的棄巾之風及其山人化〉,《史學集刊》,第二期,2002年2月,頁34~39。
吳儀鳳:〈騷體賦、散體賦分類概念評析〉,《東華人文學報》,第五期,2003年7月,頁209~234。new window
徐林:〈明代中後期隱士與山人之文化透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四期,2004年7月,頁137~141。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第一期,2006年2月,頁187~218。new window
陳靜容:《「觀看自我」的藝術──試論魏晉時人「身體思維」的釋放與轉向》,《
東華人文學報》,第九期,2006年7月,頁1~40。
黃莘瑜:〈論湯顯祖《南柯記》之佛教觀點的展現〉,《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頁292~314。
張伯偉:〈域外漢籍與中國文學研究〉,《東亞漢籍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7月,頁23~50。
李健:〈論中國新時期傳記文學的「史傳合一」與西方傳記的「史傳分離」〉,《當代文壇》,第四期,2007 年,頁84~87。
黃莘瑜:〈論中晚明情觀於社會經濟視野下的所見與侷限〉,《清華學報》,第二期new window
,2008年6月,頁175~207。
林建德:〈龍樹語言策略之哲學詮解──從漢譯《中論》之「說」字作線索〉,《法鼓佛學學報》,第二期,2008年11月,頁41~78。new window
彭一平:〈論張潮《幽夢影》創作的內向性視角〉,《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8年8月,頁39~40。
林建德:《《中論》有無觀之哲學詮解》,《玄奘佛學研究》,第十期,2008年11月,頁41~78。new window
張鴻愷〈嚴遵《道德指歸》思想述評〉,《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2008年10月,頁279~301。
章立明:〈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概述〉,《民族文學研究》,第三期,2010年,頁59~67。
許又方,〈閱讀與認同: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成大中文學報》,第廿九期,2010年7月,頁1~18。new window
劉千美:〈日常與閒適:小品散文書寫的美學意涵〉,《哲學與文化》,第九期,2010年9月,頁119~134。new window
李幸玲:〈語默之間:戲論 卮言以及默然〉,《東亞漢學研究》,創刊號,2011年5月,頁54~64。
鄒元江:〈「臨川四夢」的文化書寫與湯顯祖文人形象的虛擬塑造〉,《戲劇研究》,第九期,2012年1月,頁1~39。new window
儲著炎:〈論湯顯祖「為情作使,劬於伎劇」思想的成因〉,《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13年8月,頁187~190。
黃自鴻:〈重組杜甫的面孔:從現代傳記到「心史」的回溯式閱讀〉,《國文學報》
,第五十五期,2014年6月,頁67~98。
顏學誠:〈教育與社會秩序:解析升學主義〉,《教育實踐與研究》,第一期,2014 年6 月,頁127~128。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