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對遼的邊防政策與設施
作者:段承恩
作者(外文):Tuan, Cheng-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王明蓀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北宋國策城池防禦塘泊建設林木工事宋遼戰爭Song policyCity defenseTong Park constructionForest fortificationsLiao wa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6
北宋所承接五代的軍事地理是天然地形防禦的喪失,故在戰略地理上,對遼是呈現相對弱勢,所能憑藉只有險阻關隘,因此在天險不足恃之下,防禦上只能依託人為工事,北宋也因此在對遼防禦相對應上,做出第一線塘泊、林木防禦,第二線將城池以帶狀分布的固守防禦,第三線以黃河天險以拱衛京師。此三線防禦之設立,如本論文各章節所描述,確實是減少北方禦遼兵力的佈署,宋人在詳細評估宋遼雙方之武力後所採行的措施,首先在塘泊防禦上已做到扼守衝要之地,逼使遼騎不得不轉為宋人所預設之地加以突衝;又為防範遼趁宋廷無備之地的攻擊,廣植榆柳以為備,使遼騎兵無用武之地。
本論文內容可分為以下三個部份。
第一部份:
內容包括第一、二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此篇論文動機與研究方法,藉由古籍文獻與前人研究,分析闡述論文架構的可行性。
第二章:「五代時期對遼邊防地理與政策」,先概述遼代起源及部落時期的分合態勢,就遼在五代時期契丹的發展,一直至耶律德光南下牧馬作一闡述,其後將唐末至宋地理變革作一說明,介紹五代至宋立國緣由及地分區分,最後分析宋遼之邊界及邊區的防衛體系。
第二部分:
內容包括第三章:「宋對遼的城池防禦政策與設施」、第四章:「宋對遼
的塘泊水利設施」、第五章:「宋禦遼的林木政策與設施」。主要是分析北宋立國後對外國防政策,及國防建設的演變,與宋對遼邊防關係,藉由國防政策的轉變來看邊防設施的發展,並由宋代各時期的邊防建設,及宋邊區軍事結構與部署、武力裝備、軍事支援等系統,看前面各章所提諸問題,進行有系統分析整理,將塘泊、榆林、方田、堡寨、城池作一相關連繫,並藉此將前人研究所不足的部份將以增補,使「宋對遼邊防政策與設施」研究得以完善,亦是本論文主旨所在。
第三部份:
內容以第六章:「結論」為與前面各章節相互呼應的,並為前章節提出綜合總論,以驗證北宋對遼防禦設施的成效,且對北宋防禦政策是否合宜,是否如前人所言,「無任何可取之處」,提出不同看法,並綜合前述章節研究,做最終結論。
Northern Song Dynasty undertaken military geography is the loss of the natural terrain defense, so the strategic geography of Liaoning is rendered relatively weak, with only the dangers that can pass, so the lack of dependable natural barrier under the defense can only rely on man-made fortifications, Song Liao defense and therefore corresponds to the right, make the first line of Tong Park, forest defense, the second line will stick fortresses to zonal distribution of defense, and the third line of the Yellow River natural barrier to protect the capital. This three-line defense establishment, as described in the chapters of this thesis is indeed to reduce troops deployed in northern Yu Liao, Song Liao sides in a detailed assessment of the use of force after the adoption of measures, first berth in the pond has been done on defense the guards rushed to the land, forcing the Song Liao ride had turned suddenly as the default place to be washed; also for the prevention Liaoning Song court unprepar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land of the attacks, planting elm willow that equipment, so Liao cavalry useless.
This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Part I:
Includes first two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is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 motiv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by ancient literature and previous studie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study architecture.
Chapter Two: "Five Dynasties right Liaoning border geography and policy", first outlined during the Liao Dynasty origin and tribal division situation, the Khitan Liao Dynasty in the Five Dynasties period of development, has been to make a Wrangler Yelu Tekong south elaborated its Tang Song Dynasty geographic changes will make a note, in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Song Liguo reason and to partition points, the final analysis of Liao's borders and border defense system.
Part II:
Including Chapter Three: "Song of the city for the Liao defense policy and Facilities", Chapter 4: "Song for Liaoning
Tong Park conservancy facilities, "Chapter 5:" Song Yu Liao forest policies and facilities. "After analyzing the North Song Liguo mainly of foreign defense policy, and the evolu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Liao and Song on border relations,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change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facilities look border by border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ng and Song border military structures and deployment, military equipment, military support and other systems, see the various issues raised in earlier chapters, finishing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pond Park, Yulin, Fang Tian, forts, fortresses for an associated series, and to the previous Institute will supplement insufficient part, so that "Song for Liaoning border policies and facilities" research to perfect, is also the subject of this thesis lies.
Part III:
Content to Chapter 6: "conclusion" of the previous chapters echoed and was the former General to submit a comprehensive chapter to verify the Northern Song Liao effectiveness of defense facilities and defense policy is appropriate for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hether as predecessors words, "without any merit", put forward different views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previous chapters, make the final conclusion.
一、史料文獻
1、王銍,《默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王夫之,《讀通鑑論(宋論合刊)》,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4年2月。
3、王安石,《王安石文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3年。
4、王明清,《揮麈錄.後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5、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3刷。
6、文彥博,《文潞公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7、方 勺,《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3刷。
8、包 拯;楊國宜校注,《包拯集校注》,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
9、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3年9月初版。
10、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3刷。
11、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6年。
12、江少虞,《皇朝類苑》,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再版。
13、汪藻著;王智勇箋注,《靖康要錄箋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14、佚 名,《宋史全文》,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5、宋 綬、宋敏求編,《宋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1年9月初版。
16、沈 括,《夢溪筆談》,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第2版。
17、沈 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8、洪 邁,《容齋隨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19、范 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5年。
20、范 鎮,《東齋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第3刷。
21、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版3刷。
22、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3、李 攸,《宋朝事實》,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4年4月初版。
24、李 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2版。
25、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26、李有棠,《遼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月第1版。
27、邱 濬,《大學衍義補》,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28、岳 珂,《桯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29、邵 博,《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3刷。
30、邵伯溫,《邵氏聞見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31、班 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32、康基田,《晉乘蒐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33、秦緗業、黃以周等編,《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上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
2006年出版。
34、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版3刷。
35、脫 脫,《遼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3年6月3版。
36、脫 脫,《金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4年6月4版。。
37、脫 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9月初版。
38、畢 沅,《續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8版。
39、陳 述、朱子方主編,《遼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第1
版。
40、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3月初版。
41、陳師道,《後山談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第1版。
42、陳規著,林正才注譯,《守城錄注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11月
第1版。
43、無名氏,《中國兵學通論(草蘆經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7
年。
44、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二刷。
45、葉隆禮,《契丹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46、曾公亮、丁度,《武經總要》,北京:團結出版社,程素紅主編,《中國歷代
兵書集成(二)》,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年。
47、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8月第1
版。
48、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
49、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3刷。
50、楊仲良編,《資治通鑑紀事本末》,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6年。
51、賈思勰著,繆啟愉、繆桂龍譯注,《齊民要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1版。
52、蔡 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3刷。
53、劉 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8年。
54、歐陽修,《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9年11月3版。
55、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56、魏 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9年。
57、魏 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3刷。
58、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1年2月3版。
59、蘇 頌,《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第1版。
60、蘇 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第1版。
61、蘇 轍,《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第1版。
62、蘇 轍,《龍川略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第3刷。
63、蘇 轍,《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第3刷。
64、蘇舜欽,《蘇舜欽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新1版。
65、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第1版。

二、專著
1、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第十冊,台北:黎
明文化公司,民國65年10月修訂1版。
2、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第十一冊,台北:
黎明文化公司,民國83年5月修訂3版。
3、王民信,《王民信遼史研究論文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new window
8月初版。
3、王明蓀,《宋史論文稿》,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5、王明蓀,《宋遼金史論文稿》,台北:明文書局,民國70年12月初版。
6、王明蓀,《漢晉北族與邊疆史論》《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八冊)》(台
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7、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3月第1版。
8、王曾瑜,《遼金軍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9、王曉波《宋遼戰爭論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10、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歷史地圖編纂委員會,《中國歷史地圖》合訂本,台北:
文化大學,民國82年1版2刷。
11、中國兵工程學院中國築城史研究課題組,《中國築城史》,北京:軍事誼文出
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2、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軍事裝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1
月第3版。
13、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軍事工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1
月2版。
14、方 豪,《宋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77年12月新二版。
15、石濤,《北宋時期自然災害與政府管理體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10年9月第1版。
16、史念海,《河山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8年5月第2次
印刷。
17、江天健,《北宋市馬之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4年6月初版。new window
18、邢鐵,《宋遼金時期的河北經濟》,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19、克勞塞維茲(Karl von Clausewitz)著,楊南芳等譯,《戰爭論(Vom Kriege)
》(上、下),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
20、李天鳴,《宋元戰史》台北:食貨出版社,民國77年3月出版。
21、李根蟠,《中國農業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6年6月初版。
22、李啟明,《中國後勤體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1年1月出版。
23、李震,《中國政治國防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
24、金毓黻,《宋遼金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0年4月台3版。
25、林榮貴編,《中國古代疆域史》下卷(上),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7
年。
26、約米尼(Antoine Henri Jomini),《戰爭藝術(THE ART OF WAR)》台北:
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5年8月初版。
27、徐培根,《中國國防思想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2年6月出版。
28、淮建利,《宋朝廂軍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29、陳峰,《宋代軍政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30、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11月初版6刷。new window
31、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國79年2月初
版5刷。
32、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初版。
33、黃寬重,《宋史叢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82年台一版。new window
34、黃寬重,《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9年台一
版。
35、張天佑,《宋明史研究論集-宋明衰亡時期》,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6
年4月初版。
36、張正明,《契丹史略》,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37、張其凡,《宋初政治探研》,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38、張其凡,《宋代政治軍事論稿》,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
版。
39、程光裕,《宋太宗對遼戰爭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1年11月初
版。
40、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41、程龍,《北宋糧食籌措與邊防-以華北戰區為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年10月第1版。
42、曾瑞龍,《拓邊西北-北宋中後期對夏戰爭研究》,香港:中華書局(香港)
有限公司,2006年5月第一版。
43、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社,2003年第一版。
44、馮東禮、毛元佑,〈北宋、遼、夏軍事史〉,《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
學出版社,1998年。
45、張希清等編,《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1
版。
46、焦國模,《中國林業史》,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8年。
47、鈕先鍾,《歷史與戰略:中西軍事史新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民國86
年5月初版。
48、楊若薇,《契丹王朝政治軍事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7
月初版。
49、楊樹森,《遼史簡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
50、趙曉峰,《河北地區古建築文化及藝術風格研究》,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8年。
51、廖隆盛,《國策、貿易、戰爭:北宋與遼夏關係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
司,民國91年10月初版。
52、嘉禾編著,《中國建築分類圖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年第1版。
53、蔣復璁,《宋史新探》,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5年2月。
54、蔣武雄,《遼與五代政權轉移關係始末》,台北:新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
國87年6月初版。
55、蔡松坡評析、蔣中正增補,《曾胡治兵語錄註釋(增訂本)》,台北:黎明文
化公司,民國84年7月7版。
56、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3月第1版。
57、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初版2刷。new window
58、鄭學檬,《五代十國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9、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7月
修訂3版。
60、糜振玉等著,《中國軍事學術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
61、薄富爾(Andre’ Beaufre),《戰略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
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5月初版。
62、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
63、饒勝文,《佈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
年1月第1版。

三、期刊論文
1、方豪,〈宋代河流之遷徙與水利工程〉,《宋史研究集》第二輯,台北:國立編
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72年9月再版,頁255-282
2、王軼英,〈北宋河北屯田的軍事意義〉,《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8期,2006年8月,頁90-92。
3、王軼英,〈北宋澶淵之盟前的河北軍事防禦區域〉,《河北大學學報》,第37
卷第1期,2012年1月,頁25-29。
4、史繼剛,〈宋代屯田、營田問題新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2期,1999
年,頁21-25。
5、江上舟,〈楊家將與雄縣古地道〉,《鄉音》,第11期,2007年,頁46-47。
6、江天健,〈北宋西北地區官方木材產銷〉,《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九輯,台北:
國立編譯館,民國88年4月初版,頁185-211。
7、江天健,〈北宋河北路造林之研究〉,《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二輯,台北:蘭
臺出版社,民國91年10月初版,頁231-256。
8、米玲、王彥玲,〈北宋定州軍事特質農業發展管窺〉,《河北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第三期,2009年,頁28-32。
9、任愛君,〈遼宋對峙格局破滅的文化意義—簡論遼宋和盟後所奠定的中國南
北民族文化發展趨勢〉,《北方文物》,第三期,1996年,頁46-52。
10、朱小琴,〈宋遼「關南地之爭」〉,《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二期,2000年,
頁61-66。
11、安國樓,〈北宋軍事方田制述論〉,《杭州大學學報》,第22卷第4期,1992
年12月,頁95-99。
12、李天鳴,〈宋元的弩砲和弩砲部隊〉,《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三輯,台北:蘭
臺出版社,民國92年8月初版,頁497-553。
13、李天鳴,〈北宋的弩和弩箭手〉《故宮學術季刊》,第15卷第2期,民國87new window
年,頁122-131。
14、李天鳴,〈金侵北宋初期戰役和宋廷的決策〉,《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
第一冊,宋旭軒教授頌壽委員會印,2000年11月初版,頁183-236。
15、李克武,〈關於北宋河北塘濼問題〉,《中州學刊》1987年,第4期,頁120-123。
16、李京龍、趙英華,〈北宋河北緣邊地區的軍事防禦工程述略〉,《保定師範專
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1期,2006年,頁49-52。
17、李華瑞,〈北宋治河與邊防〉,《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3月第1版,頁349-370。。
18、李 震,〈論北宋國防及其國運的興廢〉,《宋史研究集》第四輯,民國58年
6月,頁379-380。
19、林瑞翰,〈北宋之邊防〉,《宋史研究輯》第13輯,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new window
70年初版,頁199-229。
20、林榮貴,〈北宋王朝的轄區設置與戍防〉《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3
期,頁35-53。
21、林榮貴,〈五代十國的轄區設置與軍事戍防〉《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9年
第4期,頁1-21。
22、林榮貴,〈北宋與遼並立時期的疆域格局〉《中國邊疆地理研究》1998年第3
期,頁13-26。
23、高恩澤,〈北宋時期河北「水長城」考略〉,《河北學刊》1983年,第4期,
頁150-153。
24、柳立言,〈宋遼澶淵之盟新探〉,《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三輯,台北:國立編new window
譯館,民國84年2月,頁71-189。
25、徐衛民,〈秦始皇長城研究綜論〉,《秦漢研究》第六輯,咸陽:咸陽師範
學院,2012年,頁313-320。
26、郭文佳,〈簡論宋代的林業發展與保護〉,《中國歷史》,2003年2月,頁28-34。
27、郭東旭、王軼英,〈北宋河北沿邊的寨舖建設述略〉,《宋史研究論叢》第8
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頁451-458。
28、郭軍寧,〈永清地下古戰道考述〉,《軍事歷史研究》,第2期,2010年,頁
173-176。
29、符海朝,〈城池修築與宋遼外交〉,《殷都學刊》,第4期,2007年,頁69-72。
30、單樹海、任愛君,〈論遼宋對峙格局的形成及其歷史意義〉,《昭烏達蒙族師
專學報》,第15卷第4期,1994年,頁1-8。
31、程民生,〈北宋河北塘濼的國防與經濟作用〉,《河北學刊》1985年,第5期,
頁76-80。
32、陶晉生,〈宋遼邊界交涉的問題〉,《遼金史論集》第六輯,北京:社會科學new window
文獻出版社,2001年7月,頁41-51。
33、黃繁光,〈論宋真宗對遼作戰與陣圖使用的關係〉《澶淵之盟新論》(上海:new window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頁299-328。
34、張國慶、劉艷敏,〈氣候環境對遼代契丹騎兵及騎戰的影響-以南進中原作
戰為例〉,《遼寧大學學報》,第35卷4期,2007年7月,頁85-91。
35、楊軍,〈北宋時期的河北塘泊〉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編《侯人之師九
十壽誕紀念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頁,225-255。
36、董春林,〈宋代榆林的種植及其文化意蘊〉,《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第1
期,頁170-172。
37、葉鴻灑,〈試探北宋火藥武器的研製與應用〉,《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五輯》,台new window
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4年,頁59-79。
38、趙冬梅,〈北宋前期邊防統兵體制研究〉,《文史》,2004年第3輯.總第68
輯,頁25-47。
39、趙鐵寒,〈燕雲十六州的地理分析〉,《宋史研究集》第三輯,台北:中華叢
書編審委員會,民國73年元月再版,頁385-411。
40、漆俠,〈遼國的戰略進攻與澶淵之盟的訂立-宋遼戰爭研究之三〉,《河北大
學學報》第3期,1992年,頁1-11。
41、漆俠,〈宋太宗雍熙北伐-宋遼戰爭研究之二〉,《河北學刊》第2期,1992
年,頁79-87。
42、漆俠,〈宋太宗第一次伐遼-高梁河之戰〉,《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1991
年,頁1-9。
43、漆俠,〈宋太宗與守內虛外〉,《宋史研究論叢》第3輯,保定:河北大學出
版社1999年4月第1版,頁1-17。
44、熊燕軍,〈北宋時期林木破壞情況的歷史分析〉,《商邱師範學院學報》,第
19卷1期,2003年2月,頁44-46。
45、蔣武雄,〈論宋真宗對建立與維護宋遼和平外交的心意〉,《東吳歷史學報》,new window
第15期,民國95年6月,頁91-116。
46、閻沁恆,〈北宋對遼塘棣設施之研究〉,《政治大學學報》第八期,民國52
年,頁247-257。
47、劉浦江,〈河北境內的古地道遺跡與宋遼金時代的戰事〉,《大陸雜誌》101
卷,第1期,民國89年,頁1-8。
48、羅球慶,〈北宋兵制研究〉,《新亞學報》,第3卷第1期,1957年,頁69-72。new window

四、學位論文
1、王軍,《北宋河議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2、王麗,《宋代國家林木經營管理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9年6月。
3、王照年,《北宋黃河水患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4月。
4、王會敏,《北宋時期邊境管理制度研究–以宋遼沿邊地區為中心》,鄭州:河
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5、白宏剛,《宋代林業政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4月。
6、艾文君,《「誓書」與北宋對遼政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民國92年5月。
7、任愛軍《契丹遼朝前期(907~982)契丹社會歷史面貌解析》,呼和浩特:內
蒙古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8、柯弘彥,《宋代廂軍的職務功能及其類型》,台北:東吳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民國98年5月。
9、韋祖松,《北宋國家安全問題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年4月。
10、翁建道,《北宋出征行營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民國94年2月。
11、馬繼業,《宋代城池防禦探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年4月。
12、陳玫旭,《五代北宋時期河東地區研究-以軍政為考察中心》台北: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5年2月。
13、郭志安,《北宋黃河中下游治理若干問題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博士學位論
文,2007年6月。
14、陳嘉伶,《宋代林木資源的耗損與保育》,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
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15、陶玉坤,《遼宋關係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5
月。
16、黃登峰,《宋代城池建設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6
月。
17、黃崑在,《北宋北方邊防政策之演進與檢討》,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班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18、張云箏,《宋代外交思想研究》,鄭州:河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4
月。
19、楊瑋燕,《宋初對遼戰爭中軍糧供應諸問題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
論文,2007年4月。
20、蔡金仁,《北宋與遼、西夏戰略關係研究–從權力平衡觀點的解析》,台北: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21、劉振志,《宋代國力研究-功利學派國家戰略思想與宋廷國策之探討》,台北:new window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五、網路資料
1、網路展書讀http://cls.hs.yzu.edu.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