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朴玄埰思想的當代意義—以陳映真文學為參照點
作者:延光錫
作者(外文):Yeon, Gwang-Seok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光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朴玄埰陳映真新殖民分斷社會性質論社會形態論民族經濟論知識倫理Park Hyun-chaeChen Ying-zhenNeocolonialityDivisionSocial formationSocial essenceNational EconomicsKnowledge eth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本論文針對人類歷史中,尤其殖民之後知識的矛盾,採取拒絕「遺忘」而重新歷史化之「歷史掛帥」觀點,以及經由區域性相互參照的主體性知識生產的觀點這兩者的互相結合這麼一個問題意識,試圖考察20世紀後半期在南韓活動的思想家朴玄埰的思想實踐之當代意義。
為了在區域性參照體系中,重新闡釋作為「當代歷史中間物」朴玄埰的思想實踐,本論文在第二章將20世紀東亞區域參照點台灣之當代歷史中間物陳映真的文學實踐當作參照視角,並從中尋找反思南韓知識思想史的路徑。
第三章以陳映真在1980年代的問題意識為參照視野,並以1980年代南韓知識思想界既規模龐大又爭議劇烈的「社會形態/社會性質論戰」為線索,考察了朴玄埰思想實踐所遭遇的困惑。扼要地講,陳映真苦惱於「思想的貧困」,而朴玄埰作為「倖存者」則苦惱於「思想的斷裂」。
第四章以1980年代在社會形態/社會性質論戰外邊進行的朴玄埰和白樂晴的爭議性對話為線索,考察了朴玄埰以「分斷」為媒介而將「新殖民性」認識加以具體化的過程。朴玄埰認為分斷將「民族內部矛盾」外化為「國家間矛盾」,結果「現代」的「國家」認識論取代了歷史性民族認識論,並且如此去歷史化的普遍主義認識論必定脫離實踐論。再者,他透過對於「文學」的現代性形成之批判,試圖克服包括經濟學的社會科學的侷限。
最後本論文以「新殖民/分斷體制」概念,總結朴玄埰在1980年代的困境中,以「分斷」為媒介深化的去殖民思想成就,並視之為當下仍然具有意義的思想資源。
This dissertation attends to contradiction of knowledge in human history—specifically after the colonization, intending to investigat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intellectual praxis of Park Hyun-chae, a thinker active in the later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South Korea. The problematics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informed by two perspectives combined: a history-centered one that refuses to “forget” and therefore appeals for re-historicization, and one that is based on subjective knowledge production through regional cross-reference.
In order to re-explicate the intellectual praxis of Park Hyun-chae as a “medium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within the reference system of East Asia, Chapter Two takes literature of Chen Ying-zhen—Taiwan’s medium of contemporary history—as a referent point, and attempts to seek for a route to reconsider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South Korea.
Chapter Three takes the problematic of Chen Ying-zhen in the 1980s as a referent point, and also takes the large-scale and intensely heated “social formation/social essence polemics” in the intellectual circle of 1980s South Korea as a trace, examining the confusion encountered in Park’s intellectual praxis. In general, Chen is distressed by the “impoverishment of thought” while Park, as a survivor, by the “rupture of thought.”
Chapter Four takes the contentious conversation between Park and Paik Nak-chung outside of the 1980s social formation/social essence polemics as a trace, investigating the process in which Park further concretizes his understanding of “neocoloniality” through the medium of “division.” As Park proposes, the division of Korea externalizes “internal contradiction of the nation” as “contradiction among the nation-states”; as a result, the epistemology of a historical nation is replaced by that of the “modern” “nation-state,” and such a de-historicized, universalist epistemology is fundamentally de-praxis. In addition, through his critique of the modern formation of “literature,” Park intends to overcome the limits of social science (such as the limits of economics).
Finally, this dissertation drew a conclusion with the concept of “neocolonial-division regime” that Park had deepened his decolonialist thought through the medium of “division” under confusion in the 1980’s, and that this achievement is still worthwhile for us to fullfil the decolonialist task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一、朴玄埰著作(韓文)
朴玄埰全集發刊委員會編,《朴玄埰全集(共七卷)》,首爾:Haemil,2006。
朴玄埰,《戰後30年經濟思潮》,首爾:平民社,1978。
———,《民族經濟論:朴玄埰評論選》,首爾:韓吉社,1978。
———,《韓國農業構想》,首爾:韓吉社,1981。
———,《韓國經濟的結構與邏輯》,首爾:草色,1982。
———,《韓國經濟和農業》,首爾:喜鵲,1983。
———,《歷史與民眾:對於民族史發展的社會科學視角》,首爾:韓吉社,1984。
———,《韓國資本主義與民族運動》,首爾:韓吉社,1984。
———,《韓國經濟結構論》,首爾:日月書閣,1986。
———,《民族經濟論的基礎理論》,首爾:石枕,1989。
———,《變化,不可逆轉》,首爾:母親,1990。
———,《政治經濟學講座》,首爾:石枕,1991。
———,《文學與經濟—對更根源的互相關係之認識》,《實踐文學》,1984年第5號,頁422-439。
朴玄埰、宋基淑對談,〈80年代在民族史上的意義〉,《實踐文學》第8號,1987年1月,頁20-59。

二、朴玄埰合著、主編、共編、編譯(韓文)
朴玄埰等,《資本主義發達史研究序說》,首爾 ,韓吉社,1981[編譯]。
————,《經濟學辭典》,首爾:草色,1988[朴玄埰、趙容範共編]。
————,《現代經濟思想史》,首爾:前藝園,1982[主編]。
————,《韓國資本主義和薪資勞動:晚近勞動問題論文集》,首爾:禾多,1984[主編]。
————,《統一戰線和民主革命》,首爾:四季,1988[與金弘明共編]。
————,《韓國社會構成體論爭》,首爾:竹山,1989-1992,共四卷[與曹喜昖共編]。
————,《韓國近現代史入門》,首爾:歷史批評社,1988[合著]。
三、朴玄埰有關口述和論文集(韓文)
鄭允炯、全哲煥、金錦守等,《民族經濟論與韓國經濟》,首爾:創作與批評,1995。
朴玄埰全集發刊委員會編,《啊!朴玄埰》,首爾:Haemil,2006。

四、陳映真著作(中文)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1-6,台北:洪範,2001。
———,《陳映真散文集》1,台北:洪範,2004。
———,《陳映真作品集6,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陳映真作品集7,石破天驚(訪談卷: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陳映真作品集9,鞭子和提燈(自序和書評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陳映真作品集10,走出國境內的異國(序文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陳映真作品集11,中國結(政論及批評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陳映真作品集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評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陳映真作品集13,美國統治下的台灣(政論及批評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陳映真作品集14,愛情的故事(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陳映真作品集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人間》,1989年6月號,頁98-155。
———,〈台灣現代文學思潮之演變〉,《中華雜誌季刊》,第31年,總1期,民國81年12月,頁122-154。
———,〈祖國:追求•喪失與再發現—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各階段的民族主義〉,《海峽評論》,1992年第21期(台北),頁33-44


五、 台灣政治經濟叢刊(陳映真企劃與主編)
涂兆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灣政治經濟叢刊 1),台北:人間,1992。
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灣政治經濟叢刊 2),台北:人間,1992。
段承璞,《台灣戰後經濟》(台灣政治經濟叢刊 3),台北:人間,1992。
谷蒲孝雄,《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灣政治經濟叢刊 4),台北:人間,1992。
陳玉璽,《台灣依附型發展》(台灣政治經濟叢刊 5),台北:人間,1992。
劉進慶等,《台灣之經濟》(台灣政治經濟叢刊 6),台北:人間,1993。
E. A. Wimckler & S. Greenhalgh 合編,《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台灣政治經濟叢刊 7),台北:人間,1994。

六、其他單行本(中文)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2006。new window
陳光興、張頌仁、高士明主編,《後/殖民知識狀況:亞洲當代思想讀本》,上海:世紀文景,2012。
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索介然、龔穎譯),北京:中華書局,1997。
____,《中國的公與私》(鄭靜譯,孫歌校),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____,《中國的思維世界》(劉東主編),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____,《中國的衝擊》(王瑞根譯,孫歌校),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____,《重新思考中國革命 : 溝口雄三的思想方法》 (陳光興、孫歌、劉雅芳編),臺北:臺灣社會硏究雜誌社,2010。
____,《做為「方法」的中國》(林右崇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
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台北:聯經,2012。new window
七、其他單行本(韓文)
丁聲鎭等,《韓國社會研究5》,首爾:韓吉社,1987。
尹邵榮等,《現實與科學第二集》,首爾:新路,1988。
申采浩,《丹齋申采浩全集(下)》,首爾:螢雪出版社,1995。
白樂晴等,《韓國文學的現階段III》,首爾:創作與批評,1984。
————,《韓國文學的現階段IV》,首爾:創作與批評,1984。
朴玄埰等,《退耕趙容範博士花甲紀念論叢》,首爾:草色,1991。
竹內好,《竹內好選集I、II》(丸川哲史、鈴木將久編,尹如一譯),首爾:HUMANIST,2011。
李炳天、尹邵榮等,《80年代韓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現階段和展望》,首爾:歷史批評社,1988。
河相一,《1960年代現實主義文學批評與媒體的批評戰略》,首爾:召命出版,2008。
金晉均等,《產業社會研究第一集》,Hanul,1986。
————,《第三世界和韓國的社會學—現代韓國社會論》,首爾:石枕,1986。
金聖在等,《韓國民眾論的現階段》(韓神大學第三世界文化研究所編),首爾:石枕,1989。
姜珍浩、李相甲、蔡昊錫編,《作為證言的文學史》,首爾:深泉,2003。
徐寬模,《現代韓國社會的階級構成與階級分化》,首爾:Hanul,1984。
崔元植,《民族文學的邏輯:崔元植評論集》,波州:創作與批評,1982。
———,《帝國之後的東亞》,波州:創作與批評,2009。
崔元植、林奎燦主編,《四月革命與韓國文學》,首爾:創作與批評,2002。
溝口雄三,《中國的思想》,首爾:松樹,2004。
蔣尙煥等,《現階段第一集》,首爾,Hanul,1987。
龍澤秀樹,《現代韓國民族主義論》,首爾:未來社,1985。
邊衡尹等,《分斷時代與韓國社會》,首爾:喜鵲,1985。

八、單篇論文(中文)
延光錫,〈二二八、五一八與六四:冷戰與失語〉,《人間思想》第五期,2013,頁224-231。
邱士杰(2013),〈試論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現代中文學刊》2013年第6期(總第27期),頁48-67。
陳光興(2010),〈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8期(六月號),頁215-268。new window
陳光興(2011), 〈陳映真的第三世界:50年代左翼份子的昨日今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4期(九月號),頁137-242。new window

九、單篇論文(韓文)
白樂晴等,〈90年代民族文學的課題〉,《創作與批評》,19(1),1991年2月,頁96-147。
全琫準,〈告示•京軍與營兵而教示民〉,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東學亂記錄(下)》(首爾:探求堂,1974),頁379-380。
吳之湖,〈有志就行〉,《語言研究》11(1),1983年2月,頁13-15。
金廷翰,〈五•一八光州抗爭以後,社會運動意識形態的變化〉,《民主主義與人權》,10(2),2010年8月,頁161-190。
金秀行,〈韓國經濟學界的新動向〉,《現象與認識》11(1),1987年4月,頁116-133。
姜萬吉等,〈卷首座談:80年代民眾史學論的問題為何?〉,《歷史批評》,1989年11月,頁20-56。
張一宇,〈農村與文學〉,《漢陽》1963年12月,頁144-151。

十、其他
《東亞日報》,1946年8月13日。
《朝鮮日報》,1947年7月6日。
〈韓女作家申京淑承認抄襲三島由紀夫小說內容〉,《中國新聞網》,2015年6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6/24/c_127945407.htm)。
曹征路訪談, 〈我只是個業餘作家〉,《深圳商報》,2013年11月8日(http://sznews.com/culture/content/2013-11/08/content_8727627.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