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蘇軾作品情懷研究
作者:林建強
作者(外文):Lin Chien Chian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柯金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蘇軾仕宦時期作品情懷Su Shiofficialdomthoughts and mind of work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蘇軾作品情懷研究
學生:林建強 指導教授:柯金虎教授
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糸博士班
摘要
本論文主要評述蘇軾仕宦時期的作品,將其詩歌、詞曲、散文、書法、和陶詩幾個部份,輔以古代典籍、今人專著和現代期刊、學位論文,各有關文獻作全面性探討,從作品情懷探析,東坡文學價值與高尙人格的所在。
先在緒論中,闡述本文的寫作動機與文獻箋註探討。其次論述蘇軾性格文風及其影響。次談蘇軾兼揉儒道釋的多元思想。在鳳翔初仕期的詩文可見其情懷。外調杭州時期詩文創新及其寄意深遠。之後敘蘇軾密州外任時期作品風格與情懷亦復如此,而在徐州時期的詩文內容與情懷。緊接其後是敘蘇軾湖州任官時期作品及發生文字獄的經過,更述詩案之後風格逐漸成熟乃趨曠達。再次論蘇軾黃州詩文情思多元既憂民亦達觀超俗。之後專章論蘇軾元祐回朝時,寫作風格逐漸走向圓熟之藝術表現。蘇軾元祐外調期間創作的情懷。最後階段敘嶺海時期文學之敘事,為東坡創作劃下句點。结論為研究蘇軾作品情懷的心得為一、獨具風格:東坡集詩詞曲書畫之精於一身,更是古今绝後、天下奇才。二、富有浪漫:蘇軾作品廣泛,代表了宋代特有的文化藝術。三、曠達開朗:他的思想出入儒道,融合佛禪,又能關注朝政民生,也能隨緣自適,達觀處世。四、筆勢縱橫:東坡作文揮灑自如,雄辯滔滔,其文學具有社會教化功能。以上這幾點,就是本文所發現的成果。
The Su Shi’s Writing Feelings Study
Student: Lin Chien- Chian Advisor: Prof. Dr.Ke Jin-Hu
Ph. D. Program at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
Hsuan Chua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thesis reviews the works of Su Shishi in the period of his
officialdom by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in his poems, Ci poems,
essays, calligraphy, and Tao’s poems, supplemented by ancient
documents, modern monographs and contemporary journals and
dissertations, to analyze, from his mind behind his works, the values of
Su’s literature and his noble personality.
First, the Introduction relates to the motivation of writing and the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notes in this thesis. Discussed next are Su Shi's
character and literary style, and their influence. That i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Su Shi’s thoughts that combin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His mind can be sensed from the poems and words in his very
early officialdom in Fongxiang. During his stay in Hangzhou where he
was transferred to, his poems and words were innovative, with profound
unspoken meaning. That style and sentiments remain in Su’s works
during his tenure in Mizhou; also, the contents and sentiments of his
poems and words in Xuzhou. That is followed immediately by a relation
to Su’s works and the occurrence of literary imprisonment when he
served in Huzhoud, as well as his style being gradually maturing toward
a display of deep understanding with breadth of mind after the incident of
poetry. Further discussed is the diverse thoughts in Su’s poems and
words in Huangzhou, which are both people concerning and unearthly
broad-minded. A chapter follows dedicated to Su’s writing style that
changed toward sophisticated, artistic display when he returned to the
court in Yuan Yu Period. The thoughts and mind of Su in his works
during his faraway officialdom in Yuan Yu Period. Last, a relation to
Su’s literature of the Linghai period, which marks the end of his creation.
Our conclusions are reflections on Su Shi’s works: 1. Unique style: Su
mastered in an extremely wide range from poetry, Ci, song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hat was second to none before or after him. 2. Being very
romantic: Su’s wide range of works represented a cultural art that was
unique to Song Dynasty. 3. Broad and bright mind: Su explored
Confucianism, blended Buddhism and was attentive to politics and
people’s life, as well as was self-adaptive with broad sense. 4. Highly
literary: Su created unstrainedly and eloquently, with his literature being
socially educative. All the above are the findings hereof.
Keywords: Su Shi, officialdom, thoughts and mind of work
參考文獻

一、古籍與古籍校注(依時代先後為序)

(一)詩歌

宋.蘇軾撰,清.馮應榴輯集,黃任軻、朱懷春點校,《蘇軾詩集合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集,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2018年7月。
宋.蘇軾撰,曾棗莊點校,《蘇詩匯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
宋.蘇軾撰,陳邇冬點校,《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7月。
宋.嚴羽撰,黃景進點校,《滄浪詩話》,臺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6月。
宋.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9月。
清.查慎行撰,王友勝點校,《蘇詩補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9月。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8月。
清.沈欽韓撰,徐紹棨校注,《蘇詩查注補正》,廣州,廣雅書局,1920年3月。

(二)詞曲

宋.蘇軾撰,唐玲玲、石聲准箋注,《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臺灣學生
書局,2017年10月。
宋.蘇軾撰,鄒同慶、王宗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10月。
宋.蘇軾撰,劉石點校,《蘇軾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清.徐釚撰,唐圭璋點校,《詞苑叢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

(三)古文

宋.蘇軾撰,南宋.郎曄校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臺北,世界書局,2014
年7月。
宋.蘇軾撰,明.茅維輯集,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8
年4月。
宋.蘇軾撰,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10
月。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景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合肥,黃
山書社,2010年9月。
明.林雲銘,《古文析義合編》,景印清末石印本,臺北,廣文書局,2001年10
月。

(四)書法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5月。
宋.蘇軾撰,屠友祥校注,《東坡題跋校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
8月。
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臺北,世界書局,2008年10月。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7月。
清.楊守敬,《學書邇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6月。

(五)和陶

晉.陶淵明撰,袁行霈校注,《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宋.蘇軾撰,楊松冀校注,《蘇軾和陶詩编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6年8月。
清.溫汝綸撰,《和陶合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2月。

(六)其他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9月。
宋.蘇軾撰,龍吟點評,《東坡易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點校,《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10月。
宋.洪邁撰,胡亞軍注釋,《容齋隨筆》,臺北,新視野出版社,2018年4月。

二、今人專著(依姓名筆劃為序)

(一)詩歌

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沈祥源,《千家詩助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張高評,《創意造語與宋詩特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8年12月。
張鳴,《宋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5月。
傅庚生、傅光著,《百家唐宋詩新話》,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2
月。
劉自獻,《蘇軾遊覽詩注譯》,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年2月。
霍松林、繆鉞著,《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12月。
韓林元,《歷代名人謫瓊詩選注》,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

(二)詞曲

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李長路,《全宋詞選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10月。
林力、肖劍著,《宋詞鑒賞大典》,北京,長征出版社,1999年11月。
沈耀峰、陸愛英著,《蘇軾詞賞讀》,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4月。
(日人)保苅佳昭,《新興與傳統.蘇軾詞論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12月。
唐圭璋、繆鉞著,《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南宋.遼.金),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8月。
唐圭璋,《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
唐玲玲,《東坡樂府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2月。
陸林,《宋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
譚新紅,《蘇軾詞全集》,武漢,崇文書局,2011年12月。
畢寶魁、李麗著,《唐宋詞彙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年1月。
曾棗莊,《蘇東坡詞全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7年4月。
陳滿銘,《蘇辛詞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1月。
劉石,《蘇軾詞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三)古文

王更生,《蘇軾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2月。
李李,《三蘇散文研究及其他》,臺北,威秀資訊出版社,2008年4月。
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5年1月。
周先慎,《蘇軾散文賞析集》,成都,巴蜀出版社,1994年12月。
堵軍,《萬斛泉源.唐宋八大家之蘇軾散文集》,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
2004年9月。

(四)書法

水賚佑,《蘇軾書法史料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年1月。
王學良,《蘇軾行書墨迹》,上海,上海錦銹文章出版社,2003年8月。
朱仲岳,《蘇軾墨跡大觀》,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7月。
西冷印社,《蘇軾尺牘書懷自敘》,杭州,西冷印社,2011年6月。
李志賢,《蘇軾書法大字典》,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福順,《蘇軾與書畫文獻集》,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6月。
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1997年10月。
周倜,《中國墨跡經典大全》,北京,京華出版社,1998年12月。
馮振凱,《中國書法欣賞》,臺北,藝術圖書公司,2001年9月。
楊家駱,《宋人題跋》,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12月。
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蘇軾卷》,上海,榮寶齋出版社,1991年9月。
劉墨,《宋元書札手稿系列(三)蘇軾尺牘》,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年1
月。

(五)和陶

金甫暻,《蘇軾和陶詩考論兼及韓國和陶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張兆勇,《蘇軾和陶詩與北宋文人詞》,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11
月。
葉嘉瑩,《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羅秀美,《宋代陶學研究:一個文學接受史個案的分析》,臺北,秀威資訊出版
社,2007年1月。

(六)其他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
王水照、朱剛著,《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王筱雲、韋風娟著,《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4年12月。
朱靖華,《蘇軾論》,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年9月。
吳宏一,《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7月。
林語堂著,宋碧雲譯,《蘇東坡傳》,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3月。
唐玲玲、周偉民著,《蘇軾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
徐中玉、金啟華著,《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1月。
殷光熹,《宋代文學論叢》,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
許外芳,《論蘇軾的藝術哲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
涂美雲,《北宋黨爭與文禍.學禁之關係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社,
2012年1月。
游國琛,《蘇東坡生平及其作品述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6
月。
陳如江,《一蓑煙雨任平生》,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4年8月。
劉維崇,《蘇軾評傳》,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8年2月。
蔡景仙,《蘇東坡曠達人生》,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顏中其,《蘇東坡軼事彙編》,長沙,獄麓書社,1987年12月。
鐘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5月。

三、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為序)

(一)詩歌

江惜美,〈析論蘇軾詩中的靈感〉,《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12月,第
36卷,第33期,頁447-456。
李妮庭,〈蘇軾詩中的「遊」與自我意識—以倅杭為中心的考察〉,《東華人文學
報》,2012年1月,第20期,頁59-105。
李景新,〈蘇軾海南期間詩歌創作之綜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11月,
第9期,頁16。
林碧珠,〈蘇東坡禪詩形成〉,《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11月,第224期,頁
104-113。
孫亞東,〈論蘇軾詩中自然美〉,《青年文學家雜誌》,2012年8月,第2期,頁
29。
劉志,〈試論蘇軾的理趣詩〉,《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8月,第6期,
頁85。
鍾美玲〈蘇軾禪詩山水意象的表現〉,《中國文化月刊》,2009年9月,第246期,
頁44-62。

(二)詞曲

方星移,〈但令人飽我愁無—論蘇軾黃州所填《浣溪沙》五首的情懷與審美意
義〉,《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4月,第4期,頁15-17。
何敏怡、何素梅著,〈蘇軾詞的自然率真與通變〉,《中山大學學院學報》,2002
年11月,第6期,頁144-145。
周玉紅,〈淺談蘇軾對宋詞的革新和傑出貢獻〉,《文學教育》,2017年7月,第
6期,頁19。
宗泰霖,〈蘇軾詞藝術特色初探〉,《神州》,2011年12月,第10期,頁19。
郭佳卉,〈清雅曠達超凡超脫—蘇軾黃州詞的藝術風格〉,《新課程研究》,2017
年7月,第4期,頁125-126。
邵冰韻,〈淺論蘇軾詞中的清曠風格〉,《青年文學家》,2018年10月,第5期,
頁1-12。
陳慶安,〈蘇軾哲理詞研究〉,《河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5月,第2期,頁
25-28。
劉燕卿,〈淺議蘇軾詞中的豪放與婉約〉,《考試周刊》,2015年9月,第5期,
頁19。
謝雪清,〈論張先對蘇軾詞創作產生影響的基礎〉,《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11
月,第10期,頁106。

(三)古文

李昌禮,〈論蘇軾文賦的藝術特微〉,《懷化學院學報》,2005年12月,第25卷,
第11期,頁95-98。
谷曙光,〈以論為記與宋代古文革新發微〉,《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年3月,
第1期,頁108。
張群,〈前後赤壁賦的比較研究〉,《語文學刊》,2014年3月,第3期,頁49-50。

(四)書法

文師華,〈論蘇軾的書法美學理論》,《南昌大學學報》,1997年12月,第28卷,
第4期,頁94-101。
舒韶雄,〈蘇軾書法的美學思想〉,《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2月,第25卷,
第4期,頁106-109。
米誼,〈蘇軾黄州寒食帖創作心境探微〉,《散文百家.學術百家》,2012年2月,
第1期,頁17-19。
李玉琨,〈蘇軾的書法藝術及書論〉,《錦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7月,第
22卷,第3期,頁24。
張岩,〈論蘇軾畫跋的美學意蘊〉,《齊魯藝苑》,2004年3月,第1期,頁16-18。
楊疾超,〈論蘇軾黃州時期的書法創作心理研究〉,《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06
年1月,第26卷,第1期,頁14-17。

(五)和陶

王永波,〈蘇軾《和陶詩》版本考述〉,《銅仁學報》,2016年5月,第2期,頁
14-21。
李貞慧,〈典範、對位、自我書寫:論蘇軾集中的《和陶擬古》九首〉《清華學
報》,2006年12月,第36卷,第2期,頁427-463。
李俠,〈蘇軾寓惠、寓儋所作「和陶詩」淺析〉,《北方文學》,2011年12月,第
4期,頁142。
吳璧雍,〈我不如陶生,世事纏綿之—試説東坡和陶詩〉,《故宮文物月刊》,2000
年12月,第18卷,第4期,頁120-129。
張俐盈,〈方東樹《昭昧詹言》論陶詩〉,《東華漢學》,2009年12月,第10期,
頁227-256。
張瑞芳,〈從「和陶詩」看蘇軾思想〉,《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
12月,第8期,頁206-207。
黃偉倫,〈論蘇軾〈和陶詩〉中的「本色」意義〉,《高雄師大學報》,2006年12
月,第21期,頁33-48。
陳可人,〈蘇軾和陶詩研究综述〉,《文學教育》,2012年3月,第24期,頁18-21。

(六)其他

王友勝,〈永遠的東坡—蘇軾研究歷史進程描述詩論〉,《中國蘇軾研究》,2018
第1期,頁301-314。
王啓鵬,〈蘇東坡寓惠生活探幽〉,《惠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6月,第18卷,
第2期,頁90。
汪清,〈蘇軾「平淡自然」論及其藝術審美理想〉,《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4
年4月,第1期,頁86-90。
侯怡敏,〈蘇軾文學研究述略〉,《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6月,第3期,頁43-49。
桂棲鵬、侯雷著,〈蘇軾在湖州〉,《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12月,第5期
,頁83-86。
張璐,〈蘇軾倅杭心態淺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11月,第10期,
頁46-52。
胡秋宏,〈試論蘇軾黃州時期的思想和創作〉,《常州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4
月,第1期,頁11-13。
蔡英俊,〈論道教對蘇軾詩歌創作的影響〉,《鵝湖月刊》,2014年12月,第2卷,
第4期,頁159-161。
蔡秀玲,〈論蘇東坡的人生觀〉,《臺中商專學報》,1997年6月,第29期,頁
225-251。
顏智英,〈從地域文化看蘇軾的杭州書寫〉,《文與哲期刊》2005年11月,第16
期,頁237-282。

四、學位論文(依畢業年度為序)

(一)詩歌

羅鳳珠,《蘇軾黃州詩研究》,1988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昭明,《蘇軾嶺南詩論析》,1988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惜美,《蘇軾詩學理論及其實踐》,1991年,《蘇軾詩學理論及其實踐》,東吳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珮琪《蘇軾杭州詩研究》,1998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惠,《蘇軾嶺南詩研究》,2002年,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瑞卿,《蘇軾儋州詩研究》,2002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愛芳,《二蘇及蘇門四學士唱和詩研究》,2003年,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一絢,《蘇軾詩趣研究—以貶謫時期作品為例》,2004年,南京師範大學中國
古代文士論文。
蘇淑莉,《蘇軾山水詩研究》,2006年,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由興波,《詩法與書法—宋代書法四大家詩學思想與書法理論比較研究》,2006
年,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偉,《蘇軾題畫詩考論》,2008年,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周斌,《試論儒道思想對蘇軾詩歌理論影響》,2008年,浙江工業大學中國古代
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林艷,《宋代題畫詩研究》,2013年,中南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林素玲,《蘇軾黃州與嶺南時期詩歌審美意識研究》,2014年,中國文化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廣梅,《論蘇軾詩、書思想的相通性》,2014年,准北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
士論文。
陳慧儒,《論蘇軾詩中的莊子思想研究》,2014年,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
盧虹紅,《蘇軾嶺南風物詩研究》,2017年,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二)詞曲

何世權,《蘇軾詞研究》,1985年,能仁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明熙,《蘇東坡詞所表現的心路歷程研究》,1988年,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
趙佳,《蘇軾黃州詞研究》,2009年,內蒙古大學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石志鳥,《宋詞中的杭州書寫》,2004年,南京師範大學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蒲政,《蘇軾唱和詞研究》,2010年,四川師範大學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李麗,《東坡樂府的精神世界研究》,2011年,山東大學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衛秀榮,《蘇軾詞中的自由精神探究》,2015年,南京師範大學國中國古代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散文

彭珊珊,《蘇東坡散文研究》,1984年,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娥,《蘇軾文論及其散文藝術》,1989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
張大聯,《論蘇軾的散文理論及散文創作》,2004年,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高峰,《論蘇軾的散文理論的繼承與創新及散文創作》,2010年,青海師範大
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鵬,《蘇軾政論散文研究》,2013年,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書法

邢莉麗,《蘇軾黃州時期書蹟之研究》,2004年,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廖學隆,《蘇軾書法藝術研究》,2005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放,《蘇軾書法思想研究》,2007年,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博士
論文。
李水泳,《北宋社會背景視角下的蘇軾書法嬗變》,2007年,東北師範大學考古
與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永,《蘇軾書道藝術評價研究》,2007年,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所碩士
論文。
侯中淑,《蘇軾文人畫思想研究》,2009年,河北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清堯,《蘇軾行書藝術之研究》,2009年,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柏穎,《蘇軾畫論中的自我意識》,2009年,河南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曦,《蘇軾書法審美研究》,2016年,濟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和陶

宋丘龍,《蘇軾和陶詩之比較研究》,1975年,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陳英姬,《中國士人仕與隱的研究—以陶淵明詩文與東坡和陶為主》,1983年,
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汶洙,《蘇軾和陶詩研究》,1988年,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小枝,《蘇軾之道的詩性闡釋—對蘇軾和陶詩的一種研究》,2004年,天津師
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曲曉華,《蘇軾和陶詩創作及其學陶心態研究》,2007年,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岳,《蘇軾和陶詩與陶詩的關係》,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王思齊,《生命定位與自覺書寫—蘇軾和陶詩研究》,2016年,清華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其他

洪瑀欽,《蘇東坡文學之研究》,1976年,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
吳雅婷,《北宋士大夫的宦遊生活—蘇軾個案研究》,1997年,清華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
洪麗玫,《蘇東坡人格與風格的美學研究》,1999年,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許外芳,《論蘇軾的藝術哲學》,2003年,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
徐浩祥,《蘇軾記遊作品研究》,2003年,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融嬋,《蘇軾超曠情懷與文化關係研究》,2005年,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楊昌俊,《論蘇軾文學觀》,2006年,新疆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學隆,《蘇軾藝術研究》,2006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慶紅,《北宋詩僧道潛研究》,2006年,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劉若斌,《蘇軾「自我超越」的人文精神初探》,2008年,山東師範大學文藝學
碩士論文。
李天祥,《蘇軾的「寄寓」與「懷歸」—以時間、空間為主軸的考察》,2009年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玉琴,《蘇軾寓惠生活研究》,2009年,臺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淑玲,《蘇軾黃州記遊文學研究》,2009年,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田甘,《蘇軾記體文研究》,2011年,瀋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