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博物館防災教育參觀民眾學習動機、情境學習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以自然科學博物館地震防災教育特展為例
作者:詹文碧
作者(外文):CHAN, WEN-PI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指導教授:廖錦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防災教育學習動機情境學習學習成效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Learning MotivationSituated LearningLearning Effectiv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論文旨在探討博物館防災教育參觀民眾學習動機、情境學習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對自然科學博物館地震防災教育特展參觀民眾施測。研究工具為參考相關文獻及參酌相關研究量表修訂自編成調查問卷初稿,編製與實施預試問卷,以進行項目分析、因素分析及信效度等分析,以瞭解防災教育展示參觀民眾學習動機、情境學習與學習成效之關係,並探討參觀民眾於博物館情境學習能否在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間扮演著中介角色,從地震防災教育相關單位、博物館從業人員、博物館參觀民眾等面向,提供給教育相關單位及未來相關研究者參考。本研究用SPSS 24.0與AMOS 27.0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項目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分析、迴歸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各項統計資料分析,並綜整專家訪談回應,統整歸納出結論如下:
壹、自然科學博物館地震防災教育特展參觀民眾之學習動機、情境學習與學習成效現況良好。
貳、有經歷過921地震經驗、平時有準備防災背包及有參加導覽解說之特展參觀民眾在學習動機、情境學習與學習成效顯著較高。
參、學習動機、情境學習及學習成效彼此間具顯著相關。
肆、情境學習在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間具中介效果。
伍、學習動機、情境學習及學習成效結構模式適配度尚可。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situated learning,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museum visitors to a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exhibi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the visitors of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Special Exhibition of the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was a draft survey questionnaire compiled from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revised with reference to relevant research scales. And a pre-test questionnaire was compiled and administered to analyze item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situated learning,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visitors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Exhibition, and then further explored whether the visitors could 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museum's situated learn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museum. This study was intended to be a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earthquak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as well as for museum staff and museum visitors. This study used SPSS 24.0 and AMOS 27.0 software packages to conduct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tem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s cumulative analysis of variance, regression analysi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analyze the statistical data, and to synthesize the responses from the expert interviews, and to summarize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The learning motivation, situated learning,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visitors of the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s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Special Exhibition were good.
2.Visitors who had experienced the 921 Earthquake, prepared disaster prevention backpacks,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guided tour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motivated, situated, and effective in learning.
3.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situated learning,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was significant.
4.Situated learning has a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5.The structural patterns of learning motivation, situated learning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were well adapted.
壹、中文部分
丁維欣、王力緯、湛文甫、周晏如、何昕(2015)。博物館科技:是教育、是娛樂、還是通通都是?科技博物。19(1)。51-66。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2023年7月)。Research Portal地震百問。https://scweb.cwb.gov.tw/zh-W/Guidance/FAQdetail/55
內政部消防署(2023年7月)。Research Portal消防防災館。https://www.tfdp.com.tw
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88)。解說技巧解說員自我訓練手冊。發行人劉慶南。77.05.10二版。
王財隱(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環境災害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颱風、地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王裕宏、劉佳儒、陳育新(2020)。通用學習成效模式(GLOs)運用於博物館教育活動成效評量-以「潔能科技創意展」為例。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3,135-150。
王裕宏、劉佳儒、楊芷翎(2021)。科學博物館情境學習促進學生能源素養之成效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4,56 - 70。
王榕瑄(2016)。由設計思考的架構探討博物館展示場設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之影響-以自然科學博物館「有膽有識-海膽大驚奇」展示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王維悅 (2004):大自然的怒吼─火山與地震。專業文化出版社(豐閣)。
朱玉葉(2017)。國立科教類博物館經營策略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江妍瑩、林玟伶(2020)。上海博物館觀眾參觀動機研究,博物館與文化,19,35-66。
江明珊(2022)。十年樹木舊幹新枝—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更新的觀點與策略。博物館學季刊,36(2),53-72
何昕家、林慧年、張子超(2019)。學校與社區的合作經驗之探討-以偏鄉國民中小學特色遊學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9(1),127-163。
吳明隆(2009)。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五南。
吳明隆(2021)。SPSS操作與應用-多變量分析實務(二版)。五南。
吳秋慧(2019)。從戶外教育發展脈絡探討戶外教育之內涵。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2),153-159。
呂憶皖 (1998)。博物館非觀眾的開發,科技博物,2(3),109-120。
宋祚忠、陳思妤(2019)。科學類博物館觀眾學習成效與評量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帆船特展為例。博物館與文化,17,207-239。
李文獻、林美君、張俊彥、賴信志、林慧敏(2020)。運用數位科技於戶外教育場域之科學繪本教學設計-從教學者觀點探討。科學教育月刊,428,11-31。
李如菁(2018)。運用智慧型手機提升博物館學習經驗的策略思考-從互動經驗模式談起。臺灣博物季刊,137,37(2),78-83。
李曉萍(2018)。以方法目的鏈探討親子遊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管理學院旅遊管理學系。
災害防救法(民國111年6月15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20014
辛懷梓、張自立、許碧容(2019)。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教育戶外教學對大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2(2),91-123。
周婧景(2018)。博物館教育要「重展」還要「重藏」—基於五大自然史博物館「分眾化」教育初探。博物館學季刊,32(3),27-41。
林如詩(2018)。基於觀眾參觀動機的多媒體展品體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浙江大學。
林佳賢(2011)。高中與大學學生地震防災知識與態度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林孟儒(2018)。以國際地理奧林匹亞競賽觀臺灣高中地理教育。中國地理學會會刊,61,103-105。
林宜芳(2021)。探討擴增實境行銷與動機模式結合靈感模型對提升博物館參觀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
林明瑞(2012)。校園師生防災素養指標建立及標準化評量之檢測(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林明瑞、曾文慧(2017)。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建置與檢測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31(2),1-38。
林政夫(2021)。參觀對象差異對參觀展覽體驗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昱君(2020)。國小中年級戶外鄉土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以台中市樹義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林美岐(2021)。國小戶外教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5),54-60。
林美齡譯、Marcia Brumit Kropf、lenz S. Wolins原著(1997)。家庭觀衆如何學習?發展博物館教育活動的一些考量。博物館學季刊,11(1),45-46。
林格英(2021)。利用線上遊戲於國小一年級至三年級學童防災教育推廣效益之研究—以桃園防災教育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林靜宜(2019)。國民小學教師實施戶外教學之考量因素, 阻礙及學習成效之探討—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邱皓政、林碧芳(2016)。統計學:原理與應用。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金凱儀、張懷綾(2020)。行動式擴增實境學習系統對情境興趣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性; 以戶外古蹟導覽教育課程為例。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2(3),89-115。
凃虹如(2020)。國小教育地震防災教育認知與學生防災素養之研究-以新北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
施又瑀(2018)。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76-84。
施又瑀、施喩琁(2019)。國民小學戶外教育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4),89-97。
洪曼鈞(2013)。國小高年級學生應用博物館資源學習之可能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洪福財(2010)。幼兒園防災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研討會演講〕。2010物業管理暨防災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37-661,新北。
范成偉(2013)。博物館行動導覽數位學習教材建構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臺灣博物季刊,118,32(2)。88-93。
翁麗芳(2010)。幼兒園防災教育教材編修與推廣說明。幼兒園防災教育教材編修與推廣計畫:教材試用心得分享暨教材開發成果說明會研習手冊,2-4,國立嘉義大學。
袁榮茂(2018)。從指導高中地奧論文競賽到多元選修課程的開發~以國立屏東高中為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61,107-130。
馬國宸、莊睦雄、左宜恩、董祝祐(2019)。校園地震防災演練之探討—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危機管理季刊,16(2),39-50。
高翠霞、張子超(2016)。環境教育的發展脈絡與融入十二年國教的方法。課程與教學,19(2),27-51。
高翠霞、高慧芬、楊嵐智(2018)。十二年國教議題課程的挑戰—以環境教育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68-75。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23a)。921地震教育園區官網。園區簡介。取自2023年7月, Research Portal https://www.nmns.edu.tw/park_921/index.html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23b)。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官網。歷史沿革。取自2023年7月,Research Portal https://www.nmns.edu.tw/park_cfpp/index.html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23c)。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官網。災防小先鋒。取自2023年7月,Research Portal https://www.nmns.edu.tw/park_cfpp/index.html
國立科學工藝館(2023)。國立科學工藝館官網。展覽資訊。取自取自2023年7月,Research Portal https://www.nstm.gov.tw/
國立科學教育館(2023)。國立科學教育館官網。展場活動。取自取自2023年7月,Research Portal https://www.ntsec.gov.tw/
張廷鋐(2020)。中小學選擇環境教育場域進行戶外教學之影響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張芬芬、張嘉育(2015)。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26-33。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峻嘉、沈淑敏(2018)。淺談高中地理奧林匹亞地理小論文賽與十二年國教發展。中國地理學會會刊,61,1-5。
張琪、謝宜蓉(2019)。臺灣戶外教育發展現況及未來契機之探討。體驗教育學報,23,1-13。
教育部(2004)。防災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b)。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國民中小學辦理戶外教育實施原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22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取自2022年12月,Research Portal https://cirn.moe.edu.tw/Upload/file/29143/83847.pdf
教育部(2022b)。戶外教育資源平台。取自2022年12月,Research Portal https://outdoor.moe.edu.tw/home/about/index.php
教育部(2022c)。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取自2022年12月,Research Portal https://www.k12ea.gov.tw/files/class_schema.pdf
教育部(2023a)。教育部補助辦理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計畫要點,取自2023年7月,Research Portal https://www.edu.tw/EduFunding_Content.aspx?n=DB65945783B1F7D3&sms=F362D4AAE872CDDE&s=16797B2AD441E247
教育部(2023b)。防災教育資訊網,取自2023年7月,Research Portal https://disaster.moe.edu.tw
教育部資訊與科技教育司(2022)。落實防災教育工作一同守護師生的安全,取自2022年12月,Research Portal https://depart.moe.edu.tw
莊育振、周文修、洪于潔(2010)。以情境式學習觀點探討數位媒體應用於互動展示設計。科技學刊,20(2),163-179。
許民陽(2005)。我國地震防災教育現況。2005 臺灣活斷層與地震災害研討會論文集,37-46。
許民陽、徐玲莉、張乃云(2008a)。防災教育種子教師培育機制規劃及試行。環境教育學刊,8,51-68。
許民陽、王郁軒、梁添水(2008b)。國小高年級地震防災教學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1,34-59。
許彩梁主編(2020)。GO TO自然戶外教育36招。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出版。
郭美秀、駱明潔(2014)火災防災教育融入課程之探究以臺中市一所公立幼兒園為例。幼兒保育學刊,11,1-18。
郭雄軍、呂家愷(2020)。探究戶外教育導向之體育跨領域教學-以深坑國小主題課程為例。學校體育,180,4-13。
陳亦馨(2016)。參與式工作坊使用地理資訊對於地震防災意識提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都市計劃學系。
陳映庭(2021)。新冠肺炎疫情下美術館觀眾參觀需求: 以臺北市立美術館為例。博物館與文化,22,109-132。
陳映儒(2020)。學童家長參觀動機與體驗活動之研究-以嘉義縣美食類觀光工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
陳婉馨(2021)。防災校園建置計畫基礎建置案對地震防災素養之影響-以苗栗縣國小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
陳雅芳(2019)。幼兒防震教育融入主題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5),155-159 。
陳榮政、張家淇(2017)。台灣大專生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學習投入為中介變項。高等教育,12(1),105-142。
陳寬裕(2018)。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實務:SPSS與SmartPLS的運用。五南。
陳寬裕、王正華(2018)。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五南。
陳靜德 (2006)。多媒體輔助防震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陳麗淑、宋祚忠、陳思妤(2020)。博物館之通用學習成效研究: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金魚特展為例。博物館與文化,19,3-34。
曾世昌、高淑貴(2005)。博物館特展中導覽解說的鋪陳與呈現-以民俗植物特展為例。農業推廣文彙第50輯,189-200,Research Portal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83501
曾仰賢(2019)。從詮釋觀念觀點探究博物館中的學習物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33(2),65-84。
曾俊凱、劉美蘭(2018)。智慧防災啟航安全 go go go。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121-125。
程延年(1988)。博物館觀眾心理學。博物館學季刊,2(4),3-10。
賀宏偉、王志軒(2020)。打造智慧防災校園可行策略—以全國防災績優學校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7),76-81。
黃政傑(2005)。社會重大議題的課程融入。取自2022年10月,Research Portal www.yct.com.tw/life/95drum/drum017.doc
黃茂在、曾鈺琪、王順美(2017年11月),優質戶外教育課程之設計與實施原則。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65期,Research Portal 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
黃振中(2004)。規劃博物館中家庭觀衆學習活動之研究。科技博物,8(1),77-94。
黃國禎主編(2018)。翻轉教室理論、策略與實務。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國豪、陳碧茵、賴世偉、林春合(2009)。博物館學習導覽系統之建置、應用與成效分析。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4),307-325。
黃棋惠(2018年8月),博物館教育應用面面觀。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74期,Research Portal 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
黃嘉雄、黃永和、張嘉育、鄭淵全、白亦方、田耐青、方玉如(2011)。新興及重大議題課程發展方向之整合型研究整合型研究計畫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專題計畫(計畫編號NAER-97-05-A-2-06-00-2-25)。
黃儒傑、戴晨修、洪梅芳(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中學實地情境學習理念與實施。中等教育,70(1),37-50。
黃瀞瑩、湯維玲(2018) 國際教育議題融入國中跨領域課程之個案研究—以屏東縣南榮國中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105-113。
新北市永續環境教育中心(2023)。防災教育,取自2023年7月,Research Portal https://www.sdec.ntpc.edu.tw
楊嵐智、高翠霞(2019)。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5(2),1-26。
溫福星(2012)。多變量分析方法與操作-SPSS之應用。鼎茂圖書出版。
葉孟宛、姜彥麟、張俊彥、梁鳳儒、王希俊、黃進達(2011)。2009年國際地球科學IESO--ITFI測量地形學應用於 921 集集地震震度調查之野外考察活動講義。科學教育月刊,342,28-46。
葉孟宛、姜彥麟、張俊彥、簡佑達、梁媛翔(2013)。2009 年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 IESO--測量地形學應用於 921 集集地震震度調查--ITFI 野外考察活動實作手冊。科學教育月刊,359,22-31。
葉欣誠 (2006)。各學習階段學生與中小學教師防災素養調查規劃計畫。95年度「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期末報告,未出版。
葉欣誠 (2010)。98 年度「防災科技教育深耕實驗研發計畫」- 師生防災素養檢測及成效評估。教育部顧問室委託之專案研究期末成果報告,未出版。
葉欣誠、劉湘瑤、蔡敏慧、陳有德、葉亞涵、陳姿螢、張飛黃(2009)。師生防災素養檢測及成效評估計畫。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凱翔(2009)。地震災害現址環境解說內涵之探討-以921地震教育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凱翔(2015)。另一種災害學習:學生在災後真實情境下進行學習。環境教育研究,11(2),73-105。
廖哲瑋(2022)。國中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 為與環境決策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2023),防災科學教育館,取自2023年7月,Research Portal https://fsm.119.gov.taipei/w/fsm119/index
趙家民、張宏仁(2007)。國民小學實施防災教育成效之研究-以南投縣內湖國小學童為例。環境教育學刊。6,71-99。
劉德祥(2007)。博物館觀眾研究:研究方法回顧。博物館學季刊,21(1),31-43。
劉曉樺、林宜蓉(2018)促進家庭觀眾博物館經驗的學習背包—以英國倫敦和牛津地區博物館學習背包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2(1),35-57
潘昌志(2020)。地震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地科祕密。親子天下。
潘淑蘭、吳忠宏、周儒(2008)。解說志工活動涉入、地方依附與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戶外遊憩研究,21(3),23-47。
蔡秀妤、顏佩如(2021),教師運用情境學習於生活課程培養國小二年級學童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1),204-211。
蔡秉宸、靳知勤(2004)。藉情境學習提昇民眾科學素養:以科學博物館教育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8(2),129-138。
蔡海廣(2013),通用學習成效應用於教育活動規劃的成效: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歡迎光臨絲樂園」活動為例。科技博物,17(3),87-116。
蔡執仲、鄭丞棋、鄭瑞洲(2018)。以環境議題為主的暑期營隊活動對國小學童情境興趣表現之探究。環境教育研究,14(1),39-76。
鄧宗聖(2020)。從戶外教育到創作學習:在高等教育中媒體素養觀點。休憩管理研究,7(1),27-40。
鄭瑞洲、洪振方、黃台珠(2011)。情境興趣-制式與非正式課程科學學習的交會點,科學教育月刊,340,2-10。
賴玉惠(2020)。中小學推動戶外教育的知與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106-109。
戴政安、李泳龍(2017)。地震災害風險認知與社區防災意識關聯性研究。都市與計劃,44(3),247-276。
羅先耘、葉育瑜、黃茂在(2018)。我們準備好了嗎?臺灣戶外教育研究回顧。休憩管理研究,5(2),63-88。
蘇芳儀(2020)。通用學習成效應用於博物館展示教育規劃設計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DIY無人機」為例。博物館與文化,19,67-94。


貳、英文部分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6-94.
Baron, R. & Kenny, D.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loom, J. N., & Mintz, A. (1990). Museums an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15(3), 12–15. https://doi.org/10.1080/10598650.1990.1151015
Bogner, F. X. (1998). The Influence of Short-Term Outdoor Ecology Education on Long-Term Variables of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9(4),17–29. https://doi.org/10.1080/00958969809599124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18(1),32–42. https://doi.org/10.3102/0013189x018001032
Burns, C. S., & Schroeder, M. M. (2014). Are you ready to flip? A new approach to staff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Extension, 52(5), 27.
Cheng, Z., Sun, S., Kansen, M., Huang, T. and He, A. (2005). A personalized ubiquitous education support environment by comparing learning instructional requirement with learner's behavior.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567-573.
Coles, A., (2009). Museum Learning: Not instrumental enough? In Ballamy K. and Oppemheim C. ed., Learning to Live: Museums, Young People and Education. Institute for Public Research and National Museum Directors’ Conference 2009.
Csikszentmihalyi, M.(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San Francisco:Jossey-Bass.
Falk, J. H., & Dierking, L. D. (1995). Public institutions for personal learning: Establishing a research agenda.
Falk, J. H., & Dierking, L. D. (2002). Lessons without limit: How free-choice learning is transforming education. Rowman Altamira.
Ford, P. M.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nell, C. R., & Larcker, F. F. (198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39-51.
Francl, T. J. (2014). Is flipped learning appropriat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novative Teaching, 7(1), 119-128.
Gefen, D., Straub, D., & Boudreau, M.-C. (2000).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Regression: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Practic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4. https://doi.org/10.17705/1cais.00407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UK: Prentice-Hall.
Hein, G.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London, UK: Routledge.
Hodkinson, H., & Hodkinson, P. (2004). 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of practice in relation to schoolteachers’ workplac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8(1), 21–31. https://doi.org/10.1111/j.1360-3736.2004.00193.x
Hood, M. G. (2004). Staying away: Why people choose. Reinventing the museum: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the paradigm shift, 150.
Hooper-Greenhill, E. (2007). Museums and education: Purpose, pedagogy, performance. Routledge.
Hu, L., & Bentler, P. M. (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6(1), 1–55. https://doi.org/10.1080/10705519909540118
Jarvenpaa, S. L., Tractinsky, N., & Vitale, M. (2000). Consumer trust in an Internet sto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1, 45-71.
Jöreskog, K. G., & Sörbom, D. (1982).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 404-416.
Kenny, D. A. (2015). Measuring model fit. Retrieved from Research Portal http://davidakenny.net/cm/fit.htm
Kettinger, W. J., & Lee, C. C. (1994).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and User Satisfaction with the Information Services Function. Decision Sciences, 25(5–6), 737–766.https://doi.org/10.1111/j.1540-915.1994.tb01868.x
Korn, R. (1989). Introduction to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Museum education: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Reston, Virginia: The National Art Association, 219-238.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rd, B. & Lord, G. (1997). The Manual of Museum Management. London : The Stationery Office.
Loring, R. (1998). Situated learning: Understanding contextual learning. Connections: National Tech Prep Network.
Martin, A. J., Durksen, T. L., Williamson, D., Kiss, J., & Ginns, P. (2016). The role of a museum-based science education program in promoting content knowledge and science motiv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53(9),1364–1384. Research Portal https://doi.org/10.1002/tea.21332
McLellan, H. (1996).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Milrad, M., Kurti, A., & Spikol, D., (2008). Bridging outdoors and indoors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schools with the support of mobile and positioning technologie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Learning and Organisation , 2(2) , 166-186.
Mulaik, S. A., James, L. R., Van Alstine, J., Bennett, N., Lind, S., & Stilwell, C. D. (1989). Evaluation of goodness-of-fit indices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05(3),430–445.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05.3.430
Nicola, Pickering (2020). The Museum Curator's Guide: Understanding, Managing and Presenting Objects. Lund Humphries.
Pipitone, J. M. (2018). Place as Pedagogy: Toward Study Abroad for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41(1),54–74. https://doi.org/10.1177/1053825917751509
Priest, S. (1986). Redefining Outdoor Education: A Matter of Many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7(3),13–15. https://doi.org/10.1080/00958964.1986.9941413
Santos, M. E. C., Lübke, A. in W., Taketomi, T., Yamamoto, G., Rodrigo, Ma. M. T., Sandor, C., & Kato, H. (2016). Augmented reality as multimedia: the case for situated vocabulary learn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11(1). https://doi.org/10.1186/s41039-016-0028-2
Schwan, S., Grajal, A., & Lewalter, D. (2014). Understanding and Engagement in Places of Science Experience: Science Museums, Science Centers, Zoos, and Aquarium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9(2), 70–85. https://doi.org/10.1080/00461520.2014.917588
Slater, A.( 2007). Escaping to the gallery: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s of visitors to galle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12, 149-162.
Stephen E. Weil. (1999). From being about something to being for somebody: The ongoing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America's Museums, 128(3), 229-258. Routledge. https://www.jstor.org/stable/20027573
Wong, L.-H., & Looi, C.-K. (2011). What seams do we remove in mobile-assisted seamless learning?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omputers & Education, 57(4), 2364–2381. https://doi.org/10.1016/j.compedu.2011.06.007
Wong, L.-H. (2012). A learner-centric view of mobile seamles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3(1),E19-E23.https://doi.org/10.1111/j.1467-8535.2011.01245.x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素養導向教學對國中生之地理科的學習成效、動機與多元文化素養之影響
2. 以混合方法探討心流經驗的中介效果對技術型高中學生專業英文詞彙競賽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
3. ARCS動機模式及專題導向學習應用於社會心理學通識課程及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探討
4. 多元教學模式之設計--以經濟學課程為例
5. 大學劇本寫作課程融入遊戲化視訊會議Gather Town之研究:學習動機及個人、團隊寫作成效
6. 探究ARCS動機模式結合「配對合作學習」與「實作範例學習」對學習者學習動機與成效之影響
7. 雙語學習動機的成效評估:以ACT為架構
8. 整合情境式教學應用於運動生物力學與技術診斷課程實踐研究
9. 分組合作學習對大專生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電路學課程為例
10. 電子白板的教學應用對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研究
11. 自主學習策略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領域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成效之行動研究
12. 融入教學創新方式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探討--以多準則決策分析與應用系列課程為對象
13. 國中體育班歷史課程融入檔案和探究式教學對於學習動機及成效之影響
14. 聆聽學生的聲音:以翻轉教學融入問題導向學習提升學習成效之研究
15. 虛擬實境技術應用於傳統師徒制技能學習之影響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