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三言」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超越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
書刊名:中華佛學研究
作者:金明求
作者(外文):Chin, Ming-ch'iu
出版日期:2001
卷期:5
頁次:頁441-463
主題關鍵詞:三言死亡佛教覺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5)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0
  • 點閱點閱:19
佛教追求的理想國度,與現實中呈現仙界的道教思想不同,它是在死後以生前罪惡善行的程度,來決定來生的富貴榮華,以輪迴轉生過程中不斷積累的「業」來決定來生。佛教思想目標尋求「解脫」,就是能離「苦」得「樂」,獲得「真正的自由」。《三言》中含有佛教死亡觀的作品,都因覺悟生命的本質,而進入涅槃的境界。佛教的覺悟過程,難以具體地分類為生死、情慾而簡單說明,因而精神覺悟就是精神上的一種衝擊,喚醒「自我」的過程,以產生新「自我」的動力。覺悟過程中,無論是自己直接經驗輪迴過程,或目睹別人的輪迴過程,都有強調「輪迴轉生」、「因果報應」的觀念,這些在作品裏面表現得相當豐富,經過許多時代、人物、環境來確認「業報輪迴」的事實。而人物經過佛教的磨練之後的自我,與經過試煉之前的自我完全不同,其人生觀、精神價值都已改變。現實上追求功名富貴之心、生死存亡之事,全轉化為「空」。雖然有的作品淡化「四大皆空」的觀念,但精神覺悟之後而歸於佛門,或通過佛教式考驗而得到覺悟過程來看,具有充分地呈現出以佛教式的精神覺悟來超越生死,而邁向解脫境界。
圖書
1.小野四平、施小偉、邵毅平(1997)。中國近代白話短篇小說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三夕(199603)。死亡之思。臺北:洪葉文化實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于華(1994)。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方立天(1994)。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子平(1998)。中國小說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聖輝(1990)。何謂「四大皆空」。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永正(1994)。三言二拍的世界。三言二拍的世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方立天(1990)。略論中國佛教的特質。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