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代養生思想研究:以黃老思想為主題-
作者:王璟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新北:花木蘭文化
集叢: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十一編;第38冊/林慶彰主編
ISBN:9789862544846
主題關鍵詞:養生黃老治術秦漢哲學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鄭燦山(19990900)。老子河上公注長生思想析論。孔孟學報,77,175-2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燦山(20001200)。《河上公注》成書時代及其思想史、道教史之意義。漢學研究,18(2)=37,85-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袁信愛(19960800)。《淮南子》中的人學思想。哲學與文化,23(8)=267,1885-18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董平(1989)。淮南子形而上學探討。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卡(19950100)。兩漢之際的儒生與老莊學。宗教哲學,1(1),89-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原田二郎(1986)。養生家の肉體表象について。東方學,72,48-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森田傳一郎(1980)。「巫」より「醫」への展開について。二松學舍大學人文論叢,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明田(19851100)。莊子的養生觀念。大陸雜誌,71(5),6-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光義(19880700)。老莊與養生哲學--從其對宇宙之至情論析。東方雜誌,22(1),24-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韋蒹堂(1984)。從淮南子的「養生」學試論道家「養形」之術。東吳大學哲學系傳習錄,3,69-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裘錫圭(1992)。稷下道家精氣說的研究。道家文化研究,2,167-1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杰文(1992)。中國古代養生觀說略。文史哲,1992(2),19-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白光華(1995)。我對《淮南子》的一些看法。道家文化研究,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熊鐵基(1981)。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兼論秦漢之際的新道家。文史哲,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昭瑞(2004)。《老子想爾注》雜考。敦煌研究,87,94-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呂宗麟(19950700)。試論老莊的生死觀--兼探道教的長生之術。宗教哲學,1(3),101-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美燕(19990600)。由莊子的形神觀論其養生哲學。屏東師院學報,12,133-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彭浩(1990)。張家山漢簡《引書》初探。文物,1990(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鄔昆如(19940700)。莊子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21(7)=242,584-5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朱建平(1993)。道教養生學的源流與特點。中華醫史雜誌,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廣忠(20000400)。「淮南子」--黃老道學的集大成。鵝湖,25(10)=298,12-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邦雄(19951200)。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21(6)=246,7-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增(20030900)。論河上公注老之氣化宇宙觀特色。哲學與文化,30(9)=352,93-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趙吉惠(1989)。《淮南子》與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最後完成。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谷方(1982)。河上公《老子章句》考證--兼論其與《抱朴子》的關係。中國哲學,7,4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釗(2001)。《老子河上公章句》成書時限考論。中州學刊,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運華(19960100)。身國並重的道家養生論--論「老子河上公章句」。宗教哲學,2(1)=5,95-1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麗桂(20060600)。道家養生觀在漢代的演變與轉化--以《淮南子》、《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為核心。國文學報,39,35-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鼓應(20000600)。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52,41-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運華(1996)。從《老子想爾注》看道家思想的神學化。人文雜誌,1996(3),1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運華(1997)。《老子河上公章句》與道家思想的世俗化。江西社會科學,199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司直(20030500)。先秦神仙思想之「長生不死」觀。吳鳳學報,11,9-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徐欽鈿(20031200)。「列仙傳」有關神仙和服食的討論。東方人文學誌,2(4),27-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璟(20030900)。《呂氏春秋》養生思想探究。孔孟學報,81,107-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丸山敏秋(1983)。古代中国における心身観の一側面:〈內経医学〉の場合。倫理學,1,29-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毛良(1982)。《行氣玉佩銘》及其釋文的討論。中華醫史雜誌,198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于首奎(1979)。試論《淮南子》的宇宙觀。文史哲,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丁原明(1996)。從原始道家到黃老之學的邏輯發展。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曉(1999)。道教醫學的哲學思考。江西社會科學,199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王寶利(2007)。《老子河上公章句》成書時限再考。廣西社會科學,139,134-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王寶利(2006)。從避諱現象談《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成書時代。蘭州學刊,155,47-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王萍(2001)。道家思想在東漢中後期的發展。中國哲學史研究,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王德裕(1994)。《淮南子》哲學思想評述。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王雲度(1995)。《淮南子》論養生。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資料,199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朱良志(1996)。試論中國古代生命哲學--以「生」字為中心。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申國昌(2001)。《老子河上公注》養生教育思想探析。中國道教,200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呂有云(2003)。從「全生避害」到長生不死--論道家重生養生思想向道教神仙信仰的演進。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9(3),32-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吳相武(1995)。《老子想爾注》之年代和作者考。道家文化研究,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余明光、譚建輝(1995)。黃老學術向黃老道教之轉變。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申(1999)。黃老、道家即道教。世界宗教研究,199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呂利平、周毅(2003)。從《導引圖》等文物看中華養生文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2(2),98-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周桂鈿(1984)。秦漢時代的哲學特點。貴州社會科學,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唐紹廉、呂錫琛(2004)。論《淮南子》生命觀的深層意蘊。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胡孚琛(1995)。道教醫藥學述要。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5(4),1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尚志鈞(2002)。《神農本草經》與古代方士存在歷史淵源關係。北京中醫要大學學報,2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高漢聲(1983)。論淮南子關於形神知行的心理思想。南京大學學報,198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祝瑞開(1982)。《淮南鴻烈》思想的剖析。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張承宗(1996)。魏晉南北朝醫藥與服食養生。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高漢聲(1984)。論淮南子關於性、欲、情的心理學思想。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陳松長(2000)。馬王堆漢墓帛書的道家傾向。道家文化研究,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梁宗華(1999)。道家哲學向宗教神學理論的切換--《老子想爾注》「道」論剖析。哲學研究,199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曹劍波(2004)。《老子想爾注》養生智慧管窺。宗教學研究,200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陳劍昆、周軍(1997)。略論《淮南子》與黃學的關係。淮陰師專學報,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陳進國(2000)。道家與道教的「理身理國」思想--先秦至唐的歷史演進。宗教學研究,200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陸玉琳(1993)。論《淮南鴻烈》的儒道整合。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199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陳麗桂(1995)。漢代的氣化宇宙論及其影響。道家文化研究,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黃釗(1997)。簡論道家學術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和養生理論的重大貢獻。管子學刊,199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廖德清(1981)。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關於形神關係的論爭。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8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雷健坤(2002)。從《老子想爾注》看神仙思想的宗教理論化。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2(6),82-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蓋建民、詹石窗(1999)。道教醫學模式及其現代意義。廈門大學學報,199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鍾肇鵬(1996)。論精氣神。道家文化研究,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魏敦友(1992)。生命的自我審視--《淮南子.精神訓》探微。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坂出祥伸(1983)。神仙思想の身體觀。理想,604,63-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小林理惠(1988)。《淮南子》における治身,治國論と世界觀--「精神」を軸として。集刊東洋學,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何保中(19990100)。死亡問題在莊子思想中的意義與地位。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2,215-2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李剛(1993)。道教老學的誕生--《老子想爾注》。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1),40-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楊儒賓(19940300)。從「生氣通天」到「與天地同流」--晚周秦漢兩種轉化身體的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477-5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陳麗桂(20000300)。《老子河上公章句》所顯現的黃老養生之理。中國學術年刊,21,177-210+5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陳麗桂(19980300)。「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所顯現的養生之理。中國學術年刊,19,161-175+678-6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王閞府(19980600)。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27,147-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王邦雄(19910700)。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17(1)=193,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楊儒賓(19910600)。論「管子.白心、心術上下、內業」四篇的精氣說與全心論--兼論其身體觀與形上學的繫聯。漢學研究,9(1)=17,181-2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李美燕(19980600)。由老莊的生死觀論其養生哲學。屏東師院學報,11,195-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袁信愛(19971200)。《管子》中黃老道家的人學思想。哲學與文化,24(12)=283,1130-1140+1205-12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鄭志明(2000)。道教的歷史與文學--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道教的歷史與文學--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07)。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志明(2000)。道教文化的精華--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道教文化的精華--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07)。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凱(2000)。《淮南子》的形神論。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與學術研討會。政大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麗桂(1999)。《淮南子》與《春秋繁露》中的感應思想。「第一屆說秦兩漢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化。155-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昭銘(2006)。魏晉養生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明恩(1995)。氣化宇宙論主體架構的形成及其開展(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毛忠民(1997)。莊子氣論思想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倩茹(2004)。孔孟荀之養生論及其比較(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董家榮(2003)。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宣佑(2005)。兩漢《老子》注中之「道論」研究--以《河上公注》、《指歸》、《想爾注》為論(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璟瑩(2004)。魏晉名士養生思想研究--以養生成仙思想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璟(2001)。黃老思想治身治國一體之理論研究--以《淮南子》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高大倫(1995)。張家山漢簡引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弼(1989)。老子.帛書老子。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貞(1982)。史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Van Gulik, R. H.、楊權(1992)。秘戲圖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詹石窗(2002)。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一平(1994)。淮南子校注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于大成(1975)。淮南子論文集。台北:文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金正耀(2001)。道教與煉丹術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湯其領(1994)。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史研究。河南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荀悅(1967)。申鑒。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一謀(1990)。馬王堆漢墓出土養生著作釋譯。香港:海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杰文(1990)。中國古代養生之道。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馬濟人(1997)。道教與氣功。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饒宗頤(1991)。老子想爾注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蓋建民(1999)。道教醫學導論。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顏進雄(1993)。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周一謀、蕭佐桃(1988)。馬王堆醫書考注。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姜守誠(2007)。《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宋書功(1991)。中國古代房室養生集要。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繼如(1998)。淮南子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立文(1994)。道。臺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司馬光(1982)。資治通鑑。西南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廖育群、傅芳、鄭金生(1998)。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陶建國(1986)。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申(2002)。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郭靄春(1999)。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何介均(2004)。馬王堆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郭靄春(1999)。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朱熹(1987)。楚辭集注。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詹石窗(2003)。道教文化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宏(1997)。道骨仙風。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琦(1998)。素問釋義。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建(2002)。中國古代避諱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趙匡華(1989)。中國煉丹術。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洪圖(1997)。黃帝內經研究大成。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劉熙(1985)。釋名。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朱越利(1991)。道經總論。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李經緯、林昭庚(2000)。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史蘭華(1992)。中國傳統醫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馬伯英(1994)。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卿希泰(1996)。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華道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蕭登福(1998)。周秦兩漢早期道教。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班固(1987)。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Van Gulik, R. H.、李零、郭曉惠(1991)。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攖寧(1989)。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杜預、孔穎達(1989)。春秋左傳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Weber, Max、洪天富(1993)。儒教與道教。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于大成(1975)。淮南論文三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張岱年(1988)。文化與哲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平(1998)。氣功與中國文化。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郭慶藩、莊子、郭象、成玄英(1974)。莊子集釋。河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廖育群(2003)。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牟鍾鑒(1987)。《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王先謙(1991)。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王明輝(1999)。中醫性醫學。臺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李玉潔(1991)。先秦喪葬制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林殷(1993)。儒家文化與中醫學。福建福州: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韓廷傑、韓建斌(1997)。道教與養生。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王符、汪繼培(1985)。潛夫論箋校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梅新林(1992)。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王利器(1997)。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呂理政(1990)。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李良松、郭洪濤(1990)。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李霞(2004)。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胡孚琛(1992)。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張三夕(1996)。死亡之思。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王卡(1997)。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李景明(1998)。中國儒學史.秦漢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張舜徽(1983)。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范曄(1987)。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鄭曉江(1999)。超越死亡。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Larner, Christina、劉靖華、周曉慧(1992)。巫術與宗教:公眾信仰的政治學。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康韻梅(19940000)。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馮友蘭(1991)。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藍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1985)。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陳廣忠(2001)。中國道家新論。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吳光(1985)。黃老之學通論。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顧寶田、張忠利、傅武光(1997)。新譯老子想爾注。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李學勤(2001)。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王明(1984)。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劉鋒(1994)。道教的起源與形成。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馬濟人(19970000)。道教與煉丹。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姜生(1995)。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倫理論稿。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余明光(1989)。《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洪丕謨(1991)。道教內丹養生術。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詹石窗(2004)。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陳廣忠、梁宗華、孫以楷(2004)。道家與中國哲學(漢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汪延(1998)。先秦兩漢文化傳承述略。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魏子孝、聶莉芳(1994)。中醫中藥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陳壽(1959)。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陳鼓應(2003)。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丁原明(1997)。黃老學論綱。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王明(1985)。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陳廣忠(1990)。淮南子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陳邦賢(1958)。中國醫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陳希寶(2002)。中國古代醫學倫理道德思想史。西安:三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陳可冀、林殷(2002)。國學舉要--醫學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陳廣忠(1996)。劉安評傳--集道家之大成。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陳樂平(1991)。出入「命門」中國醫學文化導論。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王弼、孔穎達(1989)。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鄭玄、孔穎達(1989)。禮記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鄭玄、孔穎達(1989)。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郭璞、邢昺(1989)。爾雅。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王冰(2002)。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荀悅(2001)。漢紀。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王德有(1994)。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俞樾(1978)。諸子平議補錄。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王念孫(1977)。讀書雜志。台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郭茂倩(1980)。樂府詩集注。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王旭東(1992)。中國傳統性醫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王夫之(1977)。莊子解。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王德有(1992)。老子指歸全譯。四川: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王邦雄(1997)。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王松齡(1989)。中國氣功的史、理、法。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王強(2003)。遮蔽的文明:性觀念與古代中國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任繼愈(1985)。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白奚(1998)。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及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吳澄(1985)。道德經注。台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李志林(1990)。氣論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宋天彬、胡衛國(1997)。道教與中醫。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李祚唐(2001)。中國養生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李養正、張繼禹(1995)。道教經史論稿。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李平(2001)。中國文化散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李豐楙(1987)。不死的探求。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李零、馮國超、盧國龍(1993)。中國方術概觀--服食卷。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李零、張廣保(1993)。中國方術概觀--導引行氣卷。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車離(1992)。探尋思想軌跡--中醫學史的文化哲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俞美霞(2000)。東漢畫像與道教發展兼論敦煌壁畫中的道教圖像。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徐復觀(1962)。中國人性論史。台中:私立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陳廣忠、梁宗華、孫以楷(2004)。道家與中國哲學(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郝勤(1989)。中國古代養生文化。四川: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祝亞平(1995)。道家文化與科學。安徽: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徐復觀(1987)。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張金儀(1981)。漢鏡所反映的神化傳說與神仙思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張立文(1994)。心。台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張岫峰(1996)。中國傳統養生學。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郭沫若(1953)。奴隸制時代。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許抗生(1993)。老子與道家。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許匡一(1995)。淮南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張其成、曲黎敏(2005)。中華養生智慧。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陳可冀、周文泉(1994)。中國傳統養生學精粹。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郭重威、孔新芳(2005)。道教文化叢談。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郭金彬(1993)。中國傳統科學思想史論。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湖南醫學院(1980)。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古尸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熊鐵基(1984)。秦漢新道家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漆浩(1990)。巫、醫與氣功--神秘的中國養生治病術。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甄志亞、傅維康(2003)。中國醫學史。台北:知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裴錫榮、徐嘯、童近仁、李光羽(1989)。中華氣功發展史。西安:天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蕭登福(20010000)。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鍾怡、澤林(1993)。中國古代攝生養性秘訣。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謝松齡、龐樸(1993)。陰陽五行與中醫學。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蘇志宏(1991)。先秦禮樂教化論。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魏源(1967)。老子本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魏啟鵬、胡翔驊(1992)。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四川:成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小野精一(1990)。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李約瑟、陳立夫(1985)。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坂出祥伸(1999)。中國思想研究--醫藥養生.科學思想篇。關西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陳鼓應(1995)。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許慎、段玉裁(1986)。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董仲舒、蘇輿(1996)。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劉文典(1989)。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戈國龍(2004)。道教內丹學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王鐵(1995)。漢代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王淮(1988)。老子探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王青(1998)。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王雲度(1997)。劉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朱哲(2000)。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呂錫琛(1991)。道家、方士與王朝政治。湖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李存山(1990)。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李漢三(1981)。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台北:維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李零(2001)。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汪涌豪、俞灝敏(1997)。中國游仙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杜而未(1977)。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周世榮(2005)。馬王堆導引術。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姚偉鈞(1995)。中華養生術。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胡楚生(1992)。老莊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胡新生(1998)。中國古代巫術。山東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胡家聰(1998)。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卿希泰、詹石窗(1996)。道教文化新典。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徐漢昌(1990)。管子思想研究。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馬繼興(1995)。神農本草經輯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張榮明(1992)。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張光直(1986)。考古學專題六講。北京:文物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張運華(1998)。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廖育群(1994)。岐黃醫道。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蓋建民(2001)。道教醫學。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蒙文通(2006)。先秦諸子與理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趙璞珊(1997)。中國古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趙有聲、劉明華、張立偉(1991)。生死.享樂.自由--道家和道教的關係及其人生理想。臺北: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劉仲宇(1997)。道教的內秘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劉澤華(1992)。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龍伯堅(1980)。黃帝內經概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燕國材(1988)。漢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鄺芷人(1992)。陰陽五行及其體系。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鍾泰(2002)。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顧頡剛(1998)。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曾振宇(2001)。中國氣論哲學研究。山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葉海煙(1997)。老莊哲學新論。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趙仲明(1993)。巫師.巫術.秘境--中國巫術文化追蹤。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金春峰(1997)。漢代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熊禮匯(1997)。新譯淮南子。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袁保新(1991)。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李增(1992)。淮南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王明(1992)。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傅偉勳(1994)。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廖芮茵(20040000)。唐代服食養生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張國華(1994)。中國秦漢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劉安、張雙棣(1997)。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鄭玄、賈公彥(1989)。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陳奇猷(1985)。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林富士(20010000)。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林富士(1988)。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李增(19970000)。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洪葉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鄭玄、賈公彥(1989)。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鄭曉江(19940000)。中國死亡智慧。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余英時、侯旭東(20080000)。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郭于華(19940000)。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臺北:洪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傅偉勳(1990000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任繼愈(1996)。中國哲學史。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2006)。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馬繼興(1992)。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楊儒賓(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張立文(1994)。氣。台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高柏園(19920000)。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王叔岷(1995)。列仙傳校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王仁祥(19950000)。先秦兩漢的隱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韓非、陳奇猷(1982)。韓非子集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王利器(1992)。鹽鐵論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李零、松村(1993)。中國方術概觀--房中卷。人民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周桂鈿(1993)。中國歷代思想史(秦漢卷)。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趙中偉(20040000)。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臺北:洪葉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徐復觀(1989)。兩漢思想史。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李建民(20000000)。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曾春海(2002)。兩漢魏晉哲學史。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向宗魯(1987)。說苑校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7.李剛(1994)。勸善成仙--道教生命理論。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李零(2001)。中國方術考。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黃釗(1991)。道家思想史綱。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0.周桂鈿(2000)。秦漢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孔安國、孔穎達(1989)。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李剛(1995)。漢代道教哲學。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3.李豐楙(1981)。不死的探求--抱朴子。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4.陳麗桂(1997)。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5.杜正勝(20050000)。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6.石田秀實、楊宇(1996)。氣.流動的身體--中醫學原理與道教養生術。武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7.王充、黃暉、劉盼遂(1990)。論衡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8.周與沈(2005)。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9.嚴可均(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0.陳鼓應(1993)。老莊新論。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鄭世根(1993)。莊子氣化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2.陳麗桂(19910000)。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3.陳德和(1999)。淮南子的哲學。南華管理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4.王叔岷(1992)。先秦道法思想講稿。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5.林聰舜(19910000)。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6.那薇(1992)。漢代道家的政治思想和直覺體悟。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7.勞思光(1997)。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8.李建民(20000000)。方術 醫學 歷史。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9.管仲、黎翔鳳、梁運華(2004)。管子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0.荀卿、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1988)。荀子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趙岐、孫奭(1989)。孟子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2.何晏、邢昺、阮元(1989)。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3.任繼愈(1991)。中國道教史。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4.劉安、高誘、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5.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1995)。中國老學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6.劉達臨(1995)。中國古代性文化。新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7.蔡璧名(19970000)。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杜正勝(1993)。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的認識的形成。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奐湘(1993)。淮南子的人體觀和養生思想。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國華(1995)。《淮南鴻列》與《春秋繁露》。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