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人權理念與教改理念的一致性--從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說起
書刊名:公民訓育學報
作者:林佳範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Chia-fan
出版日期:2002
卷期:11
頁次:頁53-66
主題關鍵詞:人權教育教育改革現代法治理念學生為中心教育基本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8)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4
  • 點閱點閱:86
人權理念,可以成為人際互動所必要的個人修養,可以成為社會所信守的社會規範,其亦可落實為人權保障的制度。為達此目標,除落實近代的民主憲政運作外,更重要的是對我們的下一代所進行的人權教育。然而,進行此一任務的教育體系本身,其人員、組織、與制度本身是否符合人權理念的要求與準備,或許是首先需要考量的。本文認為教改的理念正呼應著人權的理念,教改的落實不能不涵蓋人權教育於其中。現代的法治理念,正也是從人權保障的觀念而開展。現代的法治教育,不僅需從人權理念來說起,也要改變以往的威權方式,改以符合人權與教改理念的學生為中心的方式。以學生為中心,即從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始,而明顯與立即的,學校的教育關係即成為學生觀察與反省的對象。現代的法治教育中,學生不僅是學習的主體,更是權利的主體。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相合一。
圖書
1.Kolb, D. A(1974)。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Technical。Boston McBer & Co。  new window
2.Unger, Roberto Mangabeira、王佳煌(2000)。現代社會的法律,社會理論的批判。台北:商業周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四一O教育改造聯盟教育法制重建委員會(1997)。重繪教育新圖像--教育基本法Q&A。台北縣: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abermas, Jürgen、McCarthy, Thomas(1987)。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2 Lifeworld and System--A Critique of Functionalist Reason。Polity Press。  new window
5.朱敬一、戴華(19960000)。教育鬆綁。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Dewey, John(1915)。Democracy and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New York:The Free Press。  new window
7.Teubner, Gunther(1987)。Juridi fication of Social Spher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the Areas of Labour Corporate, and Social Welfare Law。Berlin & New York:De Gruyter。  new window
8.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志龍(1995)。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修訂五版。台北:陳志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新民(1997)。行政法總論--修訂六版。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震榮(1993)。行政法理論與基本人權之保障。台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端(1994)。依違於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之間。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台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ox, J. W.、Minor, K. I.、Wells, J. B.(1997)。Three Face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Toward a Clarification of Definition。Law-Related Education and Juvenile Justice: Promoting Citizenship Among Juvenile Offenders。Illinois:Charles C Thomas。  new window
3.許志雄(1992)。憲法上之個人尊嚴原理。憲法之基礎理論。臺北:稻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茂生(1992)。法的精神。法律與生活。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震山(2000)。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irch, I.、Richter, I.(1990)。Law and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Law。Comparative School Law。Oxford and et.:Pergamon。  new window
7.林清江(1996)。我國教育發展動向之評析。教育改革--從傳統到後現代。台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深坑(1997)。哈伯瑪斯的認同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戴曉霞(1996)。現代與後現代:第一期及第二期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諮議報告書之比較研究。教育改革一從傳統到後現代。台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