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支道林思想析論
書刊名:中國學術年刊
作者:周雅清
作者(外文):Chou, Ya-ching
出版日期:2002
卷期:23
頁次:頁251-275
主題關鍵詞:逍遙即色般若學六家七宗玄佛交融格義Free and unfetteredChi-seTheory of highest wisdomSix sects and seven factionsMetaphysics and Buddhism interactGe-y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27
  • 點閱點閱:101
本文擬透過分析支道林思想以探討玄佛如何交融及交融的程度,期能窺見玄佛交融的一管之貌:在思維方式上,支道林承繼玄學家得意忘象、超越及辯證等思維方式,表現出極濃厚的玄學色彩。在至人論上,支氏雖以佛為理想人格,對佛之內涵的理解卻是中國式的,且特重以逍遙、自然、重玄等道家精神修養之境界為佛境界。在逍遙論中,支氏以無待、至足為逍遙的境界內容,此境界唯自聖人之心上說,較郭象更能切合莊子原意。在即色論上,支氏主張心不計執就可以即色而遊玄,以玄學義之心不計執說解佛教「色即是空」的義理。其七地頓悟說、淨土思想與觀想念佛等主張,一方面可見支氏關切佛學議題,但另一方面亦顯其只能外部地、形式地理解佛教,至如佛教之為佛教之義理本質,則全由玄學一路來理解,此其所以義理的基礎及主幹仍是道家也。支道林以此種思想面貌呈現佛學,在當時恐是不可避免的。
圖書
1.郭象。莊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勇(1969)。世說新語校箋。臺北: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湯用彤(199601)。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莊耀郎(1999)。郭象玄學。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余敦康(1998)。中國哲學論集。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釋慧皎(1971)。高僧傳。台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1995)。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許抗生(19920000)。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貴傑(1987)。支道林思想之研究--魏晉時代玄學與佛學之交融。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宋)延一(1973)。廣清涼傳,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釋僧佑(1973)。出三藏記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唐)釋道宣(1973)。廣弘明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唐)釋元康(1973)。肇論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晉)張湛(1975)。列子張湛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81)。支遁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龍樹菩薩(1973)。中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晉)郭象(1973)。莊子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易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安澄(1973)。中論疏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後秦)釋僧肇(1973)。肇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唐)吉藏(1973)。中觀論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元)文才(1973)。肇論/肇論新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