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弼思想型態的再分判
書刊名:揭諦
作者:謝君直
作者(外文):Hsieh, Chun-chih
出版日期:2005
卷期:9
頁次:頁125-151
主題關鍵詞:名士經學自然與名教內道外儒道體儒用儒體道用Confucian literatiMetaphysicianNeo-Taoists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Nature and moral dogmaInner-Confucian and outer-TaoistTao as reality and Confucian as functionConfucian as relaity and Tao as fun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3
  • 點閱點閱:43
本文乃接續拙文〈王弼的「動」「靜」觀從《老子注》及《周易注》論其儒道態度〉所遺留之問題意識而發。筆者分別從名士、經學及自然與名教三面向,以歷史的角度論述王弼思想的外部因素。在名士方面,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士作為知識份子,在漢武帝之後,因「士族化」使得名士以儒家思想為本懷,漢魏之際的名士依然處於儒學的氣氛中,王弼思想是在儒家背景中發展。在經學方面,藉由程元敏先生的考據,當代研究魏晉玄學所據以為預設之「荊州學風(派)」此一歷史背景並不存在,則可知漢魏之際的名士依然處於漢代思想的餘緒中,王弼思想離不開漢末儒士有關經學的問題意識,我們不能將兩漢思想與魏初玄學切割開來。在自然與名教方面,由於當代學者詮釋理論之侷限,使得「名教出於自然」此一詮釋方法不能普遍相應於王弼思想,反而我們應視自然在保障名教的存在,老學是在儒學的問題意識下為王弼所運用。總而言之,若我們從「本質問題」與「發生過程問題」綜合考察王弼的思想型態,則歷來以外儒內道、道體儒用概括王弼思想的哲學論斷應以儒體道用重新思考。
期刊論文
1.程元敏(19860600)。季漢荊州經學。漢學研究,4(1)=7,211-2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元敏(19870600)。季漢荊州經學。漢學研究,5(1)=9,229-2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君直(20020500)。王弼的「動」「靜」觀--從「老子注」及「周易注」論其儒道態度。鵝湖,27(11)=323,34-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保頂(2000)。從士大夫到名士:論漢末士人階層政治品格的轉向。孔孟月刊,38(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柯德仁(2003)。戰國時期士的功能分類研究。中原學報,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保頂(2001)。從游士到儒士:早期士人階層的演變及其意義。孔孟月刊,3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新民(2002)。中國行政法學原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錢大昕。潛研堂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1993)。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房玄齡(1987)。晉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段玉裁(198709)。説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玄、孔穎達、陸德明(1989)。禮記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湯用彤(1995)。魏晉玄學論稿。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康中乾(2003)。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麗真(1988)。王弼。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許抗生(19920000)。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弼、樓宇烈(1992)。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程頤(1987)。易程傳。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弼、韓康伯、孔穎達(1989)。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余英時(1997)。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型態的知識份子研究。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型態的知識份子研究。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澤華(1988)。士人與社會(先秦篇)。士人與社會(先秦篇)。天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劉宋)范曄(1971)。後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三國魏)嵇康(1970)。嵇中散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東漢)班固(1986)。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戴璉璋(2002)。王弼易學中的玄思。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