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遭遇現代性的後果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創造性修補
書刊名:環境與藝術學刊
作者:李謁政
出版日期:2006
卷期:4
頁次:頁1-15
主題關鍵詞:臺灣遭遇現代性社區總體營造制度轉變社會生活方式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6
  • 點閱點閱:61
本論文企圖解釋社區總體營造在臺灣之現代性脈絡中,許多實踐作為與實質發展,是修補性的,碎化的、鄉愁的一部分。即使如此,它仍然是建基式的、可認同建構的、在地化的、具抵抗意義的、激進的、公民社會的、創造性的一部分。 一開始本文回顧了幾個討論「現代性經驗」,「制度轉變」與「現代社會生活」的概念,作為〝臺灣遭遇現代性脈絡〞的理論反思,進一步提出臺灣現代性的診斷,其空間後果,如何促動了社區總體營造,作為回應現代性社會變遷中動盪不安,高舉理性卻失根的社會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回顧了社區總體營造推動以來的議題發展,作為檢視社區營造的社會作用與實踐策略、模式的探討。以及當社區營造成為一項施政的政策,不免成為資源分配的權力關係和代理人的爭議。最後集中探討921地震後,在中臺灣推動的社造經驗所浮現的議題,作為經驗實踐與理論建構之對蹠。 終究以現代性脈絡中的社區營造發展,詮解其功能、角色、經驗、認同與對未來想像之植根和批判。亦即是在重建經驗中社區營造的反思,可以討論如何面對自然災害,民主決策與緊急救災,尊重多元社群和差異性的地方條件,開創新經驗、新價值、新認同的社會生活。
期刊論文
1.李謁政(19951200)。「火車頭」暨鐵道文化保存與集體記憶--作為新的身體空間性之設境論述。空間雜誌,77,76-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社區營造政策綱領。空間雜誌,100,65-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Berman, Marshall(1983)。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London:Verso。  new window
2.Bauman, Zygmunt(2002)。Liquid Modernity。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new window
3.Spretnak, Charlene、張妮妮(1997)。The Resurgence of The Real。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Giddens, Anthony(1991)。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ers。  new window
5.Giddens, Anthony(1990)。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黃瑞祺(2000)。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Simmel, Georg、Wolff, Kurt H.(1950)。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Free Press。  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蔡培慧(2003)。山海群落、原住民社造彙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陳其南(1999)。二次啟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中鋒。試探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論述空間,http://www.fgu.edu.tw/~social/main_page.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周錫瑞(1999)。Modernity and Nation in the Chinese City。Remaking The Chinese Cit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