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藝術教育與場域的共鳴:體驗環境.展現社區美學
書刊名: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學刊
作者:邱勇嘉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7
卷期:3
頁次:頁114-127
主題關鍵詞:藝術教育場域社區美學空間文化文化經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1
  • 點閱點閱:26
新世紀的發展,受到世界潮流快速變遷、經濟發展與民主化社會環境改變的影響,逐漸從藝術、文化語言的探索延展開來,強調文化主體性與在地觀點的空間及文化理論也陸續提出。空間,是我們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場域,在共同的居住環境中,人們為了生活上的需要,開始建造共同的空間,空間形成的意涵便是空間文化化發展的重要關鍵。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充實下一代使其具備在新世紀中發展的能力,視覺藝術則賦予人一套視覺符號系統,藉此能演繹出更複雜細膩且精緻的藝術文化內涵。
期刊論文
1.蔡秀枝(2001)。城市文本與空間閱讀。文化研究月報,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錦煌(2005)。社造十年反省再出發。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1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Sack, R. D.(1988)。The Consumer's World : Places as Context。Ann. Ass. Am Gregr,78,642-664。  new window
4.李謁政(20050600)。建構社區美學:邁向臺灣集體記憶之空間詩學。環境與藝術學刊,3,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箐繡(20000700)。走入社區環境的藝術教育課程:嘉義布袋海的聯想。美育,116,18-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Moore, Roger L.、Graefe, Alan R.(1994)。Attachments to recreation settings: the case of rail-trail users。Leisure Sciences,16(1),17-31。  new window
7.陳坤宏、王鴻楷(19931200)。都市消費空間結構之形成及其意義(第二部分)--一個新的都市消費空間結構理論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維公(20011200)。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cultural economy)、生活風格(lifestyles)與生活美學(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信華(1999)。共同體與社區生活的重建。1999社區美學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嘉兒(2004)。在社區藝術教育中滲透以地域文化爲背景的綜合藝術課程--廣州市少年宮教育發展中心開展社區藝術教育的實況分析。2004第二屆亞太區美術教育會議,4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禎祥(1999)。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2001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彰化:中華民國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Suzi, Gablik、王雅各(1998)。藝術魅力的重生。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all, J.、Neitz, M.(1993)。Culture : Sociological Perceptives。Englewood:Prentice Hall。  new window
3.Lynch, Kevin(1976)。Managing the Sense of a Region。The MIT Press。  new window
4.Lash, S.、Urry, J.(1994)。Economics of Signs and Space: After Organized Capitalism。London:Sage。  new window
5.Johnston, R. J.、Gregory, Derek、Smith, D. M.(1994)。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Oxford。  new window
6.林崇傑、陳宇進、陳惠婷、盧維屏(1996)。市民的城市。台北:創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Norberg-Schulz, Christian、施植明(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Featherstone, Mike(1991)。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9.愛德蒙.柏克.惠特曼、劉美玲、曾于珍、洪麗珠、李文珊、桂雅文、談玉儀(2000)。藝術教育的本質。臺北:五觀藝術管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arvey, David、Braun, Bruce(1996)。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Blackwell。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