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以「阿里山番租」為例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洪麗完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ng, Li-wan
出版日期:2011
卷期:18:1
頁次:頁41-102
主題關鍵詞:阿里山番沿山地區阿里山番租土牛界番食租大社油香租Alishan aboriginesHillside areasAlishan Fun ZuTu-niu boundaryFan Shi ZuDa She You Xiang Z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4)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18
  • 點閱點閱:264
摘要: 族群研究一向為學界各學科所重視,然而清代臺灣沿山地區的生番地,因漢人或熟番移入而引起的複雜關係,相關成果仍有限。十八世紀六○年代,清廷確立的土牛新界為清代臺灣自南往北陸續劃定的人文界線,理論上也是清廷版圖的邊界,熟番、漢人卻不斷向界外(土牛界以東)地帶進行移墾與進駐活動。本文針對嘉南平原東側沿山地區,在清代位處國家力量甚少觸及的邊陲地帶,新移民如何在幾乎自治的狀況下,與原住族群阿里山番進行協調,進而建立其新生活空間,進行分析。清代所謂「阿里山番」指阿里山頂四社與下四社(四社生番除外)而言。目前活動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一帶的各部落,以新美村為界,以北一般稱為北鄒;以南為南鄒。但清代嘉南平原東緣,從今南投縣竹山鎮,經雲林縣古坑鄉,一路南下至臺南縣白河鎮、楠西鄉等沿山地帶,均為「阿里山番租」收取的範圍,說明過去其為阿里山番生活領域的事實。而在族群關係上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阿里山番租(應視為「撫番租」,即安撫番租),雖然光緒年間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清賦時,無視於其性質不同於因土地租贌而形成的大小租關係,強制施行「減四留六」之法,民間行之已久的「番食租」(安撫生番的租谷),日治時期仍舊維持,其中款待阿里山社人的配套措施且延續到戰後。本文主要利用臺灣總督府檔案,輔以方志、遊記、古文書及相關調查資料,以「阿里山番租」為例,針對清代漢人移住界外的活動暨其與原住族群如何由接觸、連結,進而產生互動等議題,進行討論,一方面考察界外複雜的族群關係;一方面釐清阿里山番租在沿山地區族群關係上扮演的角色,並檢討其性質。生番、熟番、漢人三者間在沿山邊區社會錯綜而複雜的關係,與清廷的邊疆治理有關,如土牛界的劃定、界外被視為化外之地,因而邊區居民需以屯與隘防守自衛。本研究區較少存在屯、隘組織(相較於北臺),番漢族群關係的「穩定」維持,有賴於非武力的形式──阿里山番租的運用。本文針對阿里山番租的產生、運作方式與配套措施進行分析,有助於瞭解沿山地區不同族群的互動狀況,與清代阿里山番生活領域變動情形,並可作為沿山地方社會發展研究的基礎。
期刊論文
1.陳文達(19860900)。嘉義梅山乾隆民番界碑。臺灣文獻,37(3),197-2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學明(19951200)。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臺灣史研究,2(2),5-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卓權(20031100)。隘防線上的衝突--談桃、竹、苗地區的漢、番互動與糾葛。新竹文獻,14,65-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麗完(20070900)。清代楠仔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4(3),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潘繼道(20080600)。光緒初年臺灣後山中路阿美族抗清事件之研究。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143-1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潘繼道(20090900)。「加禮宛事件」後奇萊平原與東海岸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活動空間變遷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3),25-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增田福太郎(1968)。清代臺灣における村落の發展--とくに寺廟ならびに土地契約と發展と關連して。福岡大學法學論叢,12(4),392-3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施添福(20050900)。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區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56(3),181-2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枝萬(19660900)。臺灣之瘟神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2,5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潘繼道(19990300)。花蓮舊地名探源--認識「加禮宛」。歷史月刊,134,79-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文龍(19940300)。清代嘉義縣轄鯉魚頭保的開發。臺灣文獻,45(1),41-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Andrade, Tonio、白采穎(19991200)。最強大的部落--從福爾摩沙平原之地緣政治及外交論之(一六二三∼一六三六)。臺灣文獻,50(4),133-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宗仁(20010400)。南港社與北港社考釋--兼論清代臺北地區番丁銀制。臺灣史研究,7(1),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施添福(19910600)。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46-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詹素娟(20031100)。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59,117-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翁佳音(19860300)。吳鳳傳說沿革考。臺灣風物,36(1),39-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Bellwood, Peter(1991)。The Austronesian dispersal and the origin of languages。Scientific American,265(1),88-93。  new window
18.林偉盛(19960600)。R. Junius給東印度公司的阿姆斯特丹商館諸董事的報告--一六三六.九.五。臺灣文獻,47(2),65-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嵩山(1991)。阿里山鄒族研究。臺灣風物,41(2),139-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岡田信興(1905)。阿里山蕃調查書。臺灣慣習記事,5(5),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伊能嘉矩(1906)。DayakHead-house臺灣土蕃の公廨。東京人類學雜誌,246,455-4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伊能嘉矩(1910)。臺灣のツオウ蕃族に行なはるる疾病の祈禱及び死者の埋葬。東京人類學雜誌,290,291-2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伊能嘉矩(1909)。臺灣のツオウ(Tso’o)族の思想に顯はれたる神靈と惡魔。東京人類學雜誌,277,2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伊能嘉矩(1910)。臺灣のツオウ蕃族に行なはるる祭祖の儀式一斑。東京人類學雜誌,293,406-4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岡田謙(1932)。未開發社會に於ける合理的なものと非合理的なもの:ツオウ族の事例に就いて。南方土俗,2(1),27-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岡田謙(1933)。未開發社會に於ける集團諸型態交錯:臺灣ツオウ族に於ける一例。社會學,5,27-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岡田謙(1934)。未開人に於ける個人と社會:臺灣ツオウ族の實例に就いて。社會學,2,296-3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洪廣冀、洪麗完(2005)。清代臺灣縣沿山地區番漢土地關係再思考:以「埔底租」與「撫番租」為例。臺南。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連瑞枝、莊英章(2007)。社群、聚落與國家:以苗栗三灣地區街庄的形成為例。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會議日期: 2007/12/20-12/21)。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汪明輝(2010)。阿里山番租與鄒族傳統領域變遷。臺北。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耀同(2009)。會所/祭壇與認同之再建構:楠梓仙溪(Namasia)上游兩個原住族群之比較研究(1915-2006)。嘉義。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江志宏(2007)。「另類規範」(rulesotherwise)在日常生活中的實作:從嘉義城隍廟的楹聯談起。嘉義。261-2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小島由道(1918)。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光直(1977)。「濁大流域」與民國六一至六三年度濁大流域考古調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汪明輝(2002)。鄒族之民族發展--一個臺灣原住民族主體性建構的社會、空間與歷史(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曜同(2007)。建構、分類、與認同--「南鄒族」Kanakanavu族群認同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汪明輝(1990)。阿里山鄒族傳統社會的空間組織(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邱國民(1994)。鄒族傳統的地權結構與轉化過程:以阿里山達邦社的發展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馬淵東一(1974)。馬淵東一著作集。東京:社会思想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小川尙義、淺井惠倫(1935)。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東京:刀江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澤民(2004)。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相良吉哉(2002)。臺南州祠廟名鑑。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嵩山、汪明輝、浦忠成、浦忠勇、鄭信得(2001)。阿里山鄉志。嘉義:阿里山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村孝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2002)。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 (下卷):社會.文化。臺北板橋: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范咸(1961)。重修臺灣府志 : 職官.官秩。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余文儀(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蔣毓英、陳碧笙(1985)。臺灣府志校注。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增田福太郎、古亭書屋(1999)。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系。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施添福、陳國川、陳美鈴(2008)。臺灣地名辭書•卷八:嘉義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戴炎輝(1992)。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Sahlins, Marshall D.(1968)。Tribesmen。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new window
16.周鍾瑄、陳夢林、李欽文(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洪麗完(2009)。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鍾華操、林衡道(1979)。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嵩山(1990)。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嵩山(2004)。鄒族。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藍鼎元(1958)。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吳學明(1998)。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銘傳(1958)。劉壯肅公奏議。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柯志明(20010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夏獻綸(1959)。臺灣輿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倪贊元(1959)。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嵩山(19950000)。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叔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吳學明(19860000)。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一八三四-一八九五。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伊能嘉矩(1928)。台灣文化志。刀江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嵩山、汪明輝、浦忠成(2001)。台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中村孝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1997)。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臺北: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嵩山(2003)。聚落經濟、國家政策與歷史:一個臺灣中部原住民的例子。南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佐山融吉、余萬居、黃文新、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十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1969)。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洪麗完(2011)。臺南縣平埔族群之擴散與遷徙研究(1700-1900)。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黃卓權(1990)。苗栗內山開發之研究專輯:附廣泰成文物史話。苗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1911)。臺灣總督府理蕃誌稿,第一編(1895-1902)。臺北:活文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1955)。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1)。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1955)。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台湾総督府警察本署(1989)。理蕃誌稿。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第一冊:本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第二冊:資料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Campbell, Judy(2002)。Invisible Invaders: Smallpox and Other Diseases in Aboriginal Australia, 1780-1880。Victoria。  new window
47.Reynolds, Henry(1996)。Frontier: Aborigines, Settlers and Land。New South Wales:Allen and Unwin。  new window
48.Sahlins, Marshall D.(1995)。How “Nativs” Think: About Captain Cook, For Example。Chicago & London。  new window
49.李亦園(1994)。章回小說平閩十八洞的民族學研究。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國銘(2004)。文獻上平埔族空白的高雄平原。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施添福(2001)。臺灣歷史地理研究劄記(一):試釋土牛線。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莊英章、陳運棟(1986)。晚清臺灣北部漢人墾拓型態的演變:以北埔姜家的墾闢事業為例。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松田吉郎、黃秀敏(2001)。清末暨日治初期「阿里山蕃租」之研究。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奧田彧、陳茂詩、三浦敦史(1954)。荷領時代之臺灣農業。臺灣經濟史初集,臺灣研究叢刊. 25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施添福(2004)。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的多樣性--三灣墾區合股型拓墾初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美國猶他家譜學會。吳鳳後裔之地契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阿里山番土地契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阿拔泉番租充為香燈示告碑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清乾隆中葉番界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系統,http://religion.moi.gov.tw/web/index.aspx, 2009/1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文書契約‧永久保存公文類纂,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20091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宗教調查資料庫,http://140.109.185.229:8080/religionapp/start.htm, 2009/1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洪麗完(2010)。婚姻網絡與族群、地域關係之考察:以日治時期大武瓏派社裔為例。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臺南:臺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麗完(2009)。國家制度與熟番社會關係(1790-1895):以清代臺灣番屯組織為例。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鄧相揚(2001)。水沙連地區的拓墾與邵族的處境。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添福(20010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曹永和(1979)。鄭氏時代之臺灣墾殖。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