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武壠: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
作者:劉正元 引用關係簡文敏王民亮
出版日期:2018
出版項:高雄:行政法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集叢:高雄文史采風
ISBN:9789860574821
主題關鍵詞:平埔族民族文化
學門:人類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潘繼道(20020900)。花蓮大庄「舊人」後山移民史。史耘,8,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麗完(20070900)。清代楠仔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4(3),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麗完(20111200)。族群互動與遷徙、擴散:以清代哆囉嘓社人遷徙白水溪流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8(4),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Tsuchida, Shigeru(1985)。Kulon: Yet another Austronesian language in Taiwan?。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60,1-59。  new window
5.李壬癸(1992)。臺灣南島語言的舟船同源詞。民族語文,74,14-17+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漢光(1963)。高雄縣阿里關及附近平埔族宗教信仰和習慣調查。臺灣文獻,14(1),159-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亦園(1955)。臺灣平埔各族所具之東南亞古文化特質。主義與國策,44,23-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費羅禮(19710900)。Aboriginal Peoples of the Southwestern Taiwan Plain。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2,217-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國分直一(1941)。平埔族聚落を訪ねて--新市庄新店探訪記。民俗台灣,1(6),48-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斌雄(19870900)。臺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臺灣風物,37(3),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壬葵(20101200)。臺灣東部早期族群的來源及遷移史。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4),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螢憶(20170600)。仰沾聖化、願附編氓?康雍朝「生番」歸化與番人分類體制的形構。臺灣史研究,24(2),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簡文敏(20020900)。「查某暝」與「偷拔蔥」--兩種女性生命型態之變遷、整合與比較。臺灣風物,52(3),19-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干治士、葉春榮(19940900)。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臺灣風物,44(3),193-2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壬癸(20100300)。從文獻資料看臺灣平埔族群的語言。臺灣語文研究,5(1),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沈淑貞、曹玉玫、顏永杰、李宛津、范聖育(2013)。莫拉克風災受創者集體創傷經驗與療癒歷程初探。臨床心理學刊,7(1),25-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洪麗完(2012)。嘉南平原沿山熟番移住社會之形成暨其社會生活考察(1760-1945)--以大武瓏派社為例。歷史人類學刊,10(1),31-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瑤玲、裴瑤(20140400)。平埔文化復振:以高雄六龜頂荖濃部落的觀察為例。高雄文獻,4(1),80-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清水純(2018)。解說:浅井恵倫著「シラヤ熟蕃研究断片」。台灣原住民研究,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簡文敏(20180800)。從天理大學收藏品雙笏初探大武壠社會的性別平權與女神信仰。高雄文獻,8(2),103-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亦園(19540500)。記本系[臺大考古人類學系]所藏平埔各族器用標本。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3,5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亦園(19550515)。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大陸雜誌,10(9),19-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馬淵東一(1954)。高砂族の分類:学史的回顧。民族学研究,18(1/2),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漢光(1962)。高雄縣荖濃村平埔族信仰調查。臺灣文獻,13(1),102-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漢光(19911100)。六龜鄉荖濃村平埔族信仰調查。高縣文獻,11,19-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漢光(19911100)。甲仙鄉匏仔寮平埔族宗教信仰調查。高縣文獻,11,29-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潘英海(19870600)。有關平埔族研究的西文資料。臺灣風物,37(2),39-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潘英海(19940600)。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89-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潘英海(19870600)。平埔族研究的困惑與意義:從邵式柏的博士論文「十七及十八世紀臺灣拓墾中的漢番關係」談起。臺灣風物,37(2),157-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亦園(1955)。臺灣平埔族的祖靈祭。中國民族學報,1,125-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漢光(1962)。高雄縣匏仔寮平埔族宗教信仰調查。臺灣文獻,13(4),88-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亦園(19541100)。本系[臺大考古人類學系]所藏平埔族衣飾標本。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4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壬癸、高淑媛(19920300)。臺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臺灣風物,42(1),211-2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簡炯仁(2001)。大武壟社群開發高雄縣甲仙、杉林及六龜等鄉的情形。大高雄地區開發論文研討會。高雄: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22-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簡文敏(2016)。向頭、尪姨與大武壠。「當代巫文化的多元面貌」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 (會議日期: 2016年11月3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土田滋、山田幸宏、森口恆一(1991)。臺灣.平埔族の言語資料の整理と分析。東京大學言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和安(2007)。日治時期南臺灣的山區開發與人口結構:以甲仙六龜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郁永河、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稗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甘為霖(1987)。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bliography of the Island。Taipei: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new window
3.小島由道(192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村孝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2002)。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 (下卷):社會.文化。臺北板橋: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清經世文編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寧顏(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胄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Eliade, Mircea、Trask, Willard R.(1959)。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Harcourt, Brace & World。  new window
8.周鍾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石萬壽、楊南郡(1990)。臺灣的拜壺民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耀錡(2003)。臺灣平埔族社名研究。南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Gell, Alfred(1998)。Art and Agency: An anthropological Theory。Clarendon Press。  new window
13.余文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典權(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胡家瑜(2014)。針線下的繽紛--大武瓏平埔衣飾與刺繡藏品圖錄。高雄市: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三尾裕子、豊島正之(2005)。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台灣資料研究。東京:東京外国語大学アジア• アフリ力言語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澤民(20020301)。平埔百社古文書。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高拱乾、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館(2012)。台湾平捕族、生活文化の記憶。奈良:日本天理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聖欽、施添福、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採集組(2002)。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吳榮順(1998)。高雄縣境內六大族群傳統歌謠叢書3:平埔族民歌。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南郡、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2011)。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本文篇。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振川(2012)。文化保存與血脈傳承:重建小林村。臺北: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耀錡(2003)。臺灣平埔族社名研究。臺中市:張耀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曾振名、童元昭(1999)。嘻瑪蘭西拉雅古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楊森富(2002)。臺南縣平埔地名誌。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潘文富、施添福、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採集組(2005)。臺灣地名辭書:卷二花蓮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澤民、陳文添、顏義芳(2001)。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關係文獻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歐陽泰(20070000)。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駱香林(1959)。花蓮縣志稿。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淺井惠倫(1996)。Siraya Makatao2(筆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溫振華(1997)。高雄縣土地開墾史。高雄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溫振華(1997)。高雄縣平埔族史。高雄縣鳳山:高雄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臧振華、劉益昌(2001)。十三行遺址:搶救與初步研究。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叔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臺灣輿地彙鈔。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安倍明義(1938)。臺灣地名研究。蕃語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Geertz, Clifford(1973)。Religion as A Cultural System。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New York:Basic Books。  new window
2.潘英海(1998)。「文化系」、「文化叢」與「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佈與西拉雅族群遷徙的思考。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國分直一(1981)。平埔族聚落を訪ねて--新市庄新店探訪記。壺を祀る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oserup, Ester(2005)。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Technology in Primitive Societies。Sustainability: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Routledge。  new window
5.小川尚義(1993)。インドネシア語に於ける台湾高砂語の位置。臺灣南島語言研究論文日文中譯彙編。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麗完(2000)。婚姻網絡與族群、地域關係之考察:以日治時期大武瓏派社裔為例。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臺南:臺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家瑜(1999)。伊能嘉矩的臺灣原住民族研究與物質文化收藏。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第(1994)。東番記。臺灣早期史綱。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Hoffman, Susanna M.(2002)。The Monster and the Mother: The Symbolism of Disaster。Catastrophe & Culture: The Anthropology of Disaster。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new window
10.Miller, Daniel(2010)。Why Clothing is not Superficial。Stuff。Cambrid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11.Oliver-Smith, Anthony、Hoffman, Susanna M.(2002)。Introduction: Why Anthropologists Should Study Disasters。Catastrophe & Culture: The Anthropology of Disaster。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new window
12.Prown, Jules David(1993)。The Truth of Material Culture: History of Fiction?。History From Things: Essays on Material Culture。Smithsonian Instifution Press。  new window
13.李國銘(20040000)。從Re-present到Represent--臺灣南部祀壺信仰崇拜物的變遷。族群、歷史與祭儀 : 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清財(1998)。西拉雅族歌謠分布與族群歷史。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清財(2017)。大庄人的「沿革」與「歌謠」:東京外國語大學「臺灣資料」中大庄史料解讀。返來做番:原住民族的文化復振與正名。新北市:斑馬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詹素娟(2017)。身份制與臺灣平埔族群的身份變遷。返來做番:原住民族的文化復振與正名。新北市:斑馬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Douglas, Bronwen(1993)。Pre-European Societies in the Pacific Islands。Culture Contact in the Pacific- Essays on Contact, Encounter and Response。Melbour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8.吳桭臣(1965)。閩遊偶記。臺灣輿地彙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Pearce, Susan M.(1994)。Collecting Reconsidered。Interpreting Objects and Collection。London:Routeldge。  new window
20.潘英海(1995)。祀壺釋疑--從「祀壺之村」到「壺的信仰叢結」。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潘英海(1995)。「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潘英海(1994)。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清財(1995)。從歌謠看西拉雅族的聚落與族群。平埔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