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條約制度與地方社會——十九世紀臺灣的華洋互動、地方治理和官商關係
作者:李佩蓁
作者(外文):Pei-Chen L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密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條約制度條約口岸開港通商樟腦糾紛米穀貿易釐金制度洋行Treaty SystemTreaty PortCamphorRice tradeLikin(Lekin)foreign fir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8
1858年的中英天津條約將臺灣列為開放條約口岸之一,使臺灣歷史走向劃時代的轉折點。過去學者多以由上而下的外交談判,和巨觀的總體貿易量增減來解釋臺灣開港通商後發生的社會衝突與經濟變遷。本文則以由下而上的社會史視角,聚焦於基層社會的人群互動,說明居於社會領導地位的紳商如何肆應條約制度帶來的影響。
本文以樟腦、米穀貿易及徵收釐金問題為例,說明臺灣在開港之前,地方官員為了彌補地方財政之不足,特許那些與官方有協力關係的紳商,和走私洋商進行交易樟腦,但節制米穀輸出。洋商則願意繳納地方規費和釐金,從而使三方各獲其利。然而條約制度實施後,在領事和海關掌理下的自由、開放貿易原則使既有的互利模式瓦解。更多洋商冀望交易臺灣的樟腦與米穀,亦拒絕再納釐金,地方官員不願失去財源,因而選擇性地取用條約條文,試圖維持舊有獲利機制,衝突於焉而生。但隨著條約制度日漸穩定,地方紳商亦靈敏回應變局,利用與洋商的合作關係,在「洋行」的名義下,援引英國領事和海關稅務司的權威作為自身的保護傘,反而能一面擺脫地方官員加諸之負擔,一面又在「洋務運動」的政策下獲得新的商務機會,從而延續其社會與經濟優勢。
徵引書目
一、史料
1.中、日文檔案
《軍機處檔摺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宮中檔奏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淡新檔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臺灣總督府檔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檔案》,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清]不著撰者,《晚清洋務運動事類匯鈔》,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9
[清]文慶等纂,《籌辦夷務始末》,臺北市:台聯國風出版社,1868。
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硏究室、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編,《福建上海小刀會檔案史料匯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防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1981。
中央研究院歷史與研研究所編,《明清史料己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中央研究院歷史與研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中美關係史料》,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北京市: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故宮博物院編,《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68。
陳湛綺編,《清末民初通商口岸檔案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臺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發行:遠流出版,200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宣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以下簡稱文叢)第188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劉銘傳撫臺歉後檔案》,文叢第276種。
2.英文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海關總署辦公廳編,《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北京市:京華,20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辦公廳編,《中國近代海關總稅務司通令全編》,北京市:中國海關出版社,2013。
吳松弟,《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1860-1949。》,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編,《清末台灣海關歷年資料》,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Foreign Office Archives. National Archives, U.K.
In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s, Reports on Trade at Treaty Ports in China, for the Year 1867.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868.
In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s, Reports on Trade at Treaty Ports in China, for the Year 1868.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869.
In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s, Reports on Trade at Treaty Ports in China, for the Year 1870.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871.
In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s, Reports on Trade at Treaty Ports in China, for the Year 1873.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874.
Jardine, Matheson, & Co. Archiv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Jarman, Robert L. ed., 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 1861-1960. Slough, [U.K.]: Archive Editions, 1997..
3.中英日文報刊
《申報》。
《臺灣日日新報》。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瑞記洋行の紛議〉,《臺灣經濟雜誌》27(1901年1月),頁33。
〈廈門籍民細故啟衅始末〉,《東方雜誌》6:4(1909年),頁169-175。
鎌原幸治,〈臺灣茶業實查報告書〉,《殖民協會報告》31(1895年11月),頁97-110。
China Mail.
North China Daily News.
The North China Herald.
4.地方志、文集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文叢第17種。
丁紹儀,《東瀛識略》,文叢第2種。
史久龍,《憶臺雜記》,出版地不詳:姚江縣教養局,1924。new window
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牘》,文叢第88種。
左宗棠,收於《左宗棠全集》,長沙市:岳麓書社,1866。
吳大廷,《福建票鹽志略》,福建:福建鹽局,1866。
林豪,《東瀛紀事》,文叢第8種。
姚瑩,《中復堂選集》,文叢第83種。
姚瑩,《東槎紀略》,文叢第7種。
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文叢第71種。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文叢第87種。
徐珂,《清稗類抄》,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66。
徐麗霞選注,《陳維英集》,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
連橫,《臺灣通史》,文叢第128種。
陳培桂,《淡水廳志》,文叢第172種。
陳盛韶,《問俗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
曾國藩,《曾文正公奏稿》,臺北縣永和鎮:文海,1974,清光緒二年刻本影印版。
程榮春,《泉州從政紀略》,北京市:九州出版社,2004。
黃誥,〈赴廈日記附公文信件〉,收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編,《清代稿鈔本》,廣州:廣東人民,2007。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安平縣雜記》,文叢第52種。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清經世文編選錄》,文叢第229種。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福建省例》,文叢第199種。,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文叢第27種。
劉璈,《巡臺退思錄》,文叢第21種。
蔣師轍,《臺游日記》,文叢第6種。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臺北市:文建會,2006。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文叢第73種
薛紹元,《臺灣通志稿》,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1。
5.其他
大園市藏編纂,《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
不著撰者,《晋江鰲岱許氏族譜》,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10
伊能嘉矩,《臺湾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1928。
何培夫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
佘英三,《臺南各衙門官租起源沿革欵類舊慣調查全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辜振甫紀念圖書館藏抄本。
吳密察編,《乙未之役打狗史料—中文編》,高雄市:高雄文化局,2015。
林金枝,《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資料選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姚賢鎬編,《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62。
高賢治,《大臺北古契字二集》,臺北市:臺北市文獻會,2002。
高賢治,《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市:臺北市文獻會,2000。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臺灣文化志,中譯本》,臺北市:臺灣書房,2011。
許著華,《安平鎮拓錄》,香港:香港風雅圖書,2010
陳怡宏編,《乙未之役中文史料》,臺南市:臺灣史博館,2016。
陳浩然、陳培璥編,《登瀛文瀾渡臺始祖族譜》,臺北:編者,1953。
項潔主編,《國立臺灣大學典藏古碑拓本.臺灣篇》,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2005
黃富三解讀,《霧峰林家文書集:墾務、腦務、林務》,臺北市:國史館,2013
葉振輝,〈一八五〇年代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高市文獻》6:3(1994年3月),頁1-15
葉振輝,〈一八六〇年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三)〉,《高市文獻》16:3(2003年9月),頁25-40。
葉振輝,〈一八六〇年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五)〉,《高市文獻》18:2(2005年6月),頁1-18。
葉振輝,〈一八六〇年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六)〉,《高市文獻》21:4(2008年12月),頁1-47。
葉振輝,〈一八六〇年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四)〉,《高市文獻》17:3(2004年9月),頁1-16。
葉振輝,〈一八六〇年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續)〉,《高市文獻》7:1(1994年9月),頁1-24。
葉振輝,〈一八六〇年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高市文獻》6:4(1994年6月),頁1-16。
達飛聲(John W. Davidson)著,陳政三譯,《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臺南: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南投:編者,199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人事編》,文叢第117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商事編》,文叢第91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債權編》,文叢第79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編》,文叢第150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文叢第218種。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臺灣產業調查錄》,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1896。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臺北市: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0。
鄭振滿、丁荷生編,《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泉州府分冊》,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基隆築港誌》,臺北:著者,1916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出版地不詳: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0-1911。
聶寶璋編,《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16。
Edward Band著,楊雅婷譯,《福爾摩沙的巴克禮》,臺南市:臺灣史博館,臺南神學院,2015。
Collingwood, Cuthbert. Rambles of a naturalist on the shores and waters of the China Sea: being observations in natural history during a voyage to China, Formosa, Borneo, Singapore, etc., made in Her Majesty''s vessels in 1866 and 1867. London: J. Murray, 1868.
Gützlaff, Karl Friedrich August and William Ellis,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 1832, & 1833: with notices of Siam, Corea, and the Loo-Choo islands. Taipei: Cheng-wen, 1968.
Hunter, William C. The ''Fan Kwae'' at Canton: before treaty days 1825-1844.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1882.
Phipps, John ed. A Practical Treatise on the China and Eastern Trade: Comprising the Commerce of Great Britain and India, Particularly Bengal and Singapore, with China and the Eastern Islands. Culcutta: The Baptist Mission Press, 1835.
The Chronicle & Directory for China, Japan,& the Philippines. Hong Kong : Hong Kong Daily Press Office, 1862-1900.
二、專書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廈門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廈門文史資料・第13輯》,廈門:編者,1988。
本野英一,《伝統中囯商業秩序の崩壞 不平等条約体制と「英語を話す中囯人」》,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
江宏一主持,《大溪鎮老城區歷史資源調查計劃》,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1999。
李育民,《近代中國的條約制度 》,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李其霖,《清代臺灣軍工戰船廠與軍工匠》,臺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13。new window
村上衛,《海の近代中国 : 福建人の活動とイギリス.清朝》,名古屋市: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3。,
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北京市:人民,1983。
林玉茹,《淸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市:聯經,2000。new window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市:聯經,1997。
高紅霞,《上海福建人研究1843-195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陳國棟,《清代前期的粵海關與十三行》,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陳鋒,《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馮筱才,《政商中國:虞洽卿與他的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黃清琦等繪製,《臺灣歷史地圖》,臺南市:臺灣史博館,2015。
黃朝進,《淸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新店:國史館,1995。
黃嘉謨,《美國與臺灣—一七八四至一八九五—》,臺北市: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66。new window
楊永智,《版畫台灣》,臺中市:晨星,2004。
葉振輝,《清季臺灣開埠之研究》,臺北市:著者,1985。new window
蔡石山,《海洋臺灣 : 歷史上與東西洋的交接》,臺北市:聯經,2011
蔡蔚群,《教案:淸季臺灣的傳敎與外交》,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2000。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79。new window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臺北市:師大史研所,1984。new window
濱下武志,《中囯近代経済史硏究 : 淸末海関と開港場市場圈》,東京都:汲古書院,1989。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市:該局,1905。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糖業舊慣一斑》,神戶市: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9
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鋒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市:法律出版社,2003。
Bickers, Robert and Isabella Jackson, eds. Treaty ports in modern China: law, land and power. Abingdon, Ox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Fairbank, John King.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Hao, Yen-pʻing. The comprador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brid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三、論文
方文圖、張宗洽整理,〈揭發帝國主義在廈門掠賣華工罪行座談會記錄〉,收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厦門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厦門文史資料第1輯》,廈門市:編者,1963。
王世慶,〈林本源之租館和武備與乙未抗日〉,收於氏著,《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市:聯經,1994,頁547-570。new window
白德瑞,〈「非法」的官僚〉,收錄於黃宗智等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的法律、社會與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朱瑪瓏,〈自由貿易、帝國與情報——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廣州紀事報》中的臺灣知識〉,《漢學研究》32:2(2014年6月),頁63。new window
李佩蓁,〈依附抑合作?清末臺灣南部口岸買辦商人的雙重角色,1860-1895。〉,《臺灣史研究》20:2(2013年6月),頁31-76。new window
李佩蓁,〈依附抑合作?清末臺灣南部口岸買辦商人的雙重角色,1860-1895。〉,《臺灣史研究》20:2(2013年6月),頁31-76。new window
李佩蓁,〈國際貿易與臺灣糖商的轉型:以打狗陳福謙家族為例,1860–1905〉,《海外華人研究Translocal Chinese: East Asian Perspectives》9:1(2015年12月),頁54-72。
林文凱,〈再論清代臺灣開港以前的米穀輸出問題〉,收於林玉茹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99-134。new window
林文凱,〈晚清臺灣的財政改革:劉銘傳財政改革事業的分析〉,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清代財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11月20-21日。
林金枝,〈論近代華僑在廈門的投資及其作用〉,《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年4期,頁109-124。
夏東元,〈盛宣懷與輪船招商局〉,收於易惠莉、胡政編,《招商局與近代中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
高銘鈴,〈清代臺米供輸中國大陸與兩岸財經關係(1725-1867)〉,《臺灣文獻》61:1(2010年3月),頁299-329。new window
許方瑜,〈晚清臺灣釐金與子口稅的出現與徵收方式(1861-1895)〉,《暨南史學》15(2012年7月),頁69-110。new window
許雪姬,〈二劉之爭與晚清臺灣政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4(1985年6月),頁127-161。new window
陳文添,〈明治29年薛棠谷被捕事件〉,《閱讀檔案電子報》,http://w3.th.gov.tw/www/epaper/view2.php?ID=111&AID=1560,下載日期:2015年7月13日。
陳國棟,〈「軍工匠首」與清領時期臺灣的伐木問題(1683-1875)〉,收於氏著,《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市:遠流,2005,頁319-356。new window
陳國棟,〈林爽文、莊大田之役清廷籌措軍費的辦法——清代一個非常時期財政措施的個例〉,收於氏著,《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市:遠流,2005,頁215-226。new window
陳捷先,〈道光壬寅臺灣縣民抗糧案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3期(1976年5月),頁197-220。new window
曾品滄,〈十九世紀臺江海埔墾地開發與臺灣郡城的官商利益結構〉,《臺大歷史學報》55(2015年6月),頁125-171。new window
曾品滄,〈清代臺灣的官租、生息銀兩與郡城的官商利益結構〉,發表於「第4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2015年11月20-21日。
曾品滄,〈塭與塘:清代臺灣養殖漁業發展的比較分析〉,《臺灣史研究》19:4(2012年12月),頁1-47。new window
黃紹恆,〈不平等条約下の台湾領有:樟脳をめぐる国際関係〉,《社會經濟史學》67:4(2001年11月),頁377-395。
黃富三,〈林朝棟與清季臺灣樟腦業之復興〉,《臺灣史研究》,23:2(2016年6月),頁1-64。new window
黃富三,〈清代臺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上。〉,《臺灣風物》32卷:4期(1982年12月),頁136-104;new window
黃富三,〈清代臺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下。〉,《臺灣風物》33卷:1期(1983年3月),頁126-192;new window
黃富三,〈清代臺灣外商研究-美利士洋行,續補。〉,《臺灣風物》34卷:1期(1984年3月),頁140-123;new window
黃富三,〈清季臺灣外商的經營問題--以美利士洋行為例〉,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一)》,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84,頁249-270。new window
黃富三,〈臺灣開港前後怡和洋行對臺貿易體制的演變〉,收於黃富三、翁佳音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硏究院台灣史硏究所籌備處,1999。,頁81-106。
黃富三,〈臺灣開港前後怡和洋行對臺貿易體制的演變〉,收於黃富三、翁佳音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籌備處,1999,頁81-106。
黃富三,〈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興起與蛻變,1630-1895。〉,收於林玉茹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3-36。new window
黃順進,〈19世紀中葉臺灣的米穀貿易:以進出口數據為中心的探討〉,《臺灣文獻》65:2(2014年6月),頁159-198。new window
黃頌文,〈清季臺灣貿易與寶順洋行的崛起,1867-1870。〉,《臺灣文獻》61:3(2010年9月),頁107-150。new window
黃頌文,〈清季臺灣開港前後英商杜德與寶順洋行的崛起〉,臺北市: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
楊惠琄,〈清代至日治時期梧棲港街的發展與貿易變遷〉,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2011。
楊聯陞,〈劍橋大學所藏怡和洋行中文檔案選注〉,《清華學報》1:3(1958年9月),頁52-60。new window
溫振華,〈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師大歷史學報》6期(1978年5月),頁245-270。new window
葉振輝,〈一八六〇年代英國與臺灣貿易概況〉,《高市文獻》8:4(1996年6月),頁1-62。
葉振輝,〈清同治元年英商率洛文案〉,收錄於劉寧顔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慶祝成立四十週年紀念論文專輯》,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頁147-155。
廖漢臣,〈樟腦糾紛事件的真相〉,《臺灣文獻》17:3(1966年9月),頁86-106。
蔡章獻,〈艋舺黃家隕石考〉,《臺北文物》2:1(1953年4月),頁62-64。
戴一峰,〈論近代中國海關與鴉片稅釐並徵〉,《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93:5),頁28-32。
鍾淑敏,〈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與鴉片問題〉,收入《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頁223-254。new window
藤波潔,〈イギリスの台湾産樟脳貿易に対する天津条約適用問題 : 1868~1870年のイギリス商社所有の樟脳に対する襲撃事件を事例として〉,《沖縄国際大学社会文化研究》6:1(2003年3月),頁27-55。
Tavares, Antonio C. “Crystals from the savage forest:Imperialism and capitalism in the Taiwan camphor industry, 1800--1945 (China).” (Ph.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