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臺灣的監獄管理-以《淡新檔案》為中心
作者:洪世昌
作者(外文):Shih-Chang Hung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所
指導教授:孟祥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清代臺灣監獄管理獄政押館Taiw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prison managementprison operationsunofficial pris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
本文主要探討清代臺灣監獄管理的各面向及其概況。因為清律並無「監禁」的刑罰,因此對興建監獄的目的和性質須有更深入的探究。學界目前對於「臺灣監獄史」研究的關注仍顯不足:首先,陳述上大多還停留在通論性質;再者,內容上也多附屬於「中國監獄史」或「法制史」的範疇;此外,在時間斷限上,相關研究亦多集中於日治及戰後,缺少清代部分(時間),更遑論對臺灣地區(空間)進行更細緻的論述。基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為這段「空窗期」進行補白,以豐富清代臺灣史研究的內涵。
文中所用的材料主要有三類:一是官方所制定相關的監獄立法。如《律例》、《會典》等;其次是地方性史料。如地方志等,其中又以《淡新檔案》州縣審判資料最為重要;第三類是時人的記載。如道光年間英國怡和洋行商人Robert Gully被羈禁於臺灣府監時的日記。
依上述材料所建構出來的結果有以下幾點心得:首先是臺地監獄有「合法」、「非法」之分,但二者重要性不分軒輊。而所關押的對象多是「未決」人犯,故屬於暫時羈禁性質,以待終審。此外,監獄也監禁其他「干連佐證」。其次,臺地的監獄管理相較於內地更為鬆散,且由於臺灣地理位置的「獨特性」,亦產生監獄管理上的「特殊性」。例如渡海解送犯囚時,會因繁瑣的行政程序和經費等因素,衍生出臺地多以「枷號」、「鎖礅」替代的現象。再者,監獄的格局混亂,顛覆「東祠西獄」的傳統方位;而且監獄的結構並不穩固,常遭風災地震摧毀,進而導致犯囚逃獄,嚴重威脅獄政整體安全。
最後,光緒年間安平縣已有「自新館」組織,雖屬於非法監獄的一部分,卻已有讓獄囚學習手工藝的舉措,較內地清末的獄政改革更早,此以「教化」取代「懲戒」的現象,已具備西方新式獄政觀念。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general practice and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prison management in Taiw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Because there was no such form of punishment as "imprisonment" listed in the law of Qing dynasty,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the purpose and the nature of establish prisons is required. Insufficient emphasis has been put on studies related to the history of prison in Taiwan, and mos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does not go beyond general discussion. Moreover, discussions on the prison system in Taiwan are usually subordinate to field of history of prison in Chinese history or the history of laws. As to the historical context, most existing literature concentrates on the colonial era or the postwar era, which are unable to provide in-depth analysis to the practice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or even Taiwan. This dissertation, therefore, attempts to fill the historical void and further enrich the history of Taiw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ree typ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have been consulted to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first is the official legislation records that are related to prison system such as court records and books l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second is the local historical references such as records of local governments. Among sources of the second type, the county records of court rulings covering what is now the areas between Tamsui and Hsinchu (The Tam-Hsin Archives) feature most prominently. The third type is the records kept by people during the period. This category includes diaries of the English merchant Robert Gully, who was once incarcerated in the Taiwan regional prison. Several points can be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utting together the aforementioned materials. First of all, although there were "official/legal" and "unofficial/illegal" prisons in Taiwan, the two are equally important. Most people held in prisons were those held temporarily pending conviction and sentences. Moreover, the prisons also accommodated those who are related to the trial of the case.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mainland, Taiwanese prisons are less strict in management. The geographical uniqueness of Taiwan also leads to the uniqueness in prison management. As it was difficult to transport prisoners across the strait, many alternative form of punishment such as public humiliation of the prisoner in shackles or public display of the prisoners chained to a stone pillar were implemented. Additionally, the layout of Taiwanese prisons was chaotic, going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mainland layout of temples being in the east and prisons being in the west. Because most prisons were not structurally sturdy, they were often ravaged by natural disasters like typhoons and earthquakes, leading to the escape of prisoners and causing grave concerns to the justice system.
Finally, during the Guangxu(光緒) period, an institution named "Reformation Halls" were available in Anping, Tainan. Being an unofficial institute, it provides inmates the chance to learn handicraft as part of the reformation process. This kind of design took place earlier than that in the mainland, and had already incorporated modern western concept of prison management.
一、史料

(一)、官方文書、檔案

(漢)班固撰,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曹漫之主編,《唐律疏議議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隋書‧刑法志》,臺北:鼎文書局,1975。
(清)文孚纂,《欽定六部處分則例》,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允祹等纂修,《欽定大清會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沈之奇撰,懷效鋒、李俊點校,《大清律輯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清)阿桂等奉飭撰,《皇清開國方略》,收於(清)紀昀總纂,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41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徐本等奉敕纂,田濤、鄭秦點校,《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清)鄂爾泰等修,《八旗通志初集》,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清)政學社編,《大清法規大全‧法律部》,臺北:考正出版社,1972。
(清)崑岡等,《欽定大清會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清)崑岡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清)張壽鏞等纂,《皇朝掌故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據光緒28年排印本影印,1964。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6。
(清)祝慶祺等編,《點校本刑案匯覽全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清)政學社編,《大清法規大全》,臺北:考正出版社,1972。
(清)會典館編,趙雲田點校,《理藩院則例(乾隆朝內府抄本)》,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
(清)劉錦藻撰,《清朝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日)織田萬,《清國行政法泛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
(日)織田萬撰,李秀清 王沛點校,《清國行政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72。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2)》臺北:華文書局,1970。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5)》臺北:華文書局,1970。
《光緒朝月摺檔》,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奏摺-道光朝》(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文獻編號:405007558、405008094。
《軍機處檔摺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文獻編號:074399、075455。
李燕光點校,《清太宗實錄稿本》,瀋陽:遼寧大學歷史系,197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會典臺灣事例、清史講義選錄(合訂本)》,臺北:大通書局,1984。
馬建石、楊育堂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清高宗飭撰,《清朝通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張榮錚等點校,《大清律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
姚雨薌原纂,胡仰山增輯,《大清律例會通新纂》,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點校縮印本。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臺北:臺灣銀行,1968。
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清代地震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雍正硃批奏摺選輯》,臺北:臺灣銀行,197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省例》,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經世文編選錄》,臺北:大通書局,198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北:臺灣銀行,1969。
臺灣守備混成第一旅團司令部編,《臺灣史料》,東京:同志社,明治33年(1900)原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再版。
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臺灣事件史料專輯》第六輯第二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編,《中國監獄史料匯編》,北京:群眾出版社,198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47)》,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88、95、105、128、135、173、182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110、117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
《淡新檔案》,國立臺灣大學特藏組藏。

(二)、方志

(清)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北:大通書局,1984。
(清)不著撰人,《新竹縣制度考》,臺北:大通書局,1984。
(清)王必昌《〔乾隆〕重修臺灣縣志‧圖》,海口,海南出版社,故宮珍本叢刊第124種,2001。
(清)李亨特撰,《乾隆紹興府志》,上海:上海書店,1993,影印乾隆57年刊本。
(清)沈茂蔭,《苗栗縣志》,收於上海書店出版社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臺灣府縣志輯4》,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清)沈茂蔭,《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2
(清)林豪,《澎湖廳志》,臺北:臺灣銀行,1956。
(清)林豪,《澎湖廳志‧圖》,收於上海書店出版社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臺灣府縣志輯5》,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清)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臺灣銀行,1961。
(清)周作楫輯,貴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校注,《貴陽府志》,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
(清)周璽,《彰化縣志》,收於上海書店出版社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臺灣府縣志輯4》,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清)阮本焱等纂修,《阜寧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影印,據清光緒12年刊本。
(清)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1960。
(清)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1961。
(清)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1960。
(清)劉良璧,《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1961。
(清)胡傳,《臺東州采訪冊》,臺北:大通書局,1984。
(清)陳衍,《臺灣通紀》,臺北:臺灣銀行,1961。
(清)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1963。
(清)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大通書局,1984。
(清)陳培桂,《淡水廳志‧圖》,收於上海書店出版社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臺灣府縣志輯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清)屠繼善,《恆春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961。
(清)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臺北:大通書局,1984。
(清)蔣師轍,《臺游日記》,臺北:臺灣銀行,1957。
(清)蔣元樞,《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臺北:臺灣銀行,1970。
(清)鄭鵬雲、曾逢辰著,《新竹縣志初稿》,臺北:大通書局,1984。
(清)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1960。
(清)謝金鑾,《嘉慶續修臺灣縣志‧圖》,收於上海書店出版社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臺灣府縣志輯3》,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清訟事宜八條〉,《福建省例》,臺灣:大通書局,1997。
李熙等,《民國政和縣志‧刑法志》,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李汝和等,《臺灣省通志‧政事‧司法》,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
陳朝宗修、王光張纂,《大田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影印,據民國20年鉛印本。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大通書局,1984)。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政治志法制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政治志建置沿革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北:臺灣銀行,1968。

(三)、文集

郁賢皓等注譯,《新譯左傳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9。
易中天注譯,《新編國語讀本‧周語中》,臺北:三民書局,2004。
(戰國)商鞅著;張覺校注,《商君書校注‧賞刑》,長沙:岳麓書社,2006。
(漢)史游撰,顏師古註解,《急就篇》,長沙:岳麓書社,1989。
(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10。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漢)劉熙著,《釋名‧釋宮室》,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37。
(梁)顧野王著,《宋本玉篇》,北京:中國書店,1983。
(宋)陳彭年,《宋本廣韻》,北京:中國書店,1982。
(宋)葉適,《水心集(一)》,臺北:中華書局,1966。
(宋)鄭克編纂;劉俊文譯註,《折獄龜鑑》,臺北:漢京出版社,1992。
(明)吳昆編著,李飛校注,《醫方考》,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訟獄》,北京:接力出版社,1992。
(明)楊慎,《升庵全集8‧龍生九子》,臺北:商務印書館,1937。
(清)丁日健,《治臺必告錄》,臺北:大通書局,1984。
(清)不著撰者,〈羈所宜改活板說〉,收於《淡新檔案》31801之2.34-7。
(清)不著撰者,〈羈所流弊四則〉,收於《淡新檔案》31801之2.34-9、10。
(清)王植,〈家人〉,(清)徐棟輯《牧令書》,《官箴書集成(7)》,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王植,〈署規〉,徐牧《牧令書》,《官箴書集成(7)》,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王士俊,〈用人為仕宦亟務〉,徐牧《牧令書》,《官箴書集成(7)》,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收於方詩明、王修齡著,《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清)王元曦,〈禁濫准詞訟〉,徐棟《牧令書》,《官箴書集成(7)》,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方苞,〈獄中雜記〉,收於氏著,劉季高校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清)白曾焯著,薛梅卿、楊育棠點注,《《庚辛提牢筆記》點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清)田文鏡,〈防胥吏〉,《州縣事宜》,《官箴書集成(3)》,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田文鏡,〈為再行嚴飭事〉,徐牧《牧令書》,《官箴書集成(7)》,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朱潮,〈請嚴汰劣員以肅吏治〉,收於《皇朝經世文四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清)佚名,《衙役職事》,收於《近代史資料》總91號(1997.6)。
(清)佚名,〈論整頓吏治宜裁官為先〉,收於(清)甘韓編《皇朝經世文新編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清)林樹梅,〈與曹懷樸明府條陳鳳山縣初政事宜書〉,《歗雲山人文鈔》,收於陳支平編,《臺灣文獻匯刊》第四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清)余治,《得一錄》,收於《官箴書集成8》,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沈家本,〈監獄訪問錄序〉,收入氏著《寄簃文存》,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清)沈家本,《歷代刑法考‧獄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何耿繩,〈署規〉,《學治一得編》,《官箴書集成(6)》,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何耿繩,〈學治述略〉,《學治一得編》,《官箴書集成(6)》,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何耿繩,〈擬稟五則〉,《學治一得編》,《官箴書集成(6)》,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何耿繩,〈書差〉,徐棟輯《牧令書》,《官箴書集成(7)》,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汪輝祖,〈用長隨之道〉,《學治臆說》,《官箴書集成(5)》,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汪輝祖,〈用人不易〉,《學治續說》,《官箴書集成(5)》,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汪輝祖,〈濫收長隨之弊〉,《學治臆說》,《官箴書集成(5)》,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汪輝祖,〈省事〉,《佐治藥言》,《官箴書集成(5)》,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汪輝祖,〈勿受書吏陋規〉,徐棟輯《牧令書》,《官箴書集成(7)》,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汪輝祖,〈用親不如用友〉,徐牧輯《牧令書》,《官箴書集成(7)》,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汪輝祖,〈學治臆說〉,《官箴書集成(5)》,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洪亮吉撰,劉德權點校,《洪亮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李伯元,《活地獄》,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清)李桓,《清耆獻類徵選編》,臺北:臺灣銀行,1967。
(清)李漁,〈論監獄〉,收於《魏源全集(18)》,長沙:岳麓書社,2004。
(清)李星沅著,袁英光、童浩整理,《李星沅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阮葵生,〈外官家口〉,《茶餘客話》,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徐宗幹,〈解犯議〉,收入丁日健,《治臺必告錄》,臺北:大通書局,1984。
(清)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北:大通書局,1987。
(清)覺羅烏爾通阿,《居官日省錄》,《官箴書集成(8)》,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袁枚,〈答門生王禮圻問作令書〉,收於《魏源全集(14)》,長沙:岳麓書社,2004。
(清)袁守定,《圖民錄》,《官箴書集成(5)》,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吳宗濂,〈上某當道匡時策〉,收於于寶軒編《皇朝蓄艾文編》,臺北:學生書局,1963。
(清)吳子光,《臺灣紀事》,臺北:臺灣銀行,1960。
(清)吳騫,〈與秦小峴廉使書〉,收於《魏源全集(18)》長沙:岳麓書社,2004。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周際華,〈用人在潔己〉,徐棟輯《牧令書》,《官箴書集成(7)》,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程祖洛,〈酌籌臺灣善後事宜摺〉,收入《臺案彙錄甲集》,臺北:大通書局,1987。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清)張集馨撰;杜春和、張秀清點校,《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
(清)薛允升,《讀例存疑(重刊本)》,黃靜嘉編校,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清)黃六鴻撰,小畑行簡訓點,《福惠全書》,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
(清)陳宏謀,〈馭書役〉,徐棟《牧令書》,《官箴書集成(7)》,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陳宏謀,〈在官法戒錄〉,《官箴書集成(4)》,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陳宏謀,〈為奏清理監獄以昭欽恤事〉,《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清)熊祖詒,〈上豫省當事論差徭書〉,收於《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清)顧炎武,〈日知錄〉《亭林文集》,臺北:進學書局,1969景印初版。
(清)劉坤一、張之洞,〈江鄂都會奏變法自強第二疏〉,收於《皇朝蓄艾文編8》,臺北:學生書局,1963。
(清)韓振,〈幕友論〉收於《魏源全集(14)》,長沙:岳麓書社,2004。
(清)趙舒翹,《提牢備考》,收於(清)白曾焯著,薛梅卿、楊育棠點注,《《庚辛提牢筆記》點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清)濮文暹,〈提牢瑣記〉,收於(清)白曾焯著,薛梅卿、楊育棠點注,《《庚辛提牢筆記》點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清)謝金鑾,〈居官致用〉,徐棟《牧令書》,《官箴書集成(7)》,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藍鼎元,《鹿洲公案》,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
陳天錫,《遲莊回憶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張道一注譯,《考工記注譯》,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溫廷敬編,《丁中丞政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歐陽輔之編,《劉忠誠公(坤一)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二、專書

丁道源,《監獄學》,臺北:作者自印,1962初版,1985增訂7版。
王永寬,《中國古代酷刑》,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
王利榮,《中國監獄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王志亮,《中國監獄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出版社,2004。
王洪圖,《黃帝內經‧靈樞白話解》,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尤玉珍,《袁黃的陰騭司想與治縣經驗》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new window
艾馬克(Mark A. Allee)著,王興安譯,《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臺北:播種者文化,2003。
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伍承喬編,《清代吏治叢談》,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金良年,《酷刑與中國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金景芳、呂紹綱著,《周易全解》,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
李古寅編著,《中國古代刑具的故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李文彬,《中國古代監獄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李甲孚,《中國監獄法制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林紀東,《監獄學》,臺北:三民出版社,1991。
林玉茹、李毓中,《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臺灣史)》,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
洪鐮德,《現代社會學導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司法職能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
柏樺著,《中國古代刑罰政治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李古寅編著,《中國古代刑具的故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徐泓編著,《清代臺灣自然災害史料新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孫雄,《監獄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2011重新排版。
郭成偉,《官箴書點評與官箴文化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政法大學出版,1996。
郭成偉編《官箴書點評與官箴文化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曾憲義編,《中國法制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次妹,《清代臺灣城鎮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簡後聰,《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1。
孫家紅,《清代的死刑監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韋慶遠、柏樺編著,《中國官制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
薛梅卿,《中國監獄史》,北京:群眾出版社,1986。
薛梅卿主編,《中國監獄史知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薛梅卿等編,《清末民初改良監獄專輯》,北京:中國監獄學會,1997。
趙曉華,《晚清訟獄制度的社會考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曹強新,《清代監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馬衛國,《囹圄內外—中國古代監獄文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許章潤,《監獄學》,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1。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張金鑑,《中國法制史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75。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1993。new window
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張晉藩,《清朝法制史》,北京:中華書局,1998。
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張晉藩、郭成康著,《清入關前國家法律制度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張復合,《北京近代建築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張建智,《古代獄中的神廟》,臺北:新銳文創出版社,2014。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焦志等,《中國看守所的源與流》,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費正清等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中譯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郭明,《中國監獄學史綱》,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臺北:食貨月刊,1972。
陳兆肆,《清代私牢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黃波著《李鴻章》,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3。
黃宗智,《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黃徵男,《監獄共和國-你所不知道的另類社會》,臺北:多識界圖書文化,2001。new window
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曾憲義編,《中國法制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經君健,《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蔡石山著,黃中憲譯,《海洋臺灣-歷史上與東西洋的交接》,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
蔡申之等著,《清代州縣四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
趙世瑜,《吏與中國傳統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萬安中,《中國監獄發展的探索與思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潘君明編著,《中國歷代監獄大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萬安中,《中國監獄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劉敦楨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劉子揚,《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劉如仲、苗學孟,《臺灣林爽文起義資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閻亞寧,《金門縣三級古蹟清金門鎮總兵署之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金門,金門縣政府,1994。
簡後聰,《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1。
韓兆藩,《考察監獄記》,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07。
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蕭公權著;張皓、張升譯,《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
魏光奇,《有法與無法-清代的州縣制度及其運作》,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鄭秦,《清代司法審判制度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鄭振鐸編,《晚清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戴吾三編著,《考工記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new window
(日)伊能嘉矩著,臺灣省文獻會譯,《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85。
(日)小河滋次郎,《大清監獄律》,收於氏著,熊元翰編,易花萍點效,《監獄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1911年安徽法學社版,2013再版。
(日)濱下武志,《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日)菊池秀明,《台灣張丙反亂檔案史料》(未出版,挑選自臺灣故宮藏軍機檔,主要為道光12-14年間張丙事件關係檔案),頁16-18。
(日)山崎繁樹、野上矯介,《1600-1930臺灣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98。
(美)D.布迪,C.莫里斯著,朱勇譯,《中華帝國的法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法)米歇爾‧傅柯著,劉北城、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修訂譯本)》,北京:三聯書店,2012。
(荷)馮克著,徐有威等譯,《近代中國的犯罪、懲罰與監獄》,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荷)蘭伯特(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著,林金源譯,《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臺北:經典雜誌出版社,2002。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志亮,〈中國監獄學世紀嬗變與反思展望〉,《現代法學》23:6,2001年12月。
王利民,〈中國古代監獄管理初探〉,《人文雜誌》,2000年第4期。。
王泰升,《從淡新檔案觀察清治臺灣官府法律之運作》,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8。
王泰升等,〈《淡新檔案》在法律史研究上的運用—以臺大法律學院師生為例〉,《臺灣史料研究》第22號。new window
王東濤,〈試論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特色〉,《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5:4,2005年7月。
王玉亮、王慶一,〈清代衙署營造規制與各地衙署變異〉,《古建園林技術》,2012年第2期。
毛曉燕,〈中國古代監獄發展及其主要特徵簡論〉,《商丘師範學犯學報》18:6,2002年12月。
左平、孔令帆,〈從檔案看清代前期典史衙門設置〉,《四川檔案》,2007年第2期。
任崇岳,〈臺北知府陳星聚治臺功績〉,《歷史研究》第9期,2014年9月。
汪毅夫,〈清代臺灣的幕友〉,收於朱志勇等編,《紹興師爺與中國幕府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艾晶,〈清末女犯監禁情況考述〉,《清史研究》,2011年第4期。
孔祥光,〈公生明,廉生威-取信於民話《官箴》〉,《華夏文化》,1996年9月第3期。
李貴連,〈晚清「就地正法」考〉,《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
李典蓉,〈試論清太宗朝的《崇德會典》〉,《法制史研究》,2003年第4期。
李敏生,〈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與成人大不同〉,《高醫醫訊》26:7,2006年12月。
栗曉文,〈等級制度下的明清衙署建築〉,《安徽建築》,2012年第4期,總號第185期。
吳佩林、褚艷,〈近三十年來清代州縣長隨研究評述〉,《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
吳鈎,〈清代監獄的「非正常」死亡〉,《政府法制》2010年第13期。
吳利君,〈風水—傳統建築之魂〉,《中外建築》,2001年第5期。
袁海鳴,〈從監獄建築的歷史沿革看監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收於中國政法大學監獄史學研究中心編,《中國監獄文化的傳統與與現代文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柏樺,〈明清州縣的監獄〉,《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4期。
柏樺,〈明清州縣司法審判中的「六濫」現象〉,《清史研究》2003年第1期。
莊吉發,〈故宮檔案與清朝法制史研究〉,《法制史研究》2003年第4期。new window
那思陸,〈清代臺灣案件的司法審判機關〉,《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6期。new window
那思陸,〈清代臺灣案件的司法審判程序〉,《政大法學評論》,1998年總號第60期。new window
崔曉陽,〈清代臺灣官府建築〉,《滄桑》,2012年第5期。
高積順,〈獄的法文化考察〉,《法律科學》,1997年第3期。
薛梅卿,〈我國監獄及獄制探源〉,《法學研究》,1995年第4期。
曹國媛、曾克明,〈中國古代衙署建築中權力的空間運作〉,《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5:1(2006年2月)。
黃勇峰,〈地域文化與監獄建築〉,《中國司法》,2010年第9期。
許華孚,〈近代臺灣懲罰與監獄的考察-一個初探性的研究〉,《犯罪、刑罰與矯正之研究》5:3,2013年12月。
陳兆肆,〈近三十年清代監獄史研究述評〉,《史林》,2009年第5期。
陳兆肆,〈清代法律:實踐與超越表達-以衙役群體運作班房為視角〉,《安徽史學》,2008年第4期。
陳兆肆,〈仁慈亦或務實:清朝律例之間有關監羈犯證的歧異規定〉,《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賴志彰,〈臺中市的開發與臺中城的闢建〉《臺中文獻》第3期,(1993.10);第6期,(2003.3)。
孫家紅,〈《大清律例》百年研究綜述〉,《法律文獻信息與研究》2008年第2期。
孫旭等,〈監獄建築文化研究〉,《法律科學》,1994年第1期,總號第53期。
雷霆、羅銳等,〈初探中國監獄建築古今設計演變〉,《四川建築》31:2,2011年4月。
趙國玲,〈二十世紀之中國監獄法學〉,《中外法學》,第57期,1998。
楊宇勛,〈顛覆史學與權力之眼:傅科的《知識考古學》與《規訓與懲罰》〉,《史耘》第5期,(1999.9)。
楊子榮,〈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環境—古建築環境中的風水學〉,《文博》,1988年第4期。
高艷,〈中國監獄建築文化的史學闡釋〉,收於《中國監獄文化的傳統與現代文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張偉仁,〈清季地方司法-陳天錫先生訪問記〉,收於氏著《磨鏡-法學教育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張偉仁,〈清季地方司法-陳天錫先生訪問記〉,《食貨月刊》1:6,1971年9月。
張偉仁,〈清代司法組織概述之一-參與中下層司法工作的個人、團體和官司〉,收於《清代法制研究》,輯一冊一,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76,1983。
張晉藩、郭成康,〈清《崇德會典》試析〉,《法學研究》,1983年第3期。
張研,〈對清代州縣佐貳、典史與巡檢轄屬之地的考察〉,《安徽史學》,2009年第2期。
湯熙勇,〈清代台灣的外籍船難與救助〉,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7》,臺北:中央研究院,1999。new window
謬全吉,〈清代幕府之官幕關係與幕席類別〉,《思與言》7:1,1969年5月。
謬全吉,〈清代胥吏概述〉,《思想與時代》第128期,1965年3月。
劉文瑞,〈漫談古代的長隨〉,《華夏文化》,第3期,2009年9月。
劉鵬九、王家恒、余諾奇,〈清代縣官制度述論〉,《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
劉鵬九、苗丙雪,〈明清縣衙建築考略〉,《古建園林技術》,1995年第4期。
郭潤濤,〈長隨行政述論〉,《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
郭潤濤,〈明清州縣衙門的格局與體制〉,《文史知識》,2008年第5期。
陳俊強,〈刑訊制度〉,收於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賴志彰,〈臺中市的開發與臺中城的闢建〉《臺中文獻》第3期(1993.10);第6期,(2003.3)。
萬鴻舉,〈我國監獄建築發展歷程與經驗〉,《江蘇建築》,2014年第4期,總號第163期。
戴吾三,〈《考工記》的文化內涵〉,收於氏著,《考工記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擲佛緣起〉,《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1年(1922)2月13日4版。
臺灣總督府參事官室調查股,〈臺灣舊行政組織沿革表〉,收於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一卷上第五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日)鈴木宗言,〈臺灣之舊訴訟法〉,收於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一卷上第四號,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84。
(日)小林里平,〈清代臺灣司法制度〉,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三卷第二號,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88。
(日)滋賀秀三著,姚榮濤譯,〈清代州縣衙門訴訟的若干心得-以淡新檔案為史料〉,收於劉俊文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
(日)滋賀秀三,〈中國法文化的考察-以訴訟的型態為素材〉,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日)宮崎市定著,〈清代的胥吏和幕友〉,收於劉俊文編,欒成顯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6》,北京:新華書局,1993。
(日)濱島敦俊,〈明末東南沿海諸省牢獄〉,收入西?定生博士還曆紀念論叢編集委員會編,《東史国家農民:西?定生博士還暦記念》(東京:山川出版社,1984)。中文原名為〈試論明末東南諸省的抗、欠租與舖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2年第3期。

(二)、學位論文

邱純惠,〈十九世紀臺灣北部的犯罪現象—以淡新檔案刑事類為例〉,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所碩士論文,1990。
趙曉華,〈晚清訟獄制度的社會考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黃琡玲,〈臺灣清代城內官制建築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2001。
陳韻如,〈淡新檔案中的拐姦故事〉,臺北:臺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2004。
堯嘉寧,〈官府中的糾紛解決-以淡新檔案觀察相當於今日新竹市區之區域之案件〉,臺北:臺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2005。
郭明,〈中國監獄學史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05。
陳兆肆,〈班房,實踐中的歷史記憶-以清朝為考察中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論文,2007。
吳敏,〈論清朝的監獄制度〉,上海:華東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6。
邱玟慧,〈清代閩臺地區保甲制度之研究(1708-1895)〉,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7。
李仲永,〈中國古代恤囚制度及對當代治獄的啟示〉,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
金大寶,〈清代州縣司法與刑訊問題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09。
吳姍妃,〈晚清州縣司法制度與獄政管理〉,臺中: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09。
蔡基祥,〈官箴、官場與官術-清代基層官員實務知識的生產與流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9。
陳俊佑,〈清初地方衙門司法職能之觀察—以《福惠全書》為中心〉,臺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陳雷,〈清代獄政制度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1。
蔡宛蓉,〈日治時期臺灣監獄制度之研究(1895-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林政佑,〈日治時期臺灣監獄制度之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1。
趙冠中,〈清嘉道時期的地方獄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
董麗娟,〈清代臺灣自然災害與社會應對(1684-1895)〉,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5。


四、外文資料

J.G.Kerr,〈The Prison of Canton〉,《The China Review,or notes & queries on the Far East》Vol. 4 No. 2,1875。
Robert Gully,Journals Kept by Mr. Gully and Capt. Denham During a Captivity in China in the Year 1842,London:Chapman and Hall,1844.
(日)白井新太郎,《臺灣清時司法制度》,出版地、者不詳,1901。
(日)織田萬等,《清國行政法(五)》,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5;臺北:南天書局,1979影印。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 28 年開府以降軍組織中至甲種永久保存書類,第二門官規官職〈臺灣於舊清國各衙門官制〉。
(日)村上玉吉編,《南部臺灣誌》,臺南:臺南州共榮會,1934原刊;臺北:南天書局,1994 再版。
(日)波越重之編,《新竹廳志》,新竹廳總務課,1907,成文出版社重印於1985 .3)。
(日)奧村金太郎編,《臺灣省臺南縣誌(一)》,第二編,(臺南縣誌編纂會編,明治30年原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再版。

五、詞典

陳復華等編,《古代漢語辭典》,北京:商務出版社,2003。
李鵬年、劉子楊等編著,《清代六部成語詞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李經緯等編,《中醫名詞術語精華詞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周振想編,《法學大辭典》北京:團結出版社,1994。
高潮、馬建石編,《中國古代法學辭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
高銘暄等編,《中華法學大辭典‧刑法學卷》,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6。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中藥大辭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六、網路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上網日期:2106.9.30。
臺大THDL度量衡單位換算系統。網址http://thdl.ntu.edu.tw/weight_measure/。上網日期:2016.9.21。
臺大THDL官職查詢系統,網址:http://140.112.30.230/Career_tb/Find_person.php?person_name=%E9%99%B3%E4%BF%9D%E5%8D%87&submit=%E9%80%81%E5%87%BA。上網日期:2016.9.21。
《乾隆朝軍機檔奏摺》,臺大THDL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網址為: http://thdl.ntu.edu.tw/THDL/RetrieveDocs.php?in_corpus=MingQing&dummy_timestamp=2016-12-18;01:00:48&text_query={MingQing_SimpleDirPage.html}&single_doc=1&clear_textquery=1&。上網日期:2016.12.18。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文史網」,「清史百科‧司法」。網址為:http://www.qinghistory.cn/qsbk/。上網日期:2016.5.13。
(日)菊池秀明,《台灣張丙反亂檔案史料》(未出版,挑選自臺灣故宮藏軍機檔,主要為道光12-14年間張丙事件關係檔案),頁16-18。請參閱台大THDL『明清檔案』已收錄書目清單,網址如下:http://thdl.ntu.edu.tw/THDL/HelpDocs/DatabaseIntroduction/MingQingBookList/1.htm
上網日期:2016.9.19。
許雪姬,〈2004-2013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頁7-8。網址來源:「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網頁。http://thrrp.ith.sinica.edu.tw/index.php。new window
file:///C:/Users/zw/Downloads/%E8%A8%B1%E9%9B%AA%E5%A7%AC%EF%BC%8F2004-2013%E5%B9%B4%E8%87%BA%E7%81%A3%E5%8F%B2%E7%A0%94%E7%A9%B6%E7%9A%84%E5%9B%98%E9%A1%A7%E8%88%87%E5%B1%95%E6%9C%9B.pdf。上網日期:2016.12.04。
(清)周馥輯,《恤囚篇》(1891年刊本),〈監獄事宜〉,頁12。網路來源:http://lsc.chineselegalculture.org/Asset/Source/lscDocument_ID-371_No-01.pdf.上網日期:2016.10.26。
(清)黃恩彤,《粵東省例新纂》,(道光26年(1846)刊本)。網址如下: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3&cad=rja&uact=8&ved=0ahUKEwj2x96Alv3MAhVmqqYKHSjpDTsQFggjMAI&url=http%3A%2F%2Flsc.chineselegalculture.org%2FAsset%2FSource%2FlscDocument_ID-200_No-01.pdf&usg=AFQjCNGZCtFL74sCJZyupBlSKxARENWwKw&sig2=hNFhvZYAHm1v-ONWqbUA6g。 上網日期:2016.5.28。
(清)不著撰者,《江蘇省例‧凡例》,(江蘇書局刊本,同治8年(1869))。網址如下:http://lsc.chineselegalculture.org/coreWeb/docReader/myReader.php?fID=lscDocument_ID-562_No-01.pdf 上網日期:2016.5.28。
(清)黃恩彤,《粵東省例新纂》,(道光26年(1846)刊本)。網址如下: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3&cad=rja&uact=8&ved=0ahUKEwj2x96Alv3MAhVmqqYKHSjpDTsQFggjMAI&url=http%3A%2F%2Flsc.chineselegalculture.org%2FAsset%2FSource%2FlscDocument_ID-200_No-01.pdf&usg=AFQjCNGZCtFL74sCJZyupBlSKxARENWwKw&sig2=hNFhvZYAHm1v-ONWqbUA6g。 上網日期:2016.5.28。
內鄉縣衙之遊覽示意圖,網址為:http://you.big5.ctrip.com/travels/neixiang2295/2675023.html。上網日期:2016.7.10
浙江紹興1803年衙門版畫平面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1%99%E9%96%80#/media/File:Yamen-Shaoxingfu.jpg。上網日期:2016.6.29。
「福建省情資料庫」中查詢圖片:「乾隆年間大田縣衙平面圖」。上網日期:2016.6.29。網址為: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196&index=17&。
《〔乾隆〕重修臺灣縣志‧卷首圖》。圖片: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8%87%BA%E7%81%A3%E7%B8%A3%E7%B8%A3%E7%BD%B2%E5%9C%96_(1752).jpg?uselang=zh-tw#filehistory。上網日期:2016.7.6。
(日)菊池秀明,《台灣張丙反亂檔案史料》(未出版,挑選自臺灣故宮藏軍機檔,主要為道光12-14年間張丙事件關係檔案),頁16-18。請參閱台大THDL『明清檔案』已收錄書目清單,網址如下:http://thdl.ntu.edu.tw/THDL/HelpDocs/DatabaseIntroduction/MingQingBookList/1.htm
上網日期:2016.9.1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