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書刊名: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作者:余育婷
作者(外文):Yu, Yu-ti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45
頁次:頁195-235
主題關鍵詞:臺灣古典詩接受美學文學閱讀晚唐詩觀Taiwanese classical poetryReception aestheticReading of literatureTang views on poe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9
  • 點閱點閱:223
本論文從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閱讀、接受、理解與再創造出發,探討「不分唐宋」與「詩學晚唐」的文學現象,是如何生成又如何實踐。就「不分唐宋」的評賞態度而言,林占梅率先表示的「遣興不分唐宋格」,大有揉合唐宋詩歌的品評立場,這樣的評賞姿態之所以可以成為臺灣文人的群體共識,肇因於對詩歌本質的模糊認識。至於「詩學晚唐」的脈絡觀察,主要是落在臺灣文人的苦吟姿態與對華美詩風的追尋。不論是苦吟或是香奩,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社會、政治、文化的影響,各自投射出不同的接受意義與理想美學。要言之,本論文希望藉著探索「不分唐宋」與「詩學晚唐」的文學現象,挖掘清代臺灣古典詩所展現的文化審美意義,說明在「以詩證史」之外,還有另一種詩歌美學理想存在於清代臺灣古典詩中。
期刊論文
1.林文龍(19960300)。黃任「香草箋」對臺灣詩壇的影響。臺灣文獻,47(1),207-2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玉成(20060600)。後設詩歌:唐代論詩詩與文學閱讀。淡江中文學報,14,63-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米彥青(2007)。論黃任對李商隱的接受。內蒙古大學學報,39(2),55-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怡如(2005)。回歸風雅傳統--洪棄生《寄鶴齋詩話》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東晟(2004)。洪棄生《寄鶴齋詩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懿琳(1991)。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惠玟(2007)。道咸同時期(1821-1874)臺灣本土文人詩作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美娥(1999)。清代台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顏寶秀(2004)。推敲詩人--賈島詩藝探索(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廖淑慧(2003)。清初唐宋詩之爭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余育婷(2005)。施瓊芳詩歌研究。東吳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靜宜(2009)。學以詩現,詩以彰學:清代讀書詩探究。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崇耀(2005)。日治時期臺灣詩話比較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聞一多(19930920)。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懿琳、全臺詩編輯小組(2004)。全臺詩。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章甫(1994)。半崧集簡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美秀(2004)。傳統詩文的殖民地變奏:王松詩話與詩的現代詮釋。高雄:太普公關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懿琳(2008)。全臺詩。國立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商隱、馮祥浩、錢振倫、錢振常(1988)。樊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沈德潛(1984)。清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Jauss, Hans-Robert、Holub, Robert C.、周寧、金元浦、滕守堯(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金元浦(2002)。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若愚、杜國清(2006)。中國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美娥(20070000)。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德功、江寶釵(2009)。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高評(20080000)。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計有功(1982)。唐詩紀事。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蔡汝修(2006)。臺海擊缽吟集。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鵬雲(2004)。師友風義錄。臺灣文獻匯刊。福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占梅(1993)。潛園琴餘草簡編。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胡經之、王岳川(2005)。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蛻葊老人、邱秀堂(1980)。大屯山房譚薈。鯤海粹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黃美娥(2010)。新竹地區傳統文學史料存佚現況,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n/ng-bi-ngou/sintelc-thoanthong.htm, 201007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連橫(1992)。詩薈餘墨。雅堂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