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詩中「詩」:《全唐詩》中論詩詞彙之考察
作者:吳品萫
作者(外文):Pin-hsiang W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鄭毓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全唐詩關鍵詞隱喻詞彙論詩詩觀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ang Poemskey wordsmetaphorvocabularypoetry idea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5
關於詩歌觀念的考察,本文從傳統「論詩詩」研究的角度,轉而採「論詩詞彙」的視野,既是研究材料、範圍的擴大,亦是方法論上的差異。全文以詞彙為考察中心,結合認知語言學、認知隱喻學、廣義修辭學等方法,直接從詞彙中考察詩歌思想與觀念。全文共由六章組成,各章要點歸結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以唐代為研究對象的原因,回顧相關研究成果,並揭示以「詞彙」切入詩歌觀念的考察角度。
第二章「詩與經驗現實:隱喻的視野」是從隱喻的角度來考察「詩與經驗現實」的關係。針對唐詩中許多指稱詩歌創作行為或過程的隱喻詞彙,如「得句」、「冥搜」、「尋詩」、「搜覓」、「拾句」等「搜覓系列隱喻」;「入詩」、「詩中」、「詩外」、「搜羅」「吟盡」等容器隱喻;以及將詩歌創作類比為造化生育萬物的「造化相關隱喻」等現象,討探討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詩是如何產生的?詩人如何看待詩歌創作的行為?他們是如何隱喻式地理解詩歌與經驗現實、外在世界的關係。
第三章「詩與經驗現實:觀看的視野」同樣聚焦於詞彙現象,探討詩歌作為觀看行為的可能性機制,在詩歌「視框」篩選機制的作用下,不但形成一種詩學觀物方式,且視覺對象被話語主體以不同的修辭表述,並生成一系列的風景語彙系統,形成一套風景話語,表現了人與自然的新關係。當詩歌成為一種觀物的框架,世界被視為「詩歌」來觀看(閱讀),話語主體對於入眼之自然景色,也亟欲以詩的形式來把握、占有它。而「吟看」系列詞群的出現揭示了潛隱在語言背後的觀察方式,顯示話語主體意識到詩歌創作改變了他們的視覺經驗。此外唐代詩人常常以競爭的意識在看待自然景色,亟欲在詩(藝術)與景(真實)之間一較優劣、競短爭長,詩歌往往成為風景的評價標準,風景也常成為衡量詩才的尺度。
第四章「 製造『詩人』」探討:唐人觀念中的「詩人」,這是透過詩歌話語呈現出來的「詩人」,或可稱之為一種關於「詩人」的「話語」。本章參酌史學家Peter Burke《製造路易十四》一書中「傳媒製造形象」的角度,以及Goffman以「表演」來探討自我概念等視角,來審視唐代對於「詩人」的集體想像與塑造。「詩人」身份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唐代的創作者透過稱謂的使用、形象的塑造、姿態的展演、創作情懷的描述、對詩歌態度與價值的宣稱等,「詩人」從各個層面被論述性地生產出來,成為文化意義系統的一部份。
第五章除了全文要點歸結外,主要簡述本文以「詞彙」為考察中心的發現與貢獻,並提出以「詞彙認知」作為「唐詩詮釋」與「詩學觀念」研究新路徑的可能。
This dissertation take the perspective of “poetry vocabulary”,and try to research the poetic idea,which different from the research of ” Poems on Poetry”such as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poetry vocabulary” is not only to expand the range of the study, as well as difference in methodology.This dissertation take the view of ” Key words” paradigm,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methods such as Cognitive Linguistics、Cognitive Metaphor and Rhetoric in a broad sense,and try to research poetry ideas and concepts from the vocabulary.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each chapter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reason for the study of Tang Dynasty,and explain how to research poetry ideas and concepts from the vocabulary.
The second chapter” Poetry and empirical reality: Metaphor Perspective”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empirical reality".Thia chapter focus on the metaphorical vocabulary about poetry writing,through which we can realize people''s idea of poetry such as ” Poetry is how to produce”、” How poet look at the behavior of poetry writing?” etc.
The third chapter” Poetry and empirical reality: Viewing Perspective” also focus on the vocabulary and try to analyze poetry as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viewing behavior.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etry as a selection mechanism, a poetic view way of things is formed,and vision objects are formed as a series of rhetoric vocabulary group,thereby a series of landscape discourse is formed.The landscape discourse shows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The fourth chapter ” The making of the ‘poet’” study the concept of poet in the Tang Dynasty,which is presented through poetic discourse.In this chapter ,Peter Burke’s “The fabrication of Louis XIV” and Goffman’s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are referenced to study the” Poet discourse”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last chapter briefly generalize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and propose a new perspective as the possibility of poetry research method, which research poetry ideas and concepts from the vocabulary.
參考與徵引書目
壹、古籍文獻(按朝代排列,同一時代,則按出版時間順序)
《詩經注疏》,《十三經注疏》第二冊,台北:藝文出版社,1997年
〔漢〕桓譚《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漢〕許慎著,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台北:書銘出版社,1992年
〔晉〕陶淵明撰,楊勇校箋《陶淵明集校箋》,台北:中國袖珍出版社,1960年
〔南朝梁〕顧野王《玉篇》,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台北:開明書局,1975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南朝梁〕鍾嶸著,陳延傑注《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唐〕薛用弱《集異記》《世界文學大系(中國之部)》本,台北:啟明書局,1960年
〔唐〕許渾著,江聰平校注《許渾詩校注》,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唐〕李白撰,瞿蛻園校注《李白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唐〕孟棨《本事詩》,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陳藏器著《本草拾遺》(電子資源),皖南醫學院科研處,1983年
〔唐〕韓愈著,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唐〕皎然著,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唐〕戴叔倫著,蔣寅校註《戴叔倫詩集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唐〕李德裕著,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唐〕范攄《雲溪友議》,《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韓偓著 ,陳繼龍註《韓偓詩註》,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校注《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司空圖著,祖保泉等箋校《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唐〕陳藏器著,尚志鈞輯釋《本草拾遺輯釋》,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
〔唐〕殷璠著,王克讓注《河嶽英靈集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杜牧撰,何錫光校注《樊川文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唐〕杜牧著、吳在慶校注《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吳在慶撰《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韓愈著,岳珍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元稹著,周相錄注解《元稹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貫休著,胡大浚注《貫休歌詩繫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許渾著,羅時進箋證《丁卯集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後唐〕馮贄編:《雲仙散錄》,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叢書集成初編》,長沙 : 長沙商務,1939年
〔宋〕范成大《石湖居士詩集》,長沙:商務印書館,1940年
〔宋〕方岳《深雪偶談》,《古今詩話叢編》第四冊,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宋〕石介《徂徠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歐陽修撰、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宋〕戴復古《石屏詩集》,《四庫全書珍本》九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年

〔宋〕阮閱編著,周本淳校點《詩話總龜》前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陶岳《五代史補》,見徐蜀編《隋唐五代正史訂補文獻彙編》第三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年
〔宋〕徐鉉《稽神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楊萬里著,王琦珍整理《楊萬裡詩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宋〕計有功輯撰《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明〕楊慎《升庵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馮班《鈍吟雜錄》,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葉燮《已畦文集》,《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清〕彭定求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清〕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清〕嚴可均輯《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董誥等編,孫映逵等點校《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清〕仇兆鰲注解《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嘉靖浙江通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日〕弘法大師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台北:貫雅文化出版社,1991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篇》,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市:陝西人民敎育出版社,1996年
陳伯海主編《唐詩論評類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貳、近人著作(按出版時間排列)
一、文學、文學理論、文化研究類
(一)中文著作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傅璿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1990年new window
陶東風《文體演變與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澤厚《李澤厚十年論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
蔣寅《大歷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吳相洲《唐代歌詩與詩歌——論歌詩傳唱在唐詩創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興武《五代作家的人格與詩格》,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南《中國詩性文化與詩觀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年
黃景進《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new window
陳伯海《唐詩學詩稿》,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年
李建崑《中晚唐苦吟詩人研究》,台北:秀威資訊,2005年new window
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秀林《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新華書店,2008年
曹慕樊《杜詩雜說全編》,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劉宗迪《古典的草根》,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陶濤《唐詩傳播方式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
白芳《人際稱謂與秦漢社會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王子今《秦漢稱謂研究》,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14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new window
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蕭馳《佛法與詩境》,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蔡瑜編《迴向自然的詩學》,台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吳淑玲《唐詩傳播與唐詩發展之關係》,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蔣寅《百代之中:中唐的詩歌史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二)翻譯著作
〔日〕前野直彬主編,連秀華、何寄澎譯《中國文學史》,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
〔法〕Jacques Maritain (雅克.馬利坦)著,劉有元、羅選民等譯《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Patricia Waugh(渥厄‧派特莎)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法〕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明室攝影札記》,台北:臺灣攝影季刊,1995年
〔法〕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美〕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等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圖書出版社,2003年)
宇文所安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出版社,2004年)
〔美〕E. Goffman(高夫曼)著,徐江敏等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出版社,2004年)
〔法〕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著,劉森堯譯 《羅蘭‧巴特訪談錄》,台北:桂冠出版社,2004年
〔英〕Hobsbawm,E.(霍布斯鮑姆),Ranger,T.(蘭格)著,顧杭、龐冠群譯《傳統的發明》(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
〔英〕Anthony Giddens(安東尼‧紀登斯)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
〔日〕小川環樹著,周先民譯《風與雲─中國詩文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日〕淺見洋二著,金程宇、岡田千穗譯《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美〕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陳引馳等校,《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6 年
〔法〕 Emmanuel Lévinas(埃馬紐埃爾‧列維納斯)著,吳蕙儀譯《從存在到存在者》,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Richard Jenkins著,王志弘、許妍飛合譯,《社會認同》,台北:巨流圖書,2006年
〔日〕川合康三著,劉維治、張劍、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英〕Peter Burke(彼得‧伯克),郝名瑋譯《製造路易十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英〕Peter Burke(彼得‧伯克)《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與社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
〔日〕高津孝〈中國山水詩和外界認識〉,見蔣寅編譯《日本學者中國詩學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美〕楊曉山著、文韜譯《私人領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與愛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德〕Hermann Schmitz(赫爾曼•施密茨)著,龐學銓、馮芳譯《身體與情感》,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英〕Peter Burke(彼得‧柏克)著,豐華琴、劉豔譯〈近代早期義大利的姿態語言〉,《文化史的風景》,北京:北京大學,2013年
〔美〕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賈晉華、錢彥譯《晚唐:九世紀中葉的詩歌(827-860)》,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日﹞山本和義著,張劍譯《詩人與造物──蘇軾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日﹞松本肇著,孫險峰譯《韓柳文學論》,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日﹞齋藤茂著,王宜瑗、韓艷玲譯, 《文字覷天巧:中晚唐詩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二、隱喻、修辭、語言研究類
(一)中文著作
譚學純、朱玲《廣義修辭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曹逢甫、蔡立中、劉秀瑩著《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台北:文鶴出版,2001年new window
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台北:晨星出版社,2003年
楊永林《社會語言學研究:功能•稱謂•性別篇》,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4年
何金松《漢字文化解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
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
蘇以文《隱喻與認知》,台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馮天瑜,劉建輝、聶長順主編《語義的文化變遷》,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辛勇《修辭學與文學閱讀》,香港:天地圖書,2008年
蔣紹愚《唐詩語言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年
周光慶《從認知到哲學:漢語詞彙研究新思考》,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蘇以文、畢永峨主編《語言與認知》,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new window
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彙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溫科學著《當代西方修辭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2010年
羅建平《漢字中的身體密碼》,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
鞠玉梅《社會認知修辭學︰理論與實踐》,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
丁建新、廖益清主編《批評語言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
周光慶《漢語詞彙認知‧文化機制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喬立智《白居易詩歌詞彙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林寶珠《隱喻的意識形態力》,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
譚善明、楊向榮《20世紀西方修辭美學關鍵詞》,濟南:齊魯書社,2012年
譚學純《廣義修辭學演講錄》,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
王力《漢語詞彙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李小軍《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孫毅《認知隱喻學多維跨域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趙彥春《認知語言學:批判與應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
王雲路《中古詩歌語言研究》,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西安有限公司,2014年
蔣紹愚《漢語歷史詞彙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二)翻譯著作
﹝美﹞Kenneth Burk(肯尼斯‧博克)等著,常昌富、顧寶桐譯《當代西方修辭學:演講與話語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美﹞David Ling(大衛‧寧)著,常昌富、顧寶桐譯,《當代西方修辭學:批評模式與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德﹞Ernst Cassirer(凱西爾)著,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奧﹞Ludwig Wittgenstein(維特根斯坦)著,賀紹甲譯《邏輯哲學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德﹞Hans-Georg Gadamer(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德﹞Wilhelm von Humboldt(威廉‧馮‧洪堡特)著,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英〕Norman Fairclough(諾曼‧費爾克拉夫)著,殷曉蓉譯《話語與社會變遷》,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法﹞ Paul Ricoeur(保羅‧利科)著,汪堂家譯《活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2004
〔英〕Raymond Williams(雷蒙‧威廉斯)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美〕Jonathan Potter(喬納森‧波特)、 Margaret Wetherell(瑪格麗特‧韋斯雷爾)著,肖文明 吳新利 張擘譯《話語和社會心理學:超越態度與行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George Lakoff (雷可夫)、Mark Johnson (詹森)著;周世箴譯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英〕Peter Burke(彼得‧伯克)著,李霄翔、李魯、楊豫譯《語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歐洲的語言和共同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美〕Sapir, Edward著,高一虹等譯《薩丕爾論語言、文化與人格》,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美〕Benjamin Lee Whorf(沃爾夫)《論語言、思維和現實》,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德〕Michael Lackner(郎宓榭)等編著,趙興勝等譯《新詞語新概念:西學譯介與晚清漢語詞彙之變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
周福娟《指稱轉喻︰詞匯語義的認知途徑》,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
〔日〕小山鐵郎著,白川靜監修《快樂的漢字:跟著漢學大師白川靜識字、賞字、解字》,漫遊者文化,2013年
〔日〕S.I.早川 艾倫.R.早川著,林佩熹譯《語言與人生:在說與聽之間,語言如何形塑人類思想、引發行動決策和價值判斷?》,台北:麥田出版社,2014年
三、風景、觀看論述
﹝日﹞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風景之發現》,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美﹞Jonathan Crary(強納森.柯拉瑞)著,蔡佩君譯《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台北:行人出版社,2007年
曾軍《觀看的文化分析》,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
〔美〕Wendy Joy Darby(溫蒂‧J‧達比)著,張箭飛 、趙紅英譯《風景與認同:英國民族與階級地理》,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
〔法〕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譯《臨床醫學的誕生》,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
〔英〕Malcolm Andrews(瑪律科姆‧安德魯斯)著,張翔譯《風景與西方藝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美〕W. J. T. Mitchell(米契爾)著,楊麗 、萬信瓊譯《風景與權力》,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
〔英〕Malcolm Andrews(馬爾科姆‧安德魯斯)著,張箭飛、韋照周譯《尋找如畫美:英國的風景美學與旅遊(1760-1800》,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
〔日〕中村良夫著,陳靖遠譯《風景學‧實踐篇》,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日〕中村良夫,陳靖遠譯《風景學入門》,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
四、工具書、字書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年
劉堅、江藍生編著《唐五代語言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日〕白川静《常用字解》,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東漢〕許慎原著,吳蘇儀編著《圖解說文解字︰畫說漢字》,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士菁編著《杜甫詞典》,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鍈《詩詞曲語辭例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王鳳陽《古辭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毛漢華、湯春發編著《詩詞同義類聚詞典》,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參、單篇論文與期刊論文
陳伯海〈宏觀世界話玉溪―― 試論李商隱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全國唐詩討論會論文選》,陝西:陝西人民山版社,1984 年
孫全文〈中國建築的中介空間〉《成功大學學報》(科技醫學篇)第20卷,1985年
﹝英﹞Isaiah Berlin〈哲學引論――與艾賽亞‧柏林的對話〉,收於布萊恩‧麥基(Bryan Magee)編,周穗明、翁寒松譯:《思想家:當代哲學的創造者們》,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俄〕Mikhail Bakhtin(巴赫金)著、李輝凡等譯〈文藝學中的形式方法〉,見其《周邊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呂正惠〈物色論與緣情說—中國抒情美學在六朝的開展〉,《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日﹞淺見洋二〈晚唐五代詩詞中的風景與繪畫〉,收入《唐代文學研究》,第3輯,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1992年
陶文鵬〈傳神肖貌 詩畫交融 ——論唐詩對唐代人物畫的借鑒吸收〉,《文學評論》,1994年第06期
錢志熙〈奇篇試賞析――也說韓愈《雙鳥詩》的寓意〉,《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第05期
朱迪光〈論中國抒情作品中的「抒情者」與「抒情人物」〉,《理論與創作》,1997年5月
傅道彬〈門:一個語詞的詩學批評〉,見其《中國文學的文化批評》,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汎森〈「思想資源」與「概念工具」——戊戌前後的幾種日本因素〉,《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new window
〔法〕Pierre Bourdieu(布迪厄)著,朱國華譯〈《區隔:趣味判斷的社會批判》引言〉,收於《文化研究》第四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黃興濤〈近代中國新名詞的思想史意義發微――兼談對於「一般思想史」之認識〉 《開放時代》,2003年,第4期
宇文所安〈拯救詩歌:有清一代的「詩意」〉,收入《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李定廣〈論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現象」〉,《文學遺產》,2004年第4期
楊玉成〈世界像一張畫:唐五代「如畫」的觀念系譜與世界圖景〉,《東華漢學》第三期,2005 年
黃興濤〈清末民初新名詞新概念的「現代性」問題——兼論「思想現代性」與現代「社會」概念的中國認同〉,《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李有成〈自傳與文學系統〉,《在理論的年代》,台北:允晨出版社,2006年
江弱水〈苦功通神:杜甫與瓦雷裡、艾略特詩的創作論之契合〉,《外國文學評論》,2006年第三期
楊玉成〈後設詩歌:唐代論詩詩與文學閱讀〉,《淡江中文學報》,第十四期,2006年6月
胡若詩〈唐詩與病〉,錢林森編《法國漢學家論中國文學.古典詩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7年
李永紅〈人性異化的敘寫:左思〈白髮賦〉的另一種解讀〉,《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6月
張靜〈「物色」:一個彰顯中國抒情傳統發展 的理論概念〉,《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七期,2007年11月new window
周裕鍇〈風景即詩與觀者入畫——關於宋人對待自然、藝術與自我之關係的討論〉,《文學遺產》,2008年第一期
〔日〕小川環樹〈風景的意義〉著,譚汝謙、陳志誠、梁國豪合譯《論中國詩》,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方維規〈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兼談中國相關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收於《新史學(第三卷):文化研究的再出發》,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方維規〈歷史沉澱於特定概念〉,《二十一世紀》,總第111期,2009年2月
鍾曉峰〈論孟郊的詩人意識與自我表述〉,《淡江中文學報》,20期,2009年6月new window
顏崑陽〈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教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輔仁國文學報》第二十九期,2009 年10 月new window
范家偉〈白居易病者形象的呈現〉、〈病者的社會活動〉,見其《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家煌〈論中唐「詩人概念」與「詩人身分」〉,《文與哲》第17期,2010年12月new window
〔日〕愛甲弘志著,劉小俊譯:〈從文人師承現象看中晚唐時期文學觀的變化〉,《師大學報》,第55卷第1 期,2010年new window
汪湧豪〈閑的視鏡〉,《中國文學批評範疇十五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法〕Daniel-Henri Pageaux(達尼埃爾-亨利‧巴柔)著,孟華譯〈從文化形象到集體想像物〉,孟華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南帆〈軀體修辭學〉,見陳定家選編《身體寫作與文化症候》,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11年
蔡英俊〈論杜甫〈戲為六絕句〉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見其《語言與意義》,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賴錫三〈論道家的逍遙美學與倫理關懷――與羅蘭.巴特的「懶惰哲學」之對話〉,《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台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new window
金觀濤、劉青峰〈隱藏在關鍵詞中的歷史世界〉,東亞觀念史集刊編審委員會《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一期,2011年1月new window
施蟄存〈說「飛動」――讀杜小記〉,《施蟄存學術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Augustin Berque” Landscape and the Overcoming of Modernity—Zong Bing''s Principle”,《哲學與文化》,2012年11月
幽蘭(Yolaine Eszande)〈導言:「山水、風景與美學」專題〉,《哲學與文化》,2012年11月
沈國威〈詞源探求與近代關鍵詞研究〉,東亞觀念史集刊編審委員會《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二期,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6月new window
鍾曉峰〈論晚唐的「詩名」:一個文學社會學的考察〉,《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2012年3月new window
鍾曉峰〈詩領域的自覺:晚唐的「詩人」論述〉《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四期,2012年6月
黃冠閔〈風景的建制及其問題〉《中正漢學研究》,2014 年第二期,2014年12月new window
肆、學位論文
吳定泫《詩僧皎然》,復旦大學2003年博士論文
陳家煌《白居易詩人自覺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2007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周益忠《論詩絕句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0年碩士論文
嚴小玲《中國古代論詩詩的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2005碩士論文
朱大銀《唐代論詩詩研究》,陜西師範大學中文所,2008年博士論文
周益忠《宋代論詩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9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良《論詩絕句研究》,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11年博士論文
伍、網路資源
黃冠閔〈風景:身體、空間、想像的交織〉,《中央研究院電子週報》,第517期,http://newsletter.sinica.edu.tw/file/file/108/10896.pdf,2015年6月25日
《佛學辭典在線版》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牛津字典》線上版: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
網路展書讀「全唐詩檢索系統」:http://cls.hs.yzu.edu.tw/Tang/tangats/Tang_ATS2012/SrchMain.aspx
寒泉「全唐詩檢索」:http://skqs.lib.ntnu.edu.tw/dragon/
《漢典》:http://www.zdic.net/z/1f/xs/7656.htm
搜韻:http://sou-yun.co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