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傳統到現代-新竹地區詩社研究
作者:武麗芳
作者(外文):WU,LI-FANG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羅宗濤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竹塹竹梅吟社耕心吟社讀我書吟社柏社竹社HsinchuChu-Mei Poetry Societynurture Societyfavorite book SocietyBo SocietyHsinchu Socie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
「美不美山中水,親不親故鄉人」鄉土是自己的,溫柔敦厚的人文素養是來自於固有的倫理與道德;從清領、日據、臺灣光復到現在,新竹詩壇始終騷風持續,縱使到了今天塹城諸詩社已汩沒於時代洪流裡,但「竹社」這個已經在竹塹地區活動了一五四年的傳統詩社,卻依舊屹立於迎曦夕照當中,他是臺灣詩壇的傳奇亦是新竹的驕傲。清領時期,竹塹城考取科舉功名的人數即有進士、舉人、秀才等二百三十餘人,人文之盛可見一斑。咸豐七年(1857)七月七日,鄭景南邀集好友,祭祀奎星,組織「斯盛社」,並請祖父開台進士鄭用錫為盟主;此為新竹文獻資料史上所記載最先出現的詩社之名。
同治二年(1863)「竹社」、「梅社」先後成立;「竹社」集曾得意科舉功名者,以「北郭園」為雅集之地;而「梅社」成員多半為未成名之童生,以「潛園」為聚會場所。是時詩風之盛與吟客之眾,亦不分軒輊;當時即有「內公館、外公館詩文若拼館」的時諺,流傳風光於全臺。光緒十二年(1886),豪爽風雅的苑裡茂才蔡啟運移居新竹,他見當時竹塹詩壇濟濟多士,於是便邀集了陳濬芝、陳朝龍、鄭鵬雲、鄭家珍等諸名士,發起與撮合,將「竹社」、「梅社」及竹城各詩社合併為「竹梅吟社」,於是騷風再振;乙未滄桑詩人紛紛內渡或跡隱,傳統古典的漢文詩社,卻奇蹟似的於日據時期百家爭鳴於全臺。
從傳統到現代,「竹社」一直扮演著保存鄉土語言,與漢文詩學傳承的重要角色。如今卻因時移境轉,再加上社會價值否變,傳統詩社與詩學的功能幾近沒落,刻正面臨著嚴酷的挑戰;幸而於「竹社」耆老們的努力與號召之下,「竹社」再度注入新血,並依政府「人民團體法」之規定,重新籌組立案且完成法定程序。期間「竹社」始終秉執著「溫柔敦厚詩之教」的百年社訓,一直以來持續的推廣,及辦理古典詩學、鄉土語文與雅韻薪傳等教學研習,並以文化傳承為己任,希冀為斯鄉斯土盡一分讀書人應有的本事及責任;在詩學的道路上,不止曙光再現,更讓人們感受到了別有真意的赤子心鄉土情。本論文主要即針對從傳統到現代新竹地區詩社的發展脈絡作一梳理,以為他日更進一步詳研之楔子。
People from the same hometown share a special bond, and the hometown is always a special place where ethics and morality give birth to the human quality of gentleness and honesty. From the Qing Dynasty,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aiwan Retrocession to the present, the Hsinchu Poetry Society has always persisted Even as today's Hsinchu poetic circles are being swept into the trends of the current era, the Hsinchu Poetry Society, a traditional poetry society with more than 150 years of activities in the Hsinchu area, has remained standing through the times. It is the legend of poetry and also the pride of Hsinchu. Under the rul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flourish in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 Hsinchu is evident in the more than 230 successful candidates in the highest Jinshi imperial exams, provincial exams and county exams. On July 7, 1857 during the reign Emperor Xianfeng, Zheng Jingnan gathered friends to a ceremonial worship of Kuixing and formed the Sheng Shing Poetry Society. He invited his grandfather Zheng Yongxi to head the Si Sheng, and this is the earliest recorded name in the literature on Hsinchu's history.
In 1863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Tongzhi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Hsinchu Society was established, followed by the Mei Society. The Hsinchu Society was a group of complacent imperial Exam candidates who gathered at the Bei-Guo Garden while the Mei Society was mostly a group of unnamed scholars who gathered at the Qian Garden. The popularity of poems paralleled the multitude of poets. The trend spread all over Taiwan, and during that time, there was the saying that "they are just inside and outside the mansion as these two poetic societies competed each other intensely in writing poems ".
In 1886 during the reign of Guangxu Emperor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outspoken and elegant literary talent Cai Qi-Yun from Yuan-Li moved to Hsinchu. He saw the legion of poetic talents in Hsinchu, and invited noted poets such as Chen Junzhi, Chen Chaolong, Zheng Pengyun and Zheng Jiazhen to merge the Hsinchu Society, the Mei Society and other poetry societies in Hsinchu into the Chu-Mei Poetry Society, which once again revitalizing the trend.
Amidst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during the Japanese invasion, many poets either escaped from Taiwan to mainland China or secluded themselves, yet during that period, a myriad of schools of thoughts among traditional Han poetry societies were miraculously contending with each other throughout Taiwan.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present, the Hsinchu Society has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serving the local language and legacy of Chinese poetics. However, today, things and values of society chang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changes in social values,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poetry society and poetics is declining and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Fortunately, with the proposition and effort of the senior members, the Hsinchu Society is once again infused with new blood, and is re-organized and registered in accordance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Associations Act. Throughout this time, the Hsinchu Society has upheld its centuries of original purpose to teach gentle and honest poetry and has been promoting and teaching the legacy of classical poetics, native language and rhyme. Moreover, the Society assumes the mission of passing on cultural legacies, and hopes to fulfill the capability and obligations of a scholar to his hometown. The road of poetics is more than the reappearing of sunbeam at dawn; it stirs in people a true sense of innocence and love for the native soil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poetry societies in Hsinchu for future studies.
參考文獻

一、史誌文獻類 (依作者、編者姓名筆畫為序)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new window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5年。
李元春:《臺灣志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元月。new window
林衡道主編:《臺灣史》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
波越重之:《新竹廳志》宋建和譯。新竹縣文化局,2015年。
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
高拱乾纂輯:《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五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連雅堂:《臺灣通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陳培桂纂修:《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二種。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五種。
張谷誠《新竹叢誌》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五.文教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6年。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七.人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7年。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卷八.藝文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7年。
黃旺成 編撰:《新竹縣志.藝文志》新竹:新竹縣政府,1976年。
詹雅能編撰:《明志書院沿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年。
廖一瑾:《臺灣詩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薛化元:《臺灣開發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二、相關專書著作類(依作者、編者姓名筆劃為序)

王松:《臺陽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74年。
王國璠:邱勝安:《三百年來臺灣作家與作品》,高雄:臺灣時報社,1977年。
宋澤萊:《臺灣文學三百年》,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劉芳薇校釋,2011年。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new window
吳在野:《河洛閩南語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2月。
吳俊雄:《竹塹城之沿革考》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林正三:《臺灣古典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7月。
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施懿琳、中島利郎、黃英哲、應鳳凰、黃武忠、彭瑞金:《臺灣文學百年顯影》玉山
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翁聖峯:《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1月。new window
桑世昌:《蘭亭考》中國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9月。
連橫:《臺灣詩薈》,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2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1月。
許雪姬 等141位:《臺灣歷史辭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發行。臺北:遠流出版
公司,2004年。
陳榮村、洪德豪《竹塹潛園之建築研究》臺北:胡氏圖書出版社1995年7月。
張德南:《新竹區域社會研究》新竹:新竹市文化局出版,2010年12月。
黃美玲:《連雅堂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00年5月。new window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new window
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12月。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史館,new window
1995年。
詹雅能:《新竹文史研究論集》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12年。new window
鄭家珍:《客中日誌》詹雅能 編校。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05年12月
鄭藩派:《開臺進士 鄭用錫》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2007年8月。
蘇子建:《鄉詩俚諺采風情-鄉音篇》新竹:新竹市政府,2000年。
蘇子建:《塹城詩薈》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4年。
龔顯宗:《臺灣文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龔顯宗:《臺灣文學家列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龔顯宗主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三、詩文類(依作者姓名筆劃為序)
王松:《友竹詩集》,高志斌主編,《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二輯)》臺北:
龍文出版社1992年影印〔日本〕昭和8年〔1933〕排印本《滄海遺民賸稿》
第六冊。
王詩琅:《王詩琅全集》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9年。
李秉昇等:《桃李春風-賀蘇子建老師八十初度》。新竹:新竹詩社,2008年11月。
吳濁流:《濁流千草集》,黃哲永主編,《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四輯)》臺北:
龍文出版社2006年影印民國52年〔1963〕自印本第4冊。
林占梅:《潛園琴餘草》徐慧鈺 編校。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4年。
林鍾英:《梅鶴齊吟草》詹雅能 黃美娥 編輯。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林伯燕主編輯註:《大新吟社詩集》新竹:新竹縣文化局出版,2000年。
林伯燕主編選註:《陶社詩集》新竹:新竹縣文化局出版,2001年。
范根燦:《元暉詩草》新竹:政文印刷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2月。
郁永河:《裨海紀遊》許俊雅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年6月。
洪寶昆編輯:《臺灣擊缽詩選》第三集。彰化:詩文之友社,1973年。
張純甫:《張純甫全集》黃美娥 主編。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陳竹峰:《寄園吟草》黃哲永主編,《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四輯)》臺北:
龍文出版社2006年影印民國62年〔1973〕自印本第19冊。
陳香:《臺灣竹枝詞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
陳漢光編:《臺灣詩錄》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71年。
許錦雲等:《松筠集-古雅寄鄉思》第三集,新竹:新竹詩社,2014年9月。
郭茂松《有斐樓偶存稿(附續稿)》黃哲永主編,《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四輯)》
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影印民國69年〔1980〕自印本第3冊。
曾笑雲編:《東寧擊缽吟前集》,臺北:龍文出版社,民國2006年。
曾笑雲編:《東寧擊缽吟後集》,臺北:龍文出版社,民國2006年。
黃國津等:《松筠集》第一集,新竹:竹社鄉音班,2003年12月。
蔡瑤瓊等:《松筠集》第二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4月。
蔡汝修編:《臺海擊鉢吟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
鄭家珍:《雪蕉山館詩集》臺北市:中華民國傳統詩學會出版,1983年。
鄭用鑑:《靜遠堂詩文鈔》詹雅能 編校。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文化局,2001年。
鄭如蘭:《偏遠堂吟草》,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鄭指薪:《指薪吟草》臺北市:同文印刷有限公司, 1990年。
鄭虛一:《虛一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鄭登瀛:《鄭十洲先生遺稿》,高志斌主編,《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二輯)》臺北:
龍文出版社1992年影印民國56年〔1967〕排印本第五冊。
鄭鵬雲編:《師友風義錄》,臺北:廣文書局,1998年。
鄭家珍與生徒們《耕心吟集》,由魏經魁(伯梧)先生抄錄成集,未出版。
鄭用錫:《北郭園詩鈔校釋》劉芳薇校釋。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賴子清:《臺海詩珠》,臺北:龍文出版,2006年
謝景雲.王秋蟬合集《聽見樹林頭的詩歌聲》詹雅能.黃美娥編校。新竹:
新竹市文化局,2004年10月。
謝森鴻.謝麟驥合集《聽見樹林頭的詩歌聲》詹雅能.黃美娥編校。新竹:
新竹市文化局,2004年10月。
顏國年發行:《環鏡樓唱和集》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1920年。
魏清德:《魏清德全集》黃美娥 主編。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
蘇子建:《雅懷詩興》新竹:新竹市竹社。1991年7月。

四、論文類

(一)、學位論文(依畢業年度先後為序)

洪銘水:《日治初期重要的臺灣詩人》,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61年。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new window
廖一瑾:《臺灣詩史》,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1年。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之抗日精神─光緒二十一年~民國三十四年之古典詩歌》,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7年。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的領導階層》,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1年。new window
陳丹馨:《光復前臺灣重要詩社作家作品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new window
博士論文,1996年。
吳毓琪:《臺灣南社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潘進福:《吳濁流的詩論與詩歌》,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黃美娥:《清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new window
張作珍:《北港地區傳統詩社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曾絢煜:《栗社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蘇秀鈴:《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
陳芳萍:《彰化應社及其詩作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張淑玲:《臺灣南投地區傳統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張靜茹《以林癡仙、連雅堂、洪棄生、周定山的上海經驗論其身分認同的追尋》臺灣new window
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
張端然:《日治時期瀛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武麗芳:《日據時期竹塹地區施設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3年。
何美慧:《大隘地區之文學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潘玉蘭:《天籟吟社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謝崇耀:《日治時期臺灣詩話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4年。
張瑞和:《雲林興賢吟社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黃宏介:《南投地區民間現存傳統詩社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二)會議論文(依作者、編者姓名筆劃為序)

王幼華:〈清代竹塹文人查元鼎生平與著述考論〉。第一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3年11月。
吳福助編輯:《明清時期臺灣傳統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系,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2年10月。
徐麗霞:〈臺灣清代八景的權力結構與回歸意涵-以「臺灣府八景」為例〉,「中國文學
之學理與運用-紅樓夢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銘傳大學2010年3月。
陳惠齡:〈地景歷史與敘事:竹塹文學的地方詮釋及其文化情境〉。第一屆「竹塹學new window
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3年11月。
陳惠齡主編:《傳統與現代-第一屆臺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萬卷樓圖書谷費有限公司,2015年5月。
黃美娥:〈發現「魏清德」的意義-《魏清德全集》導論〉。第一屆「竹塹學國際學術
研討會」。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3年11月。
詹雅能:〈臺灣擊缽吟的推手-蔡啟運生平事蹟及其詩社活動探析〉。第一屆「竹塹學
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3年11月。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為序)

毛一波:〈臺灣的文學簡介〉,《臺灣文獻季刊》26卷4期,1976年3月。new window
吳文星:〈日治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第16卷第3期,1978年9月。new window
李美燕:〈林占梅琴詩中的遊藝生活及美感意境〉,《中國學術年刊》24期,2003年。new window
徐慧鈺:〈高吟四座互飛觴—話潛園詩酒盛會〉,《竹塹文獻》,6期,新竹市: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1月。
黃秀政:〈書院與臺灣社會〉,《臺灣文獻季刊》26卷3期,1975年9月。new window
黃美娥:〈新竹地區傳統文學史料存佚現況〉,國家圖書館館刊第86卷第1期,new window
1997年6 月,頁117-137。
黃美娥:〈臺灣古典文學史概說(一六五一~一九四五)〉,《臺北文獻》151期,
2005年3月。
黃美娥:〈戰後初期的臺灣古典詩壇(1945-1949)〉,收入《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
論文》,2008年。
廖漢臣:〈臺灣文學年表〉,《臺灣文獻》第15卷第1期,1964年3月。
廖一瑾:〈臺灣古典詩社、詩刊現況〉,《文訊》188期,2001年6月。
鄭喜夫:〈鄭雪汀先生年譜初稿〉,《臺灣文獻季刊》42卷1期1991年3月。new window
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臺灣文獻季刊》11卷3期1960年9月。

五、報刊雜誌類(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臺灣日日新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1898年-1944年。
《昭和新報》,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藏,1929年-1938年。
《南瀛新報》,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藏,1930年-1937年。
《心聲》月刊,臺灣心聲報社。新竹:一共發行六號1946 年7月至1947 年1月。
《詩文之友》,國家圖書館期刊影像資料庫,1953年-1988年。
《中華詩苑》,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1955年-1960年
《中華詩學雜誌社》季刊,臺北:中華詩學研究社,文化大學中文所編輯,1969年迄今。
《古典詩刊》月刊。臺北:中華民國古典詩研究社,1990年發行迄今。
《中華詩壇》雙月刊。雲林:中華民國傳統詩學會,2001年發行迄今。
《詩報》合訂本(1930-1944),臺北:龍文出版社,2007年。

六、其他(依筆劃為序)

井出季和太:《日據下之臺政》編譯 郭輝 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王詩琅:《三年小叛五年大亂-臺灣社會變遷》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出版,
2003年4月。
古野直也:《臺灣代誌》譯者 謝森展。臺北:創意力文化是業有限公司1995年。
《竹塹百年發展口述歷史˙耆老座談紀錄輯叢誌》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恠我氏:《百年見聞肚皮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新竹耆老訪談專輯》新竹:新竹市政府,1993年。
《臺灣列紳傳》臺北: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發發行1916年。影印本。
《臺灣歷史年代對照表》國史館臺灣文學館,南投:南投中興新村。
《臺灣重要史事年表》國史館臺灣文學館,南投:南投中興新村。
楊雲萍:《臺灣史上的人物》臺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
連雅堂:〈臺灣詩社記〉《臺灣詩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鄭鵬雲 編:《浯江鄭氏家乘》,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年。
蘇子建編註:《塹城詩社雅集》新竹市:竹社,2000年。
蘇子建編註:《塹城雅集擊缽錄》新竹市:竹社,2001年。
蘇子建編註:《竹塹詩社錄》新竹市:竹社,2002年。
蘇子建編註:《蕭獻三先生吟稿拾錄》新竹市:竹社,2002年。
蘇子建編註:《葉文樞先生吟稿拾錄》新竹市:竹社,2003年。

七、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anji.sinica.edu.tw/
臺灣文藝叢誌資料庫 http://140.125.168.74/literaturetaiwan/WenYi/main.html
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資料庫http://www2.nmtl.gov.tw/twp/
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臺灣文獻叢刊http://hanji.sinica.edu.tw/
臺灣古典漢詩http://cls.hs.yzu.edu.tw/cp/Home.htm
新竹市文化局www.hcccb.gov.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