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醫藥文化視域下的疾病想像:以清初宦臺文人為例
書刊名:臺灣文獻
作者:郭侑欣
作者(外文):Kuo, Yu-hsin
出版日期:2014
卷期:65:1
頁次:頁95-128
主題關鍵詞:瘴癘風土病疾病想像南方論述中國醫藥裨海紀遊Zang-liEndemicDisease imageSouthern expositionChinese medicineSmall Sea Travelogu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17
  • 點閱點閱:70
期刊論文
1.林富士(20070300)。人間之魅--漢唐之間「精魅」故事析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1),107-1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軻風(2009)。從「障」到「瘴」:「瘴氣說」生成的地理空間基礎。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4(2),135-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梅莉、晏昌貴、龔勝生(199706)。明清時期中國瘴病的分布與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范家偉(19980600)。六朝時期人口遷移與嶺南地區瘴氣病。漢學研究,16(1)=31,27-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士永(20021200)。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的疾病結構演變。新史學,13(4),165-2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萬紅嬌、黃惠勇、朱文峰(1998)。傳染病中醫病名診斷規範探討。江西中醫學院學報,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蕭璠(19930400)。漢宋間文獻所見古代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1),67-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簡炯仁(19970800)。臺灣先民因應瘴癘研究。高苑學報,6(2),487-5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簡炯仁(19961200)。「臺灣是瘴癘之地」--一個漢人的觀點。臺灣風物,46(4),2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龔勝生(199612)。中國先秦兩漢時期瘧疾地理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翠溶、劉士永(19990600)。臺灣歷史上的疾病與死亡。臺灣史研究,4(2),89-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戴文鋒(19950600)。《海關醫報》與清末臺灣開港地區的疾病。思與言,33(2),157-2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莊雅仲(19930900)。裨海紀遊:徘徊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新史學,4(3),59-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龔勝生(199307)。2000年來中國瘴病分布變遷的初步研究。地理學報,48(4),304-3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藍偵瑜(2008)。清代來臺文人之臺灣特殊性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仕玠(1960)。小琉球漫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司馬遷(1992)。史記。臺北:錦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Jullien, François(2007)。Vital Nourishment: Departing from Happiness。Zone Books。  new window
4.山東中醫學院(1988)。黃帝內經素問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村忠誠(1903)。步濤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方如康、戴嘉卿(1993)。中國醫學地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棉之(2006)。中國方劑學十九講。臺北:相映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景英(1961)。小琉球漫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梃(1968)。醫學入門。臺北:臺臺國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阮元(2009)。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之翰(1989)。瘟疫萃言。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南京中醫學院(1983)。溫病學。北京:人民衛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郁永河(1994)。裨海紀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孫元衡(1961)。赤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巢元方南京中醫學院古醫史文獻教研室(1983)。諸病源候論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立平(2010)。運氣辯證實錄。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景燾。寓廬日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梁其姿、朱慧穎(2013)。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連橫(1961)。臺灣詩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石中(1981)。中醫藥理學。臺北:五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郭侑欣(2012)。郁永河集。臺南: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彭懷仁(2008)。方劑大辭典。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克武(20020000)。性別與醫療。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Arnold, D.(2011)。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Colonial Indi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5.Teng, Emma Jinhua(2004)。Taiwan's Image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 1683-1895。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new window
26.余新忠(2003)。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周鐘瑄(1984)。諸羅縣志。臺北: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董誥(1996)。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葉振輝(199505)。台灣開發史。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傅大為(20050000)。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臺灣。臺北:群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銘傳(1977)。劉壯肅公奏議。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范家偉(2004)。六朝隋唐醫學之傳承與整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Hanson, Marta(2011)。Speaking of Epidemics in Chinese medicine: Disease and the Geographic Imag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Oxford:Milton Park:Abingdon: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34.李時珍、張紹棠、王雲五(1968)。本草綱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蔣毓英、黃美娥、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4)。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1996)。臺灣開發史。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莊永明(19980620)。臺灣醫療史:以臺大醫院為主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余新忠(2009)。清以來的疾病、醫療和衛生:以社會文化史為視角的探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賴文、李永宸(2004)。嶺南瘟疫史。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Foster, George M.、Anderson, Barbara Gallatin、陳華、黃新美(1992)。醫學人類學。臺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曹永和(1997)。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陳秀芬(20090000)。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周元文(1960)。重修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Foucault, Michel、劉北成(2011)。臨床醫學的誕生。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丁曰健(1959)。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Rogaski, Ruth、向磊(2007)。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左丘明、楊伯峻(1981)。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Sontag, Susan、刁曉華(2000)。疾病的隱喻。臺北:大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黃學堂(199709)。胡傳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釋繼洪(1983)。嶺南衛生方。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余文儀(1963)。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