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宋時期鄱陽湖流域的環境變遷與地域社會
作者:吳修安
作者(外文):Xiu-an W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弱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唐宋時期鄱陽湖森林交通路線祖源論述士人土豪Tang and Song DynastiesPoyang LakeForest VegetationCommunicationancestral origin narrativeLiteratiLocal Tyra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
唐宋時期南方的崛起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最重要的演變之一,本文以唐宋時期鄱陽湖流域為範圍,從歷史地理與南方土著二方面切入,具體考察此一地域的環境變遷與地域社會演變,呈現唐宋時期鄱陽湖流域長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變化。
尤其著重在自然景觀與菁英群體的考察,前者以鄱陽湖與森林植被作為基本要素,參照傳統的文獻記載與近年的鑽孔報告,對唐宋時期鄱陽湖流域的自然環境變遷進行探索。進而分析其對當地人文社會的影響,尤其是交通發展,將分散在詩文之中大量而零碎的交通訊息,復原出較為完整清晰的唐宋時期鄱陽湖流域交通網絡變化。後者將各種文獻中的祖源論述記載作為分析文本,以士人與土豪為中心,探索漢宋間鄱陽湖流域社會菁英的自我認同變遷,及其由武裝豪族朝向文化家族演變的過程。
首先,就自然環境而言,先針對鄱陽湖的形成與擴張進行考察,在重新解讀關鍵性史料,並參照近年來史料校證與鑽孔資料,提出新的鄱陽湖形成與擴張論述。受到長江水位逐漸攀升的阻滯,漢晉以來,彭蠡湖緩慢向南擴張,鄡陽平原日漸沼澤化。唐宋時期長江水位大幅抬升,鄡陽平原終於開始湖泊化,並逐步擴張,直到南宋都未停歇。鄱陽湖的持續擴張促使原本的水系發生變化,贛江等河流下游舊河道逐漸淤積,新的汊道開始形成。接著考察森林植被的分布與變遷,唐宋時期鄱陽湖流域森林植被總體受到氣候趨於寒冷化的影響,但對森林植被的破壞主要來自人為的開發。最初是林木採伐先行,隨之而來的是農業墾植,林木採伐後的丘陵山區逐漸成為茶葉與旱地作物的種植區。
  其次,考察環境變遷下的交通發展。唐宋時期,由於政治中心轉移,全國交通形勢出現重大改變,鄱陽湖流域重要性漸增。鄱陽湖與贛、信、鄱江下游汊道的形成,最終在鄱陽湖及其周邊構成以南康軍、洪州與餘干縣為頂點的三角形水路網,串連長江、贛江與信江水路,成為中央與嶺南、湖南交通往來的重要水路。丘陵山區的開發則促使贛江等各主要河流中上游河谷平原間陸路交通線的開闢,最終形成以鄱陽湖為中心,沿各主要河流河谷平原的陸路為經,穿越各河谷平原間丘陵山區的陸路為緯的向心狀網路。
 最後,則是圍繞唐宋時期鄱陽湖流域的地方大族,討論他們的自我認同演變與家族發展。一方面他們提供的祖源論述大多存在攀附與虛構的現象,藉以形塑他們是北方移民後裔,其實這些的身為士人或土豪的地方社會菁英大多是當地或南方土著,而非北方移民。另一方面南朝後期以降,興起的土豪與士人家族大多位在鄱陽湖周邊平原以外的河流中上游河谷平原與丘陵山區。
 綜上所論,在唐宋時期鄱陽湖流域的發展過程中,北方移民及其影響只是其中一個面向,現實情況更為複雜,自然環境的變遷改變了原有的空間格局,南方土著更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是他們在面對中原王朝強勢的政治文化時,不得不隱藏身份,然改變自我認同。
一、史料(依作者年代、姓氏)
1.經部文獻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李傳書整理,《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史部文獻
正史、編年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
〔晉〕司馬彪撰,《後漢書志》,北京:中華書局,1965。
〔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唐〕姚思廉撰,《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宋〕李心傳編撰;胡坤點校,《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等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別史、雜史、傳記、載記
〔唐〕吳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
〔日〕真人元開著;汪向榮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北京:中華書局,1979。
〔宋〕王稱撰;孫言誠、崔國光點校,《東都事略》,收入《二十五別史》第13-14冊,濟南:齊魯書社,2000。
〔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悴編‧續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馬令撰;李建國校點,《南唐書》,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第九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宋〕曾鞏撰;王瑞來校證,《隆平集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
〔宋〕陸游撰;李建國校點,《南唐書》,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第九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宋〕路振撰;吳在慶、吳嘉騏校點,《九國志》,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第六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宋〕鄭文寶撰;張劍光校點,《南唐近事》,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第九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宋〕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龍衮撰;張劍光校點,《江南野史》,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第九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清〕徐松撰;趙守儼點校,《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地理
〔晉〕嵇含撰,《南方草木狀》,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8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武英殿本。
〔唐〕李吉甫撰;〔清〕孫星衍校;〔清〕張駒賢攷證,《元和郡縣圖志》,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據畿輔本排印。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元豐九域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王象之撰;李勇先校點,《輿地紀勝》,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宋〕祝穆撰;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陳舜俞撰,《廬山記》,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藏南宋紹興間刊本。
〔宋〕歐陽忞撰;李勇先、王小紅校注,《輿地廣記》,成都:巴蜀書社,2003。
〔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明〕李賢等撰,《大明一統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明〕李濂撰;周寶珠、程民生點校,《汴京遺跡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
〔明〕官撰;楊正泰整理,《寰宇通衢》,收入《明代驛站考(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明〕陳循等纂修,《寰宇通志》,玄覽堂叢書本。
〔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
吳宗慈著,《廬山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
職官、政書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馬端臨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等點校,《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
〔清〕徐松輯;劉琳等校點,《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目錄、史評
〔宋〕洪适撰,《隸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錢大昕著,《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子部文獻
〔晉〕葛洪撰,胡守為校釋,《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
〔北魏〕賈思勰原著;繆啟愉校釋;謬桂龍參校,《齊民要術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郁賢皓、陶敏整理,孫望審訂,《元和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4。
〔唐〕徐堅編,《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唐〕釋道宣撰,《續高僧傳》,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
〔唐〕道宣撰;郭紹林點校,《續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2014。
〔唐〕歐陽詢編,《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1965。
〔五代〕杜光庭撰,《道教靈驗記》,收入《中華道藏》第四十五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校訂本)》,北京:凰鳳出版社,2006。
〔宋〕朱長文纂輯;何立民點校,《墨池編》,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涵芬樓影印宋本。
〔宋〕晏殊編,《晏元獻公類要》,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66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
〔宋〕黃㽦編;曹清華校點,《山谷年譜》,收入《宋人年譜叢刊》第5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宋〕鄧名世撰;王力平點校,《古今姓氏書辯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宋〕贊寧著;范祥雍點校,《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校,《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凌迪知撰,《萬姓統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顧棟高編;劉承幹校,尹波校點,《王荊公年譜》,收入《宋人年譜叢刊》第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筆記小說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2。
〔晉〕干寶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南朝宋〕劉敬叔撰;范寧校點,《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南朝宋〕陶潛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唐〕李肇撰,《唐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唐〕趙璘撰,《因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
〔宋〕文瑩撰;鄭世剛、楊立揚點校,《玉壺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方勺撰;許沛藻、楊立揚點校,《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王得臣撰;俞宗憲點校,《麈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宋〕沈括著;胡道靜校注,《夢溪筆談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59。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宋〕吳曾撰,《能改齋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周煇撰;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
〔宋〕范成大撰;孔凡禮點校,《驂鸞錄》,收入《范成大筆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范成大撰;孔凡禮點校,《吳船錄》,收入《范成大筆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洪邁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陸游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宋〕陸游撰,《入蜀記》,收入《全宋筆記》第五編第八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
〔宋〕郭彖撰;李夢生校點,《睽車志》,收入《宋元筆記大觀》第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宋〕陳槱撰,《負暄野録》,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552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宋〕莊綽撰;蕭魯陽點校,《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張世南撰,《游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0。
〔宋〕張齊賢撰;俞鋼校點,《洛陽搢紳舊聞記》,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第四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宋〕張齊賢撰;余鋼整理,《洛陽搢紳舊聞記》,收入《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二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
〔宋〕曾敏行,《獨醒雜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宋〕趙令畤撰;孔凡禮點校,《侯鯖録》,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趙與時著,《賓退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宋〕劉斧撰輯,《青瑣高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宋〕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明〕陶宗儀等編,《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集部文獻
總集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宋〕杜大珪編,《名臣碑傳琬琰集》,收入《宋代傳記資料叢刊》第14-16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宋〕姚鉉輯,《唐文粹》,收入《四部叢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宋〕高仲武編,《中興閒氣集》,收入《四部叢刊》,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
〔明〕程敏政輯撰;何慶善、于石點校,《新安文獻志》,合肥:黃山書社,2004。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莊仲方編,《南宋文範》,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106-107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光緒刻本。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內府原刊本。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唐別集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點校,《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唐〕宋之問撰;陶敏、易淑瓊校注,《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唐〕李白撰;瞿蛻園、朱金誠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唐〕李德裕著;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唐〕杜牧著,《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孟浩然著;佟培基箋注,《孟浩然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唐〕韋莊著;聶安福箋注,《韋莊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唐〕韋應物撰;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唐〕張九齡撰;熊飛校注,《張九齡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唐〕張籍著,《張籍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唐〕釋貫休撰;陸永峰校注,《禪月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
〔唐〕劉長卿著,《劉隨州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235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唐〕獨孤及,《毘陵集》,收入《四部叢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唐〕戴叔倫著;蔣寅校注,《戴叔倫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唐〕韓偓著;齊濤箋注,《韓偓詩集箋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唐〕韓愈著、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唐〕權德輿著;郭廣偉校點,《權德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宋別集
〔宋〕文天祥著,《文山先生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5影印世界書局1936年版。
〔宋〕王十朋著;梅溪集重刊委員會編,《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宋〕王之道撰,《相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安石撰,《臨川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宋〕王安石著;唐武標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宋〕王安石著;〔宋〕李壁箋注;高克勤點校,《王荊文公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宋〕王阮撰,《義豐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6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宋淳祐三年刻本。
〔宋〕王炎撰,《雙溪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6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鈔本。
〔宋〕王炎午撰,《吾汶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洋撰,《東牟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庭珪撰,《盧溪先生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34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嘉靖五年刻本。
〔宋〕孔文仲等,《三孔先生清江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1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宋〕孔武仲撰,《宗伯集》,收入陶福履、胡思敬原編;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領導小組整理,《豫章叢書.集部二.清江三孔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宋〕司馬光撰;李文澤、霞紹暉校點,《司馬光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宋〕朱熹撰;劉永翔、朱幼文校點,《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子全書》第20-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李之儀撰,《姑溪居士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26-27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鈔本。
〔宋〕李正臣撰,《大隱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3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宋〕李光撰,《莊簡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3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宋〕李綱撰,《梁溪先生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3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宋〕李覯撰,《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余靖撰,《武溪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成化九年刻本。
〔宋〕呂本中撰,《東萊先生詩集》,《宋集珍本叢刊》第3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鈔本。
〔宋〕呂南公撰,《灌園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3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呂祖謙撰,《東萊呂太史集》,收入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宋〕吳泳撰,《鶴林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74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宋〕沈括原著,《長興集》,收入楊渭生新編,《沈括全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宋〕沈遼撰,《雲巢編》,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2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鈔本。
〔宋〕汪應辰,《文定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986-1989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宋〕汪藻撰,《浮溪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958-1961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宋〕周必大撰,《周益公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48-50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澹生堂鈔本。
〔宋〕周敦頤撰,《元公周先生濂溪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8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宋刻本。
〔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二版。
〔宋〕金君卿撰,《金氏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1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宋〕林亦之撰,《網山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62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初鈔本。
〔宋〕姚勉撰;黃建榮點校,《雪坡舍人集》,收入《豫章叢書.集部五》,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宋〕范成大撰,《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宋〕范祖禹撰,《太史范公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24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鈔本。
〔宋〕胡銓撰,《澹庵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洪炎撰,《西渡詩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253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宋〕洪适撰;凌郁之輯校,《盤洲文集》,收入《鄱陽三洪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宋〕洪咨夔著;侯體健點校,《洪咨夔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宋〕洪邁輯,《萬首唐人絕句》,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
〔宋〕袁甫撰,《蒙齋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034-2037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宋〕袁燮撰,《絜齋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027-2031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宋〕孫覿撰,《南蘭陵孫尚書大全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35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鈔本。
〔宋〕孫覿撰,《鴻慶居士文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02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宋〕秦觀撰;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宋〕夏竦撰,《文莊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2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宋〕真德秀撰,《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75-7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正德刻本。
〔宋〕徐元杰撰,《楳埜集》(《宋集珍本叢刊》第8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翰林院鈔本。
〔宋〕徐鹿卿撰,《宋宗伯徐清正公存稿》,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06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宋〕徐鉉撰,《徐公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影宋刻本。
〔宋〕徐照撰;趙平校點,《永嘉四靈詩集:芳蘭軒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宋〕徐經孫撰,《宋學士徐文惠存稿》,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8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萬曆刻本。
〔宋〕翁卷著;余力箋注,《翁卷集箋注》,北京:線裝書局,2009。
〔宋〕翁卷撰;趙平校點,《永嘉四靈詩集:葦碧軒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宋〕梅堯臣著;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宋〕張方平撰;鄭涵點校,《張方平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宋〕張耒撰;李逸安等點校,《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張孝祥著;徐鵬校點,《于湖居士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宋〕張栻撰,《新刊南軒先生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60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嘉靖刻本。
〔宋〕張舜民撰,《畫墁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948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宋〕陸游著;涂小馬校注,《陸游全集校注:渭南文集校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宋〕陳文蔚撰,《陳克齋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038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宋〕陳元晉撰,《漁墅類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6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陳宓撰,《復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7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鈔本。
〔宋〕陳亮著;鄧廣銘點校,《陳亮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
〔宋〕陳淵撰,《默堂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三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宋〕郭祥正撰;孔凡禮點校,《郭祥正集》,合肥:黃山書社,1995初版、2004重印。
〔宋〕曹彥約撰,《昌谷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7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許及之撰,《涉齋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6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宋〕許翰著;劉雲軍點校,《襄陵文集》,收入《許翰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4。
〔宋〕曾丰撰,《撙齋先生緣督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65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鈔本。
〔宋〕曾肇撰;萬芳珍點校,《曲阜集》,收入陶福履、胡思敬原編;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領導小組整理,《豫章叢書.集部一.四宋人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宋〕曾鞏撰;陳杏珍、晁鑑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程洵撰,《尊德性齋小集》,收入〔清〕鮑廷博、鮑士恭輯,《知不足齋叢書》第30集,道光三年刊本。
〔宋〕程珌撰,《程端明公洺水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7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嘉靖刻本。
〔宋〕程顥著;王孝魚點校,《河南程氏文集》,收入《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彭汝礪撰,《鄱陽先生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24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宋〕黃公度撰,《知稼翁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44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舊鈔本。
〔宋〕黃次山撰,《三餘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3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宜秋館刻本。
〔宋〕黃庭堅撰;劉琳等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2001。
〔宋〕黃庭堅撰,《山谷全書》,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2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宋〕黃榦撰,《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67-68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元刻本。
〔宋〕黃裳撰,《演山先生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24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鈔本。
〔宋〕黃震撰;張偉、何忠禮主編,《黃震全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宋〕喻良能撰,《香山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5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宋〕葛立方撰,《侍郎葛公歸愚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4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宋刻本。
〔宋〕葛勝仲撰,《丹陽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7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葉適撰;劉公純等點校,《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
〔宋〕楊時撰,《龜山先生全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2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萬曆十九年林熙春刻本。
〔宋〕楊簡撰,《慈湖遺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6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楊傑撰;曹小雲校箋,《無為集校箋》,合肥:黃山書社,2014。
〔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宋〕裘萬頃撰,《裘竹齋詩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70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宋〕董嗣杲撰,《廬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9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趙抃撰,《趙清獻公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汪旦嘉靖四十一年刻本。
〔宋〕趙師秀撰;趙平校點,《永嘉四靈詩集:清苑齋詩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宋〕趙善括撰;廖曉樺點校,《應齋雜著》,收入陶福履、胡思敬原編;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領導小組整理,《豫章叢書.集部四.九宋人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宋〕趙蕃撰,《乾道稿》,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260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宋〕趙蕃撰,《淳熙稿》,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257-2259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宋〕趙蕃撰,《章泉稿》,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026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宋〕歐陽守道撰,《巽齋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歐陽修撰;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宋〕歐陽澈撰,《歐陽修撰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蔡襄;〔明〕徐□等編;吳以寧點校,《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宋〕劉才邵撰,《檆溪居士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劉克莊著;辛更儒校注,《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
〔宋〕劉宰撰,《漫塘劉先生文前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71-72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正德刻本。
〔宋〕劉弇撰,《龍雲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劉辰翁撰;萬萍點校,《須溪集》,收入收入陶福履、胡思敬原編;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領導小組整理,《豫章叢書.集部五》,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宋〕劉邠撰,《彭城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907-1911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宋〕劉弇撰;劉宗彬點校,《龍雲集》,收入收入陶福履、胡思敬原編;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領導小組整理,《豫章叢書.集部三》,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宋〕劉敞撰,《公是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清光緒覆刻聚珍本。
〔宋〕劉摯撰;裴汝誠、陳曉平點校,《忠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鄭剛中撰,《北山文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962-1966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宋〕鄭獬撰,《鄖溪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樓鑰撰;顧大朋點校,《樓鑰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宋〕蕭立之撰,《蕭冰崖詩集拾遺》,收入《四部叢刊續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宋〕韓元吉撰,《南澗甲乙稿》,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979-1984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宋〕韓琦撰,《安陽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刻安氏校正本。
〔宋〕韓維撰,《南陽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謝逸撰;鄒敏文點校,《溪堂集》,收入陶福履、胡思敬原編;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領導小組整理,《豫章叢書.集部一.四宋人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宋〕謝薖撰,《謝幼槃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3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周叔弢校跋古香樓汪氏鈔本。
〔宋〕謝叠山著;熊飛、漆身起、黃順強校注,《謝叠山全集校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宋〕戴復古著;吳茂雲、鄭偉榮點校,《戴復古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宋〕魏了翁撰,《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7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嘉靖銅活字印本。
〔宋〕羅願撰,《鄂州小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6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影印明萬曆刻本。
〔宋〕蘇過原著;舒大剛等校注,《斜川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6。
〔宋〕蘇頌著;王同策等點校,《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蘇軾撰;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宋〕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釋惠洪著;(日)釋廓門貫徹注;張伯偉等點校,《注石門文字禪》,北京:中華書局,2012。
元明文集
〔元〕王義山撰,《稼村類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王禮撰,《麟原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吳文正撰,《吳文正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吳師道著;邱居里、邢新欣校點,《吳師道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元〕黃溍撰,《金華黃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元〕黃溍著;王頲校注,《黃溍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元〕揭傒斯著;李夢生點校,《揭傒斯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元〕虞集撰,《道園學古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劉岳申撰,《申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蘇天爵著;陳高華、孟繁清點校,《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危素撰,《危太樸集.危太樸文續集》,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明〕費宏撰;吳長庚、費正忠校點,《費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詩文評類
〔宋〕計有功撰,《唐詩紀事》,北京:中華書局,1965。
〔宋〕黃徹著,《䂬溪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5.地方志
〔宋〕趙不悔修;羅願纂;李勇先校點,《〔淳熙〕新安志》,收入《宋元珍稀地方志叢刊.甲編》第八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宋〕潛說友纂,《〔咸淳〕臨安志》,收入《宋元浙江方志集成》,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宋〕佚名纂修;〔清〕文廷式輯;李勇先校點,《壽昌乘》,收入《宋元珍稀地方志叢刊.甲編》第七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明〕夏良勝修纂,《〔正德〕建昌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34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
〔明〕陳霖撰,《〔正德〕南康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39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
〔明〕陳策纂修,《〔正德〕饒州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44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嚴嵩撰,《〔正德〕袁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49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楊淵纂修,《〔弘治〕撫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4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程敏政纂修;歐陽旦增修,《〔弘治〕休寧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29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
〔明〕汪舜民修纂,《〔弘治〕徽州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29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2。
〔明〕林庭㭿、周廣纂修,《〔嘉靖〕江西通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8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明〕王宗沐纂修、陸萬垓增修,《江西省大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77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明〕馮曾修;李汛纂,《〔嘉靖〕九江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36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2。
〔明〕張士鎬、江汝壁等纂修,《〔嘉靖〕廣信府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85-186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明〕康河修;董天錫纂,《〔嘉靖〕贛州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38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2。
〔明〕李貴撰,《〔嘉靖〕豐乘》,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42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龔暹修纂,《〔嘉靖〕寧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43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管景纂修,《〔嘉靖〕永豐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2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2。
〔明〕朱鴻漸修;費寀纂,《〔嘉靖〕鉛山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46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劉昭文纂修,《〔嘉靖〕南康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44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章潢纂修,《〔萬曆〕新修南昌府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明〕余之禎纂修,《〔萬曆〕吉安府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清〕謝旻等監修,《〔雍正〕江西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盛元等纂修,《〔同治〕南康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9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清〕魏灜等修;鐘音鴻等纂,《〔同治〕贛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0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清〕王延藩修;潘瀚纂,《〔康熙〕彭澤縣志》,收入《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7。
〔清〕陳□修,周曰泗等纂,《〔康熙〕安義縣志》,收入《清代孤本方志選》第一輯第十四冊,北京:線裝書局出版社,2001。
〔清〕陳訥、王猷修;楊人傑、歐陽聯等纂,《〔乾隆〕樂平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92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清〕鄧廷輯修;熊為霖纂,《〔乾隆〕清江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111-112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喬大椿等修;王金英等纂,《〔乾隆〕峽江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83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清〕杜一鴻修;周壎纂,《〔乾隆〕龍泉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116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陳惟清等修;閔芳言等纂,《〔同治〕建昌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83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清〕承霈修;杜友棠、楊兆崧纂,《〔同治〕新建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88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清〕江璧修;胡景辰纂,《〔同治〕進賢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第59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清〕王維新等修,涂家杰等纂,《〔同治〕義寧州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90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清〕杜林修,彭斗山纂,《〔同治〕安義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26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清〕蕭玉春修;李煒纂,《〔同治〕永新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25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清〕歐陽駿等修;周之鏞等纂,《〔同治〕萬安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86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清〕黃德溥等修;褚景昕等纂,《〔同治〕贛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28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清〕陳志培修;王廷鑒等纂,《〔同治〕鄱陽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93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清〕項珂修;劉馥桂等纂,《〔同治〕萬年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25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清〕區作霖纂修,《〔同治〕餘干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25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清〕俞致中等修;〔清〕汪炳熊等纂,《〔同治〕弋陽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751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清〕楊長傑修;黃聯珏等纂,《〔同治〕貴溪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87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清〕李人鏡修;梅體萱纂,《〔同治〕南城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81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清〕柏春修;魯琪光等纂,《〔同治〕南豐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82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廣昌縣縣志編纂辦公室整理標點,《〔同治〕廣昌縣志》,廣昌:廣昌縣縣志編纂領導小組辦公室,1983。
王補、曾燦材等纂修,《〔民國〕廬陵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95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謝祖安修;蘇玉賢纂,《〔民國〕宜春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第3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馬蓉等點校,《永樂大典方志輯佚》,北京:中華書局,2004。

6.石刻與敦煌文獻
〔清〕王旭編,《金石萃編》,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輯,《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
不著編者,《江蘇金石志》,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輯,《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吳剛主編,《全唐文補遺(千唐誌齋新藏專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徐乃昌纂,《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收入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第14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陳柏泉編著,《江西出土墓志選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黎旭、吳坤龍編著,《古磚經眼錄.江西篇》,北京:中國書店,2012。
鄭炳林校注,《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

二、研究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
1.中、日文專書
《工程地質手冊》編委會編,《工程地質手冊》,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
《江西森林》編委會編著,《江西森林》,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小川快之,《伝統中国の法と秩序 : 地域社会の視点から》,東京:汲古書院,2009。
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自然地理4:地表水》,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自然地理12:歷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孢粉分析組、同濟大學海洋地質係孢粉分析室著,《第四紀孢粉分析與古環境》,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文楚,《史地叢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王育民著,《中國歷史地理概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王良忱、張金亮編,《沉積環境和沉積相》,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5。new window
王開發、徐馨編著,《第四紀孢粉學》,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王蘇民、竇鴻身主編,《中國湖泊志》,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日野開三郎,《唐末五代初自衛義軍考》,福岡:著著自刊,1984。
方文培主編,《中國植物志(第46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孔凡禮撰,《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
孔凡禮撰,《三蘇年譜》,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朱海虹主編,《鄱陽湖:水文.生物.沉積.濕地.開發整治》,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7。
安作璋主編,《中國運河文化史》上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1990。
艾沖著,《唐代都督府研究:兼論總管府.都督府.節度司之關係》,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5。
牟發松,《唐代長江中游的經濟與社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
辛德勇,《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
何劍明,《沉浮:一江春水──李氏南唐國史論稿》,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吳宗國編著,《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吳松弟,《中國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吳修安,《福建早期發展之研究──沿海與內陸的地域差異》,新北:稻鄉出版社,2009。
吳晶著,《永嘉四靈: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吳錚強,《科舉理學化:均田制崩潰以來的君民整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與族群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new window
杜正勝著,《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余敏輝,《歐陽修文獻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李之亮,《宋兩江郡守替易考》,成都:巴蜀書社,2001。
李仁生、丁功誼著,《周必大年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李定廣繫年校箋,《羅隱集繫年校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李伯重,《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李震著,《曾鞏年譜》,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
姜加虎、竇鴻身、蘇守德編著,《江淮中下游淡水湖群》,武漢:長江出版社,2009。
林承坤,《泥沙與河流地貌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周兆望,《江西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周宏偉,《長江流域森林變遷與水土流失》,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青山定雄,《唐宋時代の交通と地誌地圖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69。
東英壽著;王振宇、李莉等譯,《復古與創新:歐陽修散文與古文復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俞鹿年,《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5卷:隋唐五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段雙喜著,《唐末五代江南西道詩歌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席龍飛,《中國造船通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荒木敏一,《宋代科挙制度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69。
梁庚堯,《南宋鹽榷》,臺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陳金鳳,《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陳偉明,《全方位與多功能:歷史時期嶺南交通地理的演變發展》,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陳煥鏞、黃成就主編,《中國植物志(第22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陳連慶,《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秦漢魏晉南北朝少數民族姓氏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陶敏、李一飛、傅璇琮,《新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中唐卷》,沈陽:遼海出版社,2012。
張本主編,《鄱陽湖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張宏達主編,《中國植物志(第35卷第2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張春生、劉忠保著,《現代河湖沉積與模擬實驗》,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張修桂,《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張劍光,《唐五代江南工商業布局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張國淦編著,《中國古方志考》,北京:中華書局,1962。
張錦鵬,《南宋交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曹家齊,《唐宋時期南方地區交通研究》,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許懷林,《江西通史.北宋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許懷林,《江西通史.南宋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岡田宏二著,《中國華南民族社會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8。
斯波義信著;方健、何忠禮譯,《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馮爾康等編著,《中國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馮劍輝,《徽州家譜宗族史敘事衝突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
游修齡主編,《中國農業通史(原始社會卷)》,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彭適凡著,《江西通史(先秦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黃玫茵,《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臺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new window
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6。
葛金芳,《中國經濟通史.第五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鄒逸麟、張修桂主編,《中國歷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鄒錦良,《周必大生平與思想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嶽麓出版社,1996。
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廖幼華,《歷史地理學的應用: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探討》,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
滿志敏著,《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管志榮等編寫,《江西公路史(第1冊:古代道路、近代公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裴安平、熊建華,《長江流域的稻作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潘吉星著,《中國造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劉新光,《唐宋時期“江南西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黎傳紀、易平著,《江西方志通考》,合肥:黃山書社,1998。
蔣維錟編著,《蔡襄年譜》,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
蕭東海著,《楊萬里年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儲仲君撰,《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薛政超,《唐宋湖南移民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韓茂莉著,《中國歷史農業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藍勇,《古代交通生態研究與實地考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魏嵩山、蕭華忠著,《鄱陽湖流域開發探源》,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序言.總目.第一卷)》,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三卷:秦嶺仇池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
嚴耕望遺著;李啟文整理,《唐代交通圖考(第六卷:河南淮南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顧立誠,《走向南方──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臺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4。new window
顧建國,《張九齡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英文專書
Gerritsen, Anne, Ji''an Literati and the Local in Song-Yuan-Ming China, Boston: Brill, 2007.
Hymes, Robert,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i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3.當代地方志
《江西省自然地理志》編纂委員會編,《江西省自然地理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九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九江市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
南昌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南昌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江西省贛州地區志編纂委員會編,《贛州地區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4。
上高縣史志編纂委員會編,《上高縣志》,海口:南海出版社,1990。
清江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清江縣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新淦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新淦縣志》,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0。
泰和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泰和縣志》,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江西省安福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安福縣志》,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
遂川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遂川縣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餘干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餘干縣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
臨川縣志編纂委員會編,《臨川縣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金溪縣人民政府主修,《金溪縣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江西省贛縣志編纂委員會編,《贛縣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
于都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于都縣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
瑞金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瑞金縣志》,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4.地圖集
《江西省地圖集》編纂委員會編,《江西省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8。
丁文江等編纂,《中國分省新圖》,上海:申報館,1948戰後訂正第五版。
中國史地圖表編纂社,《中國地理教科圖(地形版)》,上海:亞光輿地學社,1948增訂五版。
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戰國─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湖北省地圖集編纂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地圖集》,武漢:湖北省地圖集編纂委員會,1965。

5.中、日文論文
Hans Bielenstein著;周振鶴譯,〈唐末以前福建的開發〉,《歷史地理》第5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大沢正昭,〈宋代「河谷平野」地域の農業経営について──江西・撫州の場合〉,《上智史学》,34(1989.11)。
小林義廣,〈欧陽脩における族譜編纂的意義〉,《名古屋大学東洋史研究報告》,6(1980)。
小林義廣,〈宋代吉州の欧陽氏一族について〉,《東海大学紀要・文学部》,64(1995)。
小林義廣,〈北宋中期における宗族の再認識について〉,《東海大学紀要・文学部》,68(1997)。
小林義廣,〈欧陽脩の後半生と宗族〉,《東海大学紀要・文学部》,70(1998)。
小林義廣,〈宋代吉州の胡氏一族について──胡銓を中心にして〉,《名古屋大学東洋史研究報告》,34(2010)。
小林義廣,〈宋代吉州の周氏一族について──周必大を中心として〉,《東海大学紀要・文学部》,94(2010)。
小林義廣,〈南宋晩期吉州の士人における地域社会と宗族──欧陽守道を例にして〉,《名古屋大学東洋史研究報告》,36(2012)。
川本芳昭,〈六朝における蛮の理解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山越・蛮漢融合の問題を中心として見た〉,《史學雜誌》,95:8(東京,1986.8)。
中原健二,〈權德輿年譜初稿〉,《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年第4期。
王上海、李國利,〈試析南昌青云譜梅湖東晉紀年墓銘文磚〉,《文物》,2008:12(北京:2008.12)。
王元林,〈贛水上源各河流名實考〉,《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新探索與新動向:慶賀朱士光教授七十華秩暨榮休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王開發,〈南昌西山洗藥湖泥炭的孢粉分析〉,《植物學報(英文版)》,1974年第1期。
王開發等,〈上海地區全新世植被演替與古人類活動相互關係研究〉,《歷史地理》第14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王雲飛、朱海虹、鄭長蘇、蘇守德、楊留法,〈鄱陽湖盆地第四紀沉積及湖泊形成〉,《中國第四紀冰川冰緣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王顏、杜文玉,〈五代十國時期南北水路交通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3:3(西安:2008.7)。
王德毅,〈宋代的新喻劉氏家族世系和家學〉,《中華譜牒研究》,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2001)。
王隨繼,〈贛江入湖三角洲上的網狀河流體系研究〉,《地理科學》,22:2(2002.4)。
日野開三郎,〈五代の南北中国陸上通路について〉,《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学論集(第12卷:行政と財政)》,東京:三一書房,1989。
中川学,〈唐末梁初華南の客戸と客家盧氏〉,《社會經濟史學》,33:5(1967.12)。
毛漢光,〈中古統治階層之社會成分〉,收入氏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
史念海,〈隋唐時期的交通與都會〉,《唐史論叢》第6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
伊藤宏明,〈唐末五代期における江西地域の在地勢力について〉,收入川勝義雄、礪波護編,《中國貴族制社會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7。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西修水山背地區考古調查與試掘〉,《考古》,1962年第7期。
江西省博物館,〈江西南昌晉墓〉,《考古》,1974:6(北京:1974.12)。
池田溫,〈唐朝氏族志研究-關於《敦煌名族志》殘卷〉,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卷.六朝隋唐》,北京:中華書局,1992。
朱祖德,〈唐五代江西地區的經濟發展〉,《淡江史學》,19(2008.9)。new window
朱海虹、鄭長蘇、楊留法等,〈鄱陽湖的形成演變與現代三角洲沉積〉,《地理文集(第二集)》,南京: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1980。
朱海虹、蘇守德、王雲飛、鄭長蘇、楊留法,〈鄱陽湖的成因、演變及其三角洲沉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集刊》,第1號(1983.12)。
朱海虹、鄭長蘇、楊留法、王雲飛、蘇守德,〈鄱陽湖三角洲沉積相的初步研究〉,《沉積學和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羊向東等,〈龍感湖鑽孔揭示的末次盛冰期以來的環境演化〉,《湖泊科學》14:2(2002.06)。
余家棟,〈江西撫州鎮發現東晉墓〉,《考古》,1966:1(北京:1966.2)。
余蔚,〈宋代的財政督理型准政區及其行政組織〉,《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3(西安:2005.7)。
佐竹靖彥,〈唐宋変革期における江南東西路の土地所有と土地政策──義門の成長を手がかりに〉,《東洋史研究》,31:4(1973.3)。
佐竹靖彥,〈宋代贛州事情素描〉,收入《唐宋變革の地域研究》,東京:同朋舍,1990。
何忠禮,〈北宋擴大科舉取士的原因及與冗官冗吏的關係〉,《宋史研究集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何海燕,〈韓愈左遷潮州刺史及返京路線考──兼論唐代嶺南與內陸的交通〉,《歷史地理(第14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李梅訓,〈司馬貞生平著述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8:1(合肥:2000.02)。
李學勇,〈楓樹與楓香辨正〉,《中華林學季刊》18:3(臺北:1985)。
杜文玉,〈唐五代時期江西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江西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
杜文玉,〈五代十國時期的陸路交通路線〉,《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記憶及其展望》,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吳昌葉,〈王琳附齊與陳霸先立國——兼論梁陳之際江南土豪的興起〉,《許昌學院學報》,28:3(許昌,2009.5)。
吳修安,〈唐宋時期浦城交通路線考〉,《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new window
吳艷宏、羊向東、朱海虹,〈鄱陽湖湖口地區4500年來孢粉組合及古氣候變遷〉,《湖泊科學》,9:1(1997.3)。
吳艷宏、項亮、王蘇民、蔣雪中,〈鄱陽湖2000年來的環境演化〉,《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1(1999.2)。
吳艷宏,〈鄱陽湖湖口地區4500年來環境變遷〉,《湖泊科學》,11:1(1999.3)。
吳艷宏,〈梅家洲形成、演化及其對鄱陽湖的影響〉,《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0:1(2001.1)。
宋三平、張濤,〈論兩宋江西地區的交通及其影響〉,《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0:6(南昌:2009.11)。
安田二郎,〈「晉安王子勛の叛亂」について─南朝門閥貴族体制と豪族土豪─〉,《東洋史研究》,25:4(京都:1967.3)。後改名〈晋安王劉子勛の反乱と豪族.土豪層〉,收入氏著,《六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3。
安志敏,〈中國史前的農業〉,《考古學報》,1988:4(北京:1988.10)。
林汀水,〈對福建古代交通道路變遷的幾點看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1期。
林汀水,〈福建古代陸路交通幹道的開辟與變化〉,《歷史地理(第21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林英、廖楨,〈江西森林的歷史變遷〉,《江西大學學報(自科版)》,1982年1期。
東英壽,〈歐陽脩の『居士集』編纂の意圖〉,《中國文學論集》,17(東京:1988.12)。
東晉次,〈後漢的選舉與地方社會〉,收入《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周宏偉,〈長江流域森林變遷的歷史考察〉,《中國農史》,18:4(南京:1999.12)。
周振華,〈鄡陽城址初步考察〉,《南方文物》,1983年第1期。
周振鶴,〈唐代安史之亂和北方人民的南遷〉,收入氏著,《學臘十九》,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原刊《中華文史論叢》,1987年第2、3期合刊。
青山定雄,〈五代宋における江西の新興官僚〉,收入《和田博士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大日本雄辨會講談社,1951。
青山忠雄,〈宋代における江西出身の高官の婚姻関係〉,《聖心女子大学論叢》,29(1967.6)。
青木敦,〈宋元江西撫州におけるある一族の生存戦略〉,《宋-明宗族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5。
孟彥弘,〈《中國移民史》的史料及史實問題〉,《歷史研究》,2001年第3期。
胡守為,〈《後漢書.欒巴傳》與《神仙傳.欒巴傳》〉,《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2:3(2012)。
胡如雷,〈隋唐之際的林士弘起義考釋〉,《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4(石家莊,1994.12)。
胡曉軍,〈掀起西漢列侯的面紗──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紀實〉,《光明日報》2015年11月5日第6版。
姜勇彪、郭福生、胡中華、劉林清、吳志春,〈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特徵及其景觀類型〉,《山地學報》28:4(2010.07)。
姜勇彪、郭福生、胡中華、吳智勇、張策,〈江西信江盆地紅層及其地貌發育研究〉,《資源調查與環境》31:4(2010)。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合肥:安徽大學,2000。
涂瑞霞,〈六朝時期江西地區叛亂史研究概述〉,《江西社會科學》,2002:4(南昌:2002.4)。
馬振興、蔣玉珍、魏源、李均輝、李長安,〈鄱陽湖組(第四系)的修訂及特徵〉,《地層學雜志》,27:3(2003.7)。
馬振興,〈鄱陽湖全新世沉積記錄與古氣候研究〉,《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論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
馬振興、黃俊華、魏源、李均輝、胡超涌,〈鄱陽湖沉積物近8ka來有機質碳同位素記錄及其古氣候變化特徵〉,《地球化學》,33:3(2004.5)。
秦光杰、彭適凡,〈江西清江洋湖晉墓和南朝墓〉,《考古》,1965:4(北京:1965.7)。
淺見洋二,〈黃庭堅詩注的形成與黃㽦《山谷年譜》──以真跡及石刻的利用為中心〉,《第六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2011。
梁洪生,〈考古資料中的唐以前江西姓氏考察〉,《南方文物》,1991年第2期。
梁洪生,〈唐以前江西地方姓望考〉,《歷史地理(第10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梁庚堯,〈宋代太湖平原農業生產問題再檢討〉,《臺大文史哲學報》,54(臺北:2001.5)。new window
彭適凡,〈試論山背文化〉,《考古》,1982年第1期。
陳代光,〈論歷史時期嶺南地區交通發展的特徵〉,《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3期。
陳可畏,〈東越山越的來源和發展〉,《歷史論叢》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64。
陳沅遠,〈唐代驛制考〉,《史學年報》,1:5(1933.8)。
陳柏泉,〈江西清江南朝墓〉,《考古》,1962:4(北京:1962.7)。
陳柏泉,〈江西地區歷史時期的森林〉,《農業考古》,1985年2期。
陳偉明,〈唐五代嶺南道交通路線述略〉,《學術研究》,1987年第1期。
陳偉明,〈宋代嶺南交通路線變化考略〉,《學術研究》,1989年第3期。
陳業新,〈長江中游地區距今10000-1800年間氣候狀況研究〉,《歷史時期長江中游地區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專題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陳橋驛,〈回憶《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的編寫〉,《中國地理學90年發展回憶錄》,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郭鋒,〈郡望向姓望轉化與士族政治社會運動的終結-以清河張氏成為同姓共望為例〉,《中國社會歷史評論》,3(北京,2001.6)。
郭鋒,〈晉唐士族的郡望與士族等級判定標準〉,收入氏著,《唐史與敦煌文獻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張春生、陳慶松,〈全新世鄱陽湖沉積環境及沉積特徵〉,《江漢石油學院學報》,1996年1期。
張春生、劉忠保著,〈鄱陽湖贛江三角洲的沉積環境及沉積特徵〉,《現代河湖沉積與模擬實驗》,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張弛,〈江西萬年早期陶器和稻屬植硅石遺存〉,《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曹家齊,〈唐宋地志所記“四至八到”為道路里程考證〉,《中國典籍與文化》,39(北京:2001.12)。
章義和,〈梁陳之際統治階層的變動及陳朝政權的支撐力問題〉,收入氏著,《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連瑞枝,〈記憶與遺忘:雲南大理趙氏族譜的南京論述〉,收入《明清以來雲貴高原的環境與社會》,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許懷林,〈唐末五代時期江右豪杰的浮沉與影響〉,《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4(南昌:2003.7)。
許懷林,〈鄱陽洪氏家族的升騰與殞落〉,《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1(1999.2)。
許懷林,〈筠州劉氏——冰清玉剛的家族〉,《宋代文化研究(第17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傅冬根,〈清江山前東吳墓〉,《南方文物》,1986:2(1986.6)。
斯波義信,〈江西宜春の李渠(八〇九──一八七一)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36:3(1977.12)。
華林甫,〈唐代兩浙驛路考〉,《浙江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杭州:1999.9)
童國榜等,〈龍感湖地區近3000年來的植被及其氣候定量重建〉,《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7:2(1997.05)。
黃寶華、劉富軍、郭福生、鄒水根、鄒有泉,〈江西貴溪象山丹霞地貌景觀与景觀保護〉,《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3(2013.09)。
曾昭璇、黃少敏,〈中國東南部紅層地貌〉,《華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78年第1期。
雷裕江、姚奉禧,〈鄱陽湖贛江河口平原表層沉積物的粒度特徵及其環境意義初探〉,《科技論文選編(1985 總第8期)》,南昌:江西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大隊,1985。
楊天保,〈從“能吏”到“進士”——臨川王氏一段家族史隱匿之因的社會學解讀及其意義〉,《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3期。
葛劍雄,〈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復旦學報》1995:3(上海,1995.7)。
榎本あゆち,〈梁末陳初の諸集団について──陳覇先軍団を中心として〉,《名古屋大学東洋史研究報告》,8(1982.12)。
榎本あゆち,〈東晋・南朝の民衆運動と水上交通──南康の営民と鵃□船の越人──〉,收入吉尾寬編,《民衆反乱と中華世界:新しい中国史像の構築に向けて》,東京:汲古書院,2012。
趙德林,〈南昌火車站東晉墓葬群發掘簡報〉,《文物》,2001:2(北京:2001.1)。
蔡良軍,〈唐宋嶺南聯系內地交通路線的變遷與該地區經濟重心的轉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3期。
劉起釪,〈《禹貢》寫成年代與九州來源諸問題探研〉,《九州》第3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劉希為,〈六朝江南交通發展的新態勢及其特點〉,《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1期。
劉益輝、鄧必榮,〈贛江下游河道變遷及對環境的影響〉,《東華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2期。
蕭華忠,〈江西古代陸路交通的開辟與發展〉,《歷史地理(第13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蕭璠,〈漢宋間文獻所見古代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1(1993)。new window
賴斯清,〈贛縣發現南朝宋墓〉,《江西歷史文物(南方文物)》,1989:1(南昌:1989.03)。
謝振東、范淑賢,〈江西九江ZK08鑽孔孢粉記錄及其反映的古環境信息〉,《地質通報》,24:2(2005.2)
謝振東、馮紹輝、黃文虹、羅音、馮昌和、馬振興,〈江西鄱陽湖區ZK01鑽孔孢粉記錄及其古環境信息〉,《資源調查與環境》,27:1(2006)。
薛政超,〈《中國移民史》唐宋湖南移民實例考校〉,《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3:4(西安:2008.10)。
薛翹、劉勁峰、黃慶良,〈贛縣儲潭發現南朝宋墓〉,《江西歷史文物(南方文物)》,1987:2(南昌:1987.06)。
瞿文川等,〈龍感湖地區近3000年來的氣候環境變遷〉,《湖泊科學》10:2(1998.6)。
魏斌,〈東晉尋陽陶氏家族的變遷〉,《中國史研究》,2002:4(北京:2002.12)。
魏斌,〈南朝前期豫章郡的豪族——圍繞胡、鄧二氏為中心的考察〉,《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9(武漢:2002)
魏斌,〈宮亭廟傳說:中古早期廬山的信仰空間〉,《歷史研究》,2010年第2期。
譚其驤、張修桂,〈鄱陽湖演變的歷史過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2期。
譚其驤,〈浙江省歷代行政區域--兼論浙江各地區的開發過程〉,《長水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蘇守德,〈鄱陽湖的形成與歷史演變〉(1980)。
蘇守德,〈鄱陽湖成因與演變的歷史論證〉,《湖泊科學》,4:1(1992.1)。
蘇基朗,〈宋代泉州陸路交通研究之二──南劍州通衢州、處州、信州、建昌軍及虔州驛道考〉,收入氏著《唐宋時代閩南泉州史地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1。
嚴耕望,〈唐代國內交通與都市〉,《大陸雜誌》8:4(臺北:1954.2)。
嚴耕望,〈唐代方鎮使府僚佐考〉,收入氏著,《唐史研究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
嚴耕望,〈中古時代幾部重要地理書 第二講:元和郡縣志與寰宇記〉,《漢學研究通訊》,4:4(臺北:1985.12)。new window
嚴耕望,〈我撰唐代交通圖考的動機與經驗〉,《興大歷史學報》,3(臺中:1993)。new window

6.英文論文
Ebrey, Patricia, “Surnames and Han Chinese Identity,” in Melissa J. Brown ed., Negotiating Ethnicities in China and Taiwan ,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ion Press, 1996.

7.學位論文
江瑋平,《唐末五代長江流域下游的在地政治──淮、浙、江西區域的比較研究》,臺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何晉勳,《宋代地方士大夫家族勢力的構成──以鄱陽湖地區為例》,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李春梅,《臨江三孔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古籍所碩士論文,2002。
黃庭碩,《唐宋之際的東南士人與政治──以楊吳、南唐為中心》,臺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
薛政超,《唐宋時期的湖南移民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6。

8.網路資源
China Historical GIS,Gazetteer Search Engine http://www.fas.harvard.edu/~chgis/
Google Map https://www.google.com.tw/maps/
中央研究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系統 http://sinocal.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中國方志庫 140.112.113.16
中國基本古籍庫 antique.lib.ntu.edu.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