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教師羽球運動社團社會網絡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
書刊名:嘉大體育健康休閒
作者:胡喨涵牟鍾福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3:2
頁次:頁11-22
主題關鍵詞:社會網絡參與動機持續參與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9
  • 點閱點閱:118
人與人的互動之間有不同的親疏遠近、也存在著不同的社會網絡關係。社會網絡會對個體在從事休閒運動時產生影響。本研究目的在瞭解教師羽球運動社團社會網絡的結構面與探究社會網絡與休閒運動參與之間的關係。本研究運用文獻分析法歸納整理社會網絡與休閒運動參與的相關理論作為學理基礎,再運用深度訪法針對教師羽球運動社團的五名成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研究發現:一、教師羽球運動社團社會網絡的結構面,其大小沒有固定,中心性高的人是社團的關鍵人物,成員彼此的雙向連結多而有較高的對稱性,雖然連絡頻率、強度較低,但因學校環境使成員正式網絡與非正式網絡重疊性高,而造成密度較高的網絡關係與穩定的持久性。二、教師羽球運動社團的成員皆為各科老師與行政人員,其社會網絡功能不僅搭起了教職員工友誼的橋梁,更加速新進教師認識學校老師以及適應環境,進而認同學校、認同社團,凝聚學校教職員工間的向心力,也對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與持續參與產生影響。
期刊論文
1.周財勝、陳志豪(20041100)。淺談羽球生命線之探討。東師體育,11,30-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慧儀(2004)。社會網絡理論之探討。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7,25-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rass, D. J.(1995)。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o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13(1),39-79。  new window
4.蔡培村(19920700)。教師休閒生活的價值與規劃。教育實習輔導通訊,3,16-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火燦、劉淑寧(20020900)。從社會網絡理論探討員工知識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3),101-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程紹同(19940300)。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季刊,7(4)=28,25-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Freeman, Linton C.(1978)。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Social Networks,1(3),215-239。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尤鼎傑(2013)。武術散打學員參與動機、休閒滿意度與持續參與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志忠。花蓮縣羽球運動參與者運動傷害認知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志誠(2012)。竹風木球隊成員社會網絡及休閒參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上弘(2011)。羽球參與者之社會網絡與休閒行為--以桃園縣基層教師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怡穎(2011)。社會網絡與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羽球自發性運動社團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順評(2009)。以社會網絡分析法探討虛擬社群之反應結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昭吟(2010)。誰再傳染?多重性抗藥結核病之社會網絡分析--以花東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哲生(2004)。大台北地區網球運動消費者行為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俊一(2008)。探索老年人的運動休閒經驗--社會網絡取向的質性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榮德(2004)。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的形成與影響:社會資本觀點(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鳳齡(2005)。身心障礙者社會網絡與生活狀況之研究--以台中縣身心障礙者為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俊忠(2005)。健康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市:易利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Donelson, R. F.(1990)。Group formation. Group Dynamics。California:Pacific Grove。  new window
3.Degenne, A.、Forse, M.(1999)。Introducing social network。Thousand Oaks, CA:Sage。  new window
4.Stebbins, R. A.(2008)。Serious leisvre: A perspective for our time。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new window
5.葉日武(1997)。行銷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勇美、郭文雄(1984)。都市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Maxwell, Joseph A.、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盧俊宏(2000)。運動依附。運動心理學。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