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原住民成人學習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
作者:陳銘村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Ming-Tsu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富順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原住民成人學習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學習動機aboriginal adult learnerssocial supportself-efficacylearning motiv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4
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成人學習者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的關係。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選擇四所分佈在北部、中部、南部與東部的技職院校,原住民就讀技職院校回流教育者為研究對象,採用分層比率隨機抽樣,共抽取有效樣本390人;研究工具為「原住民成人學習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調查問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社會支持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及「學習動機量表」等四部分,問卷資料經進行統計分析後,獲得以下九項結論:
一、原住民成人學習者的社會支持良好,且以情感支持層面較高。
二、原住民成人學習者的社會支持與婚姻狀況有關,而與性別、年齡及職業等無關。
三、原住民成人學習者的自我效能尚屬良好。
四、原住民成人學習者的自我效能與性別、年齡有關,而與職業、婚姻狀況情形無關。
五、原住民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屬於中高程度。
六、原住民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與性別、年齡有關,而與職業及婚姻狀況無關。
七、原住民成人學習者的社會支持與學習動機具有正相關。
八、原住民成人學習者的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有正相關。
九、原住民成人學習者背景變項、社會支持及自我效能對學習動機具有預測力,且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原住民成人學習者之建議
(一)原住民成人學習者宜積極獲致社會支持,提升自我效能,以增強學習動機。
(二)增進未婚者的社會支持,以增強學習動機。
(三)擴充女性及年齡較輕者的人際網絡,以提升自我效能。
(四)增強女性及年齡較輕者的自我效能,以提高學習動機。
二、對政府及辦理學校之建議
(一)政府應在政策上多提供原住民學習者的社會支持,激發其學習動機。
(二)學校宜激發原住民成人學習正向心理,提升學習動機。
(三)學校可以從教學活動中增強學習者的自我效能。
(四)學校宜多給予學習者學習上的方便,以提升學習動機。
(五)學校應主動提供社會支持的訊息與資源。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將原住民教育與原住民教育機構的教學者納為研究對象。
(二)增加研究變項。
(三)增加開放式題型,以便更了解受試者的想法和意見。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al support, self-efficacy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of aboriginal adult learner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s adopted in the study. The participants are 390 aboriginal adult learners enter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chools for recurrent education in Northern, Southern, Central and Eastern Taiwan; The research tool is <The Social Support, Self-efficacy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Questionnaire for Aboriginal Adult Learner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includ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Social Support Scale”, “Self-efficacy Scale”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After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 data is performed, we obtain the nin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Aboriginal adult learners receive high-level of social support, especial in emotional support.
2. Degree of social support of aboriginal adult learner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ir marital status instead of variables including gender, ages and occupation.
3. Aboriginal adult learners have a fair level of self-efficacy.
4. Degree of self-efficacy of aboriginal adult learners is related to gender and age instead of occupation and marital status.
5. Aboriginal adult learners reach upper intermediate level of learning motivation.
6. Degree of learning motivation of aboriginal adult learners is related to gender and age instead of occupation and marital status.
7. Social support of aboriginal adult learners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learning motivation.
8. Self-efficacy of aboriginal adult learners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learning motivation.
9. Aboriginal adult learn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have predictive power to learning motivation, besides, self-efficacy functions as a mediator.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I. Suggestions for aboriginal adult learners
(I) Aboriginal adult learners are advised to actively obtain social support and facilitate self-efficacy to strengthen learning motivation.
(II) Gain the social support of the unmarried to strengthen learning motivation.
(III) Extend the interpersonal network of female and younger individuals to facilitate self-efficacy.
(IV) Strengthen the self-efficacy of female and younger individuals to heighten learning motivation.
II. Suggestion for government authorities and undertaking schools
(I) Government authorities should provide more of social support to aboriginal learners to inspire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II) Schools are advised to inspire aboriginal adults to learn positive think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motivation.
(III) Schools can strengthen learners’ self-efficacy through learning activities.
(IV) Schools are advised to provide more of learning convenience to learners to facilitate learning motivation.
(V)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III.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I) Incorporate instructors in Aboriginal education and aboriginal education institutes in research subjects.
(II) Add research variables.
(III) Add open-ended question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s’ thoughts and opinions.
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16)。105年第7週內政統計通報(104年底原住民
人口概況)。2016年3月2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10299。
文崇一、李亦園、楊國樞(主編) (1978)。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
論文集。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方紫薇(2008)。大一學生網路上不同來源之社會支持、網路沉迷及
孤寂感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2),139-168。
王子芸(2015)。兼任行政職務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自
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台北市。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七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new window
王秀紅(2003)。社會支持與健康的相關性。國科會生命科學簡訊,
17(4)。
王俊傑(2011)。台灣國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閱讀策略及英語閱
讀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王姿雅(2014)。教師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南市。
王美華(2007)。新臺灣之子的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王素蘭(2006)。退休人員擔任志工者之社會支持、生活適應對參與
志願服務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市。
王曉玲(2007) 。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英語學習動機關係(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石宜明(2010)。自我效能與工作壓力對學習動機之影響-以台中市國
際觀光旅館全職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
學,台中市。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江彥陵(2007)。大學生親密關係中依附類型、衝突因應與關係適應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何志宏(2008)。臺北市社區大學休閒運動社團學員學習動機與繼續進
修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市。
何明奇(2015)。私立高職教師自我效能與學生學習成效關聯性之研
究—以L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市。
何麗君(2005)。國中學生自我效能、集體效能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余安邦、楊國樞(1991)。成就動機本土化的省思。載於楊中芳、高new window
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201-290)。臺
北:遠流。
余采瑄(2011)。成人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高級中等進
修學校第二專長教育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
際大學,南投縣。

吳友欽、李嵩義(2012)。高雄市國中小補校高齡學習者社會支持與new window
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4(1),1-28。
吳玉萍(2012)。探討證券業顧客關係驅動因子對滿意度、信任及忠
誠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吳事勳(2007)。漢原族群國小學童在科學學習動機及科學學習興趣
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孟錞(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
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宜寧(1996)。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之探討
-以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芷儀(2005)。從學習自我效能探討學業冒險取向與學習失敗容忍力
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北市國中生之國文及數學科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吳慎慎(1989)。台北市婦女團體成員參與動機及其相關因素(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new window
39,59-78。
吳鴻松(2009)。科技大學成人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
究─以南部某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呂孟育、黃財蔚(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在網路遊戲與學習上的自
我效能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3,43-61。
呂寶靜(2000)。老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new window
刊,4(2),43–89。
宋亦璋(2013)。高屏地區華語文師資培訓班與華語文教學碩士班學生
學習動機比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屏東市。
巫博瀚、陸偉明、賴英娟(2011)。所知覺的學習環境對學業情緒之
影響:線性 混合模式在叢集資料之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34
(1),29-54。
李玉惠(1998)。國小女性校長的工作壓力與社會需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再發(2003)。高雄縣市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社會支持與生活
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佩玲(2009)。兒少保社工員的自我效能、角色壓力與專業承諾間相
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李依芹(2010)。護理之家老人的社會支持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中山醫學大學,台中市。
李函穎(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型態、自我效能、自我調整學習
策略與課業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咏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遠流。
李宛純(2007)。單親婦女社會支持與繼續學習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旻樺(2002)。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
課業學習動機調整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秉勳(2013)。地方政府員工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對於數位學習網站的
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嘉義縣政府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金治(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
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雅莉、李隆盛(2015)。公務人員自我效能在成就動機與自我調控學new window
習之間的中介效果。教育政策論壇,18(2),125-155。
李嵩義(2007)高齡學習者學習偏好、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new window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靜如(2007)。大學生的成人依附、社交能力、社會支持、寂寞與
憂鬱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李鴻怡(2008)。中高齡成人自我導向學習、家庭支持與網路自我效
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
市。
杜玉禎(1996)。老人的生活壓力因應之道—尋求社會支持網路。老
人教育,9,42-49。
汪美香,楊棠堯,吳朝森(2006),資訊系統開發團隊成員之自我效
能、團隊互動與團隊信任對團隊效能之影響:知識分享之中介效
果。臺大管理論叢。16(2),73-99。

沈雯(2002)。國小教師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焦慮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沈桂枝(2001)。活動型老人之社區參與行為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周玉慧、楊文山、莊義利(1998)。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
心健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2),227-265。
周淑蕙(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自我效能關係
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尚真(2009)。高齡學習者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研究-以高雄市長青
學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屈寧英(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
性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岳修平,劉伊霖(2005)。自我效能對成人學習動機及表現之影響。
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8,25-32。
林己文(201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習表現之研究—
以苗栗縣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
學,新竹市。
林志哲(2007)。發現復原力:一個來自心理脈絡的觀點。輔導季刊,new window
43(1),1-8。
林佳蓉(2002)。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之質性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彥宏(2009)。民間社工員之增強權能感、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倖年(2015)。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學習動機及其學習滿意度之研
究—以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研究所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林敬豐(2010)。社會支持、知覺自由對志工參與組織承諾與參與利
益之研究- 以福智文教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瑞基(2004)。國小資優生背景變項、手足關係與學習動機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鉦棽、蕭淑月 (2005)。社會支持、信任、關係品質與組織知識分
享行為之關係研究。商管科技季刊,6(3),373-400。
林慧真(2004)。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期望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曉齡(2009)。高齡志工社會支持與服務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瓊玲(2004)。參與社會團體之成人的工作投入、社會支持與生活
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
雄市。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皓偉(2014)。桃園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教學效能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侯玫如、程炳林(2004)。國中生多重目標導向與其自我調整學習的new window
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5(3),221-248。

凃政宏(2010)。消防人員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焦慮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施淑慎、曾瓊慧、蔡雅如(2007)。國小學童之成就目標、動機與情
感中介歷程 以及學業成就間路徑模式之檢驗。測驗學刊,54
(1),31-57。
柯嘉甄(2003)。國小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覺知與學生的目標導向、
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
學院,屏東市。
胡幼慧(1991)。兩性與老人照顧:人口政策相關的議題。人口政策new window
的檢討與展望論文集。台北:人口學會。
范家敏(2005)。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使用行為與電腦態
度、電腦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
大學,台東市。
洪欣怡(2015)。國中特教教師社會支持及衝突管理對工作幸福感影
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洪玲茹(2002)。社教機構員工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
之研究-以高雄市公立社教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洪福源 (2008)。高中教師與學生自我效能、集體效能及相關因素之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洪蘭(1997)。Henry Gleitman著。心理學(Psychology)。台北:遠流。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103年第三季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報告。
2015年9月20日,取自
http://www.apc.gov.tw/portal/getfile?source=2D838540F5D6F659FAFB9859EF31AC3B381A272F479D65D98D902DFAAFC2E1547CB4856A6F47868146BB2F12BE9BA8C1C27AD72AACC001793B91B9DF71659F0C&filename=B6A19537D7E3D01782D675AECDF0F94F0F4EF9B4FBB5D3ECE0E4B360ED17C48A02D1DE3DCEB210BC。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102 學年度。2015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apc.gov.tw/portal/getfile?source=2D838540F5D6F659FAFB9859EF31AC3B381A272F479D65D98D902DFAAFC2E15428FFC60FB190448B1E8A1A1B08A45FF895581B48D3350F733B91B9DF71659F0C&filename=C05EBDC67FF8E7ACF69BCAB70828FD05B8DFCDDB4A83A161A67867E185BD4828BE5108E160DE0922。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103學年度。2015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apc.gov.tw/portal/getfile?source=2D838540F5D6F659FAFB9859EF31AC3B381A272F479D65D98D902DFAAFC2E154C66E31FB93C2080AA75D46AA874D6517C100CFDF4FCC369D3B91B9DF71659F0C&filename=F4021DF5686820E9F69BCAB70828FD05B8DFCDDB4A83A161DED287A79D6A5A87F574F6C7ABCA56EFC3C2D43448AB0C7696F43B79994163F8。
唐本鈺(2002)。中學生知覺的社會支持與學習動機關係的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山東師範大學,山東省。

唐建雄(2005)。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夏天倫(2004)。我國碩士在職專班回流教育成效之調查研究-研究生
學習動機、參與障礙及學習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徐明芝(2015)。學習回饋形式與品質對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
調整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新北市。
徐珮瑜(2005)。影響大學生親密關係分手調適因素之研究-以北部地
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靜芳(2003)。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時令瑤(2014)。中高齡學習動機與學習風格關係之研究」,採用問卷
調查法,以非營利組織的中高齡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
大學,嘉義縣。
翁碧慧(2002)。學習動機與社會支持對國立台東師範學校在職進修
研究生學習困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師範學
院,台東市。
張木雄(2008)。台中縣市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動機、自我評估對升
學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
市。
張俊一(2008)。探索老年人的運動休閒經驗-社會網絡取向的質性new window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
華。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
華。
張春興(2012)。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美雲、林宏熾 (2007)。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社會支持與賦權增能之new window
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6,55-84。
張淑婷(2014)。探討原住民老人希望感、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相關
-以社會支持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
健康大學:台北市。
張章淮(2013)。臺北市大安區高齡者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博文 (2015) 。成人學習者學習動機與學習偏好關係之研究--以雲
林縣社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縣。
張皓(2014)。國中實施自行車教育之學習動機、滿意度與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雅芬(2005)。精神科護理人員自我效能與自覺職業危害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高雄市。
張雅棚(2008)。員工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習動機與訓練成效之關
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張毓凌(2005)。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以台北縣市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北市。
張瑞村(1994) 。高級職業進修補習學校學生學習技巧與學業成績之new window
關係,教育心理學研究,17,233-262。
張憲卿、程炳林(2010)。成敗情境對行動與狀態導向者負向情感、
自我效能 與工作記憶容量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1(3) ,
605-633。
張曉謹(2011) 漁業資源保育種子教師研習營學員學習動機、學習滿
意度及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
學,基隆市。
教育部統計處(2015)。103 學年原住民教育概況分析。2015年9月
16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3native.pdf。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教育學刊,14,new window
155-192。
章宏智、李佩樺(2007)。國小學童社會支持因素對運動價值觀之影new window
響-以公館國小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192-204。
莊媜夙(1999)。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連性研究-以資訊
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桃
園縣。
莊富閔(2003)。影響技職院校學生電腦知識之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
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許卉蘋(2014)。高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教師集體
效能感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許玉玫(2010)。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情緒智力與
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許有雲、趙必華(2008)。中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對社會支持和生存質
量的中介作用評介。中國學校衛生,29(6),541-534。
許惠評(2005)。高中職餐飲管理科女性教師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
及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台北市。
許瀚文(2013)。國中學生在理化科之學習動機、學習策略 與求助行
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郭美貝(2011)。美容系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
研究-以嘉義某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嘉義縣。
郭哲君(2010)。體育志工社會支持、工作滿意對幸福感之影響研究-
以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郭庭妏(2014)。成人音樂學習動機及繼續學習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
社教機構音樂研習班學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台北市。
郭珮怡(2008)。高科技產業員工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佑淵(2016)。高齡學習者老化態度、社會支持、社會控制與幸福感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克群(2010)。屏東縣數位機會中心學習者學習動機之探討(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宜嬪(2009)。兩岸小學生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之比較-以馬祖與
福州各一 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陳治豪、王以仁(2006)。國小轉學生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其學校
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6(1),46-74。
陳玫伸(2007)。台北縣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品華(2006)。技職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的動機困境與調整策略之new window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
38(1),37-50。
陳彥廷(2008)。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考試焦慮對數學科學業成績
的影響-以台南市立後甲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
功大學,台南市。
陳盈潔(2003)。客服員工之自我效能;組織文化與訓練遷移成效關
係之研究—以金融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
化縣。
陳英豪(2011)。台南市樂齡大學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台南市。
陳啓明、邱政鋒(2009)。成人參與高等回流教育學習動機之量表建
構與現況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3),93-109。

陳舜文、魏嘉瑩 (2013)。大學生學習動機之「雙因素模式」:學業認
同與角色 認同之功能。中華心理學刊,55(1),41-55。
陳睿婕(2015)。職涯自我效能與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以專業醫療
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福泰(2015)。高屏地區公立大學編制外人員職場靈性與自我效能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寶瑟 (2007)。中老年志工的服務動機、社會支持、服務學習效果
及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單小琳(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
學院學報,21,123-154。
景筱玉(2010)。碩士生的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以北部地區大學 校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科技大
學,台北市。
曾維旎(2012)。高職原住民學生科學學習動機及職業興趣之研究—
以中部地區高職原住民重點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游秋真(2001)。探討台北市結核病個案的社會支持和自我效能對其
遵從服藥治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陽明大學,台北市。
游璧如(2005)。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於情緒適應之預測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台北市。
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
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 構及驗證。師大學報:教育類,46(1),
67-92。

程炳林(2000)。認知/意動成份與學習表現之相關研究。師大學報:new window
教育類,45(1),43-59。
程炳林(2002)。大學生學習工作、動機問題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
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3,79-102。
程炳林、林清山(2001)。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之建構及其信、效new window
度研究。測驗年刊,48(1),1-41。
黃弘欽(2011)。高齡志工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玉青(2010)。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隊選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及
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雲林縣。
黃芬蘭、陳漢湘(2005)。血液透析患者的社會支持。腎臟與透析,
17(4),223-225。
黃金山(2002)。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實習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
習成效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縣。
黃思琪(2015)。國小教師社會支持、同儕團體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黃美玲(2001)。成人參與非同步遠距教育學習動機及學習意向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郁婷、楊雅筠(2006)。老年人友誼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北
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3,208-224。

黃郁雯(2002)。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經驗及他人支持三者與電腦態
度及電腦焦慮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
北市。
黃益松(2001)。技職校院在職進修部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
學習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嶺東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黃崇維(2010)。嘉義縣國中技藝教育學生知覺教學效能、學習互動
與學習動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縣。
黃淑娟(2003)。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富順(2005)。人口結構改變對成人及高齡教育的影響與因應。成
人及終身教育,10,8-18。
黃湘(2013)。樂齡大學學員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毓華、鄭英耀(1996)。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new window
43,279-286。
黃寶園(2010)。社會支持在壓力反應歷程中的中介效果。中華心理new window
衛生學刊,23(3),401-436。
楊正光(2008)。花蓮縣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楊永吉(2015) 。國民小學教師社會支持、信任與教師自我效能之關
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楊達和(2014)。科技人士英語學習動機、英語使用、英語溝通意願及
英語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
化市。
葉金蓉、李源順、王美娟(2011)。國小五年級學生整數四 則運算能
力之自我效能感與自我效能。國教新知,58(3),23-32。
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new window
16,285-293。
葉淑芬(2010)。圖書資訊從業人員研究所在職進修之學習動機與學習
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詹敏娟(2003)。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學業自我
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詹敏慈(2014)。私立科技大學教師工作壓力、自我效能、正向思考、
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台北市。
廖顯能(2002)。雲林縣國中學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與學習自我效能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熊英君(2006)。國中生之內外控、社會支持、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
之相關研究-以板橋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
學,台北市。
趙白玉(2008)。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壓力知覺與憂鬱程度之關係(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縣。
趙柏原(2000)。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求助態度與課業求助行為之相
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163-200。

劉士華(2009)。以社會支持理論探討影響教師開發數位教材知識分
享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市。
劉文馨(2015)。國小學生社會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永順(2007)。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
縣市社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
北市。
劉威德(1993)。國中教師教學成敗歸因、社會支持與教學自我效能
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市。
劉政宏(2009)。對學習行為最有影響力的動機成分?雙核心動機模
式之初探。教育心理學報,41(2),361-384。
劉政宏、張景媛、許鼎延、張瓊文(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
之分析及其 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2),
173-196。
劉素倫(2004)。國中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new window
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彩宜(2013)。中高齡者圖書館學習動機與使用滿意度調查-以南投
縣政府文化局圖書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
南投縣。
劉淑惠(2009)。台北縣樹林市高齡者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惠軍、李洋、朱麗雯、李俊茹(2006)。教師的自主支持與學生內
部動機和勝任感的關系。河北大學學報,2,26-30
劉靖國(2005)。成尌動機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中等教育,56new window
(4),96-109。
劉德威 (1994)。國中教師教學成敗歸因、社會支持與教學要旨相關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慧冠(2002)。山地原住民鄉原住民國中生之社會支持對學習適應
影響─以台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歐秋萍(2012)。澎湖社區老人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社會參與對生活
品質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潘依玲(2005)。彰化縣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服務學習的參與動機與
社會支持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
正大學,嘉義縣。
潘劉素貌(2003)。訓練前相關資訊、資訊來源、自願參訓及員工個
人屬性對訓練動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桃園市。
蔡春美 (1982)。台東縣山地兒童面積保留與面積測量概念的發展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翌潔(2010)。電腦自我效能之影響因素及性別差異-以文獻分析法
進行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蔡智信(2011)。彰化地區高職學生數學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毓瑄(2016)。高等教育餐旅領域師自我效能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蔣立琦、郭雅雯、林綽娟(2004)。自我效能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new window
51(2), 67-72。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鄭政宗、朱瑞淵、石宜明(2011)。自我效能與工作壓力對學習動機之
影響-以台中市國際觀光旅館全職從業人員為例。「2011第十三
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台北市世新大學。
鄭茹蓉(2012)。成人學習者完美主義傾向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
以新竹市社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
市。
賴昆宏(2006)。社會支持、孤寂感與休閒活度參與對老人生命意義
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地區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
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戴文雄、張永福、陳穎謙、陳清檳(2009)。實用技能學程學生人格
特質、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3(1),
1-24。
謝伶婕(2014)。高雄市高齡英語學習者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欣如(2008)影響國中生學習動機強弱之個人、父母及家庭相關因
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新北市
謝麗紅(2014) 。銀髮族參與英語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阻礙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市。
闕瑋娟 (2008)。宜蘭縣國民中學學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與學習自我
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魏禹綸(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學習動機、科學學習策略與科
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嘉義市。
譚光鼎 (1997)。紐澳原住民教育考察。花師院刊,23,13-16 。
鐘保明(2005)。自我能力於自我效能理論、能力動機理論、目標取
向理論中的差異,大專體育,76,113-118。

英文部分
Antonucci, T. C. (1985).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behavier. In R. H. Binstock & E. Shanas (Eds.) ,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pp. 94-128).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Antonucci, T. C. (1990).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R.H.
Binstock and L.K.George (Eds.),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3, 205-266. San Diego:Academic Press.
Argyle, M., & Lu, L. (1992). New directions in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he New Psychologist, 1, 3-11.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89). 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 44, (9), 1175-1184.
Bandura, A. (1993).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8, 117-148.
Bandura, A. (200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from an agentic perspective.
In F. Pajares & T. Urdan (Eds.), Selfefficacy beliefs of adolescents
(pp. 1-43).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Barrera, M. & Ainlay, S. L. (1983).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1, 133-143.
Barrera, M., Slander, I. N., & Ramsay, T. B. (1981).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social support: Studies on colledge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9, 435–447.

Benight, C. D., & Bandura, A. (2004).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posttraumatic recovery: The role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2, 1129-1148.
Berkman, L. F., Oxman, T., & Seeman, T. E.(1992).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among the elderly: Ass essment issues. The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The Elderly (pp. 196-21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ng, M. (2006).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How confident are you that
you could successfully perform these tasks? In F. Pajares & T. Urdan
(Eds.), Self-Efficacy beliefs of adolescents. Greenwich, Connecticu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Bossert, S.T. (1994). Cooperative activities in the classroom.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15, 225-250.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 New York: Basic
Books.
Broos, A., & Roe, K. (2006). The digital divide in the play station
generation: self-efficacy,locus of control and ICT adoption among
adolescent. Poetics, 34, 306-317.
Brouwers, A., Evers, W. J. G., & Tomic, W. (2001). Self-efficacy in
eliciting social support and burnout among secondary-school
teacher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1(7), 1474-1491.
Capan, G. (1974).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ew
York: Behavioral.
Chemers, M. M., Hu, L. T., & Garcia, B. F. (2001).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adjust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1), 55-64.
Chen, S. W., Wang, H. H., Wei, C. F., Fwu, B. J., & Hwang, K. K. (2009).
Taiwanese students’ self-attributions for two types of achievement
goal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9, 179-193.
Chou, Susanne Y.P., Cheung, Y. W., & Jiang, Z. Q. (2007). Ethnicity and
risk factors in needle sharing among intravenous drug users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AIDS Care, 19(1), 1-8.
Cobb,S.(1976).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38(5), 300-314.
Cohen, S., Sherrod, D. R., & Clark, M. S.(1986). Social skills and the
stress-protectiv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5), 963-973. Retrieved from
http://www.psy.cmu.edu/~scohen/socskills86.pdf
Cohen, S., & Syme, S. L. (1985). Issues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support. In S. Cohen & S. L. Syme (Ed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pp. 3-22). San Francisco: Academic Press.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2), 310-357.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 (1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In B. R.
Burleson, G Sarason & G.R.Pierce(Eds.), Social support:An
interactional View (pp. 319-366). New York:John Wiley & Sans.
Cutrona, C., Russell, D., & Rose, J. (1986). Social support and adaptation
to stress by the elderly. Psychology & Aging, 1(1), 47–54.
DiTommaso, E., Brennen-McNulty, C., Ross, L., & Burgess, M. (2003).
Attachment styles, social skills, and loneliness in young adul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35, 303-312.
Felner, R. D. (1984). Vulnerability in childhood: A preventat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efforts to cope with life
stress and transitions. In M. C. Roberts & L. Peterson (Eds.),
Prevention of problems in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pp. 133-169). New York:Wiley.
Hardre, P., & Reeve, J. (2003). Motivational model of rural students’
intentions to persist in, versus drop out of high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2), 347-356.
Harlen, W., & Crick, R. D. (2003). Testing and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10(2), 167-207.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2, 511-524.
Hicks W. D. (1984). The process of entering training programs and its
effects on training outcom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4(11-B), 35-64.
Houle, C.O. (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House, J. S.(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ouse, J.S., & Kahn, R.L. (1985). 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In S. Cohen & S. L. Syme (Eds.), Social Support & Health
(pp. 83-108).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su, W. K., & Huang, S. H. (2006). Determinants of computer
self-efficacy an examina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35(3) :
245-265.
Jacobson, R. R., & Harris, S. M. (2008). Does the type of campus
influenc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s measured by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Education, 128,
412-431
Jinks, J., & Lorsbach, A. (2003). Introduction: Motivation and
self-efficacy belief. Reading and Writing Quarterly, 19, 113-118.
Kaba, E., & Shanley, E. (1997). Identification of coping strategies used
by heart transplant recipients. Brittish Journal of Nursing, 6,
858-862.
Karavidas, M., Lim, N. K., & Katsikas, S. L. (2005). The effects of
computers on older adult use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1(5), 697-711.
Keller, J. M. (1987).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0(3), 2–
10.
Knight, B., & Johnson, D. (1981), Marketing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Record, 62(1), 21-31.
Langford, C., Bowsher, J., Maloney, J. P., & Lillis, P. P. (1997). Social
support: A conceptual analysi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5(1),
95-100.
Lau, N. S., & Lam, L. (2012).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influencing student learning motivation via facebook private group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Hybrid Learning, 7411, 35-44.
Lee, G. R. (1985).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social networks. In J.Sauer
& R. T. Coward (Eds.),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the care of the
elderly (pp. 21-37). New York: Springer.
Linnenbrink, E. A., & Pintrich, P. R. (2002).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and affect: An asymmetrical bidirectional model.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7(2), 69-78.
Locke, E. A., Frederick, E., Lee, C., & Bobko, P. (1984). Effect of
Self-Efficacy, Goals, and Task Strategies on Task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9(2), 241-251.
Love, K. M., Bahner, A. D., Jones, L. N., & Nilsson, J. E. (2007). An
investigation of early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self-efficacy.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8(3), 314-220.
Maddux, J. E., & Meier, L. J. (1995). Self-efficacy and depression. In J.
E. Maddux (Ed.), Self-efficacy, adaptation, and adjust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pp. 143-169). New York: Plenum Press.
Mallinckrodt, B., & Leong, F. T. L. (1992).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3, 71-78.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atud, M. P., Ibáñez, I., Bethencourt, J. M., Marrero, R. &
Carballeira, M. (2003). Structural differences i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5, 1919-1929.
Matthews, P. H. (2008). Achievement motiv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From the classroom to the
tutoring table.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41, 611-626.
McKay, D. (2007). Sending Dollars Shows Feeling’–Emotions and
Economies in Filipino Migration. Mobilities,2(2), 175-194.
Melendez-Antonio,Moren-Garri do & Aguila-Obra. (2008). Factors
ffecting e-collaboration technology use among management
stud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51(2), 609-623.
Midgley, C., Maehr, M. L., Hruda, L. Z., Anderman, E., Anderman, L.,
Freeman, K. E., Gheen, M., Kaplan, A., Kumar, R., Middleton, M.
J., Nelson, J., Roeser, R., & Urdan, T. (2000). Manual for the
patterns of adaptive learning scales. 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Retrieved from http://www.umich.edu/~pals
/PALS%202000_V13Word97.pdf
Morgan, A., & Zimmerman, M. (1990). Easing the transition to nursing
homes: Identifying the needs of spousal caregivers at the tim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Clinical Gerontologist. Special Issue: Mental
health in the nursing home, 9 (3-4), 1-17.
Nelson, R. M., & DeBacker, T. K. (2008).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Peer Climate and Best Friend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6(2), 170-189.
Noe, R. A., & Wilk, S. L. (1993). Investigation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employees’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 activiti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 291-302.
Noe. R. R. (1986). Trainee Attitudes and Attributes: Neglected Influences
on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1 ,736-749.

Ong, C. S., & Lai, J. Y. (2006).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dominants of e-learning accepta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2, 816-829.
Owen, S. V., & Froman, R. D. (1988). Development of a college
academic self-efficacy scale.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298158)
Pajares, F., & Kranzler, J. (1995).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general mental
ability in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 426-443.
Pajares, F., & Miller, M. D. (1995). Mathematics self-efficacy and
mathematics outcomes: The need for specificity of assess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2, 190–198.
Passmore, A. (2004). A measure of perceptions of generalized
self-efficacy adapted for adolescents.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 24(2), 64-71.
Pekurn, Frenzel, Goetz, & Perry (2007) . Boredom in achievement
settings :exploring control–value antecedent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of a neglected emo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102(3). 531-549.
Philips, D., & Zimmerman, M. (1990). The developmental course of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incompetence among competent children.
In R. Sternberg and J. Kolligian (Eds.). Competence considered (pp.
41-66).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Pintrich, P. R. (1989). The dynamic interplay of student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In C. Ames & M. L. Maehr
(Eds.),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enhancing environments (Vol. 6, pp.117-160). Greenwich, CT: JAI
Press.
Pintrich, P. R. (1999).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promoting and sustaining
self-regulate of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1, 459-470.
Pintrich, P. R. (2000).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 Boekaerts, P. R. Pintrich, & M. Zeidner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Chap. 13)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Pintrich, P. R. (2003).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learning. In W. M.
Reynolds & G. E. Miller (Eds.), Handbook of psycholog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 7, pp.103-122).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33-40.
Pintrich, P. R., Smith, D. A. F.,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Mich: National Center for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RIPTAL). School of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Michigan.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ult Education , 28 (4), 253-260.
Pintrich, P. R., Smith, D. A., Garcia, T., & Mckeachie, W. J. (1991).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MSLQ). Ann Arbor,
MI: NCRIPTAL,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Quinones, M.A.(1995). Pre-training context effects: Training assignment
as feedback.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0(2), 226-238.
Reber, S. (1995).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New York: Penguin.Sarafino,
E. P. (1998).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3rd
ed.). New York: Wiley.
Saunders, J., Davis, L., Williams, T., & Williams, J. H. (2004).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perceptions and academic outcomes: A study of
African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33(1), 81-90.
Schaefer, C., Coyne, J. C., & Lazarus, R. S. (1981).The health-related
functions of social support.Journal of BehaviorMedicine,4,381-406 .
Schunk, D. H. (1985). Self-efficacy and classroom learning.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 22, 208-223.
Schunk, D. H. (1989). Self-efficacy and cognitive skill learning. In C.
Ames, & R. Ames (Eds.), 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Goal and cognitions (Vo1. 3, pp. 13-44).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Schunk, D. H. (1990). Goal Setting and Self-Efficacy Dur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5(1), 71-86.
Schunk, D. H. (1996). Learning theories: A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hen, Y. E. (2009).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efficacy, 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in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Stress & Health: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Stress, 25(2), 129-138.
Sherbourne, C. D., & Stewart, A. L. (1991). The MOS social support
survey. Socialscience & medicine, 32(6), 705-714.
Siebert, D. C., Mutran, E. J., & Reitzes, D. C. (1999). Friendship and
social support:the importance of role identity to aging adults. Social
Work, 44, 522‒533.
Solberg, V. S., O'Brien, K., Villareal, P., Kennel, R., & Davis, B. (1993).
Self-efficacy and Hispanic college students: validation of the college
self-efficacy instrument.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15, 80-95.
Stetz, T. A., Stetz, M. C., & Bliese, P. D. (2006). The importance of
self-efficacy in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stressor–
strain relationships. Work & Stress, 20(1), 49-59.
Stoeger, H., & Ziegler, A. (2008). Evaluation of a classroom based
training to improve selfregulation in time management tasks during
homework activities with fourth graders. Metacognition and
Learning, 3, 207-230.
Tannenbaum, S. I., Mathieu, J. E., Salas, E., & Cannon-Bowers, J.A.
(1991). Meeting trainees’ expectations: The influence of training
fulfill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itment, self-efficacy, and
mot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6, 759-769.
Taylor, R. J., Lincoln, K. D., & Chatters, L. M. (2005).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with church members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Family Relations, 54, 501-511.
Thorpe, M. (2001). Rethinking learner support: The challenge of
collaborate online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scrolla.ac.uk/papers/sl/thorpe panel, html
Torkzadeh, G., & Van Dyke, T. P. (2002). Effects of training on interent
self-efficacy and computer user attitud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8, 479-494
Tracy, B. H. (1990). Sex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s of life
stress adjus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76-585.
Uehara, E. (1990). Du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networks, and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6(3), 521-557.

Wang, H. Y., & Wang, Y. S. (2008).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and
acceptance of online gam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9(5), 787-806.
Weiss, R. S. (1974). The provis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England wood
Cliffs, NJ: Prentuce Hall, 17-26.
Wigfield, A., & Eccles, J. S. (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68-81.
White, R. W. (1959).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he concept of
compect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66(5), 297-331.
Zimmerman, B. J. (2000). Attaining self-regul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M. Boekaerts, P. R. Pintrich, & M. Zeidner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pp. 13-39). New York: Academic
Zimmerman, B. J. (2001). Theori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and analysis.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pp. 1-39).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Zimmerman, B. J. (2008). Investigating self-regulation and motivation:
Historical background,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5, 166-183.
Zimmerman, B. J., & Cleary, T. J. (2006). Adolescents’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agency.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self-regulatory skills. In F. Pajares & T. Urdan (Eds.), Self-efficacy
beliefs of adolescents (pp. 45-69).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Zimmerman, B. J., & Martinez-Pons, M. (1990). Students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relating grade, sex, and giftedness to
self-efficacy and strategy use.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82, 51-5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