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基隆市國民小學智慧資本、社會資本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
作者:那昇華
作者(外文):Shen-Hua Ny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陳木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智慧資本社會資本教師專業發展intellectual capitalsocial capital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7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基隆市國民小學智慧資本、社會資本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現況,探討其關係,並依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首先,就文獻探討作為架構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與發展研究之工具;其次,以問卷調查360位國民小學教師,以分析現況;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做成結論與建議提供參考。本研究主要發現,說明如下:
一、國民小學智慧資本、社會資本與教師專業發展之內涵與現況
(一)國民小學智慧資本其整體、分向度得分均為中上,其中以顧客資本之得分最
高。
(二)國民小學社會資本其整體、分向度得分均為中上,其中以網絡之得分最高。
(三)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其整體、分向度得分均為中上與高,其中以課程設計
與教學之得分最高。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智慧資本、社會資本與教師專業發展之差異情形
(一)本研究發現,國民小學智慧資本會因為性別、最高學歷、服務年資、學校規
模及學校歷史等方面,有顯著差異;在年齡及擔任職務等方面,無顯著差異。
(二)本研究發現,國民小學社會資本會因為性別、學校規模而有顯著差異;在年
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及學校歷史等方面,無顯著差異。
(三)本研究發現,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會因為性別而有顯著差異;在年齡、最
高學歷、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學校規模與學校歷史等方面,無顯著差異。
三、國民小學智慧資本、社會資本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情形
(一)整體國民小學智慧資本與社會資本之間呈現正相關,其中以國民小學智慧資
本總量表與信念之相關程度最高。
(二)整體國民小學智慧資本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呈現正相關,其中以國民小學智
慧資本總量表與班級經營與輔導之相關程度最高。
(三)整體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呈現正相關,其中以國民小學社
會資本總量表與班級經營與輔導之相關程度最高。
四、國民小學智慧資本、社會資本與結合兩資本各向度對教師專業發展之預測情形
(一)國民小學智慧資本之顧客資本、創新資本、人力資本與流程資本對整體教師
專業發展具有正向顯著之預測力。
(二)國民小學社會資本之信念、信任與規範對整體教師專業發展具有正向顯著之
預測力。
(三)國民小學智慧資本與社會資本之信念、顧客資本、創新資本與人力資本對整
體教師專業發展具有正向顯著之預測力。
最後,根據研究之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國民小學教師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智慧資本、社會資本、教師專業發展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contents of the school intellectu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Keelung City. Besides, the suggestions are give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uring the first stage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began with literature review. This stage was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is study. In the second stag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360 elementary school administrators in Keelung City.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previous research. Finally,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and the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future study.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contents of the school intellectu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1)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elementary schools works well,
especially in the dimension of “customer capital”.
(2)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capital in elementary schools works well,
especially in the dimension of “network”.
(3)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works well, especially in the dimension of “course design and teaching”.
2.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e school intellectu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The aspect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e school intellectual capital: significance is shown in the variables of gender, academic background, seniority, school size and school history; no differece is demonstrated in age and position in school.
(2)The aspect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e school social capital: significance is shown in the variables of gender and school size; no differece is demonstrated in age, academic background, seniority, position in school and school history.
(3)The aspect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ignificance is shown in the variables of gender; no differece is demonstrated in age, academic background, seniority, position in school, school size and school history.
3.The relation among the school intellectu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The overal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between the schoo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variable is averagely significant with the highest score in “beliefs “.
(2)The overal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between the schoo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variable is averagely significant with the highest score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guide“.
(3)The overal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between the school social capital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variable is averagely significant with the highest score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guide“.
4.Predi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y way of schoo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1)Customer capital, innovation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process capital have significance in predic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Beliefs, trustworthiness and norms have significance in predic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3)Beliefs, Customer capital, innovation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have significance in predic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results,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elementary schools, the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and future study.
Keywords: intellectu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的核心:以學生學習為本。教育研究月new window
刊,215, 5-16。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概念、源起及現狀」。問題與研究,42(5),139-163。
王元珊(2005)。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
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秀玲、康瀚文(201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現況與展望。教育new window
研究月刊,215,17-29。
方佳梅(2005)。國民小學智慧資本衡量指標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
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田潔菁(2013)。從社會網絡觀點論博物館網絡核心角色。博物館學季刊,27(1),new window
59-79。
台灣智慧資本研究中心(無日期)。創新資本。2013年11月25日,取自
http://140.119.78.45/Ticrc/sites/default/files/IRF%20(7)
朱武獻(2003)。公務人力績效管理制度。T&D飛訊,15。
朱盈叡(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社會資本與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明修、陳欽春(2004)。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之
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3064.123)。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何文純(2007)。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琦瑜(2013)。啟動教與學的革命。載於學習共同體—台灣初體驗(頁11-20)。
臺北市:天下雜誌。
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
李建慶(2010)。宜蘭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品牌關係之研究。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國印(2013)。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
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宋偉航(譯)(1998)。Thomas, A. Stewart著。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
基。臺北市:智庫。
汪蕙芳(200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關注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new window
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邱子芸(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透過Facebook參與線上學習社群與教師
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
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志仁(2010)。企業市場中智慧資本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顧客基礎品牌權new window
益的中介效果。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
版,雲林縣。
邱春堂(2010)。國民小學校長社會資本、教導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new window
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
出版,臺北市。
邱翌凱(2012)。心理資本、社會資本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
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馨儀(2006)。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教學檔案管理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大容(譯)(1999)。Leif Edvinsson & Michael, S. Malone著。智慧資本:如
何衡量資訊時代無形資產的價值。臺北市:麥田。
林千慧(2008)。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個人社會資本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
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文律(2010)。漫談轉化學習。T&D飛訊,104。
林正興(2007)。智慧資本研究主題國內博碩士論文分析之探討。私立萬能科技
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奇秀、陳一帆(2011)。淺談網路社群知識分享實證研究如何構思社會資本概new window
念。圖書資訊學刊,9(2),55-89。
林孟琪(2009)。高雄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組織創
新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
東縣。
林香如(2010)。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智慧資本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
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彥興(2010)。智慧資本的策略管理。私立逢甲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
出版,臺中市。
林祐聖、葉欣怡(合譯)(2005)。Nan Lin著。社會資本。臺北市:弘智。
林國正(2006)。國民小學校長智慧資本衡量指標之建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清河、施坤壽(2003)。組織結構、全面品質管理、ISO9000與競爭優勢、組
織績效之結構化模式分析。管理學報,20(5),965-992。
林淑姬、黃櫻美(2006)。關係資本之衡量與管理。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台
灣智慧資本研究中心、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主編),
智慧資本管理(頁249-271)。臺北市:華泰文化。
林瑄敏(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臺北市。
林群翔(201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活動需求類型及內涵之研究。國立new window
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林燦螢(2001)。智慧資本發展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
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尚孝純(2006)。流程資本的衡量與管理。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台灣智慧資
本研究中心、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主編),智慧資
本管理(頁221-248)。臺北市:華泰文化。
吳志仁(2011)。國民小學校長均衡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市。
吳思華、許牧彥、侯勝宗(2006)。智慧資本策略思維。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商學
院台灣智慧資本研究中心、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主
編),智慧資本管理(頁27-48)。臺北市:華泰文化。
吳清山(2004)。學校效能研究(第二版)。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吳清山(200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1-31。new window
吳清山(2013)。教育發展議題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基、黃乃熒、吳武典、李大偉、周淑卿、林育瑋、高新建、黃譯瑩(2007)。
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標準結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吳筱莉(2010)。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吳瑞蘭(2011)。公部門訓練機構組織動態能力量表建構及績效關係之研究。國new window
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吳濟民(2007)。組織學習與智慧資本對創新績效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企業new window
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讚原(201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柯元達(2008)。CEO轉換型領導與權力支配性對組織績效的影響:高階經營團
隊社會資本的中介效果。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高雄市。
柯華葳(2013)。為什麼改變。載於學習共同體—台灣初體驗(頁6-10)。臺北市:
天下雜誌。
施佩芳(2010)。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學習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new window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紀家雄、陳木金(2013)。中小學校長以社會資本發展學校智慧資本之推動策略探討。
學校行政雙月刊,88,17-34。
紀家雄(2014)。國民小學校長創新技巧、學校智慧資本與學校創新績效關係
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行政組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英雄(2008)。高屏兩縣原住民地區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現況之調查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秋龍(2009)。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教師專業發展與組織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范振倫(2013)。與政策對話: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峰與谷。國立臺new window
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錦芳(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天
主教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
北市。
高玉芬(2005)。以智慧資本觀點探討知識經濟時代的價值攸關性。國立臺new window
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希均(2000)。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載於高希均和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
(頁1-27)。臺北市:天下文化。
孫志麟(2004)。開啟專業學習的新視窗:教師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26,new window
5-18。
馬得勇(2008)。社會資本理論的兩大困境。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07,89-96。new window
徐雅惠(2008)。智慧資本、組織學習能力與新產品發展績效之研究—以IC
設計業為例。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木金(無日期)。追尋生命發展的彩虹-談生涯教育。2014年3月3日,取自
http://www.google.com.tw/search?q=super%E7%94%9F%E6%B6%AF%E7%99%BC%E5%B1%95%E7%90%86%E8%AB%96&hl=zh-TW&gbv=2&rlz=1R2ADRA_zh-TWTW396&prmd=ivns&ei=L1UTU76mB8KrkQXyrIHQCw&start=10&sa=N。
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6)。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生涯發展進階之研究。new window
教育資料與研究,72,17-32。
陳怡君(2013)。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
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屏東縣。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市:麗文。new window
陳美如(2004)。教師專業的展現與深化。教育研究月刊,127,45-54。
陳美玲(200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生命史研究-一位女性退休教師的生命
故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南市。
陳美純(2000)。資訊科技投資與智慧資本對企業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new window
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陳美純(2002)。智慧資本:理論與實務。臺中市:滄海。
陳亭燏(2009)。校長教學視導、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
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屏東縣。
陳淑卿(2007)。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
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維寧(2012)。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以原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
出版,屏東縣。
陳榮德(2004)。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的形成與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
源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統計處(2012)。國民中小學歷年暨101-116學年度學生數推估。2013
年9月8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1basicstudent.pdf
郭育蓉(2009)。國小校長與其學校社會資本形成之研究:以屏東縣綠意國小為
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郭敏娟(2011)。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
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莊忠和(2007)。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專業發展與輔導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康燕玉(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麗玲(2009)。網路學習社群創新擴散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克先、黃惠茹(譯)(2008)。David Halpern著。社會資本。臺北市:巨流。
黃秉德、邱靜萍(2006)。組織文化資本。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台灣智慧資
本研究中心、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主編),智慧資
本管理(頁155-172)。臺北市:華泰文化。
黃宗顯(2004)。應用教師自我評鑑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27,new window
45-54。
黃郁倫(譯)(2013)。佐藤學著。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海山(2008)。臺南縣市國民小學智慧資本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
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淑貞(2005)。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智慧資本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
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國城(201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
竹市。
黃靖婷(2009)。國民小學智慧資本與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
企業管理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志靖(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
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芳全(2010)。多層次模型在學習成就之研究。臺北市:心理。
張夏平(2008)。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民中小學new window
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新仁、邱上真、王瓊珠(2008)。中小學教師評鑑標準之理論與研究基礎。載於
潘慧玲(主編),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頁19-50)。臺北市:師大教評中心。
張慶鴻(2009)。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及其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文化關
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翁玨男(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表現之相關研
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翁順裕(2007)。從社會網絡分析觀點探討技術的趨同性—以保險商業方法new window
專利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雲
林縣。
溫金豐(2009)。淺談公務機構的績效管理。T&D飛訊,88。
曾翠雪(2006)。屏東縣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
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曾憲政、張新仁、張德銳、許玉齡(2007)。規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
展評鑑規準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詹文男、張朝清(2006)。我國產業智慧資本創造現況。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商學
院台灣智慧資本研究中心、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主
編),智慧資本管理(頁49-67)。臺北市:華泰文化。
董欣樂(2011)。臺北市與金門縣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臺北市
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俊甫(2012)。運用多層次線性模式探討組織文化、智慧資本對服務品質與工
作績效之影響。私立中國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葉晶雯(2004)。台灣地區研發人員生涯需求、生涯發展方案、工作滿意與離職
意願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深耕(2003)。以馬濟洛(Mezirow)的轉化學習理論來看教師專業成長。教育new window
資料與研究,54,124-141。
楊詠翔(2013)。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智慧資本關係之new window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楊德遠(2012)。國民小學智慧資本及其價值轉換管理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new window
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甄曉蘭(2004)。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new window
育學會(合編),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理念、問題與革新(頁53-72)。
臺北市:學富文化。
廖昌珺(2009)。國民小學校長不同領導風格與教師專業發展態度之相關研
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縣。
廖奕雯(2010)。以智慧資本架構探討公司資訊科技投資策略對組織經營績效的new window
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安伶(2010)。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社會資本關係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鄭伶如(2005)。技術競爭力、創新資本與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資訊電
子業為例。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淑文(2011)。高雄市國小教學視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
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屏東縣。
鄭詩釧(2005)。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new window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秋敏(2012)。從社會資本觀點探析居家式拖育服務輸送之研究。私立東new window
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培村(1994)。國民小學教師生涯能力發展之研究。臺灣省政府委託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專案研究。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蔡培村(1995)。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高雄市:麗文。
蔡裕源、張家榮(2010)。知識基礎資源、組織學習及動態能力關係之研究:以
太陽能與生物技術產業為例。創新管理評論,1(1),21-42。
劉家宏(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專業發展關
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敏雯(2008)。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動機與學校組織健康關係
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賴正尚(2005)。國民小學教師智慧資本評鑑指標體系之建立。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樓永堅、張愛華、楊朝旭、魏聖忠、吳祉芸(2006)。顧客資本。載於國立政治
大學商學院台灣智慧資本研究中心、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
中心(主編),智慧資本管理(頁122-154)。臺北市:華泰文化。
謝逸勳(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良平(2007)。教師專業化歷程的觀察與反省:以一位偏遠國小教師之行動研
究為例。課程研究,3(1),29-58。
簡苑如(2011)。新北市海岸偏遠及小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參與及滿
意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市。
韓志翔、陳怡靜(2006)。人力資本的概念與衡量。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台灣
智慧資本研究中心、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主編),
智慧資本管理(頁122-154)。臺北市:華泰文化。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蘇秀咪(2012)。嘉義縣市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蘇慧玲(2002)。服務業建教合作支持系統對員工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影響之研new window
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Adler, P. S. & Kwon, S. W.(2000).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1), 17-40.
Bagozzi & Yi(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16, 76-94.
Barney, J.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 99-120.
Belkaoui, A. R. (1992). Accounting Theory. London: Academic Press.
Blackman, C. A. (1989). Issue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continuing agenda. In M. L. Holly & C. S. McLoughli(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15.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Bollen(1989). 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 New York: John Wiely & Sons.
Brooking, A. (1996). Intellectual Capital. London: Business Press Thomson.
Burden, P. (1981).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ERA.
Chen, Y. S.,Lin, M.J., & Chang, C. H.(2006). 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Th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of taiwan as an exampl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17(10), 1323-1339.
Collis, D. J., & Montgomery, C. A. (1995). Competing on resources: strategy in the
1990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3(4)118-128.
Choong, k. k.(2008). Intellectual capital: Definitions, categorization and reporting model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9(4), 609-638.
Cohen, & Prusak. (2001). “In Good Company: How Social Capital Makes Organizations
Work”.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rucker, P. F. (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Duffy, J. (2000). Measuring customer capital. Strategy & Leadership, 28(5)1-10.
Duke, D. L. (1990). Setting goal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8), 71-76.
Edvinsson, L., & Malone, M. S.(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 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roots.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Erffmeyer, E. S. & Martray, C. R. (1990).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European Union(2010).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urope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Brussels, EU: Author.
Gabriel, D. M. (2004).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rant, R. M. (1991).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gagement Review, 33(3), 114-135.
Grant, R. M. (1996).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17, 109-122.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6-23). London: Corwin Press, Inc.
Hall, D. T. (1976). Career in Organizations. Santa Monica, CA: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Hall, M. L. W. (1998). The Confusion of Capital: Surveying the Cluttered Landscap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s and Terminology. In Profiting from Intellectual Capital.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76-83.
Halpern, D. (2005). Social capital. UK: Polity Press.
Hargreaves, D. H. (2001). A capital theory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7(4), 487-503.
Hargreaves, A., & Goodson, I.(1996). Teachers’professional Lives: Aspirations and actualities. In A. Hargreaves & I. Goodson(Eds.), Teachers’professional lives(1-27). London: Falmer Press.
Hoyle, E., & John, P. (1995).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London: Cassell.
Hubert, Saint-Onge(1996). Tacit knowledge: The key to the strategic align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Strategy & Leadership, 24(2), 10-14.
Joreskog & Sorbom(1989). Lisrel 7 User's Reference Guide. IN: Scientific Software Inc.
Lepak , D. & Snell, S.(1999). 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 toward a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Lin, N.(2001).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rre, K. D. & Looper, S. (1997). Teacher perparation: A collaboration model. The Teacher Education, 32(3), 152-164.
Nahapiet, J., & Ghoshal, S.(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2), 242-266.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1991). Toward high and rigorous standards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nitial policies and perspectives. (3rd ed.). Washington, DC: NBPTS.
Nelson, C. & Harper, V. (2006). “A pedagogy of difficulty: Preparing teachers to understand and integrate complexit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Spring 2006, pp.7-21.
Nicholls, G. (200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dimensions & directions. London: Kogan Page.
Peppard, J., & Rylander, A.(2001). Using an intellectual capital perspectiv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growth strategy: The case of apion.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5), 510-525.
Phinney, F. C. (1972). Professi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 for American teachers abroa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igan.
Pinder, C. C., & Moore, L. F. (1979). The resurrection of taxonomy to aid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range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 99-118.
Putnam, R. D.(1995).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ynolds, D., & Cuttance, P. (1993).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 Casell.
Roos, G., & Roos, J. (1997). Measuring your company’s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 Long Range Planning, 30(3), 413-426.
Sachs, J. (2003). The Activist Teaching Profess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Sergiovanni, T. J. & Starratt, R. J. (1971). Emerging patterns of supervision: human perspectives. New York: McGraw-Hill.
Sergiovanni, T. (1995).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 (3r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tewart, T. A. (1991). Brainpower. Fortune, (June 3), 44-60.
Stewart, T. A.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Doubleday.
Super, D. E. (1984).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o : Jossey-Bass.
Teece, D. J. (2007).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8(13).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1992). Professional denelopment of teacher. In Encyclopedia of educating research. U. S. A.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pp.1045-1051.
Tindill, A. S., & Coplin, L.(1989). A rationale evaluation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anada, 29(1), 16-23.
Tseng, G. Y., & Goo, Y. J. (2005).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corporate value in an emerging economy: Empirical study of Taiwanese manufacturers. R & D Management, 32(5), 187-201.
Ulrich, D. (1998). Intellectual Capital= Competency × Commitmen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1998, 39(2).
Villegas-Reimers, E. (2003).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aris, Franc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Wiklund,J.,& Shepherd,D.(2003). Knowledge-based resources,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4(13), 1307-1314.
Williams, J. M. (1985). A Stud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Part-time Instructors at Selected Leagues for Innovation Community Colleg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6909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