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古典心靈的現實轉向:上海新聞紙與中國現代性的發生
書刊名:二十一世紀
作者:卞冬磊
作者(外文):Bian, Dong-lei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43
頁次:頁68-81
主題關鍵詞:新聞紙大眾傳播晚清讀書人公共領域現代性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33
  • 點閱點閱:11
期刊論文
1.劉廣京、周啟榮(19860600)。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5(上),33-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巫仁恕(19990600)。明清之際江南時事劇的發展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1-3+5-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Wilkins, Karin(2010)。Considering 'Traditional Society' in the Middle East: Learning Lerner All Over Again。Journal of Middle East Media,6(1),1-17。  new window
4.Ипатова, A. C.、尹懷邦(1990)。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及戰爭以後的中國。清史研究通訊,1990(3),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琴塢(1999)。癸丑日記。近代史資料,1999(114),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羅志田(2009)。近代讀書人的思想世界與治學取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Cohen, Paul A.、雷頤、羅檢秋(2006)。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姚公鶴、吳德鐸(1989)。上海閒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葛兆光(2010)。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司徒琳、李榮慶(1992)。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竹內郁郎、張國良(1989)。大眾傳播社會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Williams, Raymond、倪偉(2013)。漫長的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灝、崔志海、葛夫平(2005)。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灝(2010)。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北京:新星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Schutz, Alfred、游淙祺(2012)。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urke, Peter、楊豫、王海良(2005)。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皮錫瑞(2009)。師伏堂日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方漢奇(1992)。中國新聞事業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大衛.理斯曼、王崑、朱虹(2002)。孤獨的人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孫寶瑄(1983)。忘山廬日記。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曾國藩(1987)。曾國藩全集.日記一。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Schudson, Michael、劉藝娉(2011)。新聞的力量。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元培(2010)。蔡元培日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棡(2003)。張棡日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Quesnay, François、談敏(1992)。中華帝國的專制制度。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仲禮、李榮昌(2008)。中國紳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1992)。真理與方法:哲理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Shiles, Edward、傅鏗、呂樂(1991)。論傳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De Tarde, Gabriel、何道寬(2005)。傳播與社會影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茅海建(1995)。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Russell, Bertrand、陳啟偉(1990)。我們關於外間世界的知識:哲學上科學方法應用的一個領域。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Cassirer, Ernst、甘陽(1985)。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Scheler, Max、艾彥(2012)。知識社會學的問題。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仁宇(2011)。現代中國的歷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馬克斯.韋伯、康樂、簡惠美(2004)。中國的宗教宗教與世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子健、趙冬梅(2012)。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向。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吳叡人(2005)。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Carey, James W.、丁未(2005)。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計六奇、任道斌、魏得良(1984)。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8720713)。邸報別於新報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許紀霖(2004)。近代中國城市的公共領域。中國的現代性與城市知識份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鴻泰(2004)。社會的想像和想像的社會。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Wagner, Rodolph、徐百柯(2001)。進入全球想像圖景:上海的《點石齋畫報》。中國學術。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Woolf, Daniel(2001)。News, Hist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sent in Early Modern England。The Politics of Informa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5.Elman, Benjamin A.(2002)。The Social Roles of Literati in Early to Mid-Ching。Ch'ing Empire to 180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