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穿越階級藤蔓--父女關係斷裂與再生歷程
書刊名:應用心理研究
作者:陳筱婷洪瑞斌 引用關係莊騏嘉
作者(外文):Chen, Hsiao-tingHung, Jui-pingChuang, Chi-chia
出版日期:2014
卷期:60
頁次:頁273-313
主題關鍵詞:生命書寫自我敘說社會建構論Life writingSelf narrativeSocial constructiv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0
  • 點閱點閱:22
期刊論文
1.胡紹嘉(20050300)。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29-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Gergen, Kenneth J.(1985)。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Movement in Modern Psychology。American Psychologist,40(3),266-275。  new window
3.董秀珠、楊連謙、林萬億(20041200)。當丈夫不再為經濟的靠山時:夫妻間的權力與運作過程。應用心理研究,24,147-1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行(201204)。從生命故事中理解社會邊緣男性的處境。第三屆天主教社會思想: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台北市: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周佩潔(2003)。新貧冰風暴:家中主要生計者失業對青少年子女影響之初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瑞斌(2005)。尋覓噤聲的畫眉:對「男性失業者」的理解與重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麗娟(2002)。未婚女性關係中自我的移動(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筱婷(2009)。敘事頑童在關係中自我的發展歷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Erikson, Erik Homburger、康綠島(1999)。青年路德。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Voydanoff, Patricia、張惠芬、郭妙雪(1998)。工作與家庭。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安德魯.塞爾、陶妙芬、萬毓澤(2008)。階級的道德意義。臺北:巨流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erger, Peter、Luckmann, Thomas(1967)。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Sociology Knowledge。Garden City, NY:Anchor Books。  new window
5.Crossley, Michele L.、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Latour, Bruno、Woolgar, Steve、Salk, Jonas(1986)。Laboratory life: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act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White, Michael、Epston, David、廖世德、吳熙琄(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華葆(1987)。社會階層。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Chodorow, Nancy J.、張君玫(2003)。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