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租權土地制度之分析
書刊名:經濟論文叢刊
作者:吳聰敏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u, Tsong-min
出版日期:2017
卷期:45:2
頁次:頁299-337
主題關鍵詞:財產權大租小租Property rightsTa-tsu rightHsiao-tsu rightLand tax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24
  • 點閱點閱:18
清國統治時期,台灣盛行「一田兩主」制度,一塊土地同時有大租戶與小租戶兩位地主。文獻上普遍認為,在大小租制度下,土地所有權不明確。財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礎,若大小租使財產權不明確,農民投資土地的誘因會下降。本文說明大租的起源,解釋台灣為何盛行大小租制度,並推論大租比率高的地區是台灣較早開發之地。本文的實証結果發現,至少在日治初期之前,大租權存在對於財產權之負面影響並不大,並對此一結果提出解釋。
During Ch'ing rule, much of Taiwan’s land had two owners, ta-tsu (large rent right owners) and hsiao-tsu (small rent right owners). Property rights are essential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 is often argued that a land with ta-tsu would be less well-protected. This study explains the origin of Taiwan’s ta-tsu rights system, and why it was widespread in Taiwan. We argue that an area with a larger ta-tsu ratio was cultivated earlier. Did the ta-tsu system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negative effect, if any, was relatively minor. We also propose an explanation for the result.
期刊論文
1.吳聰敏(20010900)。臺灣農畜業之生產額 : 1902-52。經濟論文叢刊,29(3),303-3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聰敏、盧佳慧(20080900)。日治初期交通建設的經濟效益。經濟論文叢刊,36(3),293-3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文凱(20110600)。「業憑契管」?清代臺灣土地業主權與訴訟文化的分析。臺灣史研究,18(2),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Jacoby, Hanan G.、Li, Guo、Rozelle, Scott(2002)。Hazards of expropriation: Tenure insecurity and investment in rural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2,1420-1447。  new window
5.李文良(20060600)。晚清臺灣清賦事業的再考察--「減四留六」的決策過程與意義。漢學研究,24(1)=48,387-4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Demsetz, Harold(1967)。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7(2),374-359。  new window
7.原十目吉(1901)。臺東開墾地の實況。臺灣協會會報,34,16-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Allen, Douglas W.、Lueck, Dean(1999)。The Role of Risk in Contract Choice。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5,704-736。  new window
9.Besley, Timothy(1995)。Property Rights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 Theoryand Evidence from Ghan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3,903-937。  new window
10.Brasselle, Anne-Sophie、Frederic, Gaspart、Platteau, Jean-Philippe(2002)。Land Tenure Security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 Puzzling Evidence from Burkina Faso。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67,373-418。  new window
11.石萬壽(20021200)。臺灣棄留議新探。臺灣文獻,53(4),151-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吳聰敏(2003)。日治時期地主與佃農所得分配之研究。台大經濟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聰敏(2016)。清末的隱田。臺大經濟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石弘毅(2007)。清代康熙年間治臺策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5)。田收穫步合、收得步合、籾玄米比較步合調查書。台北: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壬癸(2010)。新港文書研究。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矢內原忠雄(1929)。帝國主義下の台灣。東京:岩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村是公(1905)。臺灣土地調查事業概要。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0)。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國楨(2009)。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丕煜(2005)。鳳山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鍾瑄、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詹雅能(2005)。諸羅縣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良璧(2005)。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韓家寶(2002)。荷蘭時代台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台北:播種者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慶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田收穫及小租調查書。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六十七、范咸(2005)。重修臺灣府志。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江樹生(2007)。荷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1:1622-1626。台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高拱乾(2005)。臺灣府志。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高賢治(2003)。大台北古契字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臺灣總督府財務局(1918)。臺灣稅務史。台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財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蔣毓英(2004)。臺灣府志。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3)。臺灣舊慣制度調查一斑。台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大租取調書。台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田賣買價格收益金及金利比較表。台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事業報告。台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陳金讓(1993)。臺灣私法。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江丙坤(1972)。臺灣田賦改革事業之研究。臺北:臺灣銀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余文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Shepherd, John Robert(1993)。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7.柯志明(20010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季麒光、李祖基(2006)。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van Meijensteen, Philippus Daniel Meij、江樹生(2003)。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漢聲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程紹剛(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莎,1624-1662。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伊能嘉矩(1928)。台灣文化志。刀江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臺灣總督府財務局(1916)。臺灣宅地租調查事業成績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財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吉井友兄(1896)。臺灣財政視察復命書。東京:日本大藏省印刷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陳秋坤,利天龍,曾坤木,莊天賜(2012)。屏東地域的人群分類與聚落街庄發展(1623-1930),http://digital.cultural.pthg.gov.tw/chapter_list.php?no_id=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吳聰敏(2011)。大租權土地制度の分析。植民地台灣の經濟と社會。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起元(1729)。治臺灣私議。清經世文編選錄。台北:台灣銀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添福(2010)。竹塹、竹塹埔和「鹿場半被流民開」。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添福(2010)。清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添福(2010)。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施添福(2001)。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庄的設立和演變、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 竹塹地區的歴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曹永和(1979)。鄭氏時代之臺灣墾殖。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