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客家研究的典範移轉
書刊名:全球客家研究
作者:蕭新煌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iao, Michael Hsin-huang
出版日期:2018
卷期:10
頁次:頁1-26
主題關鍵詞:臺灣客家研究客家學典範移轉族群團體族群互動Taiwan's Hakka studiesHakkaologyParadigm shiftEthnic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7
  • 點閱點閱:10
1988年的客家族群運動使客家研究成熟和壯大,並引起後續客家政策、行政、法律的提升,以及傳播、學術機構化的落實。因此,臺灣客家研究的形成和成長,可視為客家運動的直接效應之一,或「後客家運動的現象」。過去15年來,臺灣的客家研究的發展除了逐漸制度化和成熟化外,另一個更具深層意義的發展趨勢,即為典範移轉。本文精選並評析九篇有關臺灣客家研究(學)的相關期刊論文及研究報告做為臺灣客家研究典範移轉各階段的代表。這九篇文章的視野,有助於我們了解臺灣的客家研究範疇改變的脈絡,也可以窺見臺灣客家研究所經歷的四個已浮現的典範移轉,亦即,從「客家在臺灣」到在地化的「臺灣的客家」,從地方主義視角到具社會科學本質的族群研究的族群互動視角,從墾殖史到本土族群政治與政策,以及從與原鄉的比較研究典範轉移到和全球比較的新典範。
By drawing on the discourse of nine carefully selected journal articles, this paper substantiates the author's observation that, as an emerging research field, Hakka studies in Taiwan have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paradigm shift in the post–Hakka movement era, especially after 2000. Four paradigm shift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aforementioned articles. The first shift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igrant Hakka individuals in Taiwan to the indigenized Taiwanese Hakka; the second shift is from a narrowly defined "geographical localism" to a socially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an "ethnic group" and "ethnic interaction"; the third shift is from settlement history studies to ethnic politics and related policy research; and the fourth shift is from comparisons with the origins of the Hakka people's ancestry to comparison with the Hakka people of the world.
期刊論文
1.洪馨蘭(20121200)。以區域觀點為運用的客家研究回顧(1960-2010)。高雄師大學報. 人文與藝術類,33,131-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莊英章(20041000)。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與「歷史性」: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歷史月刊,201,3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正光(19981000)。臺灣客家族群關係研究的回顧。客家文化研究通訊,1,3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國鑫(20050600)。現階段客家學的定位:從方法論的角度探討。思與言,43(2),1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維安(20050600)。導論:客家意象、客家研究、客家學。思與言,43(2),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施正鋒(20130600)。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與客家知識體系。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3(2),115-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運棟(19980600)。五十年來的臺灣客家研究。臺灣文獻,49(2),171-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林正慧(2010)。十九世紀西人眼中的臺灣HAKKA。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旭貞(2009)。客家界線的游移與想像:從臺灣福佬客議題看臺灣、中國、日本的客家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徐正光(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Ritzer, George(1975)。Sociology: A Multiple Paradigm Science。Boston:Allyn and Bacon。  new window
3.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2008)。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Kuhn, Thomas S.(1970)。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Chicago, 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5.莊英章、羅烈師(2010)。客家書寫:方志、展演與認同。苗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莊英章、簡美玲(20100000)。客家的形成與變遷。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客家委員會、臺灣文獻會(2009)。臺灣客家研究專論七主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丘昌泰、蕭新煌(2007)。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智勝文化: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維安(2015)。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臺、港、澳。遠流: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臺灣文獻會(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九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芬芳(2017)。走向伊斯蘭:印尼客家華人成為穆斯林之經驗與過程。遠流: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蔡靜芬(2013)。馬來西亞砂拉越客家社群的婚姻儀式及女性。遠流: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蕭新煌(2011)。東南亞客家的變遷: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臺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蕭新煌(20170000)。臺灣與東南亞客家認同的比較:延續、斷裂、重組與創新。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翰璧(20130000)。東南亞客家及其族群產業。國立中央大學: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開忠(2013)。客居他鄉:東南亞客家族群的生活與文化。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維安(20130000)。東南亞客家及其周邊。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Masterman, Margaret(1970)。The Nature of a Paradigm。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蕭新煌(2006)。臺灣典範轉移的過程、成果和挑戰。臺灣新典範。臺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