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中東勢客家釋教的齋醮傳承:以龍華佛教會瑞德壇為核心
書刊名:民俗曲藝
作者:劉懷仁
作者(外文):Liou, Huai-ren
出版日期:2021
卷期:214
頁次:頁21-95
主題關鍵詞:瑜伽蒙山科儀客家釋教緇門臺中東勢龍華佛教會瑞德壇Yoga Mengshan rite for feeding hungry ghostsHakka BuddhismBuddhist ritual practitionersTaichung's Dongshi DistrictRuide Altar of the Longhua Buddhist Associ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74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王馗(2005)。粵東梅州「香花佛事」中的目連救母。戲曲研究,68,169-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馗(20071200)。梅州佛教香花的結構、文本與變體。民俗曲藝,158,101-1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富士(19990300)。中國六朝時期的巫覡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1),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逸君(20141200)。「做客事」--雲林詔安客區域中「做功德」儀式專家之源流探究。雲林文獻,56,2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富士(20050900)。清代臺灣的巫覡與巫俗--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新史學,16(3),23-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秦寶琦(2007)。「香花僧秘典」、「萬五道宗」、「西魯故事」與天地會起源。清史研究,2007(3),64-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馗(20060600)。傳統的再生與變異--當代梅州佛教香花的職業化與未來趨向。民俗曲藝,152,175-2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蕭新煌(20180500)。臺灣客家研究的典範移轉。全球客家研究,10,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士賢(20080600)。臺灣的釋教歷史及其喪葬拔渡法事現況。臺灣源流,43,110-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麗華(20111200)。談泛臺灣客家認同--1860~1980年代臺灣「客家」族群的塑造。臺大歷史學報,48,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加村政治(1937)。本會々員證書交附番號表。南瀛佛教,15(2),59-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任豔花(2016)。舞蹈人類學視野下「香花佛事」舞蹈的文化內涵及其功能。中華文化論壇,2016(8),151-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冷劍波(20180900)。從“做香花”到“打齋”--馬來西亞居鑾客家喪葬法事功能探析。民俗研究,2018(5),147-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世武(2011)。邊界模糊:區分宗教和巫術的困境。世界宗教文化,2011(3),55-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春沐(2015)。「教僧系」佛教音樂研究的方法視角--以梅州「佛教香花音樂」研究為例。文化遺產,2015(6),137-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國泰(2007)。略論「香花佛事」對梅州客家民俗文化的影響。客家研究輯刊,1,73-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莉(2017)。靖安香花和尚舞的音樂文化考察。藝術評鑑,2017(20),69-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景春(20200600)。福建佛教音樂「禪和曲」、「福州調」、「本地調」之意涵及其關係研究。民俗曲藝,208,275-3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松崎貞吉(1928)。會費領收報告(自昭和三年三月二十七日至同五月十五日)。南瀛佛教,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正慧(20200500)。當史學遇到客家:解構後的重新認識。全球客家研究,14,149-1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美容(2013)。末端儀式:臺灣漢人宗教儀式結構及其圓滿觀。閩臺文化研究,2013(4),69-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徐清吉(19690600)。臺灣俗諺新註。臺灣風物,19(1/2),87-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許維德(20210500)。「客家源流」相關文獻的分類與回顧:一個「理念型」與「連續體」概念的嘗試。全球客家研究,16,9-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小燕(2016)。梅州客家香花儀式的研究狀況以及對相關問題的反思。世界宗教文化,2016(5),83-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鄒遠志、陳戍國(2018)。道教齋醮科儀對周禮祭祀體系的接受及其意義。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6),140-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趙容俊(20050300)。巫術的定義。宗教哲學,32,186-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蔡享麗(2013)。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的審美特徵分析。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2),54-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羅薇(2010)。香花佛事的宗教文化意義和族群標識--以粵東客家地區為中心的考察。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3),15-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關杰、楊韜(2007)。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看廣東梅州客家《香花》儀式中音樂的運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1),141-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天麟(19931100)。桃園縣楊梅鎮顯瑞壇拔度齋儀中的目連戲「打血盆」。民俗曲藝,86,51-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馗(20011100)。香花佛事--廣東省梅州市的民間超度儀式。民俗曲藝,134,139-2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房學嘉(2000)。從香花佛事及其科儀看客家文化的特徵。客家研究輯刊,2,92-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林美容、張崑振(20000900)。臺灣地區齋堂的調查與研究。臺灣文獻,51(3),203-2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省身(20080900)。臺灣本土經懺僧與民俗文化的交融研究:以三個代表性的經懺佛事為例。臺灣文獻,59(3),259-2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蘇慧娟(2015)。香花在海外--談香花佛事在馬來西亞的現況。客家研究輯刊,1,84-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Wu, Jiang(2018)。The Rule of Marginality: Hypothesizing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Mengshan Rite for Feeding the Hungry Ghos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Pacific World,20(3rd ser.),131-167。  new window
37.施添福(20140500)。從「客家」到客家(2):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家研究,2,1-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施添福(20131100)。從「客家」到客家(1) : 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家」。全球客家研究,1,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施添福(20141100)。從「客家」到客家(3):臺灣的客人稱謂和客人認同。全球客家研究,3,1-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豐楙(1994)。臺灣中部「客仔師」與客家社會:一種社會變遷中信仰習俗的起伏與消失。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度全國文藝季系列活動--客家文化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17-2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漢聰(2021)。喪葬儀式的籍貫性:談雪隆地區客家社群的喪葬文化。全球客家研究聯盟2021青年學者工作坊:馬來西亞與全球客家社群,馬來西亞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院、全球客家研究聯盟(主辦) (會議日期: 3月6−7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豐楙(19950000)。臺灣慶成醮與民間廟會文化--一個非常觀狂文化的休閒論。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41-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林修澈(2004)。客家學研究史論:客家學的成立與發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螢憶(2017)。熟番、傳說與家族:清代大甲溪中游的族群互動與「客家」地方社會。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謁政(2009)。臺中市水碓客家聚落資源調查暨規劃設計成果報告書。臺中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明福(1995)。從防禦的觀點探討清末東勢客家村庄之構成 (計畫編號:NSC-83-0301-H-006-027)。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逸君(2013)。【2013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研究發展計畫】子計畫二:香花僧在北雲林詔安客家區--香花和尚喪葬科儀傳統與變遷之調查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瑛珣(2009)。臺灣中部大埔客家文化圈的形成--石岡、東勢大埔客家宗族組織與公益社團的薪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信漢(2012)。臺灣閩南釋教師公之文化內涵形成析論--以臺東慧德壇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士賢(2006)。台灣釋教喪葬拔渡法事及其儀式戲劇研究--以花蓮縣閩南釋教系統之冥路法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慈慧(2012)。釋教「打血盆」拔度儀式之研究--以南投縣釋教團體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roy, Nikolas(2014)。Die religiöse Praxis der Zhaijiao (''Vegetarische Sekten'') in Taiwan(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Leipzig。  new window
5.陳尚美(2010)。豐原地區祭祀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袁巧珊(2013)。粵籍畫師劉沛彩繪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省身(2020)。臺灣儀式僧瑜伽燄口施食儀式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鍾承祐(2019)。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與知識傳播--以張麗俊與黃旺成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文玉(2015)。殯葬禮俗對悲傷的轉化--在客家釋教科儀祭品之生熟形式轉換中考察生死的持續連結(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余惠媛(2011)。客家釋教喪葬儀式及其音樂之研究--以苗栗縣「廣福壇」之午夜功德儀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宋永和(2011)。閩東地區「釋教」的形成與儀式形態之研究(碩士論文)。福建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邱杏嫺(2014)。新竹客家釋教特殊喪葬禮儀研究--以湖口萬盛佛壇拜香山儀式為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邱清裕(2019)。新竹客家族群喪葬宗教科儀的變遷--以竹東鎮及大隘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邱豔(2019)。靖安「香花和尚舞」的調查與研究(碩士論文)。江西科技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慶文(2013)。台灣閩南釋教之挑經科儀研究--以桃園縣為觀察場域(碩士論文)。華梵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銘輝(2018)。釋教「擔經」教化儀式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秀娟(2020)。臺灣道法儀式之「演」與「譯」--以臺北與臺南為中心(博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彥泠(2017)。客家釋教喪葬儀式「取經」科儀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鄒正全(2015)。中華釋教--臺灣客家午夜功德科儀之研究以苗栗頭份『廣福壇』及新竹竹北『瑞全壇』為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鄭元呈(2017)。臺灣釋教源流與發展(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鄭伊淳(2013)。桃竹苗客家地區香花佛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萬盛壇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羅晧文(2017)。論「負面無形文化資產」的價值-以二崙地區詔安客家「做功德」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美玲(2011)。釋教打血盆儀式的意涵、流變與傳承:以新竹縣橫山鄉春盛壇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邱宜玲(1996)。台灣北部釋教的儀式與音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楊士賢(2010)。台灣釋教喪葬拔渡法事及其民間文學研究--以閩南釋教系統為例(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羅烈師(2006)。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Lye, Hun Yeow(2003)。Feeding Ghosts: A Study of the Yuqie Yankou Rite(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Virginia。  new window
28.林怡吟(2004)。台灣北部釋教儀式之南曲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鈴木清一郎(1995)。台湾旧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南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1937)。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國泰(2005)。梅州客家「香花」研究。花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志明、黃進仕、楊萌芽(2000)。打貓大士:民雄大士爺祭典科儀探討。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永猛、謝聰輝(20050000)。臺灣民間信仰儀式。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志明(1984)。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袁瑾(2013)。佛教、道教視野下的焰口施食儀式研究。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Malinowski, Bronislaw Kasper、李安宅(2016)。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片岡巖、陳金田(1987)。臺灣風俗誌。眾文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正慧(20150000)。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福全(1994)。禮儀民俗論述專輯第四輯--喪葬禮儀篇。台北: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恭忠、Ter Haar, Barend J.(2018)。天地會的儀式與神話:創造認同。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江燦騰(2009)。臺灣佛教史。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洪軍(2009)。中古時期儒釋道整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炎正(1995)。東勢鎮志。東勢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莊英章、黃宣衛(2018)。客家移民與在地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020)。日本時代戶籍謄本。臺中市東勢戶政事務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020)。戰後戶口名簿。臺中市東勢戶政事務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普蓮(1993)。瑜伽施食科儀要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仁豐(1996)。瑜伽蒙山科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941)。瑜伽燄口施食要集。瑞成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000)。劉氏家族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丘昌泰(2014)。臺灣客家。華藝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文良(2019)。臺灣史論叢客家篇:成為臺灣客家人。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豐楙、陳國寧(2020)。道與藝合:道教與民間文學藝術展。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東勢鎮乙亥年祈安清醮委員會(1995)。歲次乙亥東勢鎮祈安清醮慶典醮誌。東勢鎮乙亥年祈安清醮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東勢鎮祈安清醮明正里福德分拜壇委員會(1996)。東勢鎮祈安清醮明正里福德醮壇清醮紀念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林香梅、邱月秋(1999)。永遠的新社:新社鄉老照片專輯。臺中縣新社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洪惟仁(2019)。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第二冊:臺灣語言地圖集。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小燕(2018)。梅州香花儀式及其宗教藝術象徵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莊英章、簡美玲(2011)。客家的形成與變遷。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乙升(1999)。寮下各廟宇沿革。金玉堂印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銀崑(2014)。客家文化事典。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楊士賢(2017)。臺灣釋教科儀彙編。博揚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劉財枝、梁進光、王玄修(1967)。神光普照:慶祝蔣公總統八秩華誕臺中縣東勢區祈安清醮紀念。國際佛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蕭新煌(2019)。客家研究與客家學。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1993)。安平縣雜記。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丸井圭治郎、臺灣總督府(1993)。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捷幼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王見川(19960000)。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王馗(2009)。佛教香花--歷史變遷中的宗教藝術與地方社會。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吳瀛濤(1992)。臺灣民俗。眾文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林美容(2008)。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臺灣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徐正光(20070000)。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2002)。水竹居主人日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陳炎正(1986)。豐原市志。豐原市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鄭榮興(20040000)。臺灣客家音樂。晨星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Frazer, James George(1999)。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Press。  new window
49.王甫昌(20030000)。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康詩瑀(2008)。喪葬儀式與祖籍認同的轉換--以雲林二崙呂氏烏頭司(師)公所舉行的「做福佬」與「做客」為例。台灣佛教與漢人傳統信仰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豐楙(20190000)。臺灣齋醮。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67)。民國十年歲次辛酉東勢區祈安清醮簡記。神光普照:慶祝蔣公總統八秩華誕臺中縣東勢區祈安清醮紀念。國際佛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錘寬(1989)。臺中縣漢族民間音樂發展史。臺中縣音樂發展史。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士賢(20150000)。臺灣民間普渡儀式研究:以閩南釋教系統中部派之蒙山普施為例。神明信仰與超度文化論集。臺北:博揚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祚貞(1967)。民國十年本地第一次建醮之回憶。神光普照:慶祝蔣公總統八秩華誕臺中縣東勢區祈安清醮紀念。國際佛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房學嘉(2001)。梅州的覡公、香花佛事及其科儀。道教文化的傳播。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振源(2007)。福建詔安的香花僧。民間佛教研究。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永俊(2007)。南泉普祖門下的客家香花和尚--江西萬載。民間佛教研究。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譚翼輝(2007)。粵東的香花和尚與香花佛事科儀傳統。民間佛教研究。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