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香港的社會運動與身分認同發展
書刊名:理論與政策
作者:王綺年蕭督圜
作者(外文):Wang, Chi-nienHsiao, Tu Huan
出版日期:2018
卷期:21:3=78
頁次:頁61-82
主題關鍵詞:香港社會運動身分認同Hong KongSocial movementIdent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83
  • 點閱點閱:22
期刊論文
1.谷淑美、潘毅(20030900)。香港公民身份的形成和蛻變--一個理論初探。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115-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劍(20061000)。東南亞華人的認同問題:對R. J. Coughling雙重認同理論的再思考。臺灣東南亞學刊,3(2),3-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瑞華、耿曙(20080100)。經濟利益與認同轉變:臺商與韓商個案。東亞研究,39(1),165-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永生(20130600)。香港本土運動的興起與轉折。臺灣文學研究,4,85+87-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石忠山(20150300)。憲政愛國主義--探尋一個國族認同的理性概念。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52,63-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藍玉春(20090100)。從建構主義探討形塑中的歐洲認同。全球政治評論,25,81-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朝政(20050100)。大陸臺商的認同變遷:理論的歸納與推論。東亞研究,36(1),227-2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石之瑜、姚源明(20040100)。社會科學研究認同的幾個途徑。東亞研究,35(1),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宏泰、尹寶珊(2014)。香港本土意識初探:身份認同的政經與政治視角。港澳研究,2014(3),66-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黎熙元、姚書恆(2010)。60年來港人身份之惑。文化縱橫,2010(6),116-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娜娜(2014)。政治夾縫中的瑰麗與迷情--九七前後香港電影的本土意識。藝術教育,2014(3),112-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敢(2014)。如何化解香港規模性社會運動難題: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分析視角。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04,125-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夏循祥、陳健民(2014)。論無權者之權力的生成:以香港利東街居民運動為例。社會,34,27-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秀賢(2015)。香港反國教與台灣反課綱的比較。新社會政策雙月刊,40,9-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董鵬、丁朝陽(20150500)。現階段香港公民教育的困難探討。學校行政,97,90-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趙稀方(20130600)。「九七」後的香港小說。東華漢學,17,321-3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慧敏、白楊(2010)。香港文化中的本土意識透視。社會科學戰線,6,105-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子強(2010)。新社會運動中的博弈。南方人物周刊,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鄭宏泰、黃紹倫(2002)。香港華人的身分認同:九七前後的轉變。二十一世紀雙月刊,73,70-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Chan, Kwok bun(2005)。Chinese Identities, Ethnicity and Cosmopolitanism。Routledge。  new window
2.曾蔭權(2007)。2007至08年施政報告--香港新方向。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宇碩(2017)。探討本土主義。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江宜樺(19980000)。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趙永佳(20160517)。香港2008年,無關痛癢還是民心轉捩點?,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517-opinion-stephenchiu-20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自由亞洲電台(2004)。二萬香港市民參加手牽手保護維港行動,http://www.rfa.org/cantonese/news/1313180040322.html/story_main?encoding=traditiona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攸英(2007)。集體記憶和香港,http://www.ln.edu.hk/mcsln/4th_issue/pdf/key_002.pdf。  new window
4.吳偉光(2013)。反思香港的文化身份理論,http://commons.ln.edu.hk/cgi/viewcontentxgi?article=1423&context=mcsln。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叡人(2014)。The Lilliputian Dream:關於香港民族主義的思考筆記,http://whogovemstw.org/2014/08/08/rweirenwu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春麗(2012)。香港青年參加新社會運動原因探析,http://www.tzll.org/Item/20.aspx。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泉忠(2007)。香港人?中國人?「一國」與「兩制」拉鋸中的身分認同,http://www.mmgpaomonthlv.com/cfm/Archive2.cfm?File=200708/cal/01a.txt。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香港01(2016)。本土民主前線,從左膠演變至以武制暴,https://www.hk01.com/%E7%A4%BE%E6%9C%83%E6%96%B0%E8%81%9E/10707/%E6%9C%AC%E5%9C%9F%E6%B0%91%E4%B8%BB%E5%89%8D%E7%B7%9A%E5%BE%9E%E5%B7%A6%E8%86%A0%E6%BC%94%E8%AE%8A%E8%87%B3%E4%BB%A5%E6%AD%A6%E5%88%B6%E6%9A%B4。  new window
9.曾蔭權(2006)。2006至07年施政報告--以民為本務實進取,https://www.policvaddress.gov.hk/06-Q7/chi/po1icv.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彭念(2016)。香港政治光譜的變遷,http://www.zaolmo.coni/fomm/views/worid/story20160308-590189/page/0/1。  new window
11.新新聞(20120905)。香港「反國民教育科」運動臉書團結力量大,http://www.new7.com.tw/coverStorv/CoverView.aspx?NUM=1331&i=TXT20120905140141GOS。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端傳媒(20160210)。97後首次定性暴亂,旺角示威者:這是第一次,但不會是最後一次,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210-hongkong-MKPolice-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蔡曉穎(20160620)。誰是香港本土民主前線,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10/151018_honekone_localist。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盧文端(20160106)。香港本土意識需注入國家情懷,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vnews/web_tc/article/20160106/s00012/14520174214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關鍵評論網(2014)。佔中後僅8.9%港人自認「中國人」創18年新低,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Global Voice(2012)。中國與香港矛盾下的反國民教育抗爭,https://zht.globalvoices.org/2012/09/27/140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孔誥烽(2013)。香港主體意識: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本土論述2012。台北:漫遊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司徒薇(2011)。思考香港新社會運動。本土論述2010。台北:漫遊者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詠怡(2018)。後佔領時期的公民社會。社運年代:香港抗爭政治的軌跡。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谷淑美(2011)。新社會運動--何新之有?壓迫從何而來?。本土論述2010。台北:漫遊者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智傑、王慧麟(2013)。香港人的國家認同態度。本土論述2012。台北:漫遊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偉國、鍾燊豪(2017)。勇武與本土:勇武抗爭與本土主義在香港政治新思潮的合流。探討本土主義。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煒(2018)。香港新興社運的架構和劇目。社運年代:香港抗爭政治的軌跡。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永生(2018)。身分政治何處去。社運年代:香港抗爭政治的軌跡。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