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災後無形文化資產的祭典觀光--臺灣口湖牽水[車藏]與日本東北六魂祭之身體元素
書刊名:身體文化學報
作者:黃義凱
作者(外文):Huang, Yi-kai
出版日期:2019
卷期:27
頁次:頁1-44
主題關鍵詞:口湖牽水[車藏]東北六魂祭無形文化資產祭典觀光身體民俗Kháu-ôo Khan-tsuí-tsngTohoku Rokkon Festival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Festival tourismBodylo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1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陳豪偉、許光麃(20100600)。運動與宗教節慶之變遷。身體文化學報,10,27-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珣(20110600)。日常生活中「虛」的身體經驗。考古人類學刊,74,1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怡佳(20121200)。從身體感研究取向探討臺灣基督宗教與民間宗教信徒之感通經驗。考古人類學刊,77,59-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明宗(20051200)。宗教觀光:朝聖與文化展演。身體文化學報,1,155-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余舜德(19981200)。身體修練與儀式展演:慈溪道場個案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沈清松(20151200)。身體、社會參與和靈修。輔仁宗教研究,16(1)=31,107-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秀娥(20070900)。金湖港蚶仔寮開基萬善祠牽水(車藏)的儀式與緣起。歷史月刊,236,28-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丞萱(2017)。層層牽引,拔度救苦道教中的「牽水(車藏)」科儀。宗博季刊,103,2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鍾明德(20170700)。轉化經驗的生產與詮釋︰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的身體行動方法研究。戲劇學刊,26,85-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大森重宜(20180600)。能登半島的切籠和拔河祭:以堀松住吉神社為例。身體文化學報,26,57-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施國隆(20110600)。文化資產塑造臺灣觀光新紀元。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6,5-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霄冰、禤穎(2019)。身體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文化遺產,201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琦(2019)。外展與觸感:讓--呂克・南希論書寫的意義問題。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5(5),130-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魏建國(2011)。Nancy與現代主體形上學之解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鄭志明(2010)。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文博(2005)。金湖港牽水(車藏)--雲林縣舊金湖港蚶仔寮開基萬善祠的故事。雲林:舊金湖港蚶仔寮開基萬善祠管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Shilling, Chris、謝明珊、杜欣欣(2009)。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Shilling, Chris、廖珮如、謝明珊(2013)。轉變中的身體:習慣、危機與創造性。新北:韋伯文化國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豐楙(1996)。金湖港文化祭。雲林:金湖港萬善祠管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Turner, Bryan S.、謝明珊(2010)。身體與社會理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Urry, John、Larsen, Jonas、黃宛瑜(2016)。觀光客的凝視。臺北: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承緯(2017)。信仰的開花:日本祭典導覽。遠足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周慶華(20050000)。身體權力學。臺北:弘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承緯(20180000)。臺灣民俗學的建構。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鏡玲(2016)。分別為聖:長老教會‧普渡‧通靈象徵。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茂賢(2018)。大廟埕:林茂賢臺灣民俗選集。臺中:豐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Cregan, Kate、謝明珊(2011)。身體社會學:體現的抽象畫描繪。新北:韋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5)。口湖牽水(車藏)。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春景(2004)。萬善同歸牽水(車藏)傳奇。雲林:金湖港萬善祠管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曾人口(2010)。萬善同歸之歷史與祭祀--牽水(車藏)的特殊民俗。雲林:雲林縣萬善同歸牽水(車藏)文化維護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Crang, Mike、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2003)。文化地理學。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美容(20080000)。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彭牧。民俗與身體--美國民俗學的身體研究,https://www.chinafolklore.org/upload/news/Attach-20130422201844.kdh。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劉鐵梁。身體民俗學視角下的個人敘事--以中國春節為例,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140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鏡玲、蔡怡佳(20150000)。神聖與身體的交遇:從靈動的身體感反思宗教學「神聖」理論。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Young, Katharine(1993)。[Bodylore] Introduction。Bodylore。Knoxville:Univ Tennessee Press。  new window
3.Young, Katharine(1993)。[Bodylore] Preface。Bodylore。Knoxville:Univ Tennessee Press。  new window
4.余舜德(20080000)。從田野經驗到身體感的研究。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