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佛教的近代革新:以「佛化新青年會」與佛化教育為探討
書刊名:圓光佛學學報
作者:釋道禮
作者(外文):Shi, Dao-li
出版日期:2017
卷期:30
頁次:頁65-101
主題關鍵詞:新文化運動佛化新青年會張宗載佛化新青年佛化教育Enlightenment MovementAssociation for the Buddhacization of the New YouthZhāng ZōngzàiThe Young Men's Buddhist MonthlyBuddhac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47
  • 點閱點閱:14
期刊論文
1.王見川(19990200)。張宗載、甯達蘊與民國時期的「佛化新青年會」。圓光佛學學報,3,325-3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大平浩史(2010)。1920年代の仏化新青年会と五四新文化運動。立命館文學,6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于保紅(2003)。科學與玄學的論戰:中國思想界的一場大交鋒。縱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六明覺士(1923)。佛化的兒童世界。佛化新青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文勝(2011)。拒絕天城的啟蒙之路--論非基督教運動對「五四」啟蒙思潮的影響。江海學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24)。北京高級職工學校簡章。佛化新青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良發(2015)。胡適與梁漱溟東西文化論戰芻議。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昧然(1923)。佛化新青年會說明。佛化新青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孫德利(2010)。梁漱溟的佛學思想和生活。五臺山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宗載(1923)。佛化新青年委員應具之資格。佛化新青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宗載、甯達蘊(1926)。中華全國佛化新年會出席東亞佛教大會代表張宗載甯達蘊等敬告全國同胞文。佛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淨空(1924)。維持世界和平之教育計畫。佛化新青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淨空。興辦佛化小大兩級制學校為世界精神文明模範書。海潮音,5(6),1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甯達蘊(1923)。兒童教育需有佛學的基礎。佛化新青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克武(2017)。從「文明」論述到「文化」論述--清末民初中國思想界的一個重要轉折。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54(1),68-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天宏(1993)。中國非基督教運動(1922~1927)。歷史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慧如(1923)。關於梁漱溟先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一點意見。佛化新青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23)。佛化新青年會的覿面。佛化新青年,創刊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靜觀(1926)。中華全國佛化新青年會小史。佛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羅志田(2017)。體相和個性:以五四為標識的新文化運動再認識。近代史研究,201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顯亮(1923)。佛化與科學之關係。佛化新青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許紀霖、宋宏(2006)。史華慈論中國。北京:新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Welch, Holmes(1968)。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林毓生、穆善培(1988)。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州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釋太虛(1980)。太虛大師全書。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Lin, Yü-sheng(1979)。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Madison, WI: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new window
6.黃夏年(2006)。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余英時(1999)。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cott, Gregory(2013)。Coversion by the Book: Buddhist Print Culture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王躍、高克力(1989)。五四:文化的闡釋和評價--西方學者論五四。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水野梅曉(1926)。支那佛教の現状に就て。東京:支那時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Mitter, Rana、吉澤誠一郎(2012)。五四運動の残響:20世紀中国と近代世界。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康豹、高萬桑(2015)。改變中國宗教的五十年,1898-1948。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曼濤(1978)。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江燦騰(1992)。臺灣佛教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羅志田(2001)。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荊知仁(1984)。中國立憲史。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毓生(1983)。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玉法(2001)。中國現代史。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梁漱溟(19830000)。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江燦騰(2009)。臺灣佛教史。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江燦騰(20010000)。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