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林語堂政治態度研究(1895-1945年)
作者:蔡元唯
作者(外文):Tsai, Yuan-we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王綱領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林語堂語絲社論語派辜鴻銘京華煙雲風聲鶴唳枕戈待旦Lin YutangYusi SocietyAnalects GroupGu HongmingMoment in PekingA Leaf in the StormThe Vigil of a N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6
本論文想探討的是林語堂最後選擇國民黨的心路歷程,這其間他對北洋政府的看法、對南京政府的看法、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都是本論文所探討的重點。論文第二章敘述林語堂的生平,並對其在 1930 年代政治傾向的爭議做研究史的回顧。論文第三章敘述林語堂在北洋政府時期的活動,包括加入語絲社,參與語絲社對北洋政府的抗爭,以反映其對北洋政府的態度。論文第四章敘述林語堂在國民政府時期的活動,包括創辦《論語》雜誌,提倡幽默小品文,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在這章節中試圖釐清林語堂提倡幽默的原因,並檢視林語堂對國民政府與左翼文學的看法,以便對林語堂於近代思想浪潮中安排一適當的位置。同時並對林語堂與其所仰慕的辜鴻銘進行思想比較,以釐清辜鴻銘真正影響林語堂的所在,與林語堂繼承了辜鴻銘思想中的哪些因子,進而解釋林語堂為何不會支持共產政權。論文第五章討論林語堂於中日戰爭期間所發表的兩部英文小說,找尋林語堂的思想邏輯理路,包括如何理解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三‧一八慘案、國民革命軍北伐、南京政府十年統治等,這有助於理解林語堂的政治選擇。論文第六章討論林語堂《枕戈待旦》(The Vigil of a Nation)這部著作,他於此書中明確表明為何其支持國民政府。《枕戈待旦》是林語堂英文著作中極少數沒有翻譯為中文的,故討論者較少。此書出版於 1944 年,可充分表明其當時對國共兩黨的態度。就如他在書中所說的,國共兩黨間的內戰其實早已開打,而林語堂於當時已做了選擇。
參考書目

壹、林語堂本人著作

一:中文部分

(一)專著

林語堂:《八十自敘》,《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0,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林語堂著,郝志東、沈益洪譯:《中國人》,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林語堂著,黃嘉德譯:《吾國與吾民》,《林語堂名著全集》卷20,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indict/) (2013/12/26點閱)

林語堂:《林語堂經典名著》(1-35冊),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1984年5月。

——:《林語堂名著全集》(1-30卷),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林語堂散文經典全編》(1-4卷),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林語堂自傳》,《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0,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林語堂集》,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3年,初版。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京華煙雲(上)》,《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京華煙雲(下)》,《林語堂名著全集》卷2,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風聲鶴唳》,《林語堂名著全集》卷3,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林語堂著,梁守濤、梁綠平譯:《風聲鶴唳》,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林語堂著,謝綺霞譯:《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0,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林語堂:《無所不談合集》上下冊,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5年5月,4版。

林語堂著,郁飛譯:《瞬息京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


(二)專文


林語堂:〈丁在君的高調〉,《翦拂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3,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五四以來的中國文學〉,《語堂文集》冊下,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8年12月,初版。

——:〈方巾氣研究〉,《披荊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公理」的把戲〉後記〉,《翦拂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3,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中國究有臭蟲否〉,《披荊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今文八弊(上)〉,《人間世》,27期,1935年5月5日。

——:〈今文八弊(中)〉,《人間世》,28期,1935年5月20日。

——:〈今文八弊(下)〉,《人間世》,29期,1935年6月5日。

——:〈今文八弊〉,《拾遺集(下)》,《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8,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四十自敘〉,《論語》,49期,1934年9月16日。

——:〈打狗釋疑〉,《翦拂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3,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語堂:〈外交糾紛〉,《論語》,80期,1936年1月16日。

林語堂:〈外交糾紛〉,《語堂文集》冊上,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8年12月,初版。

語堂:〈民國廿二年弔國慶(五言詩)〉,《論語》,28期,1933年11月1日。

林語堂:〈民國廿二年弔國慶〉,《行素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語堂:〈古書有毒辯〉,《宇宙風》,18期,1936年6月1日。

語:〈半部《韓非》治天下〉,《論語》,3期,1932年10月16日。

林語堂:〈半部《韓非》治天下〉,《披荊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自古未聞糞有稅,而今只許屁無捐」,《論語》,2期,上海:中國美術刊行社,1932年10月1日,頁12。

——:〈回憶童年〉,原載《傳記文學》,9卷2期,1966年8月,收入施建偉編:《幽默大師──名人筆下的林語堂‧林語堂筆下的名人》,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11月,初版。

宰予:〈如何救國示威〉,《論語》,3期,1932年10月16日。

林語堂:〈如何救國示威〉,《披荊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四十自敘詩》序〉,《無所不談合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6,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翦拂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3,〈序〉,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無所不談合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6,〈序言〉,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我怎樣寫瞬息京華〉,《宇宙風》,100期,1940年5月16日。

語堂:〈我不敢遊杭〉,《論語》,64期,1935年5月1日。

林語堂:〈我不敢遊杭〉,《拾遺集(上)》,《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7,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林語堂函陳國際宣傳及兵役意見」(1944年2月28日),〈國是意見〉,《國民政府》,國史館藏,典藏號:085010906。

語:〈奉旨不哭不笑〉,《論語》,3期,1932年10月16日。

林語堂:〈奉旨不哭不笑〉,《拾遺集(上)》,《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7,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來台後二十四快事〉,《無所不談合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6,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周作人詩讀法〉,《披荊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林語堂繪魯迅先生打叭兒狗圖」,《京報副刊》,北京,1926年1月23日,版7。

——:〈泛論赤化與喪家之狗——紀念孫中山逝世周年〉,《翦拂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3,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苦矣!左拉!〉,《翦拂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3,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胡適博士〉,原載《讀者文摘》1974年10月號,收入《林語堂散文經典全編》卷3,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語堂:〈春日遊杭記〉,《論語》,17期,1933年5月16日。

林語堂:〈春日遊杭記〉,《行素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祝土匪〉,《莽原》,1期,1926年1月10日。

——:〈祝土匪〉,《翦拂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3,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語:〈馬克思風〉,《論語》,2期,1932年10月1日。

林語堂:〈馬克斯風〉,《語堂文集》冊上,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8年12月,初版。

——:〈記周氏弟兄〉,《林語堂散文經典全編》卷3,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語:〈梳、篦、剃、剝及其他〉,《論語》,17期,1933年5月16日。

林語堂:〈梳、篦、剃、剝及其他〉,《披荊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討狗檄文〉,《翦拂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3,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孫中山〉,《猛進》,5期,1925年4月3日。

——:〈國文講話〉,《披荊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語堂:〈國事亟矣!〉,《論語》,78期,1935年12月16日。

林語堂:〈國事亟矣〉,《語堂文集》冊上,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8年12月,初版。

——:〈從辜鴻銘說起談薩爾忒〉,《無所不談合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6,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語絲》,72期,1926年3月29日。

——:〈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翦拂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3,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辜鴻銘〉,原載《人間世》,12期,1934年9月20日,收入《林語堂散文經典全編》卷3,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給郁達夫的信——關於瞬息京華〉,原載《宇宙風》,49期,1937年10月16日,收入《林語堂散文經典全編》卷2,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給玄同的信〉,《語絲》,23期,1925年4月20日。

——:〈給玄同先生的信〉,《翦拂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3,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閒話與謠言〉,《翦拂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3,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插論《語絲》的文體——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語絲》,57期,1925年12月14日。

——:〈插論《語絲》的文體——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拾遺集(上)》,《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7,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語堂:〈遊杭再記〉,《論語》,55期,1934年12月16日。

林語堂:〈遊杭再記〉,《拾遺集(上)》,《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7,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詠名流〉,《翦拂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3,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發刊詞〉,《人間世》,1期,1934年4月5日。

——:〈煙屑(五)〉,《拾遺集(下)》,《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8,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林玉堂:〈「漢字索引制」說明〉,《新青年》,4卷2期,1918年2月15日。

語:〈鄭板橋共產黨〉,《論語》,19期,1933年6月16日。

林語堂:〈鄭板橋「共產黨」〉,《披荊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談女人〉,《論語》,21期,1933年7月16日。

——:〈談女人〉,《拾遺集(上)》,《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7,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談言論自由〉,《論語》,13期,1933年3月16日。

——:〈談言論自由〉,《行素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論東西文化與心理建設〉,《林語堂散文經典全編》卷2,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論以白眼看蒼蠅之輩〉,《申報》,上海,1934年4月16日,版15。

——:〈論政治病〉,《論語》,27期,1933年10月16日。

——:〈論政治病〉,《行素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論中外的國民性——由動轉入靜的儒道〉,《無所不談合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6,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論土氣與思想界之關係〉,《語絲》,3期,1924年12月1日。

——:〈論土氣〉,《翦拂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3,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論罵人之難〉,《語絲》,59期,1925年12月28日。

——:〈論罵人之難〉,《拾遺集(上)》,《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7,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論性急為中國人所惡——紀念孫中山先生〉,《翦拂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3,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語:〈編輯滋味〉,《論語》,15期,1933年4月16日,收入《披荊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林語堂:〈憶魯迅〉,《林語堂散文經典全編》卷3,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語堂:〈臨別贈言〉,《宇宙風》,25期,1936年9月16日。

林語堂:〈臨別贈言〉,《拾遺集(下)》,《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8,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總統華誕與友人書〉,《無所不談合集》冊下,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5年5月,4版。

——:〈雜說〉,《行素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謬論的謬論〉,《語絲》,52期,1925年11月9日。

語堂:〈關於北平學生「一二‧九運動」〉,《宇宙風》,8期,1936年1月1日。

林語堂:〈關於北平學生「一二‧九」運動〉,《拾遺集(下)》,《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8,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讀書救國」謬論一束〉,《翦拂集》,《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3,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二:英文部分

(一)專著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

——:《林語堂英文作品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初版。

Lin Yutang. 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 New York: John Day Co., 1943.

——. Chinatown Family. New York: John Day Co., 1948.

——. Chinatown Family.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7.

——. Confucius Saw Nancy and Essays About Nothing.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imited, 1936.

——. From Pagan to Christian. London: Heinemann, 1960.

——. 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6.

——.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New York: John Day Co., 1937.

——. Juniper Loa. Cleveland: World Publishing Co., 1963.

——. A Leaf in the Storm. New York: John Day Co., 1941.

——. Letters of a Chinese Amazon and War-Time Essays.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imited, 1930.

——. Memoirs of an Octogenarian. Taipei: Mei Ya Publications, Inc., 1975.

——. Moment in Peking. New York: John Day Co., 1939.

——.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New and rev. ed. London: Heinemann, 1939.

——. The Pleasures of a Nonconformist. Cleveland: World Publishing Co., 1962.

——. The Vigil of a Nation. New York: John Day Co., 1944.

(二)專文

Lin Yutang. “China and Its Critics.” Nation (New York), vol. 160, no. 12, March 24, 1945, pp. 324-327.

——. “Chinese Letters Since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1917).” In Literary Lectures Presented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Library of Congress, 1973.

——. “How a Citadel for Freedom Was Destroyed by the Reds.” Life(New York), vol. 38, no. 18, May 2, 1955, pp. 138-140, 142, 145-146, 148, 153-154.

——. “Let's Liquidate the Moon.” In Confucius Saw Nancy and Essays About Nothing.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imited, 1936.

Lin Yu-t'ang.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and What Is Literature.” 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 (Baltimore), vol. ΧV, no. 4, February 1920, pp. 24-29.

Lin Yu-t'ang. “Literary Revolution, Patriotism, and the Democratic Bias.” 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 (Baltimore), vol. ΧV, no. 8, June 1920, pp. 36-41.

Lin Yutang. “On Sitting in Chairs.” In Confucius Saw Nancy and Essays About Nothing.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imited, 1936.

——. Foreword to Ching-wen Chow周鯨文, Ten Years of Storm: The True Story of the Communist Regime in China, trans. & ed. by Lai Ming黎明.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0.

——. “Marxism, Sun Yat-Senism, and Communism in China.” In Letters of a Chinese Amazon and War-Time Essays.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imited, 1930.


貳、相關研究

一:中文部分

〈十八集團軍在太行山與敵呼應夾擊國軍事件〉,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

七郎:〈《論語》與我〉,《論語》,59期,上海:時代圖書公司,1935年2月16日。

凡雨:〈翠華山西北抗日游擊幹部訓練班〉,《西安晚報》,西安,2014年7月13日,版8。

子通編:《林語堂評說七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五卅運動史料》卷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初版、卷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初版。

上海市檔案館編:《五卅運動》(共三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

〈內政部關於三一八烈士名單及撫恤辦法復呈(1929年6月13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3輯:民眾運動》,南京:鳳凰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3輯:民眾運動》,南京:鳳凰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1編:政治(4)》,南京:鳳凰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市檔案館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檔案》,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初版。

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南京大屠殺》,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初版。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主編:《抗日戰爭時期上海學生運動史》,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1年7月,初版。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抗日戰爭時期,1937.7-1945.8(卷3)》,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初版。

〈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冊下,北京:檔案出版社,1986年5月,初版。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編:《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937-1945)》,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初版。

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情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林語堂:兩腳踏中西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林語堂與中國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

——:《溫暖的鋒芒:王兆勝學術自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5月,初版。

王宏志:〈新月派綜論〉,《文學與政治之間魯迅‧新月‧文學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9月,初版。new window

王少娣:《跨文化視角下的林語堂翻譯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初版。

王瑶:《中國新文學史稿》冊上,北京:開明書店,1951年9月,初版。

卞正之:〈「言志」與「載道」〉,陳望道主編:《太白》,1卷9期,上海:生活書店,1935年1月20日。

公汗:〈「招貼即扯」〉,《太白》,1卷11期,1935年2月20日。

不著撰人:〈林語堂昨扺台〉,《聯合報》,台北,1966年6月5日,版2。

不著撰人:〈全城忽呈愁慘氣象〉,《晨報》,北京,1926年3月20日,版2。

不著撰人:〈楊杏佛昨日安塟〉,《申報》,上海,1933年7月3日,版11。

不著撰人:〈微風文藝社聲討魯迅林語堂〉,《申報》,上海,1934年7月26日,版16。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竹內實監修:《毛澤東集》卷6,東京:蒼蒼社,1983年,再版。

——:〈《共產黨人》發刊詞〉,竹內實監修:《毛澤東集》卷7,東京:蒼蒼社,1983年,再版。

——:〈在緊急會議上的發言〉,竹內實監修:《毛澤東集補卷》卷2,東京:蒼蒼社,1984年,初版。

〈五卅殉難者調查表及部分烈士傳略〉,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五卅運動史料》卷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初版。

台北市立圖書館編:《林語堂先生著述資料目錄》,台北:台北市市立圖書館,1985年5月。

艾愷:《文化守成主義論──反現代化思潮的剖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1月1日,初版。

艾曉明:《中國左翼文學思潮探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上中下卷,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正中書局編:《回顧林語堂:林語堂先生百年紀念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初版。

主計部統計局:《中華民國統計年鑑》,南京:中國文化事業公司,1948年6月。

且介:〈論俗人應避雅人〉,《太白》,2卷1期,1935年3月20日。

田漢:〈伊卡拉斯的顛落——讀林語堂先生《論東西文化與心理建設》〉,《田漢全集》卷18,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送抗戰的觀光者──林語堂先生〉,《田漢全集》卷18,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頁567-574。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哲學•心理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文學理論•世界文學•中國文學》下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北京地方黨史研究會編著:《“三一八”慘案始末》,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編:《論語(全20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5。

西瀅:〈閒話〉,《現代評論》,2卷52期,1925年12月5日。

——:〈閒話〉,《現代評論》,3卷68期,1926年3月27日。

——:〈楊德群女士事件〉,《現代評論》,3卷70期,1926年4月10日。

——:〈閒話的閒話之閒話引出來的幾封信〉,《晨報副刊》,北京,1926年1月30日,版3-4。

阪口直樹著,宋宜靜譯:《十五年戰爭期的中國文學》,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有關共軍襲擊國軍併吞地方團隊之概要說明〉(1975年6月),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

〈朱德等關於毀謗八路軍“游而不擊”及國民黨破壞抗戰等問題致林森、蔣介石等電(1940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輯組編:《八路軍‧文獻》,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頁444-446。

朱傳譽主編:《林語堂傳記資料(一~五冊)》,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11月至1981年1月。

朱壽桐:《新人文主義的中國影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5月,初版。

朱金順:〈語絲社〉,賈植芳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卷上,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伏園:〈京副一週年〉,《京報副刊》,北京,1925年12月5日,版5-8。

——:〈語絲的文體〉,《語絲》,52期,1925年11月9日。

〈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呈蔣委員長報告蘇北共軍進犯李軍長守維被衝落水生死不明電〉(1940年10月9日),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

江石江:〈林語堂反對左傾提倡幽默的理由〉,《傳記文學》,30卷1期,1977年1月。

江澄格:〈善述其事——林語堂出生地考索〉,《傳記文學》,80卷3期,2002年3月,頁65-67。

江勇振:《捨我其誰:胡適(第二部‧日正當中,1917-1927)》上下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初版。

吳宓:《吳宓日記》冊9,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初版。

吳元康:〈五四時期胡適自費資助林語堂留學考〉,《安徽史學》,5期,2009年,頁72-80。

吳興文、秦賢次:〈「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之一‧林語堂卷(一~十一)〉,《文訊》,21至31期,1985年12月至1987年8月。

吳經熊、溫源寧等主編:《天下(全11冊)》(T’ien Hsia Monthly, 1935-1941),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11月,初版。

吳相湘:〈辜鴻銘比較中西文化〉,《民國百人傳》冊1,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年。

吳慧堅:《重譯林語堂綜合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2012年8月,初版。

余英時:〈試論林語堂的海外著述〉,《現代學人與學術》,《余英時文集》卷5,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初版。

余克禮、朱顯龍主編:《中國國民黨全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初版,頁1156,〈梁寒操〉條目。

杜運通:〈林語堂代人受過——從魯迅〈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的一條注釋談起〉,子通編:《林語堂評說七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

邵玉銘:〈為何中國知識分子左傾?〉,《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8月,初版,頁97-121。

李英姿:《傳統與現代的變奏︰《論語》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國》,濟南:齊魯書社,2012年11月,初版。

李敖、汪榮祖:《蔣介石評傳》冊上,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2年11月,初版。

李歐梵:《西潮的彼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李勇:《本真的自由:林語堂評傳》,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李淑珍:〈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論林語堂的二度改宗經驗〉,黃興濤主編:《新史學(第三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2月,初版。

宋慶齡:〈追憶魯迅先生〉,魯迅博物館等選編:《魯迅回憶錄(散篇)》冊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

——:〈儒教與現代中國〉,《宋慶齡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初版。

宋美齡著,張沛霖譯:〈記遊匪區〉,《人間世》,25期,1935年4月5日,頁30-34。

何建明:〈林語堂基督教與道教內在對話初探〉,羅明嘉(Miikka Ruokanen)、黃保羅(Paulos Huang)主編:《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關於中國處境神學的中國-北歐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

利亮時:〈陳六使辦學的頓挫:“林語堂事件”〉,《陳六使與南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2012年10月。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4年8月。new window

呂正操、程子華、楊成武:〈冀中平原抗日游擊戰〉,《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輯組編:《八路軍‧回憶史料》冊1,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10月,初版。

呂正操:《呂正操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

肖一平、王秀鑫:《中國共產黨史稿》冊3,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初版。

沈醉:〈楊杏佛、史量才被暗殺的經過〉,《軍統內幕》,台北:新銳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沈從文:〈歡迎林語堂先生〉,《沈從文全集》卷14,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頁168-172。

芮瑪麗(Mary C. Wright)著,房德鄰等譯:〈中興的遺產〉,《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頁377-395。

阿英:〈林語堂小品序〉,阿英編校:《現代十六家小品》,天津:古籍書店,1990年8月,初版。

邱華苓:〈林語堂《論語》時期幽默文學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林語堂散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6月。

周兆呈:《語言、政治與國家化:南洋大學與新加坡政府關係(1953-1968)》,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2012年10月,初版。

周質平:〈胡適與林語堂〉,《光焰不熄:胡適思想與現代中國》,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6月,初版。new window

——:《現代人物與文化反思》,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4月,初版。

——:〈張弛在自由與威權之間:胡適、林語堂與蔣介石〉,《二十一世紀》,146期,2014年12月。

周作人:〈語絲發刊詞〉,阿英編選,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十)‧史料.索引》,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台1版。

——:〈地方與文藝〉,《周作人散文全集》卷3,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初版。

——:〈論並非睚眦之仇〉,《周作人散文全集》卷4,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初版。

——:〈我們的閒話(一)〉,《周作人散文全集》卷4,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初版。

——:〈狗〉,《周作人散文全集》卷12,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初版。

——:〈《語絲》的回憶〉,《周作人散文全集》卷12,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初版。

孤桐:〈說車軍〉,《甲寅》,1卷7號,1925年8月29日。

孟菊安:〈「不下於開槍殺人者」的「閒話」〉,《京報副刊》,北京,1926年3月30日,版5。

林秀嫻:〈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藏林語堂著作目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3期,2000年11月。

林明昌主編:《閒情悠悠——林語堂的心靈世界》,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8月,初版。

林語堂故居編:《跨越與前進:從林語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林語堂故居,2007年5月,初版。

《林語堂研究》(季刊),收錄於「林語堂紀念館」(福建漳州薌城區):www.xcxc.cn/lytjlg/class.asp?newsid=xcxc_lyt_yj(2014/12/4點閱)。

林如斯、林無雙、林妹妹著,林平譯:《戰時重慶風光》(Dawn Over Chungking),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

林太乙:《林語堂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11月,初版。

——:《林語堂傳》,《林語堂名著全集》卷29,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林家次女》,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女王與我》,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郁達夫:〈散文二集‧導言〉,郁達夫編選,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七)‧散文二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台1版。

——:〈談翻譯及其他〉,原載《星洲日報星期刊‧文藝》,1940年5月26日,收入林語堂著,郁飛譯:《瞬息京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

段從學:《「文協」與抗戰時期文藝運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初版。

秋芳:〈可怕與可殺〉,《京報副刊》,北京,1926年3月30日,版6。

俞祖華、趙慧峰:〈比較文化視野裡的中國人形象──辜鴻銘、林語堂對中西國民性的比較〉,《中州學刊》,5期,2000年9月。

胡升華:〈葉企孫先生與“熊大縝案”〉,錢偉長主編:《一代師表葉企孫》,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4月,初版。

胡漢民:〈湯山被囚始末〉,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華文史資料文庫》卷9,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初版,頁1878-1887。

胡適:〈老章又反叛了!〉,鄭振鐸編選,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二)‧文學論爭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台1版。

——:〈愛國運動與求學〉,《現代評論》,2卷39期,1925年9月5日。

胡風:〈林語堂論〉,原載《文學》,4卷1號,1935年1月1日,收入子通編:《林語堂評說七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

〈保障人民身體自由辦法〉(1925年7月21日-1934年12月11日),《國民政府》,國史館藏,典藏號:001-012030-0002。

〈保障人民身體自由辦法(一)〉(1943年11月22日-1944年8月2日),《國民政府》,國史館藏,典藏號:001-100010-0007。

〈陝甘寧邊區破壞金融法令懲罰條例〉,韓延龍、常兆儒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卷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柯博文(Parks M. Coble)著、馬俊亞譯:《走向“最後關頭”:中國民族國家構建中的日本因素(1931-1937)》(Facing Japan: Chinese Politics and Japanese Imperialism, 1931-193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

姜克夫編著:《民國軍事史》卷3上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年11月,初版。

姚丹:《西南聯大歷史情境中的文學活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

洞富雄(Hora Tomio)著,毛良鴻、朱阿根譯:《南京大屠殺》,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8月,初版。

茅盾:〈小說一集‧導言〉,茅盾編選,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三)‧小說一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台1版。

施萍:《林語堂︰文化轉型的人格符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施建偉:《林語堂在大陸》,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林語堂在海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幽默大師林語堂》,〈前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施建偉編:《林語堂代表作》,〈前言〉,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初版。

施建偉編:《幽默大師──名人筆下的林語堂‧林語堂筆下的名人》,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11月,初版。

豈明:〈答伏園論「語絲的文體」〉,《語絲》,54期,1925年11月23日。

——:〈失題〉,《語絲》,56期,1925年12月7日。

——:〈陳源口中的楊德群女士〉,《京報副刊》,北京,1926年3月30日,版4。

海戈:〈與友人論寫幽默〉,邵洵美編選:《論幽默》,上海:時代書局,1949年,初版。

袁小倫:〈村婦‧“游擊隊之母”‧匪首——讀有關趙洪文國的零星史料〉,《黨史天地》,10期,2001年,頁36-39。

倪偉:《「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1928-1949年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台北:人間出版社,2011年8月,初版。

倪墨炎:〈爲林語堂辨正一件事〉,《新民晚報》,上海,1982年2月18日,收入子通編:《林語堂評說七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

徐志摩:〈守舊與『玩』舊〉,鄭振鐸編選,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二)‧文學論爭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台1版。

徐懋庸:〈《太白》的停刊〉,《芒種》,2卷1期,1935年10月5日,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第19集:史料.索引1》,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唐德剛:《胡適雜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

唐沅等編:《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目錄匯編(全7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3月,初版。

秦賢次:〈林語堂與聖約翰大學〉,林語堂故居編:《跨越與前進:從林語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林語堂故居,2007年5月,初版,頁161-174。

耿雲志、周質平:〈在周質平《現代人物與文化反思》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胡適研究通訊》,23期,2013年8月25日。

高鴻:《跨文化的中國敘事:以賽珍珠、林語堂、湯亭亭為中心的討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8月,初版。

郭沫若:〈啼笑皆是〉,《沸羹集》,《郭沫若全集‧文學編》卷19,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頁400-403。

郭碧娥、楊美雪編:《林語堂先生書目資料彙編》,台北:台北市立圖書館,1994年。

陶麗霞:《文化觀與翻譯觀:魯迅、林語堂文化翻譯對比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1月,初版。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冊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再版。new window

陳旭麓、李華興編:《中華民國史辭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頁497,〈熊式輝〉條目。

陳重編:《四年來的中國共產黨》,大公出版社,1941年4月,初版。

陳金淦:〈評「論語派」〉,《徐州師範學院學報》,3期,1979年。

陳漱渝、陶忻編:《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12月,初版。

陳離:《在“我”與“世界”之間︰語絲社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初版。

陳煜斕主編:《林語堂研究論文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初版。

陳煜斕主編:《走近幽默大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初版。

陳煜斕主編:《“語堂世界‧世界語堂”: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1月,初版。

陳玉堂編著:《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全編增訂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頁757,〈林語堂〉條目。

陳敬:〈賽珍珠與中國留學生〉,李喜所主編:《留學生與中外文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初版。

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Evans Fordyce Carlson)著,祁國明、汪杉譯:《外國人看中國抗戰:中國的雙星》(Twin Stars of China),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年9月,初版。

埜容:〈人間何世?〉,《申報》,上海,1934年4月14日,版19。

淵泉:〈空前之慘事〉,《晨報》,北京,1926年3月19日,版2。

——:〈政府之責任〉,《晨報》,北京,1926年3月20日,版2。

——:〈不可輕輕放過〉,《晨報》,北京,1926年3月21日,版2。

——:〈群眾領袖安在?〉,《晨報》,北京,1926年3月22日,版2。

——:〈校長之責任〉,《晨報》,北京,1926年3月23日,版2。

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魯迅博物館等選編:《魯迅回憶錄(專著)》冊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

梁實秋:〈清華八年〉,《梁實秋散文》集1,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

梅中泉:〈《林语堂名著全集》總序〉,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京華煙雲(上)》,《林語堂名著全集》卷1,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章克標:〈林語堂在上海〉,原載《文匯月刊》,1989年10月號,收入施建偉編:《幽默大師──名人筆下的林語堂‧林語堂筆下的名人》,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11月,初版。

張學良口述,唐德剛撰寫:《張學良口述歷史》,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

張憲文、方慶秋、黃美真編:《中華民國史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頁1872-1873,〈熊式輝〉條目。

張歆海、劉大鈞、桂中樞主編:《中國評論週報(全24冊)》(The China Critic, 1928-1946),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8月,初版。

張世珍:《論語時期的林語堂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密爾頓(John Milton)著,吳之椿譯:《論出版自由》(Areopagitica),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年9月,初版。

萬平近:《林語堂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初版。

——:《林語堂評傳》,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3月,初版。

舒乙:〈家在語堂先生院中〉,《回顧林語堂:林語堂先生百年紀念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初版。

馮並:《中國文藝副刊史》,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

馮智強:《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林語堂英文著譯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初版。

馮雪峰:《回憶魯迅》,魯迅博物館等選編:《魯迅回憶錄(專著)》冊中,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

傅一勤:〈淺評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原載《中外文學》,2卷4期,1973年,收入《傅一勤中英語言學論文集》,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

彭歌:〈林語堂、筆會與東西文化交流〉,《回顧林語堂:林語堂先生百年紀念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初版。

黃瑤主編:《羅榮桓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初版。

黃建國:〈關於「論語派」和左翼文藝陣營批判「論語派」的歷史估價問題〉,《天津師大學報》,2期,1991年。

黃興濤:《文化怪傑辜鴻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初版。

——:《文化怪傑:辜鴻銘評傳》,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1年7月,初版。

黃肇珩:〈林語堂歸去來兮〉,《聯合報》,台北,1966年6月27日,版3。

辜鴻銘:〈東西文明異同論〉,《辜鴻銘論集》,黃興濤編:《辜鴻銘文集》冊下,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憲政主義與中國〉,黃興濤編:《辜鴻銘文集》冊下,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義利辨〉,《讀易草堂文集》,黃興濤編:《辜鴻銘文集》冊下,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鄒韜奮等:〈嚴禁違法拘捕迅速實行提審法以保障人民身體自由案〉,重慶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中共重慶市委黨校、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國民參政會紀實:續編》,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初版。

〈華北抗戰的總結——朱總司令在延安幹部會上報告〉(1940年6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資料室編:《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抗日戰爭時期(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資料室,1980。

稚暉:〈官歟—共產黨歟—吳稚暉歟〉,《京報副刊》,北京,1925年12月1日,版2。

董秋芳:〈陳源教授的報復〉,《語絲》,82期,1926年6月7日。

董保中:〈漫談新月〉,《文學‧政治‧自由》,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10月,再版。

——:〈現代中國作家對文學與政治的論爭〉,《文學‧政治‧自由》,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10月,再版。

——:〈現代中國文學之政治影響的商榷〉,《文學‧政治‧自由》,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10月,再版。

董燕:《林語堂的人文關懷》,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初版。

董娜:《基於語料庫的“譯者痕迹”研究:林語堂翻譯文本解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4月,初版。

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初版。

楊劍龍:《論語派的文化情致與小品文創作》,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

〈經典節目:京華煙雲〉,收錄於「中華電視公司台史館」:http://web.cts.com.tw/ctsmuseum/c1-7701.htm(2014/12/1點閱)。

聞黎明:《第三種力量與抗戰時期的中國政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10月,初版。

熊式輝:《海桑集:熊式輝回憶錄(1907-1949)》,香港:星克爾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1月,初版。

熊月之、周武主編:《聖約翰大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初版。

翟志成:《馮友蘭學思生命前傳(1895-194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8月,初版。

鄭建英:〈朱瑞〉,胡華主編:《中共黨史人物傳》卷15,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鄭一民:〈張蔭梧與河北民軍〉,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輯111,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7月。

廖沫沙:〈我在三十年代寫的兩篇雜文〉,《廖沫沙文集》卷2,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年6月,初版。

漳州師範學院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編:《漳洲籍現代著名作家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1月,初版。

劉國銘主編:《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下冊,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12月,初版,頁1665,〈趙侗〉條目。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8月,初版。

劉炎生:《林語堂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3月,再版。

——:《中國現代文學論爭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劉鋒傑、薛雯、尹傳蘭著:《文學政治學的創構:百年來文學與政治關係論爭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初版。

劉復:〈巴黎通信〉,《語絲》,20期,1925年3月30日。

劉治熙:〈「愛國運動與求學」〉,《現代評論》,2卷42期,1925年9月26日。

魯迅:〈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莽原》,1期,1926年1月10日。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墳》,《魯迅全集》卷1,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大衍發微〉,《而已集》,《魯迅全集》卷3,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無花的薔薇之二〉,《華蓋集續編》,《魯迅全集》卷3,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可慘與可笑〉,《華蓋集續編》,《魯迅全集》卷3,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小品文的危機〉,《現代》,3卷6期,1933年10月1日。

——:〈小品文的危機〉,《南腔北調集》,《魯迅全集》卷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論語》一年——借此又談蕭伯納〉,《論語》,25期,1933年9月16日。

——:〈《論語》一年——借此又談蕭伯納〉,《南腔北調集》,《魯迅全集》卷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我和《語絲》的始終〉,《三閒集》,《魯迅全集》卷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從諷刺到幽默〉,《偽自由書》,《魯迅全集》卷5,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從幽默到正經〉,《偽自由書》,《魯迅全集》卷5,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論俗人應避雅人〉,《且介亭雜文》,《魯迅全集》卷6,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招貼即扯」〉,《且介亭雜文二集》,《魯迅全集》卷6,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致林語堂〉,《書信》,《魯迅全集》卷12,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致胡風〉,《書信》,《魯迅全集》卷13,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日記》,《魯迅全集》卷1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蔣經國:《我的父親》,台北:燕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8月,初版。

蔣光慈:〈關於革命文學〉,《蔣光慈文集》卷4,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初版。

蕭公權:《憲政與民主》,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初版。

蕭三:〈肖三給左聯的信〉,馬良春、張大明合編:《三十年代左翼文藝資料選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初版。

賴慈芸,〈兩岸三地一起來:林語堂真的有翻譯勵志文集嗎?〉,收錄於其「個人網站」:http://tysharon.blogspot.tw/2013/08/blog-post_2202.html(2014/12/1點閱)。

賴勤芳:《中國經典的現代重構:林語堂“對外講中”寫作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初版。

錢鎖橋:〈啟蒙與救國——胡適、魯迅和林語堂〉,林明昌主編:《閒情悠悠——林語堂的心靈世界》,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8月,初版。

錢鎖橋編:《華美文學:雙語加注編目》,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初版。

錢玄同:〈寫在半農給啟明的信底後面〉,《語絲》,20期,1925年3月30日。

——:〈中山先生是『國民之敵』〉,《語絲》,22期,1925年4月13日。

——:〈回語堂的信〉,《語絲》,23期,1925年4月20日。

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卷6,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

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卷10,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

《黨的建設》,台北:陽明山莊,1951年2月。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8月。new window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4版。

龔鵬程、陳信元主編:《林語堂的生活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0年12月。

龔德柏:《龔德柏回憶錄》冊上,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二:英文部分

褚東偉:《翻譯家林語堂》(Lin Yutang As Author-Translator),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初版。

Aldridge, A. Owen. “Irving Babbitt and Lin Yutang.” Modern Age, vol. 41, no. 4, Fall 1999, pp. 318-327.

The Ambassador in China (Gauss)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Chungking, May 18, 1944. In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1944. 7 vols. Washington, D. 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7, 6 (China), p. 425.

Anderson, Arthur James. “Lin Yutang: A Bibliography of His English Writings and Translations.” In Memoirs of an Octogenarian, by Lin Yutang. Taipei: Mei Ya Publications, Inc., 1975, Appendix.

“The Archives at Pearl S. Buck International,” Pearl S. Buck International, accessed December 2, 2014, http://www.psbi.org/archivecollection/.

Bady, Paul. “The Modern Chinese Writer: Literary Incomes and Best Sellers.” China Quarterly, vol. 88, December 1981.

Barme, Geremie R. An Artistic Exile: A Life of Feng Zikai (1898-197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Benoit, Alan. “Lin Yutang's New Novel.” New Masses(New York), vol. 42, no. 10, March 10, 1942, pp. 24-25.

Benton, Gregor. New Fourth Army: Communist Resistance Along the Yangtze and the Huai, 1938-194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Bisson, Thomas Arthur. “The Dream of China.” Saturday Review of Literature (New York), vol. ΧΧШ, no. 24, April 5, 1941, p. 20.

Buck, Pearl S. Introduction to With Love and Irony, by Lin Yutang. New York: John Day Co., 1940.

Chan, Wing-tsit陳榮捷. “Lin Yutang, Critic and Interpreter.” The English Journal, vol. 36, no. 1, January, 1947.

Chang, Iris張純如. 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1.

Chen, Pai-ta陳伯達. “Critique of Chiang Kai-shek's Book: 'China's Destiny'.” The Communist (New York), vol. ΧΧΙΙΙ, no. 1, January 1944.

Chen, Shiwei. “Government and Academy in Republican China: History of Academia Sinica, 1927-1949.” Ph.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98.

Chen, Yung-fa陳永發. Making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1937-194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Chou, Chih-p'ing周質平. Yuan Hung-tao and the Kung-an schoo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Chow, Tse-tsung周策縱.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0.

“Daniel Defoe.” In Encyclopedia of World Biography, 2nd ed. vol. 4. Detroit: Gale, 1998, pp. 458-459.

Davis, Jessica Milner and Jocelyn Chey eds. Humour in Chinese Life and Letters: Classical and Traditional Approache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Davis, Jessica Milner and Jocelyn Chey eds. Humour in Chinese Life and Culture: Resistance and Control in Modern Time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Denton, Kirk A. and Michel Hockx eds. Literary Societies of Republican China. Lanham, Maryland: Lexington Books, 2008.

“Dr. Lin Yutang Going To U. S. On Monday.” China Press(Shanghai), Aug 9, 1936, p. 9.

Du, Chunmei杜春媚. “Gu Hongming and the Re-inven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Ph. 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9.

“Forty Years' Fortune.” North China Herald(Shanghai), vol. 214, issue 3779, January 10, 1940, p. 71.

Fung, Edmund S. K.馮兆基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ist China, 1929-194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Grieder, Jerome B. 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Liber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7-1937.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Ha Jin哈金. The Writer as Migra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Harrison, Henrietta. “War, nationalism and identity.” In China: Inventing the nation. London: Arnold, 2001.

Hockx, Michel. “The Literary Association (Wenxue yanjiu hui, 1920-1947) and the Literary Field of Early Republican China.” China Quarterly, no. 153, March 1998.

Hsia, Tsi-an夏濟安. “The Phenomenon of Chiang Kuang-tz’u.” In The Gate of Darkness: Studies on the Leftist Literary Movement in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8.

Hu Shih.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New York: Paragon Book Reprint Corp., 1963.

——. “The Renaissance in China.” Journal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V., 1926.收入Chih-P’ing Chou周質平, ed., English Writings of Hu Shih. Heidelberg: Springer, 2013. vol. 2, Chinese Philosophy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Israel, John. Lianda: a Chinese University in War and Revolu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Kataoka, Tetsuya. Resistance and Revolution in China: The Communists and the Second United Fro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Keaveney, Christopher T. The Subversive Self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Creation Society's Reinvention of the Japanese Shishosetsu.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Ku, Hung-ming.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Taipei, Taiwan: Committee for the Publication of Dr. Ku Hung-ming’s Works, 1956.

Lai, Sherman Xiaogang賴曉剛. “A Springboard to Victory: Shandong Province and Chinese Communist Military and Financial Strength, 1937-1945.” Kingston, Ontario, Canada: Ph. D. dissertation, Queen's University, 2008.

——. A Springboard to Victory: Shandong Province and Chinese Communist Military and Financial Strength, 1937-1945. Leiden: Brill, 2011.

Lary, Diana. The Chinese People at War: Human Suffering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1937-194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Lau, Yee Cheung劉義章. “Hu Han-min胡漢民: a Scholar-Revolutiona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Ph. 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1986.

Laughlin, Charles A. The Literature of Leisure and Chinese Modernit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 “The Analects Group and the Genre of Xiaopin.” In Literary Societies of Republican China, ed. by Kirk A. Denton and Michel Hockx. Lanham, Maryland: Lexington Books, 2008.

Lazarus, H.P. “War and the Writer.” Nation (New York), vol. 154, no. 4, January 24, 1942.

Levenson, Joseph R. 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Li, Kay Wan-kay. “Bernard Shaw's Passage to China: Literary Transmission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Ph. D. dissertation, York University, 2000.

Li, Laura Tyson. Madame Chiang Kai-shek: China's Eternal First Lady. New York: Grove Press, 2006.

Lin, Adet, Anor Lin, and Meimei Lin. Dawn Over Chungking. New York: John Day Co., 1941.

Lin, Adet林如斯. “The Decision to Go Home.” In Dawn Over Chungking. New York: John Day Co., 1941.

Lin, Adet林如斯. “Visit to the Generalissimo.” In Dawn Over Chungking. New York: John Day Co., 1941, pp. 220-222.

Lin, Anor林太乙. “The Day We Left Shanghai.” In Our family, by Adet Lin林如斯 and Anor Lin林太乙. New York: John Day Co., 1939.

Lin, Anor林太乙. “The Generalissimo and Madame Chiang.” In Dawn Over Chungking. New York: John Day Co., 1941, pp. 223-225.

“Lin Yutang, Quitting Singapore, Says Red Terror Rules Schools.” New York Times, April 18, 1955, p. 4.

“Lin Yutang, Scholar-Philosopher, Dies.” New York Times, March 27, 1976, pp. 1, 28.

Liu, Rain Yang. “Lin Yutang: Astride the Cultures of East and West.” In Salt and Light, Volume 3: More Lives of Faith That Shaped Modern China, ed. by Carol Lee Hamrin and Stacey Bieler. Eugene, Oregon: Pickwick Publications, 2011.

Liu, Lydia H.劉禾 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China, 1900-193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Liu, Yu劉瑜. “From the Mass Line to the Mao Cult: The Production of Legitimate Dictatorship in Revolutionary China.” Ph. 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2006.

Long, Kelly Ann. “To the Yen-An Station : the Life and Writing of Helen Foster Snow (A. K. A. Nym Wales).” Ph. 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1998.

——. Helen Foster Snow: an American Woman in Revolutionary China. Boulder: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2006.

Lu, Fang. “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Images of Chinese Women i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s, Adaptations and Rewritings.” Ph. D. dissertation,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2008.

Mao, Tze-tung. “The Balance of Forces and Our Tasks.” In Friction Aids Japan: Documents Concerning Instances of Friction, 1939-1940. Chungking, China: New China Information Committee, 1940.

Marcia, James E.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ed. by Joseph Adelson. New York: Wiley, 1980.

McDougall, Bonnie S. Love-Letters and Privacy in Modern China: The Intimate Lives of Lu Xun and Xu Guangp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Menon, Krishna. Twilight in China. Bombay: Bharatiya Vidya Bhavan, 1972.

Messinger, Gary S. The Battle for the Mind: War and Peace in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2011.

Miles, Steven B. “Independence and Orthodoxy: Lin Yutang and Chinese Journalism in the Republican Era, 1923-1936.” M. A.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90.

Miller, Mark. “The Yusi Society.” In Literary Societies of Republican China, ed. by Kirk A. Denton and Michel Hockx. Lanham, Maryland: Lexington Books, 2008.

Mitter, Rana. 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1945: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 London: Penguin Books, 2014.

“New Books of Interest in the Far East: Lin Yutang's Novel.” China Weekly Review(Shanghai), Dec 16, 1939, p. 121.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Nomination Database - Literature".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13. Web. 7 Nov 2013.

Plating, John D. The Hump: America's Strategy for Keeping China in World War II. College S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11.

Pollard, David E. “Lu Xun’s Zawen.” In Lu Xun and His Legacy, ed. by Leo Ou-fan Lee李歐梵.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owell, John B. My Twenty-Five Years in China.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1945.

Qian, Jun. “Lin Yutang: Negotiating Modernity Between East and West.” Ph. 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96.

Qian, Suoqiao錢鎖橋. Liberal Cosmopolitan: Lin Yutang and Middling Chinese Modernity. Leiden: Brill, 2011.

——. “Discovering Humour in Modern China: The Launching of the Analects Fortnightly Journal and the ‘Year of Humour’(1933).” In Humour in Chinese Life and Letters: Classical and Traditional Approaches, ed. by Jessica Milner Davis and Jocelyn Che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Sample, Joseph C. “Lin Yutang and the R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Humor.” M. A. thesis, Texas A&M University, 1993.

——. “Contextualizing Lin Yutang’s essay ‘On Humour’: Introduction and Translation.” In Humour in Chinese Life and Letters: Classical and Traditional Approaches, ed. by Jessica Milner Davis and Jocelyn Che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Scott, James C. 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Shaffer, Robert. “Pearl S. Buck and the American Internationalist Tradition.” Ph. D. dissertation, Rutgers University, 2003.

Shen, Shuang沈雙. “Self, Nations, and the Diaspora—Re-reading Lin Yutang, Bai Xianyong, and Frank Chin.” Ph. D. dissertation,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8.

——. Cosmopolitan Publics: Anglophone Print Culture in Semi-colonial Shanghai.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9.

Snow, Edgar. The Battle for Asia. New York: World Publishing Co., 1942.

——. “China to Lin Yutang.” Nation (New York), vol. 160, no. 7, February 17, 1945, pp. 180-183.

——. “China to Lin Yutang—II.” Nation (New York), vol. 160, no. 13, March 31, 1945, p. 359.

Snow, Helen Foster. My China Year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1984.

So, Richard Jean. “Collaboration and Translation: Lin Yutang and the Archive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Modern Fiction Studies, vol. 56, no. 1, Spring 2010, pp. 40-62.

Sohigian, Diran John. “The Life and Times of Lin Yutang.” Ph. 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1991.

Strauss, Julia C. “The Evolution of Republican Government.” In Reappraising Republican China, ed. by Frederic Wakeman, Jr. and Richard Louis Edmon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Taylor, Jay.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Tien, Hung-mao田弘茂.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China, 1927-193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Ting, Lee-hsia Hsu許麗霞. Government Control of the Press in Modern China, 1900-1949.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Totani, Yuma. “Legal Responses to World War II Sexual Violence: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In Sexual Violence in Conflict Zones: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Era of Human Rights, ed. by Elizabeth D. Heinema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1.

Tsai, Weipin蔡維屏. Reading Shenbao: Nationalism, Consumerism and Individuality in China, 1919-37.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Tu, Chuande. “The 1945-1946 GMD-CCP Peace Talk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000.

Tung, Constantine董保中. “The Search for Order and Form: The Crescent Moon Society and the Literary Movement of Modern China, 1928-1933.” Ph. D. dissertation, 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 and University Centre, 1970.

Van Gelder, Robert. “An Interview With Doctor Lin Yutang.”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May 4, 1941, pp. 2, 18.

Van Slyke, Lyman. “The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In The Nationalist Era in China, 1927-194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Wakeman Jr., Frederic E. The Shanghai Badlands: Wartime Terrorism and Urban Crime, 1937-194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Walder, Andrew G.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Wales, Nym [Helen Foster Snow]. “One Leaf Among Millions.” Saturday Review of Literature (New York), vol. ΧΧΙV, no. 32, November 29, 1941, p. 7.

Wang, David Der-Wei王德威.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1841 to 1937.”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vol. II From 1375, ed. by Kang-i Sun Chang孫康宜.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Wasserstrom, Jeffrey Nathan. “Taking It to the Streets: Shanghai Students and Political Protest, 1919-1949.” Ph. 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89.

Wen Yuan-ning溫源寧. “Ku Hung-ming.” Tien Hsia Monthly(Shanghai), vol. IV, no. 4, April 1937.

Weston, Timothy B. The Power of Position: Beijing University, Intellectuals,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1898–192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Witchard, Anne. Lao She in Lond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Wong, V. L. “Low Library; A History (1894-1923).” The St. John's Echo (Shanghai), vol. 35, no. 2, February 1924.

Wong, Wang-chi王宏志.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in Shanghai: The Chinese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 1930-1936.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1.

Woods, Katherine. “Forty Crowded Years in China's Forty Centuries.”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November 19, 1939, p. 2.

——. “Chinese Tales.”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July 20, 1941, p. 7.

——. “China at War: A Leaf in the Storm.”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November 23, 1941, p. 6.

Xu, Yihua徐以驊. “St. John's University, Shanghai as an Evangelising Agency.” Studies in World Christianity, vol. 12, no. 1, 2006.

Ye, Bin. “Searching for the Self: Zhang Shizhao and Chinese Narratives (1903-1927).” Ph. 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2009.

Yeh, Wen-hsin葉文心. The 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 1919-1937.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0.

Yin, Xiao-huang尹曉煌.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the 1850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0.

——. “Worlds of Difference: Lin Yutang, Lao Sh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Language Writing in America.” In Multilingual America: Transnationalism, Ethnicity, and the Language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ed. by Werner Sollor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 176-187.

Yoshida, Takashi. “A Battle over History: The Nanjing Massacre in Japan.” In The Nanjing Massacre in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ed. by Joshua A. Foge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Zurndorfer, Harriet. “Wartime Refugee Relief in Chinese Cities and Women’s Political Activism, 1937–1940.” In New Narratives of Urban Space in Republican Chinese Cities: Emerging Social, Legal and Governance Orders, ed. by Billy K. L. So and Madeleine Zelin. Leiden: Brill, 2013, pp. 65-9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