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五行與中國人的心理療法:以萬國道德會的性理療法為例
書刊名:本土心理學研究
作者:潘英海陳永芳
出版日期:1993
卷期:2
頁次:頁36-92
主題關鍵詞:萬國道德會陰陽五行五行性性理療法相生關係相剋關係木性人火性人土性人金性人水性人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7)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2
  • 點閱點閱:150
     本論文主要的目的,在於透過萬國道德會的民間團體所發展出來的「性 理療法」,研究中國人的個性理論與心理療法理論。萬國道德會結合中國傳統社 會的五行理論與性理思想,發展出「五行性」的個性理論與 「性理療法」的心 理療法理論。過去有限的研究中,都著重於萬國道德會的思想體系,視有關性理 的思想與五行的運用為一種民間哲學。本文應用實地觀察與訪談的資料,並透過 性理會談的諮商過程,說明「性理療法」在心理療法上的意義,以及說明「五行 性」在人格理論上的意涵。筆者認為五行數術與性理思想的結合,反映出中國人 的人觀與治療觀建立在「以體驗之,以驗體之」的實踐精神上,讓我們重新思考 「自我瞭解」與 「自我觀照」之間的關係。筆者建議從詮釋學的視野,將中國 傳統社會的文化資產重新解讀,再放回當代社會的脈絡中,以拓展本土心理學研 究的契機。
學位論文
1.陳永芳(1991)。萬國道德會的五行性--一個本土心理學的質性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于從雲(1971)。性理講演錄。臺北:萬國道德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于從雲(1985)。性理演講錄。新店:法音善書流通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于從雲(1989)。倫理講演錄。鄭時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國華(1981)。儀聖玉鳳儀篤行錄。臺北:萬國道德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國華(1981)。儀聖玉鳳儀識明錄。臺北:萬國道德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文魁壇。化性談命與天。臺北:文魁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江希張(1972)。江建議人希張演講詞。臺北:萬國道德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允恭(1984)。玉鳳儀先生語錄。臺北縣新店:若水善書流通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安梧(1989)。王鳳儀的五行觀。臺北縣新店:若水善書流通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高其位(1937)。十二筆記。遼寧省:萬國道德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高其位(1988)。儀聖之道十二筆記。臺北:萬國道德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萬國道德總會(1971)。倫理演講錄。臺北:萬國道德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萬國道德總會(1977)。萬國道德會總會概況:1921-1977。臺北:萬國道德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萬國道德總會(1982)。萬國道德會總會概況:1921-1982。臺北:萬國道德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萬國道德總會(1985)。倫理演講錄。臺北縣新店:法音善書流通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萬國道德總會(1985)。精神錄。臺北縣新店:法音善書流通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萬國道德總會(1986)。百孝篇。臺北:萬國道德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趙見龍(1974)。玉鳳儀先生道德講義。臺北:萬國道德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趙見龍(1984)。玉鳳儀先生道德講義。臺北縣新店:若水善書流通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鄭子東(1984)。玉鳳儀言行錄。宜蘭縣:覺世善書流通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鄭子東(1987)。玉鳳儀十二字薪傳。臺北:萬國道德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鄭子東(1988)。儀聖王鳳儀嘉言錄。臺北:萬國道德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鄭子東(1989)。儀聖王鳳儀行誼選集。臺北縣新店:法者善書流通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鄭子東(1989)。王鳳儀言行錄。臺北縣中和:天下善書流通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鄭子東(1993)。玉鳳儀言行錐。臺北:健康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鄭嘉春(1980)。儀聖全書。臺北:萬國道德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潘菽、高覺毅(1983)。中國古代心理學研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燕國材(1989)。中國心理學史資料選編。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譚憲幹(1983)。人生十二哲學。譚憲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燕國材(1988)。明清心理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潘英海(1993)。面相與一個中國「人」的觀念。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國樞(1993)。劉邵的人格理論及其詮釋。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