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網球運動員追求卓越的過程:運動人類學領域的解析
作者:李加耀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ee, Chia-yao.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
指導教授:蔡禎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網球運動員階序性追求卓越運動人類學階序性tennis playerpursue of excellenceanthropology of sportcla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5
本研究以運動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解析台灣網球運動員追求卓越的過程。以陳南教練所指導的一所小學、國中、高中的學校網球代表隊為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田野工作。將參與觀察與訪談所得資料整理與分析後,有以下四點結論:
一、天堂網球隊的技術訓練重視穩定性,強調擊球要旋。球員的身體有主動參與技術學習的能力,並造成技術階序性的高低。階序高的球員,是指球感好,在球速、球質、與穩定性上有良好的表現,也具有挑戰國際職業比賽的能力。
二、比賽需要身體與心理能力良好的配合。在天堂網球隊的觀察中,心理能力包括性、心、膽量、智商等。好球員必須有技術階序性高的條件,以及定性、有心、有膽量、智商高等心理能力,就具備往國際職業賽追求卓越的條件。
三、制度影響天堂網球員的程度已超越身體與心理能力。其中包括了學歷取向、經濟因素、以及就業市場。制度導致了網球員不須學業成績就可以申請學校,也才有職業網球員又同時是學生身份的情形存在。這造成網球員在追求知識與網球卓越時的負面影響。
四、台灣競技運動發展環境的不佳,使網球員趨於保守的性格,並處在學歷取得與運動成就之間搖擺。所以,制度限制了網球員去超越的可能,讓他們趨於保守。這是一種缺乏超越性的文化取向。
The study adopted methods of Anthropology of sport to analyses the process of Taiwanese tennis player’s pursuingof excellence. The objects of the study are from three tennis school teams, including an elementary school, a junior high school and a senior high school which have the same coach. The researcher made one-year long fieldwork including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After regulating and analyzing all the data, the researcher made four conclusions as following :
Heaven tennis team’s skill trainings value steadiness,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spin and emphasize that body can be active in participating skill-learning. Players’ body initiative produce relative superiority or inferiority of skill classes. Players with high ranks mean that they have good ball-sensation. Those players not only hav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n speed, quality and steadiness. But also own abilities to challenge internationally professional games.
Playing good games needs good body and psychology abilities. Psychology ability includes individual personality, attempt, courage and intelligence. Good players must have not only high skill classes but also steady personality, strong attempt, enough courage and high intelligence which are totally called good psychology abilities. Good players are provides with pursuing excellence in internationally professional games. Unfortunately, only few members can continue pursuing excellence after their high school graduation because of influence of social systems.
Social systems have cause much more influence on Heaven tennis players than their body and psychology abilities. Social systems have made tennis players enter good school without studying, and this kind of condition causes professional player are also students. It really makes negative influence on tennis players’ pursuing excellence of body and psychology.
Competitive sports are not developed very well in Taiwan. And that has caused competitive players to have conservative personality. Besides, those competitive players also swing between degrees and athletic achievements. Therefore, social systems have confined the possibilities of tennis players’ surpassing and have made the tennis players hesitate. Under these kinds of social systems, tennis players really lack surpassing.
Bodo, Peter 1996年6月 「阿格西縱橫球場的秘密」。『國際網球雜誌』(中文版)。
Donna Dohert1996年「網壇的星爸星媽」。『國際網球雜誌』,第3期。
Gallwey, Timothy 1974年 「網球的心靈遊戲」(The Inner Games of Tennis.)。劉一民譯,『運動哲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1991:頁215-225。new window
Gwedebooth1993年5月15日 「塑造成功選手的三角光圈」。取材:USTA。馬致平譯。『中華網協通訊』,第11期。中華民國網球協會。
Harwitt, Sandra 1998年5月 「模糊的訊息」。『國際網球雜誌』(中文版),第24期。國際網球雜誌社。
Higdon, David 1996年8月 「為什麼網球選手是最偉大的運動員」。『國際網球雜誌』(中文版),第3期。
Jenkins, Sally 2001年7月 「以智取力」。『國際網球雜誌』(中文版),第47期。
Loehr, Jim 1998年3月 「你可以從這些職業球員的心理學到什麼」。『國際網球雜誌』(中文版),第22期。
Nixon ll, Howard L. & James H. Frey. 2000年 『運動社會學』(A Sociology of Sport.)。王宗吉譯。台北:洪葉文化。
Tignor, Stephen 1999年7月 「逐漸加速的Federer特快車」。『國際網球雜誌』,第35期。
丹尼‧喬吉森1999年 『參與觀察法』。王昭正、朱瑞淵譯。台北:弘智文化。
方國光 1992年 「小人物大故事:專訪林東瀛校長」。『中華網協通訊』,第6期。
王元鴻2002年4月2日 「運動與升學曾正華陷兩難」。『自由時報』,32版。
王宗吉1992年 『體育運動社會學』。台北:銀禾文化。
王銘銘 2000年 『社會人類學』。台北:五南圖書。new window
王震武 2002年6月 「升學主義的成因及其社會心理基礎:一個歷史觀察」,收錄於『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7期,「升學主義與學校文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new window
古國華1994年12月 「國中校隊運動員運動心理競技能力探討」。『體育學報』。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安東尼‧記登斯 2002年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趙旭東、方文譯。台北:左岸文化。
朱錦華2002年1月19日 「澳洲公開賽」。『民生報。』
米歇爾‧哈沃德(Howard, Mchael C.)1997年 『文化人類學』。李茂興、藍美華譯,台北:弘智文化。
何翠萍1992年 「比較象徵學大學:特納」。收錄於黃應貴主編 『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台北:正中書局。
余光弘1996年 「參與觀察與參加觀察:以蘭嶼經驗為例略論參與觀察的階段與深度」。『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1期:頁59-73。
余安邦、張玉潔、胡志偉 1993年 「從認知觀點探討當前台灣大學生之自我概念的屬性與內涵」。收錄於黃應貴主編 『人觀、意義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克利福德‧葛茲1999年 『文化的解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納日碧力戈等譯。中國大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地方性知識 : 闡釋人類學論文集』。王海龍譯。中國大陸:中央編譯。
巫宏榮2002年7月 「網球選手如何自處?專題之四」。『麗台運動報』。
李 琢2002年9月3日 「阿格西辦校有聲有色」。『中國時報』。
李亦伸2002年8月3日 「英雄出少年親情無價」。『民生報』。2002年8月9日 「小薇父親辭亞運教練職」。『民生報』。
李亦園1992年 『人類學與當代社會』。台北:水牛出版社。1999年 『 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台北新店:立緒。
李孟貞2000年 「毒品、身體與自我:藥癮少女的成癮、戒癮經驗。國立清學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林淑蓉。
何翠萍 1992年 「特納:比較象徵學大師」。收錄於『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台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李登計 1992年1月1991「亞洲杯網球錦標賽」。『中華網協通訊』,第3期。
杜正勝 1993年 「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收錄於黃應貴主編 『人觀、意義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杜美瑢 1991年9月 「網壇史上最年輕的大滿貫賽冠軍:華裔神童張德培」。『中華網協通訊』,創刊號。
杜維明 1989年3月 「身體與體知」。『當代』,第35期。
周文祥、莊仲仁、鄭伯壎 1997年4月 「運動員心理競技能力之探討」。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六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陽明大學。new window
周資眾 1997年12 月 「運動員的科學選才與育才」。『國民體育季刊』,第26卷,第4期。
奈吉爾‧巴利2001年 『天真的人類學家』。何穎怡譯。台北:商周出版。
林 珣2000年12月3日。「他們不想打球,誰之過」。『中國時報』。
林三豐 2002年2月10日 「辛吉絲笑看人生」。『麗台運動報』。2002年11月8日 「小瑋左手怪傑」。『麗台運動報』。2002年11月11日 「被指土法煉鋼陳南不服」。『麗台運動報』,11版。2002年11月20日 「橘子杯高水準A級球賽」。『麗台運動報』,8版。
林建勳2000年 「網球選手在競爭環境中的自我互動過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劉一民。
林昭代 1993年 「網球簡史及歷年來的女冠軍簡介」。『政大體育』,第6期。
林清和 2001年『 教練心理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林琪雯 1995年 「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台灣棒球發展史」。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章英華、林敏政。
林諭林 2002年11月12日 「靠籃球過一輩子吳永仁說不」。『麗台運動報』,5版。
林極燉 1998年 常用漢字台語字典。台北:前衛。空 落 1991年9月「 金滿貫皇后葛拉芙成功的心路歷程」。『中華網協通訊』,創刊號。
邱豐傑 1998年6月 「我國優秀青少年網球選手學習背景調查分析」。『台灣體育』,第97期。new window
保羅‧貝格靈 2002年 『慾望之心:了解賭徒心理』。廣梅芳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哈利‧沃卡特(Wolcott, Harry F.)2001年 『校長辦公室裡的那個人:一種民族誌』。白亦方主譯。台北:師大書苑。
柏 格 1981年『 網球王柏格傳』(My Life and Game.)。徐 弘譯,台北:民生報社。
秋 田 1996年10月 「張德培與阿格西的個性與球風」。『國際網球雜誌』。第5期。
胡 娜 1997年 「輕輕鬆鬆當網后」。引自陳芙陽『驚奇女娃辛吉絲:歷史上最年輕的女網后』。台北:新新聞文化。頁20。
胡小明1999年『體育人類學』。中國大陸:廣東人民出版社。
唐‧米爾曼1998年 『生活中的運動家』(The Inner Athlete.)。鐘佳宜譯。台北:海鴿文化。
徐永樹 1997年 「身體表演、角色與自我轉化之經驗述說:關於劇場演員的身體民族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指導教授:宋文里。
泰瑞‧奧力克1991年 『運動員心裡學』(Psyching for Sport: Mental Training for Athletes.)。劉一民譯。台北:桂冠。
翁君平 1997年12月 「我國大專甲組與乙組網球運動員的性格特質差異之研究」。『台灣體育』。
翁惠娟2000年 「喪禮中的交換:哈尼族的人觀建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林淑蓉。
馬文‧哈里斯1998年 『人類學導論』。蕭秀玲等譯,台北:五南圖書。
高三福 2002年 「團隊文化與教練領導:質化與量化兩種研究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指導教授:簡曜輝、莊仲仁。new window
高宣揚 1998年 『當代社會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基 辛1992年 『文化人類學』。張恭啟、于嘉雲合譯。台北:巨流圖書。
張 珣 1994年 『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1994年。2000年6月 「信仰與文化:李亦園先生與台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民族學研究集刊』,第88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文雄 2002年9月11日 「陳金鋒1000個小聯盟的日子」,民生報,B2版。2002年9月11日 「陳金鋒有顆棒球心」。民生報,B3版。2002年9月17日 「敢夢就有希望」。民生報,B3版。
張宏亮1996年 「大學績優保送生之學習困擾來源」。『體育研究』,第2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張思敏1996年11月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在子女網球之路上扮演的角色」。『國際網球雜誌』(中文版),第6期。
張清泉 1996年10月 「網球常識專論:網球球員行為應如何規範」。『國際網球雜誌』(中文版),第5期。
「張德培想贏太難」。民生報。2002年3月23日,B5版。
教育部體育司1997年 「社會變遷與體育革新座談會:優秀運動員的培訓」。『國民體育季刊』26卷3期。教育部體育司。
梁淑玲 1993年 「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形構:台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1895-1990)」。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馮建三。
莊英章等著1991年 『文化人類學(上)(下)』。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莊豔惠1999年6月 「運動員過度訓練與身心倦怠之因素探討」。『國立台灣體育學報,第5期(下)。』
許木柱1991年 「文化與人格」。收錄於 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編著,『文化人類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許瑞瑜 2002年7月10日 「生理條件居末,心理條件第一:大諺教練要漂亮的退休」。民生報。
許樹淵1999年5月 『運動員選、訓、賽之策略訂定』。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參考資料。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許樹淵、張思敏、張清泉、田文政合著 2000年 『網球技術理論與實際』。台北:中華民國網球協會。
陳文德 1993年 「南王卑南族人的觀念」。收錄於黃應貴主編 『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俊合 2003年2月21日 「小薇揮拍,老爸揮拳」。民生報,B1版。
陳南 2001年10月 「第12屆世界教練研習會心得報告:如何將青少年選手帶往職業」。泰國:曼谷。2001年10月28日--11月1日。(未出版)
陳奕麟1990年 「田野調查的知識宰制」。『台灣史田野通訊』,第17期。
陳美華1992年 「運動員的自我概念探討:以體育科系學生為研究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劉一民。
陳筱玉 2002年4月13日 「王宇佐這樣的孩子要什麼?:本土許多具網球天分的青少年孤軍奮戰、力求脫困」。麗台運動報,9版。2002年5月14-16日。麗台運動報,4版。2002年7月30日 「沙芬兄妹創造職網家族新世代」,麗台運動報,版4。2002年11月1日 「看那些星爸是麻煩製造者」。麗台運動報。2002年11月19日 「職網大哥大講求全能」。麗台運動報,11版。
喬 健 1998年 「人在江湖:略說賽場概念在研究中國人計策行為中的功能」。『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台北:麗文文化。
黃芳進 1995年 「運動「身體主體」探索:「時間性」和「空間性」的省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劉一民。
黃應貴1993年 「人的觀念與儀式: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收錄於黃應貴主編 『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年 『人觀、意義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北:南港。1994年 「從田野工作談人類學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山海文化雙月刊』,第6期。台北:山海文化。
楊明雄1987年6月 「我國運動績優學生升學輔導實施狀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集刊』,第12期。
楊靜如 2002年12月10日 「不管輸贏玩在一起」。『麗台運動報』,11版。
葉奕君 2002年4月23-25日 「張誌家一億三千萬日圓身價飆新高」。『麗台運動報』,頭版。
詹健全 2002年4月19日 「資源不足、學業及訓練難兼顧振興足球運動難題亟待克服」。麗台運動報,3版。
雷光涵2001年8月21日「小薇榮登世界榜」。聯合報,30版。
廖主民 1993年12月 「探討台灣優秀運動員的認知型態:「運動員認知型態量表」的編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16輯。
維特‧巴諾 1979年 『心理人類學:文化與人格之研究』。瞿海源、許木柱譯。國立編譯館主編。
劉一民1991年 『運動哲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 「運動身體經驗探源:主體性與創造性經驗的反省」。『體育學報』,第13期。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樊正治 1984年12月 「有感於運動員生活、學業與職業」,『國民體育季刊』,第13卷4期。教育部體育司。
潘英海 1990年 「田野工作的「自我」:從Malinwski的日記談起」。『台灣史田野通訊』,第17期。1992年 「文化的詮釋者:葛茲」。收錄於黃應貴主編 『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面相與一個中國「人」的觀念」。收錄於黃應貴主編 『人觀、意義與社會』。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年 「五行與中國人的心理療法:以萬國道德會的性理療法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期:「文化、心病及療法」。台北:桂冠。1997年12月 「文化識盲與文化糾結:本土田野工作者的「文化」問題」。『本土心理學研究』,第8期。
蔡俊良2000年6月 「中學學生運動員生涯的困境」。『輔導季刊』,第36卷2期。
蔡禎雄 「台灣近代體育Sports形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
鄭良一 1981年4月 「回顧軟式網球在台灣的發展」。『網球世界』,創刊號。台北:網球世界雜誌社。
鄭淑芬 1981年4月 「擊出國內網球的「愛司」:訪全國網球協會理事長王先登先生」。『網球世界』,第1期。網球世界雜誌社。
盧俊宏1999年 『運動員心裡學』。台北:師大書苑。
賴素玲1996年4月 「大專甲組網球選手訓練概況調查探討」。『台灣省學校體育』,第25期。
賴德剛 2002年11月8 日 「吳文騫把訓練當娛樂」。麗台運動報,8版。
顏學誠 1999年11月27至28日 「修練初探」。發表於「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五十週年系慶」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主辦。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02年 「修煉與身心互動:一個氣的身體人類學研究」。『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58期。new window
蘇美雪1998年8月。「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台灣體育』,第98期。
蘇嘉祥 2002年2月10日 「台維斯杯網球賽」。民生報,B2版。
露絲‧潘乃德1992年 『文化模式的詩神』。張珣譯,台北:稻香出版。
「財團法人太平洋網球發展基金會成立經過(一):章民強理事長力倡運動」。『中華網協通訊』,第2期。1992年2月。
「財團法人太平洋網球發展基金會成立經過(二)」。『中華網協通訊』,第4期。1992年3月。
「網球協會發展史」。『中華網協通訊』,創刊號。1991年9月 。
「台灣發展網球運動經過」。『中華網協通訊』。1992年5月。
Blanchard, Kendall, and Alyce Taylor Cheska
1985 The Anthropology of Sport: An Introduction.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s, Inc. Massachusetts.
Bourdieu, Pierre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rownell, Susan
1995 Training the body for China: Sports in the moral order of People’s Republic.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Chicago /London.
Calhoun, Don
1981 Sports Culture & Personality. Leisure Press. West Point, N.Y. & Berkeley, CA.
Carsten, J.
1995 The Substance of Kinship and Heat of the Hearth: Feeding, Personhood and Relatedness among Malays in Paplau Langkawi. American Ethnologist, 22(2):223-241.
1997 The Heat of the Hearth: the Process of Kinship in a Malays Fishing Commun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sordas, Thomas J.
1990 Embodiment as a Paradigm for Anthropology, in Ethos,(18).
1994 Embodiment and Experience: The Existential Ground of Culture and Self.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Douglas, Mary
1996 Natural Symbols: Exploration in Cosmology.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Harris, Grace Gredys
1989 Concepts of Individual, Self, and Person in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91(4): 599-612.
Desjarlais, Robert R.
1992 Body and Emotion: The Aesthetics of Illness and Healing in the Nepal Himalaya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yania Press.
Harrison, Simon
1985 Concepts of Person in Avatip Religious Thought. Man,20(1): 115-130.
Fortes, M.
1987 The Concept of the Person. In Religion ,Morality and the Person. M.Fortes. pp247-28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 Fontaine, J.S.
1985 Person and Individual: Some Anthropological Reflection. In The Category of the Person: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History. M. Carrithers, S. Collins and S. Lukes, eds.pp123-14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cClancy, Jeremy(ed.)
1996 Sport, Identity and Ethnicity. Oxford: Berg.
Martin, Emily
1992 The End of the Body ? American Ethnologist,19.
Mauss, Marcel
1985 A category of the Human Mind: The Notion of Person; the Notion of Self. In The Category of the Person: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History. M. Carrithers, S. Collins and S. Lukes, eds.pp1-2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1934] Techniques of the Body. In Incorporations. Edited by Jonathan Crary and Sanford Kwinter. The MIT Press.
Nixon, H.L.
1991 Sport Sociology That Matters: Imperativ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1990s’,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8(3):281-294.
Noel, Dyck
2000a Games, Sports and Culture. UK,Berg.
2000b Home Field Advantage? Explor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 Sports, in Vered Amit (ed.) Constructing the ‘Field’: Ethnographic Fieldwork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pp.32-53.
Scheper-Hughes, Nancy & Margaret Lock
1987 The Mindful Body: A Prolegomenon to Future Work in Medical Anthropology. In 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1)
中華民國網球協會官方網站。位址www.cttatennis.org.tw 關於本會/網協簡史。資料下載時間: 2002年09月28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