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本土心理學研究中的本土資源--學科性、本土性及其方法論的探討
作者:翟學偉
書刊名:本土心理研究取徑論叢;楊中芳 (主編)
集叢:本土心理研究叢書;9
頁次:371-402
出版日期:2008
出版項:臺北:遠流
主題關鍵詞:本土心理學學科性
學門:心理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
期刊論文
1.拉特納(1984)。美國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與現狀。中國社會科學,1984(2),213-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葛魯嘉(1995)。本土傳統心理學的兩種存在水平。長白學刊,1995(1),3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思雅、李秀麗、趙志裕(19990900)。辯證思維與現代生活。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5,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o, D. Y. F.(1976)。On Concept of Fac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1,867-884。  new window
5.翟學偉(1999)。個人地位:一個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國日常社會的真實建構。中國社會科學,1999(4),144-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光國(19990300)。多元典範的研究取向:論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社會理論學報,2(1),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翟學偉(19990300)。儒家的社會建構:中國社會研究視角和方法論的探討。社會理論學報,2(1),53-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美枝、王鎮華(19971200)。發現、詮釋與感通--心理學知識旨趣與實踐旨趣的融合。本土心理學研究,8,3-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翟學偉(1993)。中國人際關係的特質--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社會學研究,1993(4),74-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中芳(19930600)。試論如何深化本土心理學研究:兼評現階段之研究成果。本土心理學研究,1,122-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國樞(19971200)。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本土心理學研究,8,75-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國樞(19930600)。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1,6-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葉光輝(1992)。孝道認知的類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Piaget, Jean、鄭文彬(1999)。人文科學認識論。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all, David L.、Ames, Roger T.、施忠連(1999)。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安樂哲、郝大維、蔣弋為、李志林(1996)。孔子哲學思微。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舒爾茨、楊立能、沈德燦(1981)。現代心理學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吉爾茲(1999)。地方性知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查普林、克拉威克、林方(1983)。心理學的體系與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錢穆(1986)。中國學術論衡。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Dernberger, R. P.、DeWoskin, K .J.(1991)。The Chinese: Adapting the Past Facing the Future。Ann Arbor, 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new window
9.Hall D. L.、Ames, K. T.(1998)。Thinking from the Hen--Self, Truth 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ew window
10.Hsu, F. L. K.(1970)。Americans and Chinese。New York:Doubleday Press。  new window
11.Pike, K. L.(1967)。Language in Relation to a Unified Theory of Structure of Human Behavior。The Hague:Mouton Press。  new window
12.斯諾, C. P.、紀樹立(1994)。兩種文化。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特納(1987)。社會學理論的結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Hall, David L.、Ames, Roger T.(1987)。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Albany, NY:State U of New York P.。  new window
15.費孝通(1985)。鄉土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梁漱溟(1990)。中國文化要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囇莉(19990000)。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臺北市: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翟學偉(1995)。中國人的臉面觀。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克利福德.格爾茲、納日碧力戈、郭于華、李彬、羅紅光、田青(1999)。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海龍(1999)。導讀一:對闡釋人類學的闡釋。地方性知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成中英(1999)。中國哲學和當代傳播學理論。跨文化傳播學:東方的視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澳斯(1988)。(科學心理學) 前言。科學心理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莫滕森(1999)。跨文化傳播學:東方的視角。跨文化傳播學:東方的視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lumer, H.(1967)。What Is Wrong with Social Theory?。Symbolic 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 and Method。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new window
6.楊國樞(1993)。劉邵的人格理論及其詮釋。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之昭(1988)。面子心理的理論分析與實際研究。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國樞(19820000)。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層次與方向。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國樞(19880000)。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 : 形成及蛻變。中國人的蛻變。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