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與西方:兩種不同的心理學傳統
書刊名:本土心理學研究
作者:翟學偉
作者(外文):Zhai, Xue-wei
出版日期:2014
卷期:41
頁次:頁3-51
主題關鍵詞:科學心理學陰陽五行踐行主義心理學Heart-mindPsychology of practicalismScientific psychology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ima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3)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60
  • 點閱點閱:40
期刊論文
1.Nisbett, R. E.、Peng, K.、Choi, I.、Norenzayan, A.、王兵、李陳(2006)。文化與思維系統:整體性認知與分析十生認知。社會心理研究,1,72-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彭彥琴(2001)。中國心理學思想史範疇體系重建。心理學探新,1,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葛魯嘉(2005)。對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的不同學術理解。東北師大學報,3,133-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翟學偉(2014)。關係與謀略:論中國人的計策性行為。社會學研究,1,82-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華(2000)。中國古代心理學史的範疇研究原則論。烟台師範學院學報,9,68-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美枝(20101200)。中庸理念與研究方法的實踐性思考。本土心理學研究,34,97-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國樞(19971200)。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本土心理學研究,8,75-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中芳(20101200)。中庸實踐思維體系探研的初步進展。本土心理學研究,34,3-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余德慧(2011)。人文臨床與療癒的心理學實踐。「第七屆華人心理學家大會」(臺北)宣讀之論文,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人文臨床與療癒研究室」、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本土心理與文化療癒研究群」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安邦(2011)。文化就是身體:身體做為宗教療癒的操演空間。「第七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之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梁漱溟(1984)。人心與人生。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Poser, H.、李文潮(2002)。科學,什麼是科學。上海: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紹崑(2007)。中國的心理學界。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車文博(2009)。中外心理學比較思想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haplin, J. P.、Krawiec, T. S.、林方(1983)。心理學的體系和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Maslow, A.、林方(1988)。科學心理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Murphy, G.、Kovach, J. K.、林方、王景和(1982)。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tanovich, K. E.、范照、鄒智敏等(2005)。與「幕」不同的心理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覺敷(1982)。西方近代心理學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Johanson, G. J.、Kurtz, R. S.、張新立(2004)。〈道德經〉與心理治療。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梁漱溟(1989)。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梁漱溟(1989)。人心與人生.自序。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地山(2010)。道教史。南京:鳳凰出傳媒集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Hoffman, E.、許金聲(1998)。做人的權利:馬斯洛傳。北京:改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Kohlberg, Lawrence、郭本禹、何瑾、黃小丹(2004)。道德發展心理學:道德階段的本質與確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Needham, J.、陳立夫(2006)。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009)。内證觀察筆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Schultz, D. P.、楊立人等(1981)。現代心理學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Searle, John R.、楊音萊(2006)。心、腦與科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鑫輝(2002)。中國心理學史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Russell, B. W.、賈可春(2009)。心的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翟學偉(2013)。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力紅(2002)。思考中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Ryle, G.、劉建榮(1988)。心的概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Jung, C. G.、劉國彬、楊德友(2005)。榮格自傳。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樂愛國(2002)。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科技。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Piaget, Jean、鄭文彬(1999)。人文科學認識論。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Kline, P.、鄭偉建(1992)。心理學大暴光--皇帝的新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燕國材(1991)。中國心理學思想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Stanovich, K. E.、竇東徽、劉肖岑(2012)。對「偽心理學」說不。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Boring, E. G.、高覺敷(1981)。實驗心理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Jung, C. G.、楊儒賓(2000)。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楊鑫輝(1994)。中國心理學思想史。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錢穆(2001)。現代中國學術論衡。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19990100)。詮釋學I: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李澤厚(2005)。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Hall, David L.、Ames, Roger T.、施忠連(1999)。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Jung, Carl、馮川、蘇克(1987)。心理學與文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高覺敷(1985)。中國心理學史。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葛魯嘉(1995)。心理文化論要--中西心理學傳統跨文化解析。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Allan, Sarah、汪濤、范毓周(1998)。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翟學偉(2011)。中國人的臉面觀:形式主義的心理動因與社會表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Schwartz, Benjamin Isadore、程鋼、劉東(2004)。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黃光國(20090000)。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黃光國(20110000)。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葉啟政(2006)。學術研究的本土化戲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國芳(1998)。中國心理學思想史的範疇研究。心理學探新論叢。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uhn, T. S.、紀樹立(2004)。發現的邏輯還是研究的心理學。必要的張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潘菽(1985)。序言。中國心理學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潘菽(1987)。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籍議。潘菽心理學文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潘英海(1993)。面相與一個中國「人」的觀念。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美枝(2008)。格物致知的中西取徑與心理學進路。本土心理學研究取徑論叢。臺北:遠流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杜正勝(1993)。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國樞(1993)。劉邵的人格理論及其詮釋。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