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宗教倫理」與「社會福利」的再思考
書刊名:思與言
作者:王順民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5
卷期:33:1
頁次:頁85-133
主題關鍵詞:宗教倫理社會安全制度福利多元主義宗教福利服務創造性轉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61
  • 點閱點閱:25
     “行善不是施捨,不是一種物質性的救濟或贈與,而是一種施者與受者互為主體性的照應關係(caring relationship)。 亦即,是基於愛上帝、愛人之聖經昭示而來的一種生命共同體的相互觀照。”-James Leiby 近年來蓬勃興起的各種宗教性集結活動,像是滋濟功德會、佛光山與法鼓山等,著實提供了我們再一次思考「宗教倫理」與「社會福利」命題論述的契機。事實上,慣常對於「宗教倫理」與「社會福利」親近性關係的討論,往往還是停留在宗教教義本身,像是列舉出『悲天憫人、慈悲為懷」與其社會救濟之間的對應關係,本文則是試著提出「宗教倫理」與「社會福利」新的思考典範。一方面我們從界面更廣的角度 -- 福利多元主義,來呈顯出宗教志願部門在整個社會安全制度中的定位。再者,我們試著從各項本土研究的分析素材中,重新建構宗教社會福利新的思考架構。最後,則是建築在這樣的思考架構上,進一步提出「宗教倫理」與「社會安全制度」之間可能和合轉化的建構方向。總之,本文試圖從宗教、人文的角度來反省社會安全制度的『社會性基礎』。換言之,宗教、人文的因素不應該在「社會安全制度」的構思過程中被遺忘掉!連帶一提的,由於我們是以當代佛教現象作為本文分析的主體,因此,這樣一套的論述邏輯,自然有其不可迴避的內在限制。
期刊論文
1.Johnson, Norman(1989)。The Privatization of Welfare。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23(1),17-30。  new window
2.王順民(19940900)。宗教福利服務之初步考察:以「佛光山」「法鼓山」與「慈濟」為例。思與言,32(3),33-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健忠(19890100)。福利基礎:供給來源的探討。法商學報,23,257-2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賢宗(19940300)。人間佛教的宗教社會學與現代性問題--以太虛、印順的問詮釋差異為線索。思與言,32(1),233-2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順民(19931200)。「宗教福利圖象」之初探--佛學院學生與一般大學生社會福利態度的比較。思與言,31(4),61-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順民(19940300)。自願性行動與社會--理論觀點的探究。社區發展季刊,65,6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秀蓉(19801100)。清代慈善事業之意理研究。中山學術文化集刊,26,435-4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順民(19950700)。當代臺灣佛教變遷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8,315-3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孫健忠(19880300)。社會服務的私有化--理念與策略的探討。公共政策學報,10,91-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詹火生(19870600)。宗教倫理與社會福利。社區發展季刊,38,24-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惠南(19930400)。臺灣佛教現代化的省思。當代,84,28-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Hweitt, Martin、王順民(19930900)。批判理論與福利意識形態--Habermas觀點的討論。社區發展季刊,63,75-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順民(19940900)。女性主義觀點對於臺灣社會「婦女問題意識」的論述意義。社會工作學刊,3,117-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隆順(19870600)。對我國天主教從事社會福利工作之反省。社區發展季刊,38,34-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順民(1993)。還原宗教「人文主義」的面目。當代,85,138-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順民(19930300)。三種福利國家的理論觀點--保守的、自由的與新馬克思主義的。社區發展季刊,61,167-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順民(1993)。基變(Radical)社會福利:福利迷思與福利重建--二屆立委選舉社會福利政見拆解。福利社會,34,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坪井俊映(19920300)。戒律與社會倫理:不殺生戒的現代意義。中國佛教,36(3),18-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陸光(1987)。推行統一勸募改革社區發展。社區發展,38,79-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莊文生(1987)。基督教與社會福利。社區發展,38,3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傅偉動(1987)。從終極關懷到終極承諾--大乘佛教的真諦新探。當代,11,16-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Lai, Whalen(1992)。Chinese Buddhist and Christian Cha: A Comparative History。Buddhist-Christian Studies,12,1-33。  new window
23.Leiby, James(1984)。Charity Organization Reconsidered。Social Service Review,58(4),523-538。  new window
24.Netting, F. Ellen(1984)。Church-related Agencies and Social Welfare。Social Service Review,58(4),405-420。  new window
25.古允文(1990)。福利國家危機--本質與脈絡。中山社會科學季刊,5(3),45-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龐建國、劉錦常(19900900)。福利國家的爭議。中山社會科學季刊,5(3),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萬億(19911200)。我國社會福利事業與研究的發展。中國社會學刊,15,74-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孫健忠(19911100)。私有化與社會服務:執行面的理念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4(1),197-2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19920706)。社會安全會議。社會安全會議。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1994)。《人口變遷、國民健康與社會安全》國際學術研討會。《人口變遷、國民健康與社會安全》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國經濟學會(19940507)。〈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研討會。〈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研討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順民(1994)。宗教福利服務之初步考察--以「佛光山」、「法鼓山」、「慈濟」為例。佛教社會福利與現代社會研討會。臺北:中華慧炬佛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育珠、黃仁德(19940507)。企業員工福利與社會安全。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榮灼(1990)。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儒釋道與現代社會」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哲研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2)。臺灣地區社會意向八十年八月定期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內政部統計處(1993)。中華民國八十一年臺灣地區宗教團體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內政部統計處(1994)。八十二年臺灣地區社區建設與活動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蕭新煌(1991)。我國文教基金會發展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翟海源(1989)。民間信仰與經濟發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何淑華(1993)。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志工服務隊之組織文化及其表達形式(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馮文饒(1993)。志願福利服務組織形成及運作之探討:以慈濟功德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鍾秋玉(1991)。慈善機構的組織融入、組織文化與慈善行為:以「慈濟功德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曼玲(1993)。都市地區佛教團體活動多元化及選擇性提供模式之探索性分析:以臺北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順民(1991)。宗教福利思想與福利服務之探究:以慈濟功德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清霞(1993)。自願性福利資源之探討(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維憲(19900000)。變遷中臺省寺廟的社會福利服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內政部統計處(1994)。全國性宗教團體名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行政院研考會(1989)。我國社會福利定義與範圍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明芳(1989)。大乘佛教倫理思想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澄基(1992)。佛學今詮。慧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傅偉動(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詹火生(1988)。社會福利理論研究。臺北:詹火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志良(1993)。健康保險。臺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關世謙(1986)。中國佛教與社會福利事業。高雄縣:佛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釋聖嚴(1989)。戒律學綱要。臺北:東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釋聖嚴(1994)。心靈環保。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Barry, Norman(1990)。Welfare: Concepts in Social Thought。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ew window
14.Coughlin, R.(1980)。Ideology, Public Opinion and Welfare Policy。Berkele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5.Johnson, Norman(1987)。The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lfare Pluralism。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new window
16.Kamerman, Sheila B.、Kahn, Alfred J.(1989)。Privatization and the Welfare Stat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7.Olson, Mancur(1965)。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8.Pierson, Christopher(1991)。Beyond the Welfare Stated。Cambrid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19.Salamon, Lester M.(1985)。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Toward a Theory of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The Urban Institute Press。  new window
20.王正、徐偉初(1991)。財政學。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傅偉勳(1990)。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萬億(19940000)。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Mauss, Marcel、汪珍宜、何翠萍(1989)。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中華民國社會福利學會(1994)。〈國民年金保險制度系列演講〉論文彙編,臺北: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萬育維(1991)。推展聯合勸募工作,發展社會福利事業,臺北:臺北市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文輝(1991)。「八十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評估討論會,臺北:國家政策資料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于君方(1990)。戒殺與放生--中國佛教對於生態問題的貢獻。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出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志夫(1990)。三皈依與現代社會倫理。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萬億(1992)。志願服務。臺灣地區社會意向八十年八月定期調查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萬億(1994)。各國社會福利基本架構--比較的觀點。社會福利政策七講。臺北:民主進步黨政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世雄(1993)。社會保險的社會邏輯。社會安全問題之探討。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世鑫(1992)。全民社會醫療保險制度之基本原則和架構。我國全民社會醫療保險制度之研究。臺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游祥洲(1990)。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曾文(1990)。論中國佛教懺悔倫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蘊涵。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惠南(1990)。從『十事非法諍』論戒律的方便性。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學禮(1990)。佛教諸種道德之現代詮釋。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釋慧嚴(1990)。佛教倫理與時代思潮。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興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arr, Nicholas、Whynes, David(1993)。Introductory Issue。Current Issues in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NY:St. Martin's Press。  new window
13.Bendick, Marc Jr.(1989)。Privatizing the Delivery of Social Welfare Services: An Idea to be Taken Seriously。Privatization and the Welfare State。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Brodkin, Evelyn Z.、Young, Dennis(1989)。Making Sense of Privatization: What Can We Learn from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nalysis?。Privatization and the Welfare Stat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5.Jones, Andrew M.、Posnett, John W.(1993)。The Economics of Charity。Current Issues in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NY:St. Martin's Press。  new window
16.O'Higgins, Michael(1989)。Social Welfare and Privatization: The British Experience。Privatization and the Welfare State。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7.Rein, Martin(1989)。The Social Structure of Institutions: Neither Public nor Private。Privatization and the Welfare Stat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8.Schambra, Willim A.(1982)。From Self-Interest to Social Obligation: Local Communities v.s. the National Community。Meeting Human Needs, Toward a New Social Philosophy。Washington, 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new window
19.Starr, Paul(1989)。The Meaning of Privatization。Privatization and the Welfare Stat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