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族群、社會文化與空間意涵
書刊名:思與言
作者:黃勝雄
作者(外文):Huang, Sheng-shawn
出版日期:1996
卷期:34:3
頁次:頁185-240
主題關鍵詞:族群關係族群分布社會組織與文化空間結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4
  • 點閱點閱:53
     對無形社會文化與有形空間意涵之間關係的了解,需要有連接的媒介。「人」是 二者共同的因子,所以我們選擇了「族群」作為解析的主題,因為族群乃由人的血緣與地緣 關係所組成,換言之,其正足以涵蓋了「社會文化」與「空間」兩個層面。 從社會文化的基本論說,我們找出了一些在一個社會組織體制之下各不同族群彼此間互動的 關係,如族群與社會階層的對應性;具有強弱勢之別;互動模式有合作競爭和共生,以及大 時代環境的改變將直間接地衝擊族群間的關係等。利用如是的認知與了解,本文再進一步地 去說明族群互動與分布在空間中的結構形式,並解讀其背後的意義,包括族群對空間資源的 競爭、在居住空間上的區隔現象、族群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以及城鄉中族群力量的差異 性等。最後並進一步舉出三個人為的空間規劃:土地使用分區管制、都市計劃和殖民主義的 改造,說明其對社會族群關係與分布上的正負面影響。
期刊論文
1.林瑞穗(19880500)。臺灣地區都市結構與分類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19,23-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ourdieu, Pierre(1989)。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Sociological Theory,7(1),14-25。  new window
3.Harrison, Lyn、Hoggett, Paul、Jeffers, Syd(1995)。Race Ethnicit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30(2),144-157。  new window
4.Schindler, Ruben、Ribner, David S.(1995)。Migr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The Black Jews of Ethiopia and their Settlement in Israel。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30(4),372-383。  new window
5.Harvey, David(1990)。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ctions on the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Geographers,80(3),418-434。  new window
6.林享博(19830600)。美國之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臺灣土地金融季刊,20(2)=76,85-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學明(19940300)。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鄉村社會的變遷--以新竹北埔為例。臺北文獻 (直字),107,23-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正光(1994)。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客家,45,1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景森(19900600)。卡斯提爾 ﹝Manuel Castells﹞與新的都市研究範型。當代,50,113-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還月(19900400)。亦神亦祖敬義民--略述客家義民爺的產生及義民節盛況。國文天地,5(11)=59,97-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Kane, John、Spizman, Lawrence M.(1994)。Race, Financial Aid Awards and College Attendance: Parents and Geography Matter。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for Sociology,53(1),85-96。  new window
12.Nagel, Joane(1995)。Resource Competition Theories。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38(3),442-458。  new window
13.Solomos, John、Les, Back(1995)。Marxism, Racism and Ethnicity。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38(3),407-420。  new window
14.Waldorf, Brigitte S.(1993)。Segregation in Urban Space: A New Measurement Approach。Urban Studies,30(7),1151-1164。  new window
15.Wenger, G. Clare(1995)。A comparison of urban with rural support networks : Liverpool and North Wales。Ageing and Society,15(1),59-81。  new window
16.陳東升、周素卿(19930500)。國家結構、政商關係與空間形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2,149-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傅仰止(19871200)。都市山胞的社經地位與社會心理處境。中國社會學刊,11,55-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敏郎(19940900)。文化秩序與社會秩序:布迪厄(P. Bourdieu)論文化正當性的建構及其再生產。思與言,32(3),113-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夏鑄九(19910900)。一個都市實踐的假說:都市與區域過程中之臺灣地方政府與社會。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6,3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吳乃德(1995)。台灣族群之間階級流動之比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小型專題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文朗(1994)。台灣都市化與族群整合。海峽兩岸人口現象的分析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大人口研究中心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坤宏(1994)。鄉村聚落設施活動之空間結構。國科會八十二年度經濟學門專題計畫研究成果發表會,147-1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勝雄(1995)。文化生活體系建構與國土空間發展。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文建會與中興大學都計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1995/11/1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陳茂泰(1994)。台灣原住民族族群與分佈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仰止(1995)。臺灣族群的意象與位階:比較他群和我群 (計畫編號:NSC83-0301-H001-050-B1)。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永龍(1992)。社會空間變遷之研究--以魯凱族好茶社為個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勝雄(1992)。民俗宗教建築及活動土地使用秩序問題之探討--以台北市媽祖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癸鎣(1994)。臺灣地區的族群居住隔離--以1956、1966、1980及1990年四次戶口普查報告資料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清高(1985)。都市社會網絡與地緣關係之研究--台北都會區社區發展方向探討與社區組織系統設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秀玲(1981)。從英美經驗檢討國內土地使用管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志梧(1988)。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以日本殖民時期的宜蘭地景為個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芮逸夫(1989)。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辛晚教(1991)。都市及區域計劃。臺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永義(1989)。台灣的民俗技藝。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查理斯•斐洛、周鴻玲(1994)。組織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正祥(1959)。台灣地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華葆(1989)。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Knox, Paul(1992)。Urban Social Geography: a introduction。USA: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new window
8.蔡勇美、郭文雄(1987)。都市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Castells, Manuel(1990)。The Rise of The Dual City: A Comparative。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ourdieu, Pierre、王志弘(1993)。社會空間與象徵權力。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avey, David、王志弘(1993)。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志梧(1993)。一個跨文化的都市社會變遷理論。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合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紹馨(1975)。台灣的社會變遷。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旭正(1993)。雙元城市的興起:一個比較的角度。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頼志彰(1992)。生活的台灣民居。造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蕭新煌(1990)。台灣民間文化的發展。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Castells, Manual(1983)。A Cross-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Change。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Cal: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