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小學原住民族族語教學評鑑指標建構及應用之研究
作者:吳玉明
作者(外文):Yu ming Wu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麗華
陳麗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國民小學評鑑指標原住民族族語教學elementary schoolevaluation indicatorsindigenous language teach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8
摘 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國民小學原住民族族語教學評鑑指標。
為建構本研究之指標。首先透過文獻資料分析後,藉以初步建構國民小學原住民族族語教學評鑑指標。之後,藉由十六位大學教授、學校行政人員及國民小學原住民族族語教學教師並透過三次德懷術問卷調查,建構正式之國民小學原住民族族語教學評鑑指標。
本研究藉由德懷術問卷調查後,建構出三向度、六層面及五十一項具體評鑑指標的國民小學原住民族族語教學評鑑指標。
本研究三向度,包括:教學實務能力向度、班級經營與情境規劃向度以及運用資源與實施評量向度。六層面則為:教學準備計畫層面、實施教學活動層面、班級經營能力層面、規劃教學情境層面、使用教學資源層面以及實施教學評量層面。
研究者將所建構的評鑑指標應用在原住民族族語教學現場並透過教室觀察及訪談一位國民小學原住民族族語教師,藉以了解所建構指標的可行性及實用性。研究者經過觀察及訪談後,確認本研究建構的國民小學原住民族族語教學評鑑指標能應用在族語教學課堂中進行觀察,藉以了解族語教師教學情況。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建議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原住民族族語教師以及後續研究者做為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indigenous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irst, this study was progressed by literature review. Secondly,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indigenous languag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construct by the author,were administered three times questionnaire by adapting Delphi technique to 16 experts purposively se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indigenous languag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ree dimensions and six levels of fifty-on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fter Delphi technique investigation.
Three dimensions in this study included: the ability to teaching practice dimensions, the ability to teach practice, class management and scenario planning, and the use of resources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ix levels contained: lesson plans, teaching presentation, ability to class management, situational teaching plans, the use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assessment of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he use of these indicators by researchers in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understood the feasibi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indicators.
Recommendations and advice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above research provid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elementary schools, indigenous language teachers and further studies with 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署(1997)。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台灣地區都市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政部。
巴蘇亞.博伊哲努(2006)。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與建構的歷程與展望(1895-)。載於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7,10-29。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史明(1980)。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蓬島文化公司。
瓦歷斯 貝林(2005)。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政策。載於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主編:「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系列研討會之二:台灣原住民語的活力與承傳會議手冊(8-15頁)。
夷將.拔路兒(2008)。台灣原住族史料彙編上、下。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縣:國史館。
朱淑雅(199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紹菱(2007)。提升鄉土語言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朱惠琴(2011)。原住民語言與知識之關聯性。載於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第七期 2010 年6 月 ,第 115~137頁。new window
江瑞珍(2005)。原住民文學附加課程對族群認同與國語文成就之行動研究︰以國中三年級國文科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牟中原(1997)。原住民教育改革研究報告書。行政院教改會。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8):原住民族教育法。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原民會。
何縕琪、林喜慈(2006)。文化回應教學之實踐與省思:一個多族群班級的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2,p.33-66。
吳天泰(1998)。由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原住民母語教學的推展。原住民教育季刊,(10),49-64。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淑慧(2005)。原住民學童族語教育與文化認同之研究-以銅門國小實施族語教學現況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壬癸(1994)。對於原住民族語教學應有的一些認識,原住民文化會論文集,頁47-56。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常民文化。new window
李台元(2007)。族語規範化:透過族語教材編寫模式的解析。載於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269-284。
李其憲(2004)。提昇國小原住民學生國語科學業成就之行動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李奇憲(2004)。提升國小原住民學生國語科學業成就之行動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汪秋一(2007)。『取得原住民學習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的配套措施為何?,原教界,14,94。
林天祐(2006)。評鑑小辭典:教學評鑑。載於評鑑雙月刊,(3),22-23。
林美慧(2003)。文化回應教學-以一個泰雅族小學五年級社會科教室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修澈(2006)。政大版原住民族語言教材編寫的回顧與展望。載於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1集。114-125。
林彩雲(1973)。一個紡織女工調適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惠文(2004)。原住民族籍教師族語文化傳承信念與族語教學專業素養暨部落族人對族語教學看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進材(2008)。教學評鑑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邱文隆(2008)。原住民族語言師資的培訓。原教界,6,頁26。
邱琡雯(2003)。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談嘉義縣外籍配偶的識字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75,11-19
胡小明(2006)。國小布農族語教師在教學歷程之個案研究-以郡社國小古老師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孫家秀(1997)。學校情境中的原住民族群意象-台東融合國中師生關係面向的探討。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徐美惠、高薰芳(1996)。重視教師評鑑落實「教評會」功能。台灣教育,544期,頁11-19。
浦忠成(2002)。原住民族語文教學。載於高強華、戴維揚主編,族群融合的新境界-原住民教育文化(頁56-71)。臺北市:師大。new window
高淑芳(2002)。九十年度原住民教育調查統計報告。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高淑芳、裘友善(2003)。九十一年度原住民教育調查統計報告。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評鑑指標。2009年4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EDURES/home.php。
張如慧(2002)。都市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理想與實踐。原住民族教育季刊,26,70-87。
張佳琳(1993)。台 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之語言政策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319-341。台北:台灣書店。
張建成主編(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張新仁、馮莉雅、邱上真(2004)。發展中小學教師評鑑工具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9,247-269。new window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new window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蔡美錦(2004)。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2009年4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EDURES/home.php。
張德銳、吳武雄(2001)。中等學校教學專業發展系統。2009年4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EDURES/home.php。new window
張德銳、簡紅珠、裘友善、高淑芳、張美玉和成虹飛(1996)。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臺北市:五南。
張學謙(2006)。原住民語言復振家庭與社區模式。產住民族委員會委外案結案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教育部(1998)。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new window
教育部(2006)。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評鑑規準參考資料。2009年4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DURES/EDU5741001/E-publish/950815.htm。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new window
教育部(2011)。教育部推動本土語言教學輔導訪視實施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許木柱(1990):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載於徐文光、宋文里合編的臺灣新興社會運動,127-156頁。台北:巨流。
許育典(2002)。文化差異,多元文化國與原住民教育權。成大法學,4,37-40。new window
郭玉婷(2001)。泰雅族青少年的學習式態之質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量表編製之研究。台北:藝術學院學報,61期,頁221-251。new window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枝烈(2001)。文化差異與兒童學習的關係。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文化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53-68)。花蓮:花蓮師院。new window
陳勝榮(2002)。原住民族語教學成效與推展模式之相關研究-以烏來鄉泰雅語教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華(1996)。減低族群偏見的課程與教學。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編,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1-125。
陳麗華(1999)。台北市阿美族學童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423-477。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陳麗華、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177-226。new window
傅仰止(1985)。都市山胞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23(2),頁111-193。new window
傅仰止(1987)。都市山胞的社經地位與社會心理處境。中學社會學刊,11期,頁55-79。new window
傅仰止(1995)。臺灣族群的意象與位階:比較他群與我群。臺北市:南港。
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new window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2007)。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與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保障。載於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pp.141-168。
黃玉冠(1994)。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志偉(2002)。文化傳承的種子-原住民學童學習族語歷程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黃志偉、熊同鑫(2003)。原住民母語教育的論述:多元文化思潮的反思。原住民教育,30,55-76。
黃秀媛(2001)。美澳多元文化教育在歷史課程中實踐的比較:種族文化認同相關課題的探討。歷史教育,8,19-44
黃東秋(1998)。英介式族語語音教學法之行動研究-一所高中的社團組織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市:文鶴。
黃政傑(1999)。落實教學評鑑的實施。教師天地,99期,頁39-45。
黃昭蓉(2006)。太魯閣族學童學習型之民族誌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美金(2007)。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教材之回顧與展望。輯於原住民族語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213-224頁。台 東:台東大學。
黃森泉(1999)。臺灣中部地區原住民族國小學生之族群文化學習與族群認同。原住民族教育研究,2,235-275。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5)。臺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教學專業能力基礎性指標。2009年4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EDURES/home.php。
劉芝良(2004)。原漢族群共存學校實施原住民族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劉美慧(2000)。建構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一個多族群班級的教學實驗。花蓮師院學報,11,115-142。new window
劉美慧、陳麗華(2006)。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載於舞動原住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教育論叢第2輯,頁129-146。new window
劉唯玉(2000)。阿美族鄉土文化教材、教學歷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以邦查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劉唯玉(2003)。新竹縣泰雅族母語教學實施現況及相關問題之研究。載於九十二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學校、家庭、部落與原住民教育論文集,頁1-19。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部:台東大學。
劉璧榛(2008)。文化產業、文化振興與文化公民權:原住民文化政策的變遷與論辯。發表於台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歐淑玲(2003)。多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某社區小學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歐陽教、高強華、王秋絨、李春芳、張德銳(1992)。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ew window
潘慧玲(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系統。2009年4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EDURES/home.php。
聯合報(1999)。只有9%的原住民兒童能說流利的母語。1999/12/30。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5(3),14-28。new window
簡秀如(2004)。阿美族學童族語學習之研究-以靜心國小六位學童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顏國樑(1997)。原住民教育政策的發展、理念基礎及實踐。載於原住民教育季刊,(8),28-54。
顏國樑(2002)。教育法規。高雄市:麗文文化。
譚光鼎((1999)。台灣原住民教育之師資培育檢討。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頁71-90。台北市:師大書苑。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譚光鼎、劉美惠、游美惠(2010)。多元文化教育。台北:高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
蘇秋永(1996)。高中教師評鑑之研究-高中教師自我評鑑量表之發展。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貳、英文部分
Bank, J.A.&; McGee Banks , J.(2004).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John Wiley &; Sons, Inc.
Bank,J,A.(1996).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curriculum reform and action. In J.A. Banks(E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action: Historical and contemoporary perspectives(pp.335-348).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Bank,J.A(1981).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con
Bank,J.A.&; Banks, C.A.M(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Allyn &; Bacon.
Banks, C.A.M. (1993).Parents and Teachers: Partners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J.A. Banks &; C.A.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2nd ed., pp. 332-351).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iwas Pawan(2005).Culturally Relevant Indigenous Language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An unpublished Ph.D. disseratio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Fishman, J.(1991)。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Clevedon, England: Mutilingual Matters.
Goetz, J.P.,&; LeCompte,M.D.(1984).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NY: Academic Press.
Grenoble,L.A. &; Whaley,L.J. (2006).Saving Language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Revitaliza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ath, S.B. (1983). Ways With Words: Language, Life and Work in Communities and Classroom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inton, L.(2001)。 The Master-Apprentice Language Learning Program, in Hinton, Leanne &; Hale, Kenneth(eds.):The Green Book of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in Practice. SanDiego, CA: Academic Press. 217-226.
Holdzkom, D. &; Brandt, R.M.(1995). From accountability to professional empowerment in North Carolina. Teacher evaluation policy-from accountability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amana,K.&;Wilson,W.H.(1996).Hawaiian language programs. In Gina Cantoni(Ed.),Stabilizing indigenous languages,153-156. Flagstaff, AZ: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
Krauss, M.(1992).The Word’s Language in Crisis. Language 68 .4-10.
Ovando, C.J., &; Collier, V.P. (1985). Bilingual and ESL Classrooms: Teaching in Multicultural Contexts. New York: McGraw Hill.
Scriven M. (1994).Evaluation Thearurus(4th ed.)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Seyfarth, J.T.(1991).Personal management for effective school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Taylor, D. M. &; Simard, L. M.(1979).In D. J. Lee(Ed).In Emerging ethnic boundaies. Canadian: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Uhl, N. P. (1990). Evaluation model and approaches─Delphi technique.In Walberg, H. J., &; Haertal, G. 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xford: Pergamon.
Worthern, E. C., &; Sanders, T. R. (1987).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 New York, NY: Longma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