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巫現象考察牽亡的社會情懷
作者:余德慧彭榮邦
書刊名:情、欲與文化;余安邦 (主編)
頁次:109-149
出版日期:2003
出版項: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從巫現象牽亡社會情懷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6
期刊論文
1.余德慧、許臨嘉(1993)。中國人的悲怨。本土心理學研究,1,301-3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enedict, Ruth(1933)。Magic。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10,39-44。  new window
3.余德慧(20010600)。心學--中國本我心理學的開展。本土心理學研究,15,271-3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余德慧(1999)。心學:中國本我心理學的開展。「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主辦 (會議日期: 1999/5/7-8)。嘉義縣大林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德慧、彭榮邦、石世明(1998)。台灣巫宗教田野的反思。探索台灣田野的新面向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1998/5/5-8)。台北:宜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宗燁、余德慧(19960510)。惦記的世界:回憶童年經驗的現象詮釋。歷史心理學專題研討會--本土歷史心理學的開展:敘說、歷史與記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1996/05/10)。台北南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國維(1978)。王靜庵文集。台南:黽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吉本巴娜娜、郭清華(2001)。我愛廚房。台北:皇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馬克斯‧舍勒、劉小楓、羅悌倫(1995)。資本主義的未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林諾斯基、于嘉雲(1991)。南海舡人。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斌雄、胡台麗(1989)。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錯(1998)。傾訴與聆聽。台北:高寶國際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Bachelard, Gaston、Jolas, Maria(1964)。The Poetics of Space。Boston:Beacon Press。  new window
8.Laderman, Carol、Roseman, Marina(1996)。The Performance of Healing。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9.Rorty, Richard、徐文瑞(1998)。偶然、反諷與團結:一個實用主義的政治想像。台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Bachelard, Gaston、劉自強(1996)。夢想的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ecker, Carl B.、王靈康(1997)。超自然經驗與靈魂不滅。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Feld, Steven(1982)。Sound and Sentiment: Birds, Weeping, Poetics and Song in Kaluli Expression。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new window
13.Lévy-Bruhl, Lucien、Clare, Lilian A.(1985)。How Natives Thin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Geertz, Clifford(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New York:Basic Books。  new window
15.中村元、江支地(1997)。慈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高華平、曹東海(1995)。中華巫術。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卡爾.榮格、龔卓軍(1999)。人及其象徵。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陳美美(19990509)。我的憂傷漸漸開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明輝(1989)。康德的《通靈者之夢》在其早期哲學思想發展中的意義與地位。通靈者之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德慧、許臨嘉(1992)。中國人的悲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教化及病理篇。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亦園(1992)。台灣民間宗教的現代趨勢--對彼得柏格教授東南亞發展文化因素論的回應。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Foucault, Michel、Binswanger, Ludwig(1993)。Dream and Existence。Atlantic Highlands。Atlantic Highlands, NJ: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  new window
5.Lévi-Strauss, Claude(1963)。The Sorcerer and His Magic。Structural Anthropology。New York:Basic Books。  new window
6.Stoller, Paul(1996)。Sounds and Things: Pulsations in Songhay。The Performanceof Healing。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7.余德慧(2003)。本土化的心理療法。華人本土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