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史前文化發展過程談原住民分布與構成-
作者:劉益昌
書刊名:考古、歷史與原住民 : 臺灣族群關係研究新視野;洪麗完 (主編)
頁次:73-107
出版日期:2016
出版項:臺北:順益博物館
主題關鍵詞:史前文化原住民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林淑芬(20060600)。由地下孢粉紀錄看宜蘭最近4200年來的自然環境變化。宜蘭文獻雜誌,75/76,247-2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臧振華(20120600)。再論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問題。南島研究學報,3(1),87-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政賢(20120600)。島、國之間的「族群」:臺灣蘭嶼Tao與菲律賓巴丹島Ivatan的口傳歷史。南島研究學報,3(1),27-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de Beauclair, I.(1973)。Jar burial on Botel Tobago Island。Asian Perspectives,15(2),167-176。  new window
5.宋文薰(1961)。台灣的考古遺址。台灣文獻,12(3),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鹿野忠雄(1938)。臺灣原住民族の人口密度分布並に高度分布に關する調査。地理學評論,14(8),649-7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1934)。蘇澳郡新城石器時代遺跡。南方土俗,2(3),19-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益昌(19900300)。屏東縣瑪家鄉北葉遺址試掘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1),193-2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惠芬(1984)。從三角點檢測成果見到的臺灣的地盤升降。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3,127-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曹永和(19630400)。早期臺灣的開發與經營。臺北文獻,3,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葉美珍(2014)。臺灣東部大坌坑文化陶器刻印紋初步研究--以東海岸六處遺址為例。田野考古,17(1),19-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光周(19841000)。墾丁國家公園所見的先陶文化及其相關問題。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4,79-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洪曉純、楊淑玲、阮金容、飯塚義之、Bellwood, Peter(20120200)。海外出土的臺灣玉及其卑南文化要素。田野考古,15(1),19-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趙金勇、劉益昌、鍾國風(20131000)。花岡山遺址上層類型芻議。田野考古,16(2),53-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顏廷伃(20130100)。高雄市路竹區新園遺址考古試掘結果暨相關研究問題。田野考古,16(1),85-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淑津、劉益昌(2010)。大坌坑遺址出土十二至十四世紀中國陶瓷。福建文博,2010(1),45-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坤修(20071200)。舊香蘭遺址的最新發現。文化驛站,21/22,36-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臧振華(2006)。從臺灣南科大坌坑文化遺址的新發現檢討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問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8,337-3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謝明良(2011)。臺灣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的十六至十七世紀中國陶瓷。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0,83-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翁佳音(19921200)。被遺忘的臺灣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42(4),188-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益昌、高淑媛(19950900)。史前文化與原住民關係初步探討。臺灣風物,45(3),75-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文山、宋時驊、吳樂群、徐澔德、楊小青(20040600)。末次冰期以來臺灣海岸平原區的海岸線變遷。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2,40-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朝棨(1965)。臺灣凱達格蘭族之礦業。臺灣礦業,17(2/3),37-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益昌(1995)。宜蘭史前文化的類型。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38-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益昌(2001)。台灣北部新辨認的訊塘埔文化。珠江三角洲與台灣地區考古--近年來的新發現和新評估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東南亞考古研究室(主辦) (會議日期: 2001年6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益昌(2006)。考古學研究所見人群互動關係與分布界線:以嘉南平原東側丘陵山地地區為例。建構西拉雅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益昌(2003)。臺灣玉器流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歷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益昌(2005)。從玉器到玻璃、瑪瑙:臺灣史前裝飾器物的變遷。臺灣地區外來物質:珠子與玻璃環玦形器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會議日期: 10月22-23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益昌(2011)。Basay人群與生業型態形成的再思考。2011族群歷史與地域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會議日期: 9月23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益昌(2010)。臺灣東部史前晚期人群互動的考古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九十九年度第十七次學術講論會,(會議日期: 11月8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屈慧麗、閻玲達、張綵驊、王維安、陳曉萱(2015)。臺中市安和路遺址發掘報告。2014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會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組、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會議日期: 2015年5月1-2日)。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65-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宗仁(2010)。西班牙佔領前北臺灣水域社會的交易活動:兼論「馬賽人」的形成。黃富三教授榮退暨第二屆臺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會議日期: 2010年9月23-25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益昌(2012)。考古學研究建構的原史時代臺灣史。第一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中央研究院主辦 (會議日期: 2012年4月26-28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益昌(2013)。臺灣史前時代玉器製造與資源控制。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199-2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瑩三、劉益昌、許清保、顏廷伃(2009)。晚期全新世以來臺南地區海岸線變遷初探。2008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會議日期: 3月28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Hung, Hsiao-Chun、Iizuka, Yoshiyuki、Bellwood, Peter、Nguyen, Kim Dung、Beilina, Berenice、Silapanth, Praon、Dizon, Eusebio、Santiago, Rey、Datan, Ipoi、Manron, Jonathan H.(2007)。Ancient Jades Map 3000 Years o f Prehistoric Exchange in Southeast Asia19745-19750。  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臧振華、劉益昌(2001)。十三行遺址:搶救與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益昌、鍾亦興、顏廷伃(2008)。東西向快速公路八里新店線八里五股段工程影響訊塘埔遺址緊急考古發掘與資料整理分析計畫。臺北: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益昌、趙金勇(2010)。花蓮市花岡山遺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正宜、邱水金、戴瑞春、鍾亦興、張益生、邵美華、宋昱潔、莊詩盈、劉鵠雄(2012)。大龍峒遺址搶救發掘及施工監看計畫成果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正宜、楊鳳屏、鍾亦興、張益生、宋昱潔(2015)。鹽水溪大昌橋遺址搶救發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坤修(2005)。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坤修(2007)。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第二期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坤修(2012)。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II--現象與遺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2014)。水源校區考古試掘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益昌(2010)。高雄市柴山小溪貝塚調査研究計畫正式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益昌、林美智、伍姜燕(2009)。苗栗縣考古遺址補査計畫成果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益昌、郭素秋、林淑芬、林美智(2006)。植物園及南海學園地下遺址之考古探勘專業分析評估計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益昌、許清保、吳建昇、郭俊欽、王柏喬、薛鼎霖(2011)。台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人文歷史調査及保存規劃研究成果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益昌、曾振名、高業榮(1994)。國道南橫公路研選--文化遺址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益昌、顏廷伃(2002)。臺東縣史前遺址內涵暨範圍研究--臺東平原以南與蘭嶼地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厲以壯、王淑津(2015)。淡海新市鎭第2期發展區第2開發區遺址調查及試掘工作委託專業服務案調査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厲以壯、顏廷伃(2012)。新建野生動植物復育及急救園區基地內遺址調査評估成果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益昌、劉鵠雄、施錫洲、戴瑞春、張美妹(1997)。臺北縣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調查報告。中國民族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楊鳳屏(1997)。鳳鼻頭遺址早晚期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陶容器研究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屹君(2010)。蘭陽平原古沉積環境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ung, Hsiao-Chun(2008)。Migration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Southern Coastal China, Taiwan and the Northern Philippines, 3000 BC to AD 100: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Austronesian-Speaking Populations(博士論文)。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Canberra。  new window
圖書
1.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2006)。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臺南縣政府文化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楊南郡(2011)。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壬癸(1999)。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益昌(2011)。住民志.考古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臧振華、李匡悌(2013)。南科的古文明。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坤修、葉美珍(20010000)。臺東縣史:史前篇。臺東:臺東縣政府。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翁佳音(2011)。異論臺灣史。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克竑、何傳坤、洪玲玉(2012)。嘉義縣阿里山鄉考古遺址調査與試掘。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益昌(2012)。臺灣原住民族與考古遺址關係調査:濁水沖積扇區域史前文化與人群關係之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益昌、陳俊男(2004)。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査研究計畫(七)宜蘭縣、花蓮縣。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益昌、陳俊男(2004)。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査研究計畫(七)臺北縣、臺北市、基隆市。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Tsang, Chcng-hwa(1992)。The Archaeology o f the P'eng-hu Islands。Taipei: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new window
13.曹永和(19790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宗仁(20050000)。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益昌(20110000)。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及防檢局等機關合署大樓工程基地植物園文化遺址搶救發掘報告:臺北市植物園遺址(2009-2011)。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Ferrell, Raleigh(1969)。Taiwan Aboriginal Groups: Problems in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lassification。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new window
17.Chang, Kwang-chih、Lin, Chao-chi、Stuiver, Minze、Tu, Hsin-yuan、Tsukada, Matsuo、Pearson, Richard、Hsu, Tse-min(1969)。Fengpitou, Tapenke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曹永和、包樂史(1995)。小琉球原住民的消失--重拾失落臺灣歷史之一頁。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de Beauclair, I.(1986)。Jar burial on Botel Tobago Island。Ethnographic studies--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Inez de Beauclair。Taipei: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Inc.。  new window
3.劉益昌(20130000)。大馬璘文化的研究及其相關問題。東亞考古學的再思: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村孝志(2001)。荷蘭統治下位於臺灣中西部的Quataong村落。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板橋: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玉美(20150000)。島嶼、人群、遷徙與適應。臺灣史前史專論。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光直(1977)。濁大計劃與民國六一至六三年度濁大計劃考古調查。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曹永和(20000000)。小琉球原住民的消失--重拾失落臺灣歷史之一頁。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益昌(2007)。初期南島語族在臺灣島內的遷移活動:聚落模式以及可能的遷徙動力。東南亞到太平洋:從考古學證據看南島語族擴散與Lapita文化之間的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專題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益昌(2010)。臺灣出土的早期玉器及相關問題。東南考古研究。廈門:廈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益昌(20130000)。聚落選擇與災變:從二○○九年莫拉克災區楠梓仙溪流域考古遺址分布談起。考古學與永續發展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謝明良(2012)。臺灣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的十六至十七世紀中國陶瓷。陶瓷手記2:亞洲視野下的中國陶瓷文化史。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詹素娟(1998)。Sanasai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宋文薰(1980)。由考古學看臺灣。中國的臺灣。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