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瑠公大圳-
作者:李宗信
出版日期:2014
出版項:臺北:玉山社
集叢:生活.臺灣, 歷史;18
ISBN:9789862940945
主題關鍵詞:歷史農業水利臺北市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劉育嘉(19960900)。清代臺北盆地的水利開發。臺灣文獻,47(3),193-201+203+205+207-2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世慶(1996)。林本源的農田水利事業。臺灣風物,46(2),65-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森田明(1974)。旧臺湾における水利組織の植民地的再編政策:「公共埤圳規則」とその制定過程。福岡大学研究所報,22,131-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尹章義、陳宗仁(19980600)。青潭大溪畔的陌生人--新店漢人移墾史研究。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7,1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廖風德(19850300)。清代臺灣農村埤圳制度:清代臺灣農村制度之一。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147-1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Gregory, Ian N.、Kemp, Karen K.、Mostern, Ruth(2001)。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Current 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s。Special Issue: Historical Research with GIS History and Computing,13(1),7-23。  new window
7.富田芳郎(1934)。安坑溪谷の地理的所見。臺灣地理學記事,7,37-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富三(1995)。試論臺灣兩大家族之性格與族運--板橋林家與霧峰林家。臺灣風物,45(4),151-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世慶(19850600)。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臺灣文獻,36(2),107-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溫振華(19890600)。清代臺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臺北文獻 (直字),88,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宗仁(20010600)。淡水與淡水河--漢人對淡水河流域的地理認識及其變遷。輔仁歷史學報,12,85-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雯娟(19980900)。清代臺北盆地的水利事業。臺灣文獻,49(3),147-1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尹章義(19820600)。臺灣北部拓墾初期「通事」所扮演之角色及其功能。臺北文獻 (直字),59/60,97-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玉茹、畏冬(20120900)。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9(3),47-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克夫(19540100)。臺北市的埤和圳。臺北文物,2(4),66-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政亮、鄧國雄、吳健蘭(20040500)。臺北地區漢人聚落拓墾與地形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40,67-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郭雲萍(2005)。台湾における水利事業の現代性。現代台湾研究,28,24-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瓊文(20020500)。新店丘陵的土地經營(1810-189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6,85-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育嘉(19951200)。埤圳與清代臺灣北部的開發--以瑠公圳為中心。中興史學,2,107-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盧光輝、黃榆茗(20041200)。新店寶橋集水區土地利用變遷對地表逕流之影響。華岡農科學報,14,3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康培德(2003)。十七世紀基隆河流域、淡水地區原住民社群分類再議。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大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會議日期: 2003年9月30日-10月2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玉華(2004)。公私夥伴關係的治理:理論的初探兼論英國的第三條道路。公共服務改革與民營化的現代課題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4/05/11)。臺中:東海大學。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素芬(1999)。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研究:政府介入的契機。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臺灣與華南社會(1600-1900)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舉辦) (會議日期: 1999/03/19-03/20)。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國棟、陳鴻圖(2004)。台灣水利史研究回顧與趨勢。華北水利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1894-1945)。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軒志(2003)。台灣北部水利開發與經濟發展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溫振華(1978)。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顧雅文(2000)。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鴻圖(2009)。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台南新營:臺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編纂小組(1993)。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台北: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井出季和太、郭輝(1977)。日據下之台政。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高賢治(2007)。大臺北古契字四集。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玉城哲、旗手勳、今村奈良臣(1984)。水利の社會構造。東京:國際連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賢治(2002)。大台北古契字集。台北:台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盛清沂(1960)。台北縣志‧卷五‧開闢志。板橋:台北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賢治(2005)。大臺北古契字三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賢治(2003)。大臺北古契字二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施德馨、施世綸(1993)。潯海施氏大宗族譜。臺北: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山田伸吾(1899)。臺北縣下農家經濟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土地慣行。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Campbell, W. M.(1992)。Formosa Under the Dutch。Taipei:London:SMC Press: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new window
14.郁永河(1999)。裨海紀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南靖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7)。南靖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Gregory, Ian N.、Ell, P. S.(2007)。Historical GIS: Technologies, Methodologies, and Scholarship。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7.增田福太郎(1996)。南方民族の婚姻:高砂族の婚姻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98)。台灣土地慣行一斑。台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鴻圖(2005)。活水利生:臺灣水利與區域環境的互動。臺北市:文英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溫振華(2000)。清代新店地區社會經濟之變遷。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周鍾瑄(1993)。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培桂(1993)。淡水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Shepherd, John Robert(1995)。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Taipei:SMC Publishing。  new window
26.翁佳音(1998)。大台北古地圖考釋。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1)。台灣舊慣制度調查一斑。台北: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台北廳總務課(1903)。台北廳志。台北:台北廳總務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矢內原忠雄、周憲文(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蔡志展(1999)。明清台灣水利開發研究。台中:台灣省文獻會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徐世大(1955)。臺灣省通志稿(卷四):經濟志‧水利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大園市藏(1942)。臺灣人事態勢と事業界。台北:大園市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台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1983)。台北市發展史。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曹永和(1979)。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張本政(1993)。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東嘉生、周憲文(1985)。台灣經濟史概說。台北:帕米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山田公平(1911)。近代日本の国民国家と地方自冶:比較史研究。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李國慶、劉暢(2004)。日本的現代化與社會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金田(1990)。台灣私法。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台北市瑠公水利組合(1941)。瑠公水利組合概況。台北:台北市瑠公水利組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台灣舊慣調查會(1996)。台灣私法。台北:南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1896)。台灣產業調查表。東京:金城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溫振華、戴寶村(1998)。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大租取調書附屬參考書。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鴻圖(19960000)。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臺北:國史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陳鴻圖(20090000)。臺灣水利史。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力庸(20090000)。米穀流通與臺灣社會(1895-1945)。臺北縣板橋市: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16)。郭錫瑠傳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941229)。上埤埋立禁斷碑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康培德(2009)。荷蘭時代台灣各港之間的貿易變遷。海、河與台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若林正丈(19790800)。黃呈聡における「待機」の意味--日本統治下台湾知識人の抗日民族思想。台湾近現代史研究。東京:龍溪書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世慶(1994)。清代台灣的米產與外銷。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藤江勝太郎(1899)。臺北外二縣下茶葉。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報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宗信、顧雅文、莊永忠(2009)。水利秩序的形成與崩解: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期瑠公圳之變遷。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尹章義(1999)。台北平原拓墾史研究(1697-1772)。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惜遺(1950)。台灣之水利問題。台灣之水利問題。台北: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溫振華(2010)。從「陳賴章」墾戶論清代台北地區的開墾。什麼人物為何重要。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