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清文獻中的臺灣印象
作者:李宜靜
作者(外文):Yi-Chinag Li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鹿憶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明清文獻傳說臺灣黑水溝仙鄉傳說金山傳說鄭成功原住民Literatur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Legendary talesTaiwanFairland legendGold mountain legendZheng ChenggongAboriginal peop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30
在明代,臺灣主要是作為中國與琉球的航行指標,以小琉球、雞籠嶼的名字出現在文獻中;1603年,陳第將「親睹其人與事」撰成<東番記>,記錄他對臺灣西南部原住民的印象;1618年,張燮<雞籠、淡水>文中的「東番」,指的是臺灣北部的原住民。這是明代人士印象中的臺灣。1624至166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領有臺灣;1626至1642年,西班牙人佔領淡水、基隆一帶,二國皆是飄洋過海到臺灣的歐洲人。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以臺灣為反清基地;1683年,鄭克塽降清,二者陸續帶來以閩粵為主的移民。從民間傳說中,既看到這些族群的興亡,也反映出臺灣社會某些現象與心理。因此,本文依「唐山過臺灣」的旅程與思路,就文獻先後,以五大主題探討民間傳說中的流變與意義,重塑明清人士筆下的臺灣印象。
分述各章要點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探討歷來文獻、研究方法與章節概述。第二章「越洋來臺傳說中的族群印象」,論述荷蘭人、烏鬼與黑水溝傳說,透過亡存對比,呈現出先民是個適者生存的民族。第三章「仙鄉傳說中的仙境印象」,從打鼓山、大岡山、恆春、繡孤鸞仙鄉傳說中,反映出清代人士印象中的臺灣,是一個景觀多元、豐饒康壽的仙鄉。第四章「金山傳說中的礦區印象」,傳說中的金山有雞籠山、蛤仔難、哆囉滿、紅頭嶼、瑯嶠後,當代文獻印證前三者與瑯嶠附近產金傳說美夢成真,而清代傳說之紅頭嶼、瑯嶠後,僅止於口傳筆錄。第五章「文獻傳說中的鄭成功形象」,分別從鯨魚、採玉、劍潭與龜山島傳說,論述鄭成功形象的變化與傳說圈的擴大。第六章「文獻傳說中的原住民形象」,分論十七世紀前期的原住民、烏鬼洞傳說中的小琉球、農耕與蛇妖傳說及其習俗,並從浴河習俗論漢原差異,從鹿場轉變、茄苳樹精傳說說明族群消長。第七章「結論」,綜觀明清文獻中的臺灣印象,族群多元與消長的印象展現出開發臺灣的歷程,黑水溝傳說反映的是航海歷險的印象,訪仙與採金傳說呈現出豐饒康壽的期望與冒險求利的精神。
In the Ming Dynasty, Taiwan is mainly treated as the navigation indicator between China and Liuqiu, and Taiwan has been appeared in leteratures as Xiaoliuqiu and Keelung islet; in 1603, Chen Di wrote “An Account of the Eastern Barbarians” for the people and things he had seen personally to record his impression of the aboriginal people in south-estern part of Taiwan; in 1618, the “Eastern Barbarians” in Zhang Xie’s literature, “Keelung, Tamshui”, means the aboriginal peopl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wan. This is the impression of Taiwan in the eyes of the people in Ming Dynesty. Between 1624 and 1662,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VOC) occupied Taiwan. From 1626 to 1642, the Spanish people occupied the area around Tamshui and Keelung, they are Europeans who travelled oceans to Taiwan. In 1662, Zheng Chenggong expelled the ditches and using Taiwan as the base for anti-Qing Dynasty. In 1683, Zheng Ke-Shuang surrendered to the Qing Dynasty, Zheng Chenggong and Zheng Ke-Shuang gradually brought immigrants who are mainly from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From folklore, we not only se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ose tribes, it also reflects some phenomenon and mentality in Taiwan society. Hence, this paper follows the journey and the idea of “Coming to Taiwan from China”, based on the sequence of the literature, use the five theme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and meanings in the folklore, reshaping the impression of Taiwan under the pen of the peopl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main points of each chapter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motive and purpose of this study, explore the literature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aiwan, briefly expres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each chapter. Chapter 2, “Ethnic impression in the legends of coming to Taiwan across the oceans”, discusses the Dutch, Black Ghost and the Legend of Taiwan Strait (Black Ditch), and through dealth and survival contrast to show our ancestors is a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nation. Chapter 3, “Wonderland Impression of the fairland legend”, from the fairland legend on TaKwuShan, DaGangShan, HengChun and Siou Gu Luan reflects the impression of Taiwan in the eyes of peopl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is a iverse landscape, rich and long life fairland. Chapter 4, “Mining Impression from Gold mountin legend”, the legendary gold mountains are Keelungshan, GeZaiNan, DuoLuoMan, HongTouYu, and LangJiaoHou,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onfirms that the first three and nearby LangQiao gold-producing legend is a beautiful dream comes true, and the HongTouYu, and LangJiaoHou in Qing Dynasty legend is just an oral record. Charpter 5, “The Zheng Chenggong Image in the legendary literature”, from the legends of Whales, Jade Mining, Chientan and Gueishan island, to discuss the changes to the image of Zheng Chenggong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circle of legends. Chatper 6, “Aboriginal Image in the legendary literature”, talks about the aboriginal people of the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 Xiaoliuqiu in Black Ghost Cave legend, Farming and the Snake demon legend and customs, and discu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an and aboriginal people from river bath customs, and from the transition of deer farm and Autum Maple Tree dryad legend to explain the population fluctuation in different tribes. Chapter 7, “Conclusion”, make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Taiwan Impression in the literatur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image of ethinic pluralism and growth and decline of different ethinic groups show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aiwan, the Taiwan Strait (Black Ditch) legend reflect sea adventure impression, and the fairland and gold mining legnend exhibit the expectation on rich and healthy life and the adventurous spirit of seeking profits from risks.
一、《臺灣文獻叢刊》(臺灣大通書局,1984,以該書刊行時間為序)
(宋)趙汝适《諸蕃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九種》,收入:(元)汪大淵《島夷誌略》、(明)張爕《東西洋考》)
沈有容《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五六種》,明崇禎二年(1
629)以後)
《澎湖臺 灣 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0四種》,收入:杜臻<澎湖臺灣紀略>、周于仁、胡格<澎湖志略>(乾隆五年,1740)、林謙光<臺 灣紀略附澎湖>(康熙廿六至三十年,1687-1691))new window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五種》,康熙三十五年,1696)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康熙三十六年,1697)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灣文獻叢刊第六十種》,康熙四十三年,1704)
孫元衡《赤嵌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一0種》,康熙四十八年,1709)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康熙五十六年,1717)
李丕煜《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四種》,康熙五十九年,1720)
王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0三種》,康熙五十九年,1720)
藍鼎元《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十二種》,康熙六十一年,1722)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十四種》,雍正元年,1723)
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六種》,雍正八年,1730)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四種》,乾隆元年,1736)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四種》,乾隆七年,1742)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第九0種》,乾隆九年,1744)
六十七《使署閒情》(《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二種》,乾隆十二年,1747)new window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0五種》,乾隆十二年,1747)
《清職貢圖選》(《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八0種》,乾隆十六年以後,1751以後)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三種》,乾隆十七年,1752)
董天工《臺海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九種》,乾隆十八年,1753)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一種》,乾隆二十五年,1760)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六種》,乾隆二十九年,1764)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灣文獻叢刊第三種》,乾隆三十年,1765)
胡建偉《澎湖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0九種》,乾隆三十六年,1771)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種》,乾隆卅八年,1773)
翟灝《臺陽筆記》(《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十種》,嘉慶十年,1805)
李元春《臺灣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八種》,嘉慶十四年以後,1809以後)new window
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0種》,道光元年,1821)
川口長孺《臺灣割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種》,道光二年,1822)new window
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五種》,道光八年,1828)new window
姚瑩《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七種》,道光九年,1829)
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六種》,道光十年,1830)
溫睿臨撰、李瑤纂《南疆繹史》(《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三二種》,道光十年,1830)
蔣鏞《澎湖續編》(《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五種》,道光十二年,1832)
沈雲《臺灣鄭氏始末》(《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種》,道光十六年,1836)new window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九二種》,道光十七年,1837)
《清一統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六八種》,道光二十二年,1842)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0種》,咸豐二年,1852)
徐鼒《小腆紀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三四種》,咸豐十一年,1861)
林豪《東瀛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八種》,同治九年,1870)
李讓禮《臺灣生熟番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六種》,同治十年,1871)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二種》,同治十年,1871)
陳壽祺《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八四種》,同治十年,1871)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二種》,同治十二年,1873)
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灣文獻叢刊第三0八種》,光緒元年,1875)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九種》,光緒元年,1875)new window
吳子光《臺灣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六種》,光緒元年,1875)
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五一種》,光緒十一年,1885)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十種》,光緒十七年,1891)
吳德功《戴施兩案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四七種》,光緒十八年,1892)
林豪《澎湖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四種》,光緒十九年,1893)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十七種》,光緒二十年,1894)
胡傳《臺東州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八十一種》,光緒二十年,1894)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七三種》,光緒二十年,1894)
屠繼善《恒春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七五種》,光緒二十年,1894)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九種》,光緒二十年,1894)
《新竹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五種》,光緒二十年,1894)
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臺灣文獻叢刊第七一種》,光緒二十一年,1895)
蔣師轍、薛紹元《臺灣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三0種》,光緒二十一年,
1895)
《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五二種》,光緒二十一年後,1895後)
蔡振豐《苑裏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八種》,光緒二十三年,1897)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三種》,光緒二十四年,1898)
諸家《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一種》,光緒二十四年,1898)
王石鵬《臺灣三字經》(《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二種》,光緒二十六年,1900)
《嘉義管內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五八種》,光緒二十七年,1901)
《臺灣輿地彙鈔》(《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六種》,康熙至光緒,1683-1894)
劉枝萬編《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一種》,康熙至光緒,
1683-1894)
諸家《海濱大事記》(《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三種》,收入林繩武<海濱大事記
>,魏源<國初東南靖海記>、<嘉慶東南靖海記>,楊廷理<東瀛紀事
>,<援臺紀略>)
諸家《流求與雞籠山》(《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六種》),收入唐朝至清朝有關流
求與雞籠山之記載)
蔡青筠《戴案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二O六種》,1923)
楊英《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二種》,1931)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八種》,1945)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五種》,1964)
連橫《雅堂文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二0八種》,1979)
夏琳《閩海紀要》(《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種》),案:刊載年不詳
《平臺紀事本末》(《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種》),案:不知撰人、刊載年不詳

二、古籍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7.10
(晉)干寶《搜神記》,臺北:鼎文書局,1980.3再版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97.5,九版
(晉)《郭氏玄中記》,收入葉德輝輯《叢書集成續編二二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晉)張華《博物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4五版
(晉)葛洪《抱朴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1
(南朝)任昉《述異記》,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南朝)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11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8.10,九版
(明)何喬遠《閩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12
(明)周嬰《遠遊篇》,收入陳之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廈門:廈門大學
出版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2
(明)屠本畯《閩中海錯疏》,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1971
(明)黃衷《海語》,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1971
(明)董斯張《廣博物志》,臺北:新興書局,1972.3
(清)尹士俍《臺灣志略》,收入《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五冊》,
臺北:遠源出版公司,2004.11
(清)王士禛《香祖筆記》,收入《山東文獻集成第三輯22》,濟南:山東大
學出版社,2009
(清)吳大廷《小酉腴山館主人自著年譜》,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清)紀昀等纂《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清)紀昀著、王櫻芳、蔡素禎註釋《閱微草堂筆記》,臺南:漢風出版社,1994
(清)閑齋氏《夜譚隨錄》,四川:重慶出版社,1996
(清)鈕琇《觚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子部二五0》,臺南:莊嚴文
化,1995.9
(清)蔣毓英《臺灣府志》,收入《臺灣府志 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5

三、專書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5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6
王秋桂《中國民間傳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8
王秋桂《民族與民俗》,臺北:稻鄉出版社,1994.5new window
王崧興《龜山島:漢人漁村社會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7new window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1997.12
方建能、余炳盛《臺灣中央山脈金礦床》,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1998.6
古野清人原著,葉婉奇翻譯《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臺北:原民文化出版社,
2000.5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臺北:臺原出版社,1992.6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臺北:里仁書局,2009.10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 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new window
臺北: 五南圖書公司, 2007.1
伊能嘉矩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政府印
刷廠,1985.11
江肖梅《臺灣民間故事 第二集》,臺北:大華文化社,1955.1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一),臺南:臺南市政府,2000.1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二),臺南:臺南市政府,2002.7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社,1998.8二版
宋增璋《臺灣撫墾志》上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10
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常民文化出版,1997new window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new window
李祖基《台灣歷史研究》,北京:台海出版社,2006.2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7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李獻璋《臺灣民間故事集》,臺北:臺灣新文學社,1936,初版;臺北:龍文出
版社,1989. 2,再版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8.1
阮昌銳《臺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4.2
阮昌銳《臺灣的原住民》,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6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1970.6
林文龍《台灣掌故與傳說》,臺北:臺原出版社,1992.7
林明峪《媽祖傳說》,臺北:東門出版社,1988
林金標等著《鄭成功故事傳說》,臺北:漢欣文化公司,1992. 8
林修澈《賽夏學概論》,苗栗:苗栗文化局,2006
林道生《阿美族的口碑傳說故事》,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案:無出版年)
林衡道口述、宋晶宜筆記《臺灣夜談》,臺北:衆文圖書公司,1980.7
明立國《台灣原住民族的祭禮》,臺北:臺原出版社,1996.12 第一版第八刷
周宗經《釣到雨鞋的雅美人》,臺中:晨星發行,1992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new window
研究所,2001
姜佩君《澎湖民間傳說》,臺北:聖環圖書,1998
姜佩君《澎湖民間故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7new window
姜彬《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6
施翠峰《台灣鄉土的神話與傳說》,彰化:彰縣文化,1995.6
洪田浚《台灣原住民籲天錄》,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8
洪英聖《畫說康熙台灣輿圖》,南投:文建會中部辦公室,1999.8
洪英聖《畫說乾隆台灣輿圖》,南投:文建會中部辦公室,1999.8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第二冊(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6
柳田國男著、連湘譯《傳說論》,日本:沿波書店,1940初版;北京:中國民
間文藝出版社,1985.3
徐惠隆《蘭陽的歷史與風土》,臺北:臺原出版社,1992.10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8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
翁佳音《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6new window
婁子匡《台灣民間故事》,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52
婁子匡、朱介凡《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臺北:正中書局,1963.8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臺灣省通志‧同胄志》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1972.6
張振岳《噶瑪蘭族的特殊祭儀與生活》,臺北:常民文化出版,1998.1
張崇根《台灣歷史與高山族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12
張菼《鄭成功紀事編年》,《臺灣研究叢刊第七九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1965.4
張菼《鄭經、鄭克塽紀事》,《臺灣研究叢刊第七九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1966.5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著《阿美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3
康培德《臺灣原住民史 政策篇》(荷西明鄭時期),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12
盛清沂《臺北縣志》,臺北:興臺印刷廠,1960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new window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10new window
曹永和著,陳宗仁校注《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 : 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new window
臺北 :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遠流出版社,2011.10
陳其男《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87.3
陳秋坤《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臺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
陳建憲《神話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5
陳捷先《清代台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8
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臺灣原住民為中心》,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2002
鹿憶鹿《臺灣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9.9
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7
彭衍綸《高雄遊憩名山傳說研究──以大岡山、半屏山、打狗山為對象》,臺北:
里仁書局,2011.1
黃文博《臺灣風土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
黃宣衛《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5.6
黃清連《黑金與黃金:基隆河上中游地區礦業的發展與聚落的變遷》,臺北:
北縣文化出版,1995.5
楊伯峻等著《經書淺談》,臺北:國文天地,1984.7
廖風德《清代之噶瑪蘭》,臺北:正中書局,1990.10
趙莒玲《台灣開發故事 台北地區》,臺北:天衛文化出版設,1998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書局,1996.6
潘朝成、劉益昌、施正峰《臺灣平埔族》,臺北:前衛出版社,2003
魯迅《古小說鉤沉》,案:出版資料不詳
蔡蕙如《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之研究》,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8
劉守華、巫瑞書編《民間文學導論》,武漢:長江文藝,2001.7
劉益昌、潘英海《平埔族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簡史朗《日月潭的長髮精怪》,臺北:新自然主義,2002
《大龍峒保安宮:保生文化祭成果專輯》,臺北:臺北保安宮,2002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台灣書店,1997.3new window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七輯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
檔奏摺臺灣原住民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10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1915),中研院民族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96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1915),中研院民族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0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1915),中研院民族所編譯:《蕃族調查
報告書第六冊布農族》,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8
鮑曉鷗《西班牙人的台灣經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
洛克的結局》,臺北:南天書局,2008.12
蕭宗煌、呂理政《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臺北:國立臺灣
博物館,2006
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臺北:三民書局,1986.3六版
羅春榮《媽祖傳說研究──一個海洋大學的神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9.6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臺北:貫雅文化公司,1992.7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6.9
Bronislaw Malinowskki(馬凌諾斯基)原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
臺北:協志出版公司,1984.5再版
Frazer, James George(弗雷澤)原著、汪培基譯《金枝》,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1.2

四、單篇論文
小川環樹作、張桐生譯<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收入瘂
弦、廖玉蕙《中國古典小說論集 第一輯》,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75.12
王崧興<馬太安阿美族的故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4期,1962
王麗秋<鄭成功廟多成因之探討>,《北市教大社教學報》第四期,2005.12new window
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遷移歷史──從語言資料及現象所作的探討>,《臺灣new window
史田野研究通訊》第二十二期,1992.3
李壬癸<新發現十五件新港文書的初步解讀>,《臺灣史研究》9卷2期,2002.12new window
李宜靜<阿美族海祭神話與祭儀之流變>,《康寧學報》第十期,2008.6
李宜靜<消失的仙鄉──清代臺灣的「桃花源」傳說>,《康寧學報》第十一期,
2009.6
李宜靜<清代臺灣原住民的農耕風俗與傳說>,《康寧學報》第十二期,2010.6
李毓中<西班牙人在艾爾摩莎>,《歷史月刊》第222期,2006.7
李毓中<《東西洋考》裡閩南華人眼中的西班牙人>,《歷史月刊 》229期,2007.2
李毓中<十七世紀跟著西班牙人來到台灣的菲律賓外勞>,《歷史月刊 》231
期,2007.4
周婉窈<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臺大歷史學報》第40new window
期,2007.12
林道生<乘鯨到巴里桑>,《東海岸評論》39期,1991.10
胡萬川<失樂園──中國樂園神話探討之ㄧ>,收入李亦園,王秋桂《中國神
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
洪樹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洞穴仙境」意象>,《山東大學學報》第2
期,2005
洪淑苓<試論台灣民間傳說的傳說圈、區域性嶼在地化──以人物傳說與地方
風物傳說為例>,收入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編《2006民俗暨民間
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7
莊金德<臺灣歷史風物叢考>,《臺灣文獻》13卷1期,1962.3.27
高致華<神明信仰的政治性──臺灣的鄭成功信仰>,《世界宗教研究》2010
卷4期,2010.8
翁佳音<歷史記憶與歷史事實──原住民史研究的一個嘗試>,《臺灣史研究》new window
3卷1期,1996.6
翁佳音<與台灣史同步的台灣宣教史>,《新使者》80期,2004.2
翁佳音<新港有個臺灣王―─十七世紀東亞國家主權紛爭小插曲>,《臺灣史研究》15卷2期,2008.6new window
康培德<南勢阿美聚落人口、初探──十七到十九世紀>,《臺灣史研究》第四new window
卷第一期,1997.6
康培德〈十七世紀的西拉雅人生活〉,收入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與台
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2001.8
康培德<十七世紀上半的馬賽人>,《臺灣史研究》第十卷第一期,2003.6new window
康培德<近世初期墨西哥與台灣的農業發展>,《歷史月刊》第222期,2006.7
康培德<紅毛先祖?新港社、荷蘭人的互動歷史與記憶>,《臺灣史研究》第十new window
五卷第三期,2008.9
康培德<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臺灣原住民部落整併>,《臺灣史研究》,第十new window
七卷第一期,2010.3
陳文豪 <「落漈」故事釋析>,收入紀麗美《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輯,第
四屆》,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5.12
陳芷凡<從東番到Formosa-試探<東番記>、<福爾摩沙報告>中的性別書
寫>,《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六期,2008.4
陳芷凡<海洋作為一種「視野」──台灣鄭和傳說中的文化他者與想像>,《台
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一期,2010.10
陳宗仁<淡水與淡水河──漢人對淡水河流域的地理認識及其變遷>,《輔仁歷new window
史學報 》12期,2001.6
陳宗仁<近代臺灣原住民圖像的槍──兼論槍枝的傳入、流通與使用>,《臺大new window
歷史學報》第36期,2005.12
陳宗仁<西班牙占領時期的貿易活動>,《歷史月刊》第222期,2006.7
陳宗仁<Lequeo Pequeño與Formosa──十六世紀歐洲繪製地圖對臺灣海域的new window
描繪及其轉變>,《臺大歷史學報 》41期,2008.6
陳國鈞<花蓮吉安鄉的阿美族(上)>,《大陸雜誌》十四卷八期,1957.4
鹿憶鹿<台灣原住民的魚蟹神話傳說>,《歷史月刊》2000年1月號
鹿憶鹿〈小黑人神話—-從臺灣原住民談起〉,《民族文學研究》第四期,2004
黃東陽<歲月易遷,常恐奄謝──唐五代仙境傳說中時間母題之傳承與其命題new window
>,《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六卷第四期,2008
廖珮芸<唐人小說中的「桃花源」主題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十九期,
2007.7
詹素娟<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以平埔研究為中心>,《新史學》
6卷4期,1995.12
詹素娟<文化符碼與歷史圖像──再看《番社采風圖》,《古今論衡 》2期,
1999.6
詹素娟<族群關系中的女性-以平埔族為例>,《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2期,
1997.04
詹素娟<傳說世界與族群關係──加禮宛人在花蓮地區的歷史與傳說new window
(1827-1930)>,《新史學》17卷1期,2006.3
詹素娟<綠島觀點下的黑潮與Sanasai傳說圈>,《東台灣研究》13期,2009.7new window
潘繼道<晚清「開山撫番」與臺灣後山太魯閣族群勢力之變遷>,《史耘 》
9期,2003.9
盧胡彬<宜蘭境內國姓爺祀廟及其信仰>,《白沙人文社會學報》第三期,
2004.10
蔡蕙如<林道乾傳說中「早發神劍」母題的探討>,收入胡萬川總編《臺灣民
間文學學術研討會》,南投:省文化處,1998
顏白瑜<從矮靈祭看臺灣賽夏族的族群特點>,《臺灣源流》41期,2007.12

五、學位論文
王慧芬《清代臺灣的番界政策》,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1
何宜倫《清領時期台灣族群衝突傳說研究》,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8.7
吳學穎《清朝前期文獻中的台灣原住民印象》,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碩
士論文,2006.1
李宜澤《祭儀行動下的神話思惟--花蓮縣東昌村阿美族巫信仰研究》,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林淑慧《黃叔璥《臺海使槎錄》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碩士論文,2000.6
卓宏祺《清代臺灣理番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6
柳學文《保生大帝信仰之發展:臺北保安宮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系碩士論
文,1996. 7
范姜灴欽《台灣客家民間傳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2004.6
郭侑欣《憂鬱的亞熱帶: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台灣圖像及其衍異》,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許玉清《清代臺灣古典詩之地理書寫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6
梁文祥《花蓮海神信仰及傳說故事──以大陳人、阿美族人、噶瑪蘭人為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6
陳芷凡《跨界交會與文化「番」譯──海洋視域下台灣原住民記述研究
(1858-1912)》,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1.6
陳佳妏《清代臺灣記遊文學中的海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6
陳佳穗《臺灣地名傳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4.6new window
陳虹如《郁永河《裨海紀遊》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6
陳維君《清代筆記中的臺灣故事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
張蕙婷《鄭成功信仰之研究──以宜蘭地區為中心》,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班,2011。
游建興《台灣方志中神話與傳說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7new window
游蕙菁《臺灣噶瑪蘭族口傳故事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7
楊瑟恩《鄭成功傳說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詹素娟《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6
蔡蕙如《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6
劉育玲《台灣賽德克族口傳故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1.6
劉麗卿《清代詩文筆記書寫的臺灣怪異圖像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new window
文,20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