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林玉茹 引用關係畏冬
作者(外文):Lin, Yu-juWei-dong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9:3
頁次:頁47-94
主題關鍵詞: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番界邊區林淡案清丈Illustration of Taiwan paddy and dry land reclamation and prohibitions of land useAboriginal boundaryFrontierLin Dan incidentCadastral surve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7) 博士論文(3) 專書(2)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11
  • 點閱點閱:135
康熙23 年(1684),臺灣納入清朝版圖之後,漢人大舉來臺拓墾,並逐漸侵 入原住民的生存空間。番、漢之間的糾紛和衝突不斷,甚至重大的社會動亂或抗 清事件也牽連生番(高山原住民)地域。清廷為了統治和維護社會秩序,逐漸採 取劃定番界政策,以限制漢人拓墾,並區隔漢人與生番的活動範圍。 乾隆15 年(1750)、25 年(1760)、49 年(1784)以及55 年(1790),清廷 曾清釐界外土地四次,並繪製紅、藍、紫以及綠色等四張番界圖。其中,一般咸 以藍線圖為現存唯一的番界圖,番界的相關研究也大概以其為基礎來重建或論 述。不過,此圖地名缺漏和錯誤不少,或是空有圖形而未註記,其他番界圖的發 掘,當有利於還原乾隆一朝臺灣的邊區圖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一張乾隆朝的大型臺灣山水畫地圖,原題名為「臺灣田 園分別墾禁圖說」。此圖繪有紅線、藍線以及紫線,加以著重於描述沿山番界地區, 因此在地圖繪製脈絡上,應是乾隆49 年繪製的「臺灣番界紫線圖」。更特別的是, 圖上方有14,000 餘字的四縣一廳圖說,詳述各地界外土地開墾、請禁狀況,彌足 珍貴。 本文即以此圖為中心,分別從番界紫線的劃定、乾隆49 年定界前的邊區以及 定界後的番界和新墾區等面向,說明該圖所反映的乾隆末年帝國的領土政策和邊 區圖像。
期刊論文
1.洪麗完(20070900)。清代楠仔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4(3),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麗完(20110300)。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以「阿里山番租」為例。臺灣史研究,18(1),41-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添福(19900300)。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臺灣風物,40(1),37-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添福(19890600)。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臺灣風物,39(2),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添福(19910600)。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46-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施添福(19901200)。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0(4),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孟祥瀚(2010)。清代臺中盆地東側阿拔溝沿岸番界的研究。臺中:逢甲大學出版社。195-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俊蔚(2009)。番界與諸羅山區的開發--以翁雲寬家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慧芬(2000)。清代臺灣的番界政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施添福(2004)。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岸裡大社文書出版編輯委員會(1998)。國立臺灣大學藏岸裡大社文書。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賢治(2005)。大臺北古契字三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案彙錄乙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臺案彙錄己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雲林、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2009)。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尹士烺、李祖基(200303)。臺灣志略。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余文儀(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夏黎明(1996)。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兼論一個繪圖典範的轉移歷程。臺北:知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培桂、林豪(196308)。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鍾瑄、陳夢林、李欽文(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慶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富三(1987)。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4)。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灣私法物權編。臺北:臺灣銀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連橫(1964)。雅堂文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Shepherd, John Robert(1993)。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7.柯志明(20010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勝彥(19930000)。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偉盛(1993)。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91)。乾隆朝上諭檔。檔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乾隆25年臺灣番界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培夫(編)(1996)。臺灣現存碑碣圖誌:雲林縣、南投縣篇,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進喜(2000)。臺灣地名辭書卷五高雄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文凱(2011)。清代臺灣熟番地權的創設與流失:以竹塹社為個案的歷史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87)。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59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勝傑(2010)。清乾隆25年至53年(1760-1788)間番界外之開墾,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臺案彙錄甲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0)。福建通志臺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8)。清奏疏選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施添福(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