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
作者:阮美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Mei-Hui Jua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呂興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本土詩學超現實主義現實詩學現代主義詩學台灣精神local poetryrealistic poetryTaiwan’s spiritmodernistic poetrysurreal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11) 專書(6)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9
  本文雖重在探究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但就文學史發展的現象而言,前、後階段的發展軌跡亦是無法擺落。因此,本文真正牽涉到的研究時間,實際上,橫跨五○至八○年代,而對於本文論題的前因、後果探索,有助於我們更完整地了解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過程。是以,本文共分八章,除前言、結論之外,本論有六章,以及附錄台灣詩史年表初編。
  首先,回到五○年代詩壇的發展情況,溯源戰後台灣詩壇的實景,由於,戰後初期文藝政令對文學本體的干擾之故,切斷了戰前日治時期及大陸五四時期的新文學傳統,致使戰後初期台灣詩壇呈現「失根」的現象,而這樣的結果,使得詩壇雖實存兩個詩的球根,但因刻意被掩蓋、消音,大多數的人根本無從得知這樣的實況。一般咸知,「兩個球根」較少禁忌而能夠具體提出,要晚至七○年代以後,陳千武先生在《華麗島詩集》(1970)所撰寫的後序中才出現。可見,「詩的兩個球根」雖是一個實存的問題,但礙於政令因素,兩個球根是在傾斜的歷史脈絡下萌長,而是隨著外在時局的變動,在一起一滅的進程中,不斷進行辯證、調整。
  五○年代詩壇,從紀弦《現代詩》開始即向西方擁抱,標舉「橫的移植」,此舉,除了一般論述稱之為對反共文藝的反撥之外,詩學傳統失根,造成詩人無所依歸,只能向「外」看,亦是個中緣由。而戰後詩壇在無法吸取既有文學傳統的養分下,所衍生出來的詩根,當然存在著變形、扭曲的詩的體質。故本文第二章,即是爬梳五○年代「詩的兩個球根」的存在現象,「兩個球根」意指,一為大陸來台詩人;一為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的兩大詩的發展脈絡,兩方所集結的詩人群,及所發展出的詩觀及創作。本文即是以此為論述主軸,由此開展以下的篇章,檢視「詩的兩個球根」在六、七○年代彼此更迭、消長的歷程。
  第三、四章,主要回到六○年代,以狂飆的「現代主義」詩學及本土力量從隱微、匯聚到茁壯的歷程,探索兩者之間在文學場域中不對等的關係,以及「現代主義」和傳統文化彼此衝激的情形,詩壇如何因應外在挑戰的力量,進而反思其發展所引起的得失。此外,六○年代中期,《台灣文藝》及《笠》的創刊,正是對現代主義思潮的反省及重建本土文學的具體象徵,連帶的本土詩學也在此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第五、六章,則以七○年代作為考察。局勢的轉變,外交的困境、政治的改革、民主意識的抬頭,都使得詩壇內部受到極大的衝擊,反對亞流現代主義詩學的呼聲高漲,致使「現代詩論戰」、「鄉土文學論戰」的出現,取而代之的是「現實詩學」的勃發,此間包含濃厚的民族思想與鄉土感懷。然而,在槍口一致對「現代主義」詩學的反動下,整個反省運動,提倡「現實」、「鄉土」的概念,與六○年代中期,漸漸興起的本土文學相混不分,但到了七○年代中後期,政治改革力量的爆發,「現實」與「本土」的意涵,不僅不斷在廓清、分離,且一分為二,至七○年代末期從詩社、詩人創作取向的歸趨,可以見到「本土詩學」匯聚,形成一股沛然莫之可禦的力量,其詩學的表現已大致底定,且深深地影響到八○年代的詩壇及詩學的發展。
  第七章,則是以轉折後的八○年代台灣現代詩壇的實態及其成因作一論述,由於六、七○年代的詩風轉折,其結果,至八○年代更是風起雲湧、多元並陳。因此,本章旨在,就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轉折」後的表現,視其轉折後的台灣詩壇,呈現了何種樣態與面貌?然而,可見的是,八○年代詩壇強調扎根本土、反映現實、批判意識的詩作,蔚為蜂起,換言之,詩更介入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範疇,詩成為有力的社會代言者,這波詩學到了八○年代解嚴前後,達到最高潮。但隨著政治緊張度的緩解,及文學回到本位的思考,八○年代後期,台灣詩壇呈現的是多元的後現代詩學,此與九○年代詩學,形成詩壇上的另一種詩學風景。
  綜上所述,本文就「詩的兩個球根」的發展,進行爬梳、整理,將之置於歷史脈絡中,以大陸來台詩人及本土派詩人,所發展的現代主義詩學與本土詩學作為考察,檢視其詩風彼此消長的過程,顯示出兩個球根的差異性。其發展,隨著外在局勢的變化與民主運動的昂揚,從六○到七○年代有一轉折的軌跡,「現代主義詩學」由盛至衰,「本土詩學」則由弱轉強,此一軌跡,恰是台灣精神從沈潛到回歸的歷程。
  This thesis, though,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etic styles, especially highlighting the time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70s, in modern Taiwan.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literature, the time,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80s, however, not mentioned in the title of this thesis, can help us to know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70s. There are eight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Except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main thesis includes six chapters, attached an initial draft of a chronology about poetry evolution in Taiwan.
  The point of view in this thesis is dominated by “two roots” mentioned by Chen Chian-wu (陳千武) in 1970. One root is transplanted by poets from the mainland China; the other root is grown by poets in local Taiwan. “Two roots” represent two groups of poets and their poetic styles: one is modernistic poetry and the other is local poetry. This point “two roots” is explored under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wo kinds of poetry and display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After experiencing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and the rise of democratic movement, “two roots” grow a track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70s: modernistic poetry develops from rise to decline and local poetry is put into higher status from minor status. This track is the very process that Taiwanese spirit represented by the local poetry has a return to free development from political oppression.
一、詩刊
五○年代發行:
《新詩週刊》1~94期(1951.11~1953.9)
《現代詩》1~45期(1953.2~1964.2)
《藍星詩頁》1~63期(1958.12~1965.6)
《藍星季刊》1~4期(1961.6~1962.11)
《創世紀》1~29期(1954.10~1969.1)
六○年代發行:
《縱橫詩刊》1~7期(1961.3~1962.10)
《野火》1~4期(1962.5~1962.8)
《葡萄園》1~71期(1962.7~1980.12)
《民聲日報•詩展望》(1963.11~1966.3)
《笠》1~120期(1964.6~1984.6)
《噴泉》1~10(1968.1~1972.6)
《星座》1~13期(1964.4~1969.6)
《南北笛》1~5期(1967.3~1968.5)
七○年代發行:
《水星》1~9期(1971.1~1972.5)
《龍族》1~16期(1971.3~1976.5)
《主流》1~12期(1971.7~1976.1)
《大地》1~19期(1972.9~1977.1)
《後浪》1~12期(1972.9~1974.7)
《詩人季刊》1~15期(1974.11~1983.10)
《綠地》1~13期(1975.12~1978.12)
《詩脈》1~8期(1976.7~1978.9)
《八掌溪》1~10期(1976.10~1981.8)
《詩潮》1~6集(1977.5~)
《掌門》1~9期(1979.1~1982.10)
《陽光小集》1~13期(1979.12~1984.6)
八○年代發行:
《漢廣》1~10期(1982.3~)
《掌握》1~13期(1982.3~1986.10)
《詩人坊》1~7期(1982.10~1984.1)
《台灣詩季刊》1~9期(1983.6~1985.3)
《兩岸》1~2集(1986.12~1987.5)
二、詩(選)集專著(按照人名筆畫排列)
三畫
上官予 編《十年詩選》,台北:明華書局,1960.5。
大地詩社編著《大地之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3。
四畫
文曉村 編《葡萄園詩選》,台北:自強出版社,1982.8。
五畫
白萩 著《天空的象徵》,台中:田園出版社,1969.6。
六畫
向明 編《七十三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3。
向陽 著《土地的歌》,台北:自立晚報社,1985.8。
向陽 著《歲月》,台北:大地出版社,1985.6。
向陽 著《種籽》,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4
羊令野、張默編《龍族的聲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6。
七畫
余光中 著《五陵少年》,台北:文星書店,1967.4。
余光中 著《在冷戰的年代》,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11。
余光中 著《余光中詩選》,台北:洪範書店,1999.3。
余光中 著《敲打樂》,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11。
余光中 著《蓮的聯想》,台北:文星書店,1964.6。
吳政上、陳鴻森 編《笠詩刊三十年總目》,高雄:春暉出版社,1995.10。
吳晟 著《向孩子說》,台北:洪範出版社,1985.6。
吳晟 著《吾鄉印象》,台北:洪範出版社,1985.6。
吳晟 著《吳晟詩選》,台北:洪範書店,2000.5。
吳晟 著《泥土》,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6。
吳晟 著《飄搖�堙n,台北:洪範出版社,1985.6。
吳晟 編《1983年台灣詩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4.4。
宋澤萊 著《福爾摩莎頌歌》,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6。
李敏勇 著《戒嚴風景》,笠詩刊社,1990.3。
李敏勇 著《傾斜的島》,台北﹕圓神出版社,1993.6。
李敏勇 著《暗房》,笠詩刊社,1986.2。
李敏勇 編《傷口之花—二二八詩集》,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1997.2。
李瑞騰 編《七十四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6.3。
李魁賢 編《1982年台灣詩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2。
李魁賢 編《陳秀喜全集》,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5。
杜十三 著《人間筆記》,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4.8。
沙靈、蕭蕭編《現代詩三百首》,員林:大昇出版社,1974.8。
沈花末 編《1985年台灣詩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2。
辛鬱 著《豹》,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88.8。
八畫
亞弦 著《亞弦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7.10。
亞弦、簡政珍 編《創世紀四十年評論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4.9。
周夢蝶 著《還魂草》,台北:文星書店,1965.7。
林亨泰 著《爪痕集》,笠詩刊社,1986.2。
林佛兒 著《台灣的心》,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8。
林宗源 著《力的舞蹈》,高雄:春暉出版社,1984.7。
林宗源 著《補破網》,高雄:春暉出版社,1984.7。
林明德 等編《中國新詩賞析》1~3冊,台北:長安出版社,1981.8。
林梵 著《未名事件》,台北:鴻蒙文學出版社,1986.7。
林華洲 著《澳南悲歌》,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3.9。
林雙不 著《台灣新樂府》,台北:前衛出版社,1984.12。
九畫
施善繼 著《施善繼詩選》,台北:遠景出版公司,1981.8。
洪素麗 著《盛夏的南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4。
洛夫 著《天狼星》,台北:洪範書店,1976.8。
洛夫 著《石室之死亡》,創世紀詩社,1965.1。
洛夫 著《因為風的緣故》,台北:九歌出版公司,1988.6。
洛夫 著《洛夫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5.5。
洛夫 著《洛夫詩論選集》,台北:開源出版社,1977.1。
洛夫 著《無岸之河》,大林書店出版,1970.3。
洛夫、沈志方 編《創世紀四十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4.9。
紀弦 等編《八十年代詩選》,台北:濂美出版社,1976.6。
紀弦 著《紀弦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12。
紀弦 著《摘星的少年》,台北:現代詩社,1963.4。
苦苓 著《每一句不滿都是愛》,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6。
苦苓 編《1984年台灣詩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5.2。
十畫
桓夫 著《不眠的眼》,笠詩刊社,1965.10。
桓夫 著《密林詩抄》,台北:現代文學,1963.3。
桓夫 著《野鹿》,台中:田園出版社,1969.12。
桓夫 著《媽祖的纏足》,笠詩社,1974.12。
馬悅然、奚密、向陽 編《廿世紀台灣詩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8。
涂靜怡 著《從苦難中成長》,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0.8。
十一畫
張默 編《七十一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3。
張默、亞弦 編《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店,1961.1。
張默、洛夫、亞弦 編《七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店,1969.3。
張默、張漢良 等編《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台北:源成圖書社,1977.7。
張默、張漢良 編《創世紀四十年總目》,台北:爾雅出版社,1994.9。
郭成義 著《台灣民謠的苦悶》,笠詩刊社,1986.2。
陳千武 著《安全島》,笠詩刊社,1986.2。
陳秀喜 著《覆葉》,笠詩刊社,1971.11。
陳鴻森 著《雕塑家的兒子》,笠詩社,1976.9。
十二畫
彭邦楨、墨人 編《中國詩選》,高雄﹕大業書店, 1973。
覃子豪 著《覃子豪全集》,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6。
十三畫
楊牧 著《吳鳳》,台北:洪範出版社,1979.4。
詹冰 著《綠血球》,笠詩刊社,1965.10。
詹澈 著《土地,請站起來說話》,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3.6。
十四畫
廖莫白 著《戶口名簿》,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3.5。
廖莫白 著《台灣組曲》,錦德圖書,1986.1。
碧果 著《碧果人生》,台北:采風出版社,1988.8。
管管、吳晟 著《真摯與奔放》,中國現代詩獎委員會,1975.6。
趙天儀等編 《笠詩選:混聲合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2.9。
十五畫
劉克襄 著《漂鳥的故鄉》,台北:前衛出版社,1984.10。
蔣勳 著《少年中國》,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7
鄭良偉 編《台語詩六家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5。
鄭炯明 著《悲劇的想像》,台北:笠詩刊社,1976.3。
鄭炯明 著《蕃薯之歌》,高雄:春暉出版社,1981.3。
蕭蕭 編《七十二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3。
蕭蕭、陳寧貴、向陽主編《中國當代新詩大展—1970~1979》1~3冊,台北:德華出版社,1981.6。
十六畫
錦連 著《挖掘》,笠詩刊社,1986.2。
十九畫
羅門 著《羅門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5.12。
羅青 著《吃西瓜的方法》,台北:幼獅文藝社,1972.10。
三、一般論著(按照人名筆畫排列)
David Burnert著,許綬南譯《六○年代》,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7。
Ernest Gellner 著,李金梅譯《國族主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1。
E.J.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6。
Edward W.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11。
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2。
Yvonne Duplessis著,老高放譯《超現實主義》,北京:新華書店,1988.11。
三畫
下村作次郎 著《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2。
四畫
中國文藝協會 編《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出版,1960.5。
文訊雜誌社 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3。
文曉村 主編《葡萄園詩論》,台北﹕詩藝文出版社,1997.11。
方仁念 選編《新月派評論資料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6。
王育德 著《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3。
王拓 著《街巷鼓聲》,台北:遠景出版社,1976.3。
王浩威 著《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10。
五畫
丘為君、陳連順 編《中國現代文學的回顧》,台北:龍田出版社1978.12。
出版社,1993.7。
古繼堂 著《台灣新詩發展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5。
司徒衛 著《五十年代文學評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7。
史明 著《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蓬島文化公司,1980。
史濟增《台灣農業發展因素之剖析》,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71。
田出版社,2000.4。
白先勇 等著《現代文學資料彙編》,台北:現文出版社,1991.12。
白萩 等編《詩與台灣現實》,台北:笠詩刊社,1991.1。
六畫
向陽 著《迎向眾聲》,台北:三民書局,1993.11。
向陽 著《康莊有待》,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5。
向陽 著《喧嘩、吟哦與嘆息》,板橋:駱駝出版社,1996.11。
朱壽桐 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下冊,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5。
朱雙一 著《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2.2。
羊子喬 著《蓬萊文章台灣詩》,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9。
羊子喬 編《郭水潭集》,台南:台南縣文化中心,1994.12。
羊子喬 編《郭水潭集》,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12。
七畫
吳新榮著,葉笛、張良澤漢譯,呂興昌編訂《吳新榮選集》,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3。
吳錦發 著《做為一個新台灣人》,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11。
呂正惠 著《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12。
呂興昌 著《台灣詩人研究論文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4。
宋田水 著《吾鄉印象—論吳晟》,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2。
李宏碩 主編《台灣經濟四十年》,中國:山西經濟出版社,1993.10。
李敏勇 著《台灣詩閱讀》,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0.9。
李敏勇 編《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1997.2。
李筱峰 著《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10。
李魁賢 著《台灣詩人作品論》,台北:名流出版社,1987.1。
李魁賢 著《詩的反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6。
李歐梵 著《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9。
邢國強 編《華人地區發展經驗與中國前途》,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8。
八畫
周英雄、劉紀蕙 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
周錦 著《中國新文學簡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5。
孟樊、林燿德《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0.12。
林亨泰 編《台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6。
林明德 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2001.6。
林瑞明 著《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6.7。
林燿德 著《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6。
林鐘雄 著《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10。
松永正義、若林正丈著、廖兆陽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政治》,台北:故鄉出版社,1988.6。
邵玉銘等 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6。
金耀基 著《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1.11。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0.10。
九畫
南方朔著《中國自由主義最後堡壘》,台北:四季出版社,1979.9。
施敏輝 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10。
施懿琳 著《吳新榮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6。
柯慶明 著《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new window
柳鳴九 編《二十世紀現實主義》,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2。
洛夫 著《洛夫詩論選集》,台北:開源出版公司,1977.1。
洛夫、張默、亞弦 編《中國現代詩論選》,高雄:大業書店,1969.3。
紀弦 著《紀弦回憶錄》一~三冊,台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2001.12。
若林正丈 著《轉型期的台灣》,台北:故鄉出版社,1989.12。
若林正丈編、劉進慶著、陳豔紅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經濟》,台北:故鄉出版社,1988.6。new window
十畫
韋本 主編《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9.11。
韋本、陳世宏 主編《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9.11。
唐文標 著《天國不是我們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5。
徐光正、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與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8。
十一畫
尉天驄 著《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4。
張文智 著《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6。
張建隆、黃建仁 主編《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9.11。
張茂桂 等著《族群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2。new window
張漢良、蕭蕭 編《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批評篇),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11。new window
張默 著《台灣現代詩概觀》,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10。
張默 編《台灣現代詩編目》,台北:爾雅出版社,1992.5。
張默、亞弦 編《中國現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店,1958.3。
許世旭 著《新詩論》,台北:三民書局,1998.8。
郭繼生 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1.9。
陳千武 著《台灣新詩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4。
陳少廷 著《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5。
陳其南 著《關鍵年代的台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8.10。
陳其南、周英雄合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4.8。
陳明台 編《桓夫詩評論資料選》,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4。
陳芳明 等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8。
陳芳明 著《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2。
陳芳明 著《探索台灣史觀》,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9。
陳芳明 著《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2001.3。
陳映真 著《歷史的孤兒,孤兒的歷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9。
陳映真 編《清理與批判》,台北:人間出版社﹐1998.12。
陳紀瀅 著《文藝論叢》,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6.9。
陳原 著《語言與社會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2。
陳義芝 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
陳鴻森 編《笠詩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9。
麥穗 著《詩空的雲煙》,新店:詩藝文出版社,1998.5。
十二畫
彭品光 著《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台北: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1977.11。
彭瑞金 著《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1。
彭瑞金 著《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3。
游勝冠 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7。new window
焦桐 著《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11。
覃子豪 著《現代詩論》,台中:新企業世界出版社,1977.7。
黃光國 著《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兩結下的沈思》,1987.4。
黃宣範 著《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new window
黃維樑 編《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4。
智量、熊玉鵬主編《外國現代派文學辭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2。
十三畫
楊旭聲等著《七○年代中華民國外交》,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0.1。
楊照 著《夢與灰燼》,台北:聯合出版公司,1998.4。
楊澤 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12。
楊澤 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9.11。
葉石濤 著《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4。
葉石濤 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2。
葉石濤 著《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6。
葉石濤 著《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3。
葉維廉 編《中國現代作家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7。
葛賢寧、上官予 著《五十年來的中國詩歌》,台北:正中書局,1970.5。
詹宏志 著《兩種文學心靈》,台北:皇冠出版社,1986.1。
福建省台灣研究會《台灣文學的走向》,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4。
十四畫
趙天儀 著《美學與批評》,台北:有志圖書公司,1972.3。
趙知悌 編《文學,休走》(《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出版社,1976.7。
劉紀蕙 著《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文化公司,2000.5。
劉登翰、朱雙一 著《彼岸的繆斯—台灣詩歌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12。
劉登翰等《台灣文學史》上、下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1。
十五畫
橫地剛著,陸平舟譯《南天之虹》,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2。
鄭明娳 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7。
鄭炯明 編《台灣精神的崛起》,高雄:春暉出版社,1989.12。
鄭欽仁 著《生死存亡年代的台灣》,台北:稻鄉出版社,1989.2。
十六畫
盧卡奇著、陳文昌譯《現實主義論》,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10。
縣立文化中心,1997.3。
蕭新煌、黃俊傑、廖正宏合著《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86.8。new window
蕭蕭 著《雲端之美 人間之美》,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3。
蕭蕭 著《鏡中鏡》,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4。
十七畫
龍泉明 著《中國新詩流變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12。
應鳳凰 編《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6。
戴國煇 著《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5。new window
聯合報編輯部 《寶刀集—光復前台灣作家作品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10。
薛化元 主編《台灣歷史年表》Ⅰ(1945~1965),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5。
薛化元 主編《台灣歷史年表》Ⅱ(1966~1978),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12。
薛化元 主編《台灣歷史年表》Ⅲ(1979~1988),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12。
十九畫
羅宗濤、張雙英 著《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1999.5。
蘇不纏 編《龍應台風暴》,台北:林白出版公司,1986.5。
四、期刊論文(按照時間先後排列)
※期刊雜誌
夏濟安〈白話文與新詩〉,《文學雜誌》2:1,1957.3。
勞榦〈對於白話文與新詩的一個預想〉,《文學雜誌》2:2,1957.6。
〈不按牌理出牌〉(代發刊詞),《文星》1:1,1957.11。
余光中〈論新詩的大眾化〉,《文星》1:6,1958.4。
徐復觀〈詩的個性與社會問題〉,《文星》2:9,1958.7。
尉天驄〈中國文學系往何處去〉,《筆匯》革新號1:2,1959.6。
覃子豪〈現代中國新詩的特質〉,《文學雜誌》7:2,1959.10。
余光中〈文化沙漠與多刺的仙人掌〉,《文學雜誌》7:4,1959.12。
余光中〈新詩與傳統〉,《文星》5:3,1960.1。
夏菁〈以詩論詩—從實例比較五四與現代的新詩〉,《文星》5:3,1960.1。
覃子豪〈從實例論因襲與獨創〉,《文星》5:3,1960.1。
張隆延〈時代.思想與藝術〉,《文星》5:4,1960.2。
余光中〈摸象與畫虎〉,《文星》5:4,1960.2。
黃用〈從摸象說起〉,《文星》5:4,1960.2。
李素〈一個詩迷的外行話〉,《文星》5:4,1960.2。
孔東方〈新詩的質疑〉,《文星》5:5,1960.3。
陳慧〈有關新詩的一些意見—從言、余二先生的辯論說起〉,《文星》5:5,1960.3。
陳慧〈現代.現代派.及其他〉,《文星》5:6,1960.4。
郭楓〈現代詩芻議〉,《筆匯》革新號1:12,1960.4。
尉天驄、許國衡 策畫「詩特輯」,《筆匯》革新號2:2,1960.9。
覃子豪〈談詩的批評〉,《筆匯》革新號2:5,1960.12。
余光中〈古董店與委託行之間〉,《文星》10:5,1962.9。
徐訏〈從文藝的表達與傳達談起—謹獻給台灣文藝作家與詩人們〉,《文星》11:1,1962.11。
劉永讓〈談新詩創作中的語言問題—新詩重建的第一步〉,《文星》11:3,1963.1。
黃華成 等〈現代詩展畫頁〉,《幼獅文藝》148期,1966.4。
王慶麟等〈文藝與文藝〉,《幼獅文藝》149期,1966.5。
亞弦 策畫「詩專號」,《幼獅文藝》186期,1969.6。
楊牧 策畫「現代詩回顧專號」,《現代文學》46期,1972.3。
余光中 策畫「詩專號」,《中外文學》25期,1974.6。
高上秦〈逍遙遊:洪通繪畫的通俗演義〉,《雄獅美術》26期,1973.4。
發刊詞〈我們的努力和方向〉,《文季》1期,1973.8。
唐文標〈詩的沒落〉,《文季》1期,1973.8。
洛夫 策畫「詩專號」,《中華文藝》76期,1977.6。
趙天儀 策畫「詩特輯」,《台灣文藝》60期,1978.10。
羅青〈詩壇風雲三十年〉,《台灣日報》1980.6.26。
高天生〈歷史悲運的頑抗—隨想台灣文學的前途及展望〉,《台灣文藝》72期,1981.5。
張漢良 策畫「現代詩三十年回顧專號」,《中外文學》120期,1982.5。
李魁賢 策畫「詩專號」,《台灣文藝》76期,1982.5。
陳鼓應〈七十年代以來台灣新生一代的改革運動〉,《中報月刊》28~30期,1982.5~8。
許南村〈試論吳晟的詩〉,《文季》1:2,1983.6。
林佛兒〈立之大地,行於光中〉,《台灣詩季刊》,創刊號,1983.6。
王曉波〈台灣文學裡的中國意識〉,《文季》1:3,1983.8。
陳映真〈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中華雜誌》,247期,1984.2。
座談會記錄〈一九八四年台灣詩壇的展望〉,《台灣詩季刊》,第4號,
1984.3。
吳德山〈走出『台灣意識』的陰影—宋冬陽台灣意識文學論底批判〉,《夏潮》2:1,1984.3。
陳映真、戴國煇〈『台灣人意識』『台灣民族』的虛相與實相〉上、下,《夏潮》2:1,1984.3。
張默〈從繁富到清明:六十年代的新詩〉,《文訊》13期,1984.8。
魯蛟〈讓詩中存有一點忠厚〉,《秋水》44期,1984.10。
劉菲〈關切現實之外〉,《秋水》44期,1984.10。
涂靜怡〈答渡也的『胡說八道』〉,《秋水》44期,1984.10。
侯吉諒〈關懷鄉土與放眼天下—評『一九八三年台灣詩選』〉,《創世紀》65期,1984.10。
楊牧〈談台灣現代詩三十年〉,《創世紀》65期,1984.10。
艾旗〈陰影〉,《葡萄園》88、89期,1984.12。
劉菲〈錯誤的一步—致詩人吳晟先生〉,《葡萄園》88、89期,1984.12。
徐哲萍〈文學與法律之分際—簡評一九八三年台灣詩選『關切現實』專欄〉,《葡萄園》88、89期,1984.12。
文曉村〈給一位青年詩人〉,《葡萄園》88、89期,1984.12。
張素貞〈五○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中外文學》14:1,1985.6。new window
蕭新煌〈當代知識份子的『鄉土意識』〉,《中國論壇》23:1,1986.10。
向明〈五十年代的新詩〉,《文星》115期,1988.1。
向明〈五○年代現代詩的回顧與省思〉,《藍星詩刊》第15號,1988.4。
羅青、林燿德、黃智溶 策畫「當代詩特輯」,《台北評論》6期,1988.8。
李豐楙〈新詩四十年的詩社與詩運〉,《幼獅文藝》437期,1990.10。
許悔之〈在地下開花,以及腐爛—台灣詩刊的一些現象〉,《台灣文學觀察雜誌》3期,1991.1。
孟樊〈台灣的新批評詩學〉,《現代詩》17期,1991.8。
陳玉玲〈紀弦與《現代詩》詩刊之研究〉,《台灣文學雜誌觀察》第4
期,1991.11。
葉珊(楊牧)〈獻身於讀者和作者間的交通〉,《聯合報》25版,1992.1.28。
陳昭瑛 〈霸權與典律:葛蘭西的文化理論〉,《中外文學》21:2(242期),new window
1992.7。
蔡芳玲〈五○年代台灣文學析論〉,《台灣文學雜誌觀察》第9期,
1994.11。
張默〈新詩史料追蹤—關於《詩誌》和《現代詩人書簡集》〉,《台灣史
研究》9號,1997.5。
宋澤萊〈林宗源、向陽、宋澤萊、林央敏、黃樹根、黃勁連影響下的兩條台語詩路線—閱讀「台語詩六家選」有感〉,《台灣新文學》9期,1997.12。
應鳳凰〈人與雜誌的故事〉,《聯合文學》200期,2001.6。
陳芳明〈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202期,2001.8。
陳芳明〈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207期,2002.1。
梅家玲〈性別VS.家國:五○年代的台灣小說—以《文藝創作》與文獎會得獎小說為例〉,《台大文史哲學報》55期,2001.11。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祖琛 著《七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運動析論—傳播結構的觀察》,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1。
2、陳瑞芳 著《台灣現代詩的文學社會考察—洛夫、羅門作品中的美學意識形態初探(一九五四~一九七二)》,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3、藍博堂 著《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1971~198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7。
4、周永芳 著《七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5、翁慧雯 著《文學與政治—七○年代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6、沈靜嵐 著《當西風走過—六○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考察與論述》,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7、謝春馨 著《八○年代『台灣文學』正名論》,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8、何永慶 著《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9、.王若萍 著《一個反支配論的形成—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的論述與形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6。
10、韓維君《等待果陀及其他—從《劇場》雜誌談一九六○年代現代主義在台灣之發展》,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1998.6。
11、陳全得 著《台灣《現代詩》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new window
12、林于弘《解嚴後台灣新詩現象析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6。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