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儒釋道精神於蘇軾黃州詩作治療意涵之詮釋
書刊名: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作者:張瑋儀
作者(外文):Chang, Wei-yi
出版日期:2021
卷期:24
頁次:頁37-59
主題關鍵詞:意義治療文學治療儒釋道宋詩蘇軾詩LogotherapyLiterary therapy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Song poetrySu Shi's huang-zhou poem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71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何乏筆(20090600)。跨文化批判與中國現代性之哲學反思。文化研究,8,125-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珮瑄、張淳婷、吳毓純(20070300)。「游的多重面向:中國文人生活中的道與藝」專輯(下)--「游觀與體現:中國文人的身體實踐與自我體現之再思」座談會記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7(1)=65,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英奇(19870500)。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安梧(1996)。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核心的展開。原道,3,479-5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孫立(19930300)。宋詞的生命意識。孔孟學報,65,179-1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沈清松(20101100)。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與現代性困境的超克。哲學與文化,37(11)=438,5-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祝平一(20100600)。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清的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8,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萬象(20081200)。北美華裔學者的中國古典詩研究。興大中文學報,24,35-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武淑蓮(2007)。文學治療作用的理論探討。寧夏社會科學,140,148-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德威(20080900)。「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77-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顏崑陽(19990700)。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1,43-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國球(20081200)。從律詩美典到中國文化史的抒情傳統--高友工「抒情美典論」初探。政大中文學報,10,53-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曾凡慈(20171100)。健康、疾病與風險:社會建構論的研究取徑。傳播文化,16,42-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鼓應(2007)。道家與現代生活專號。道家文化研究,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淑媚(20120600)。蚌病成珠--從文學與治療角度看李賀早夭及其詩歌的複雜性。通識教育學報,17,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奚劉琴(2009)。第三代新儒家對儒學的詮釋與創新。現代哲學,2009(3),114-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奚劉琴(2009)。第三代新儒家與普世倫理。社會科學家,144,1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章米力(2015)。文學治療的跨文化「譯介」作用。中國比較文學,101,109-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許抗生(2005)。當代新道家之我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紹瑾、石了英(2010)。道家美學的現代價值與世界意義。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7(5),115-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石元康(19940500)。自發的秩序與無為而治。中國社會科學季刊,7,92-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顏崑陽(2003)。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建構「中國詩用學三論」。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高評(1997)。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高雄:麗文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2014)。「金剛般若」與「生命療癒」:《金剛經》華山九一講記。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軾、王文誥、孔凡禮(1996)。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總(1999)。宋詩:以新變再造輝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英俊(1988)。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寧(2002)。文學與精神分析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吉川幸次郎、章培恆(2001)。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Frankl, Viktor E.、趙可式、沈錦惠(2008)。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光啟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繆鉞(1977)。詩詞散論。臺北: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傅偉勳(1991)。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葉舒憲(2010)。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余虹(2005)。藝術與歸家--尼采、海德格爾、福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春青(2005)。在文本與歷史之間:中國古代詩學意義生成模式探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曾棗莊、曾濤(1998)。蘇詩彙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董光壁(1991)。當代新道家。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奕珍(1998)。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亞里斯多德、羅念生(2002)。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美玲(1998)。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唐君毅(1975)。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錢謙益、錢曾、錢仲聯(1985)。牧齋初學集(一百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癸雲(2016)。詩及其象徵。台北:秀威經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鄭毓瑜(1996)。六朝情境美學綜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安梧(20060000)。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柯慶明(2000)。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安梧(20060000)。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傅樂成(19770000)。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呂正惠(1989)。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周裕鍇(1997)。宋代詩學通論。四川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劉翔平(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臺北:貓頭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朱光潛、張隆溪(1983)。悲劇心理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葉舒憲(1999)。文學與治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袁保新(20080000)。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Choy, Howard Y. F.(2016)。Discourses of disease: writing illness, the mind and the body in modern China。Koninklijke Brill。  new window
35.杜曉勤、葛曉音(2001)。隋唐五代文學研究。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袁保新(2007)。從安命到立命。三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崔大華(1995)。道家思想及其現代意義。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鼓應(1982)。失落的自我。書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蕭馳(20110000)。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第1卷:玄智與詩興。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沛然(1993)。佛家哲理通析。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林安梧(19930000)。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世驤、楊牧(1972)。陳世驤文存。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陳鼓應(2003)。道家文化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水照(1996)。「祖宗家法」的「近代」指向與文學中的淑世精神--宋型文化與宋代文學之研究。海上論叢。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水照(1998)。情理・源流・對外文化關係--宋型文化與宋代文學之再研究。文學遺產紀念文集:創刊四十週年暨復刊十五週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奚密(1998)。詩人之死--當代中國與臺灣的詩與社會。現當代詩文錄。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沫若(1990)。致宗白華。三葉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